陳佳蕊,許澤勝,張毅,李佳輝,王聰聰,仝江錦,藺政偉,王森彪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
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發(fā)展,居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北京市大宗城市固廢主要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醫(yī)療垃圾、園林廢棄物和糞便等[1],其中生活垃圾大約占城市固廢總量的10%以上。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已經達到 1 234.1萬t[2]。本文對北京市生活垃圾的定義和分類進行闡述,并研究了其處置利用發(fā)展歷程,總結了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與重點工作內容,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對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置利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生活垃圾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3]。2020年,北京市修訂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4],標志著北京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和產業(yè)化,進入法制有序管理和處置利用軌道。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圖1、圖2為北京市近幾年生活垃圾產生量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后廚余垃圾的分出量[5]。
圖1 北京市近幾年生活垃圾產生量Fig.1 Domestic waste production in Beijing in recent years
圖2 2020年強制分類后廚余垃圾的分出量Fig.2 Kitchen waste separation after mandatoryclassification in 2020
隨著北京市生活垃圾的產生總量逐漸增加,對無害化處理量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通過《條例》實施以及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逐步完善,已有效完成了對生活垃圾的從源頭分類減量,并中段資源化循環(huán)利用,末端無害化處理的路徑[6]。由圖2可知,《條例》實施8個月以來,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比《條例》實施前的309 t/d增至4 248 t/d,提高了12.7倍,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已超過了21.78%。
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由簡單的衛(wèi)生填埋到原生垃圾“零填埋”大致經歷了5個發(fā)展階段[7],遵循北京市經濟社會發(fā)展脈絡。
第一階段,“十五”時期以前,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以衛(wèi)生填埋為主。填埋場所主要由北京市各區(qū)衛(wèi)生填埋廠進行直接填埋,城區(qū)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工作則由專門的環(huán)衛(wèi)作業(yè)團隊進行,對農村地區(qū)實行封閉化管理,同時在北京市配套修建了6座大型垃圾轉運站來提高生活垃圾運輸效率。
第二階段,“十一五”時期,北京市生活垃圾將進行資源化使用,但處理模式仍以衛(wèi)生填埋為主,比重有所下降。這一時期的特征是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程度很低,且使用途徑不多,重點推廣垃圾焚燒發(fā)電、生化堆肥等廢棄物的處置方法,開始對垃圾處理技術進行調整探索,建立了多個大型垃圾綜合處理中心,有效減少垃圾處理過程產生二次污染[8]。
第三階段,“十二五”時期,加快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首次出現焚燒發(fā)電處理能力大于衛(wèi)生填埋處理能力。大力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設施建設,在大興、豐臺、房山、海淀、朝陽、密云、通州、昌平等區(qū)縣建設了資源化處置設施,建設了魯家山垃圾焚燒發(fā)電廠,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向門頭溝、石景山、豐臺和海淀4個區(qū)縣供電供熱,以提高垃圾焚燒的能力,并增加對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和垃圾設備的滲濾液日處置能力[9-10]。
第四階段,“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已經形成“以焚燒為主、堆肥為輔”。全市在運行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有40座,總設計處理能力3.38萬t/d,已達到全市分類處置需求。垃圾焚燒和生化等資源化處理方式占比達到75.25%,其中包括焚燒設施11座,生化設施19座,填埋設施10座,無害化處理率超過99.97%[11]。為達到對原生垃圾“零填埋”,北京市以阿蘇衛(wèi)等綜合處理廠為試點,填埋設施以焚燒殘渣為主,探索生活垃圾填埋場處置模式,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同時全市對生活垃圾處理轉運站進行逐步密閉化改造,降低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12-13]。
第五階段,“十四五”時期,在“雙碳”背景下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利用模式。這一階段,政府加強垃圾源頭分類,整合優(yōu)化垃圾焚燒發(fā)電,促進垃圾的低碳利用和對原生垃圾“零填埋”,從高速發(fā)展轉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14]。根據“市級統(tǒng)籌、分區(qū)平衡、適度協(xié)同、骨干支撐”的原則,完善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健全源頭交投系統(tǒng),建設一批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使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達到3.1萬t/d以上,回收利用率達到37.5%以上,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從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和利用大致階段可以看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的處置利用遵循經濟社會發(fā)展脈絡,是內在發(fā)展動力和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干預、技術迭代更新和處置利用標準的制訂共同構建了生活垃圾處置利用管理體系的規(guī)章制度建設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和能源化的落地與應用。逐步實現生活垃圾的簡單衛(wèi)生填埋到垃圾資源化、能源化的協(xié)同處置和利用,促進生活垃圾處置利用的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15-16]。表1是近幾年來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管理政策規(guī)定文件及主要內容。表2是北京生活垃圾處理利用的相關標準。
表1 北京市近幾年生活垃圾處置管理規(guī)定相關文件Table 1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domestic waste dispos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in recent years in Beijing
表2 生活垃圾資源化國家、行業(yè)和北京地方標準Table 2 The national,industrial and Beijing local standards on recycling of domestic waste
健康中國行動[17]明確提出2022~2030年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在重點城市中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近年來北京市每年垃圾產生量仍以較明顯的速度增長,且增長形式嚴重,對垃圾收運體系和處理系統(tǒng)的壓力也日益增大,環(huán)境隱患壓力。在“雙碳”背景下,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由“以衛(wèi)生填埋為主”轉變?yōu)椤耙苑贌秊橹鳌⒍逊蕿檩o”,實行低碳清潔利用的綠色發(fā)展模式。在我國對垃圾焚燒采用鼓勵政策前提下,由北京市出臺對應的建設規(guī)劃,垃圾焚燒將成為未來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置方式。這既緩解了北京市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需要耗費大量耕地資源而造成耕地資源極為短缺等瓶頸問題,也克服了北京市長期大量填埋造成資源化效率低下的困難,最終實現北京市原生垃圾“零填埋”戰(zhàn)略目標[18-19]。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利用相關建議如下。
(1)強化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構建多種形式的垃圾分類投放模式。
(2)垃圾分類全民抓起,久久為功。提升公民意識、社區(qū)與民間社會組織共同發(fā)力,強化落實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
(3)積極穩(wěn)妥推進垃圾焚燒發(fā)電,倡導建立垃圾處理循環(huán)產業(yè)綜合園區(qū),強化資源的協(xié)同利用。
(4)在“雙碳”背景下,積極構建低碳清潔高效利用的綠色發(fā)展新模式。
北京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其處置利用的方法也不斷調整和轉變。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利用模式大致分為五個階段,遵循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脈絡,由簡單的衛(wèi)生填埋逐步調整轉變?yōu)榈吞祭玫哪茉椿①Y源化和無害化的綠色清潔利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預、處理技術迭代進步和處置利用標準的制訂共同促進了生活垃圾的低炭綠色高效協(xié)同處置利用新模式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