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拉姆,嘎 務
(西藏藏醫(yī)藥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藏醫(yī)認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能量物質,也是引發(fā)疾病的三大因素,三因平衡則健康常駐,三因失衡則百病叢生[1]。因此,治病或配藥不僅要將對疾病有作用的藥物進行簡單組合,還要在“味性化味”理論指導下,以整體論為原則[2],進行辨證配伍,在治病的同時調理身體,調節(jié)“三因”紊亂,達到“三因”動態(tài)平衡,故藏藥方劑多數(shù)有多組方、多靶點、多功效等特點。有學者指出,藏醫(yī)藥特色客觀存在,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以促進藏醫(yī)藥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本研究從藏醫(yī)藥特色著手,闡述藏藥配伍規(guī)律的核心內容。
“味性化味”理論作為藏藥學的核心內容,是研究藏藥配伍規(guī)律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理論,是以藏藥特有的“五源”理論為基礎,涵蓋了藏藥從采集、加工、配伍到成品全過程的基礎理論。該理論是由六味為表層藥性、三化味為內層藥性、八性及十七效為深層藥性,以及藥物的最終功效、本質性能、涼溫7種藥性屬性和與此對應的疾病三因、二十種特性、熱寒3種屬性所構成。
“五源”理論作為藏醫(yī)學的特色理論,在整個藏醫(yī)理論體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藏醫(yī)學在解釋世間萬物的滋生、演化、發(fā)展、終結的自然規(guī)律時,都會以“五源”的特性和性能為依據(jù)[4],同樣人體的發(fā)育、疾病的產(chǎn)生,以及藥物性味效的產(chǎn)生都以藏醫(yī)“五源”學為基礎,五源即土、水、火、風、空5種,在《四部醫(yī)典》中,每個源都有自己的屬性,共有16種,這些屬性在藏醫(yī)中稱之為源功效。見表1。
表1 五源的屬性
六味作為藥物的表層藥性,是由“五源”中各源按照不同的配合而產(chǎn)生的。見表2。
表2 五源配合不同而形成的六味
據(jù)《四部醫(yī)典》記載,一切藥味都來自于土、水、火、風、空五大種。藥物依靠土生長成形,水使其潮濕,火使其生出溫熱,風使其活動,空使其有發(fā)育長大的空間,藥物生長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但是藥味各有區(qū)別,土與水使其生出甘味;火與土使其形成酸味;水與火的成分生出咸味;水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苦味;火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辛味;土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澀味[1];還可分為甘,酸、咸、苦、辛、澀六種。藏醫(yī)認為其中甘、酸、咸、辛主治“隆”??;苦、甘、澀主治“赤巴”??;辛、酸、咸主治“培根”病。在這種理論中,如甘味即出現(xiàn)在治“隆”病時,也出現(xiàn)在治“赤巴”病時,這時會有疑問,到底甘味能治什么,答案當然是治“隆、赤巴”病,其原因在于,根據(jù)藏醫(yī)理論,治“隆”病時甘味放在第一位,因為對“隆”病來說甘味的作用最強;治療“赤巴”病時,甘味放在第二位,說明在“赤巴”病上甘味的作用弱于苦味,因此在該理論中六味出現(xiàn)的順序也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jù),甘味是由土、水兩種源配和所生,因此會帶這兩種源的屬性,即土的重、穩(wěn)、鈍、柔、潤、干和水的稀、涼、重、鈍、潤、輕的特性,根據(jù)五源相同的特性會疊加,相反的則會以抵消的原則進行分析,土源和水源的重、鈍、潤3種特性會疊加,土源的干性跟水源的稀性會抵消,但土源的干性在最后位,水源的稀性在第一位,因此還會帶少許稀性,最終獲得包含重、鈍、潤、柔、穩(wěn)、涼、稀、軟八種特性的甘味(表3)。由此可解釋甘味能治“隆、赤巴”病,以此類推,最終得到六味的性質理論,故藏醫(yī)“五源”對藥物的性、味、效的形成起著很大作用。
