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茂盛 肖萌萌 陳小兵 鄒博遠 李文杰 羅成華
(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腹膜后腫瘤外科,北京 102206)
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罕見的起源于外周神經(jīng)或顯示神經(jīng)鞘不同成分分化的軟組織肉瘤,常發(fā)生在軀干、四肢、頭頸等外周神經(jīng)分布的區(qū)域,約占軟組織肉瘤的5%[1]。MPNST的病因分類為散發(fā)性,或繼發(fā)于Ⅰ型神經(jīng)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或與放射暴露有關,其組織形態(tài)多樣且復雜,容易與其他軟組織肉瘤混淆。腹膜后MPNST罕見,容易侵犯周圍組織器官,遠期預后差,在臨床鑒別診斷和綜合治療方面仍存在較多難點和爭議。本文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10月16例腹膜后MPNST手術的臨床資料,以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
本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21~59歲,中位數(shù)35歲。腹脹腹痛6例,腰腿部疼痛5例,體檢發(fā)現(xiàn)5例。散發(fā)12例;4例繼發(fā)于NF1,其中2例發(fā)生于診斷NF1后的5、10年,2例年輕患者(21、25歲)腫瘤出現(xiàn)癥狀后診斷NF1,并且有家族史。均無放射暴露史。初次手術14例;再次手術2例,其中1例初次手術病理為去分化脂肪肉瘤,術后20個月局部復發(fā),1例初次手術病理為MPNST,術后13個月局部復發(fā)。查體9例可觸及腹部包塊,2例有單側下肢凹陷性水腫。
均行腹部增強CT檢查,2例加行MRI檢查,提示腹膜后腫瘤,單發(fā)13例,多發(fā)3例;腫瘤最大徑5~30 cm,(16.53±7.12)cm,其中13例≥10 cm;腫瘤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分葉狀,8例腫瘤內(nèi)部有壞死或囊性變,3例有點狀粗大鈣化;腫瘤增強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靜脈期強化進一步持續(xù)并略加強。增強CT提示5例腫瘤包繞或侵犯周圍重要血管,包括腎動靜脈、腹主動脈、腹腔干、下腔靜脈、髂動靜脈等(圖1)。均未行PET-CT檢查。術前影像考慮為惡性腫瘤11例,不明確5例。
6例術前穿刺活檢(我院4例,外院2例),均為超聲引導下穿刺,3例診斷MPNST,2例提示惡性間葉源性腫瘤,1例不除外神經(jīng)鞘瘤惡變。
術前均行多學科綜合團隊(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討論,由腹膜后腫瘤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腫瘤內(nèi)科等組成,術前行臨床診斷并制定手術方案。
手術均由同一手術組完成,腹部正中切口,腫瘤范圍大時加行側方切口形成“T”形切口,充分暴露腫瘤邊界范圍,應用超聲刀、高凝電刀沿腫瘤邊界分離。腫瘤可能侵犯周圍組織時,聯(lián)合多臟器切除,以期獲得陰性切緣。腫瘤壓迫輸尿管時,術前在膀胱鏡下放置輸尿管支架,以防止術中損傷輸尿管。腫瘤常需要一并切除累及的神經(jīng),可能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包繞重要血管或重要神經(jīng)的腫瘤無法切除時,選擇分塊姑息性切除。
5例術后行多柔比星、異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化療,2例姑息性切除者實施局部放療。術后每3~6個月通過門診及電話隨訪,復查腹盆部增強CT,隨訪至2022年3月10日。
手術均順利實施。R0切除為鏡下病理切緣陰性,R1切除為肉眼下切除干凈,R2切除為姑息切除有殘留。由于腹膜后腫瘤R0切除在實際手術中很難判定,因此將R0或R1切除定義為完整切除。本組完整切除10例,姑息切除6例(殘留原因包括5例嚴重侵犯并包繞腹腔干、腎動靜脈、腰動脈、下腔靜脈等重要血管,1例侵犯股神經(jīng))。6例行聯(lián)合多臟器或重要血管切除,包括單側腎、腎上腺切除2例,部分結腸切除1例,部分結腸、部分輸尿管切除1例,部分直腸、部分膀胱及輸尿管切除1例,腹腔干及部分下腔靜脈切除1例。手術時間180~540 min,(308.0±85.2)min。術中出血量100~6000 ml,中位數(shù)2000 ml,其中10例>1000 ml,術中輸血11例。術后并發(fā)癥6例,包括腹腔感染2例,給予穿刺引流沖洗好轉;腎功能不全2例,給予控制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利尿后好轉;尿漏1例,放置輸尿管支架、雙套管腹腔沖洗2周好轉;術后出血1例,再次手術止血。死亡1例,術中出血量達5000 ml,術后長期ICU治療,術后4個月因真菌感染死亡。
腫瘤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態(tài),有不完整的纖維假性包膜,切面灰紅或灰白,質地硬或魚肉狀,局灶半透明,伴有黏液樣改變,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壞死和囊性變。3例結直腸、1例腎臟受侵犯,鏡下見瘤細胞呈束狀、魚骨狀、條索狀排列,瘤細胞呈短紡錘形、卵圓形、梭形,胞質嗜酸性,瘤細胞中重度異型性,核分裂象易見,5~20個/10HPF,可見病理性核分裂象(圖2A)。腫瘤可見致密區(qū)與稀疏區(qū)交替分布,部分可見良性神經(jīng)鞘瘤或良性神經(jīng)纖維瘤成分,2例伴橫紋肌母細胞分化,考慮為惡性蠑螈瘤(圖2B)。免疫組化:S-100陽性(10/16),CD34陽性(8/16),平滑肌肌動蛋白(SMA)陽性(4/16),結蛋白(desmin)局灶陽性(2/16),MyoD1局灶陽性(2/16),Ki-67增殖指數(shù)20%~80%(13/16)。法國國家聯(lián)邦癌癥中心(FNCLCC)組織學分級Ⅱ級5例,Ⅲ級11例。
1例姑息切除者術后10個月失訪,余15例術后隨訪時間3~52個月,中位18.0月。10例完整切除者5例局部復發(fā),復發(fā)時間6~24個月,中位數(shù)12個月。3例肺轉移,分別為術后6、12、22個月。9例死亡,均與腫瘤相關。
16例中位生存期24個月。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完整切除10例中位生存期25.0月,姑息性切除6例中位生存期14.0月(圖3A);散發(fā)性12例中位生存期24個月,繼發(fā)NF1的4例中位生存期8個月(圖3B)。
圖1 腹膜后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的CT表現(xiàn):A.腫瘤包繞腹腔干;B.腫瘤伴有囊實性壞死,腫瘤實質中高度強化;C.右側髂骨內(nèi)外側多發(fā)性腫瘤占位;D.腫瘤內(nèi)部伴有出血、壞死、囊性變,周圍為纖維假包膜,實質伴有中度強化,侵犯左側股神經(jīng)及腹壁 圖2 腹膜后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的病理表現(xiàn):A.腫瘤見梭形細胞成分,核分裂象約10個/10HPF(HE染色 ×100);B.惡性蠑螈瘤,細胞中度異型,核分裂象5個/10HPF,可見灶片狀分布的細胞胞漿豐富,嗜酸性,呈橫紋肌樣分化(HE染色 ×100) 圖3 生存曲線:A.完整切除(n=10)與姑息性切除(n=6);B.散發(fā)(n=12)與NF1繼發(fā)(n=4)
MPNST為高度惡性的軟組織肉瘤,多數(shù)起源于外周神經(jīng)及各種神經(jīng)鞘細胞,該腫瘤既不是由單純的良性鞘瘤惡變而來,也不是由單一的神經(jīng)鞘瘤細胞構成,而是一種異質性的神經(jīng)源性腫瘤[2]。WHO曾用“惡性施萬細胞瘤”、“神經(jīng)纖維肉瘤”、“惡性神經(jīng)鞘瘤”等名稱表明其起源及惡性行為,為避免混淆,WHO于2002年將上述名稱更改為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MPNST),于2013年將MPNST歸入軟組織腫瘤[3],包括上皮樣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及惡性蠑螈瘤(橫紋肌母細胞分化)2個特殊亞型。MPNST的組織發(fā)生類型主要為3種[4],約50%為散發(fā),約40%繼發(fā)于NF1,NF1患者發(fā)生MPNST的比例為2%~5%,顯著超過一般人群[5]。對于繼發(fā)于NF1的MPNST,查體可發(fā)現(xiàn)全身多處皮膚牛奶咖啡色斑和彌漫的皮膚NF。MPNST也可以在放射暴露后發(fā)展[6]。
腹膜后MPNST的CT可以表現(xiàn)為孤立性或彌漫性腫塊,因腹膜后間隙大且出現(xiàn)癥狀晚,部分腫瘤發(fā)現(xiàn)時已很大,本組最大為30 cm,13例最大徑≥10 cm。腹膜后MPNST容易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CT可見不規(guī)則毛刺樣改變,腫瘤內(nèi)部出血、壞死、囊性變顯著,實質部分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強化,可表現(xiàn)為斑塊狀、網(wǎng)格狀,強化程度可以稍高或明顯高于肌肉,但多數(shù)不均勻,在靜脈期可進一步持續(xù)強化[7]。腫瘤可以包繞、侵犯腹膜后重要血管,影像學惡性表現(xiàn)較為明顯,本組11例(69%)術前MDT通過影像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或血管等表現(xiàn),判斷為惡性可能。