表3 甘味的屬性
六味還可在微觀層面依據(jù)“五源”里各成分占比,分為3 996種味[5],從而更清楚地解釋藥味相同的藥具有不同的治病功效。藏醫(yī)結合六味理論,對每一源的屬性即性能、作用、主治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分類。
三化味即甘化味、酸化味、苦化味,藏醫(yī)將藥味進一步分為三化味,這是基于藏醫(yī)“三因”學說及藏醫(yī)“三胃火”理論等,對藏藥在消化道中如何消化分解的體內轉化過程進行的闡述?!端牟酷t(yī)典》里也明確指出胃火怎樣消化食物:進食以后,由五“隆”之一的“麥娘姆隆”,將食物推向胃部并將食物磨碎,胃液將食物柔化,然后再將主消化“赤巴”吹起,在胃部猶如煮藥一樣沸騰起來,首先由研磨 “培根”將六味的食物磨成細末,于是就產(chǎn)生了甘味泡沫的 “培根”;其次由消化“赤巴”將甘味泡沫融化;由于高熱之故,便產(chǎn)生了酸味的 “培根”;最后由“吐塞隆”分清精華與糟粕,因其味苦而變成了“隆”[1],這樣就將食物或藥物在 “三胃火”的作用下轉化成三化味;而轉化過程有極其復雜的科學內涵,直到至今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三化味的屬性,見表4。
按照“味性化味”理論,六味的功效根據(jù)疾病所具有的二十種特性,可以延伸為八性和十七效,其中十七效是根據(jù)“五源”配伍所形成的六味具有的特性而產(chǎn)生,即帶潤、重、柔、穩(wěn)、涼、稀、鈍、軟八種特性的甘味;熱、干、潤、重、穩(wěn)、銳、糙七種特性的酸味;稀、溫、潤、銳、重、糙、軟、動八種特性的咸味;涼、稀、輕、糙、鈍、軟、動七種特性的苦味;輕、糙、干、熱、動、銳、燥八種特性的辛味;干、穩(wěn)、糙、鈍、寒五種特性的澀味,將這些特性進行歸納總結得到柔、重、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燥、熱、輕、銳、糙十七效,十七效是針對疾病二十種特性而提出的(表5)。十七效也可細分為40種,甚至192種[6],這是對藏藥藥性進行深入研究、細致分類的結果。因此,六味理論也是鏈接宏觀五源理論至微觀十七效理論的軸承[6]。八性是十七效的歸納,即重、潤、涼、鈍、輕、糙、熱、銳八性。重、鈍能醫(yī)治“隆”病和“赤巴”??;輕、糙、熱、銳能醫(yī)治“培根”??;輕、糙、涼能誘發(fā)“隆”??;熱、銳、潤能誘發(fā)“赤巴”??;重、潤、涼、鈍能誘發(fā)“培根”病[1]。
表4 三化味的屬性
表5 藥物十七效對應疾病20種特性
藏醫(yī)藥典籍《晶珠本草》首次將藏藥的特殊藥性分為生地功效、對治功效、氣味功效、顏色功效、同形功效、同類功效、祈愿功效、緣生功效共8種[7],主要描述藥物由于生長環(huán)境以及外在的形態(tài)結構、色澤、氣味等不同而產(chǎn)生的藥物功效。
七味竺黃丸配方首次記載于藏醫(yī)古籍《比其黃色經(jīng)函》中[8],隨后收錄在以《四部醫(yī)典》為主的藏醫(yī)重要文獻和藏藥部頒標準中,臨床用于調和寒熱、止咳、利水,用于咳嗽,小便不利,眼瞼、腳背浮腫,食欲不振等。該藥由七種藏藥進行配伍,藥性平和、不顯寒熱、溫涼偏差小、藥性調和,是可以隨證配伍、適用廣泛的平性藥[9]。根據(jù)“味性化味”理論辨證,七味竺黃丸可以同時治療人體內的 “三因”不平衡引起的熱寒證及納差,還有提高藥效的作用,有“體平用偏”“和合調平”“雙向適用,條件顯性”的藥性特征[9]。配方中的七種藥分別是竺黃、番紅花、丁香(白豆蔻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二選一)、高山綠絨蒿、石榴、蓽撥、肉桂,其中竺黃、番紅花、丁香屬于涼性藥,為藏藥“桑布卓”中的三涼[10],可有效祛熱;白豆蔻、石榴、蓽撥、肉桂為“四味石榴”[1],屬溫性藥,是藏藥溫性藥配方的首選基本藥物,具有祛寒的功效;竺黃、番紅花、高山綠絨蒿這三種藥,都為涼性,在很多涼性藏藥配方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由此可知該平性藥是溫性藥+涼性藥配伍而成,還可以根據(jù)患者的主證進行調和配伍。其單個藥的性味詳情見表6。
表6 七味竺黃丸配方的味、化味及性能