作為一種多來源的異質性外周神經(jīng)腫瘤,MPNST組織學形態(tài)復雜多變,病理診斷極為復雜和困難,是軟組織腫瘤中最難診斷的腫瘤之一,需要免疫組化輔助診斷,S-100是最常用的免疫標記物,在MPNST表達陽性率為50%~70%,多為局灶或斑片狀,染色強度較弱或散在。伴隨不同的異源性成分和不同比例含量的成纖維細胞,腹膜后MPNST也可表達SOX10、CD34、p53、desmin等[8]。S-100陰性時診斷難度加大,鏡下可見良性神經(jīng)纖維瘤或腫瘤與神經(jīng)關系密切有助于診斷[9]。MPNST的診斷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0]:①腫瘤起自于NF1,尤其是叢狀神經(jīng)纖維瘤;②腫瘤起自于周圍神經(jīng);③腫瘤從良性神經(jīng)腫瘤發(fā)展而來,特別是神經(jīng)纖維瘤;④腫瘤具有顯示施萬細胞分化的組織學特征,且免疫組化和(或)電鏡觀察顯示腫瘤具有施萬細胞分化。
腹膜后MPNST惡性程度高,侵襲力極強,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完整切除腫瘤是降低復發(fā)和提高預后的前提,腫瘤的位置、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影響手術進程和療效。本組6例因包繞血管或侵犯周圍重要組織造成手術操作困難,從而導致腫瘤殘留。MPNST可以發(fā)生遠處淋巴結及血液循環(huán)轉移,導致肺、肝、腹膜、骨骼等轉移。本組術后肺轉移3例。Porter等[11]的研究包括123例各部位MPNST,其中散發(fā)90例,33例繼發(fā)于NF1,結果顯示5年總生存率為51%,繼發(fā)于NF1者總生存率明顯低于散發(fā)性MPNST(32% vs. 60%,P=0.01)。本組NF1繼發(fā)與散發(fā)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8個月和24個月。LaFemina等[12]的研究納入105例MPNST,其中散發(fā)49例,42例繼發(fā)于NF1,放射相關14例,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大(HR=1.08,95%CI:1.04~1.13,P<0.001)和切緣陽性(HR=3.30,95%CI:1.74~6.28,P<0.001)與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更差相關。本組遠期生存率低,考慮是腫瘤位于腹膜后深在組織且腫瘤體積大,腫瘤分級高,Ki-67增殖指數(shù)高。本組姑息性切除者生存期短,與Sharma等[13]的報道一致。
MPNST術后聯(lián)合放療及化療的效果尚有爭議,對繼發(fā)于NF1的MPNST,化療似乎并不能降低死亡率[1]。Higham等[14]的研究中,應用異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等方案,NF1繼發(fā)MPNST部分緩解(PR)17.9%(5/28),散發(fā)MPNST為44.4%(4/9)。Valentin等[15]回顧分析353例MPNST,294例接受治療性手術,其中173例行輔助治療(主要是放療),60例行新輔助治療(主要是化療),單因素分析顯示放療可能延長無病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完全切除并輔以放療可能是最佳治療方法。但該研究多數(shù)為四肢MPNST,腹膜后MPNST實施放療的證據(jù)有限且實施條件受限,仍需進一步研究。Bishop等[16]的研究顯示手術聯(lián)合放療可以提供有效的局部控制。位于腹膜后的腫瘤范圍廣泛,往往無法開展放療,本組僅2例術后輔助放療,5例術后輔助化療,遠期療效仍有待進一步隨訪。
綜上所述,MPNST伴有多種異源性分化,臨床診斷困難。由于腹膜后MPNST患病率低,有必要聯(lián)合多中心協(xié)作開展臨床研究。手術是腹膜后MPNST重要的治療手段,完整切除可能提高遠期預后,應盡量完整切除,爭取切緣達到組織學陰性。建議多學科綜合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療及有選擇性的化療,以期取得更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