2.2.1 性味 根據(jù)藏藥“味性化味”理論,分析平臺配方淺析中的結果(圖1)。就藥味性能而言,七味竺黃丸中甘味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3%;其次是酸味,占17%,故此藥味以甘酸為主,因此在五源中,土源與水源和火源的比例較大,原因是甘味由水土偏盛所得,酸味由火土偏盛所得,在八性里重25、涼24.8、潤19.8、鈍18.3所占比例較大,因此主要能治隆,正中赤巴病的輕、熱、糙、銳的疾病特性。在藏醫(yī)學中,對“三因”而言,甘味能治“隆、赤巴”病,酸味能主治“培根”病[18],甘味能增長元氣和體力,有補益作用,可治療消瘦、氣管炎以及肺病等。酸味藥物能生三胃火,增長消化能力,能使油脂糜爛稀釋,還能順氣,主治培根病,因而這兩種味都能同時對“三因”起到作用,實現(xiàn)平衡的狀態(tài),在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調理和滋補身體,故在六味中優(yōu)先選擇甘、酸味兩種。
2.2.2 化味性能 根據(jù)藏藥“味性化味”理論,分析平臺配方淺析中的結果(圖2)。對化味性能而言甘化味占的比例最大,達57%,五源里水、土、風源占的比例較大,八性里重25、涼24.8、鈍19.8、潤18.3所占的比例也較大,由此可見,分析結果與味性能的結果大致相同。這是因為六味決定三化味,三化味闡述了藏藥在消化道中消化、分解的體內轉化過程,七味竺黃丸以甘酸味為主,因此根據(jù)藏藥化味理論,其化味與味相同,也是甘酸化味,同樣可平衡“三因”、調理身體(表6)。如果是針對非表非里、非虛非實、非寒非熱的狀態(tài)對癥下藥,應在配方中考慮既要有溫性成分又要有涼性成分,其溫性能針對治寒性的隆與培根,涼性能針對治熱性的赤巴,這樣才能發(fā)揮預期的治療效果。
2.2.3 十七效與疾病的二十種特性 根據(jù)藏藥“味性化味”理論,分析平臺配方淺析中得到的結果(圖3)。就效能而言,七味竺黃丸配方中七種藥所具有的效能,按照效能大小依次為重、鈍、涼、潤、穩(wěn)、柔、稀、干、熱、糙、輕、動、銳,分別能對隆病的輕、燥、動、糙的疾病特性和赤巴病的銳、熱、臭、瀉、濕的疾病特性,以及對治培根病的涼、柔、重、穩(wěn)、鈍的疾病特性,發(fā)揮治療作用。
配方里的藥物不僅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還應具有開胃、保護“三胃火”、提高藥物代謝、保護機體其他器官、減少藥物對身體副作用的效果,還要具有補益身體等功效。因此在“味性化味”理論指導下,最終確認以這七種藥物進行配伍,這七種藥在配伍過程中,各藥物之間的內在性質變化,其內部的轉變過程,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也具有一定研究價值。根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四味石榴散即石榴、蓽撥、肉桂、白豆蔻都具有抗氧化、抗腫瘤、促進消化、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脂的作用,是祛寒藥物之首;竺黃和番紅花具有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的功效;而綠絨蒿具有保肝的作用。由此說明,掌握“味性化味”理論內在的科學內涵,是闡述藏藥配伍規(guī)律核心理論的重要抓手。
圖1 七味竺黃丸——六味的味性能分布
圖2 七味竺黃丸——化味性能分布
圖3 七味竺黃丸十七效與疾病的二十種特性分布
藏藥藥物研究歸根結底在于藏藥學,而“味性化味”理論作為藏藥學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對藏藥藥性的分析和藏醫(yī)臨床實際用藥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藏醫(yī)藥理論主要由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最終功效、本質性能、涼溫7種藥性屬性和三因、二十種特性、熱塞3種疾病屬性構成[19],其六味、三化味、八性、最終功效、本質性能對于治療疾病三因,十七效對于治療疾病的二十種特性,涼溫對于治療疾病的熱寒特性,應是學習、研究、繼承藏醫(yī)藥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通過闡釋“味性化味”理論的科學內涵,并通過實際操作中的具體應用,對于揭示藏醫(yī)藥理論奧妙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