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鳳
(江蘇省東海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 東海)
眾所周知,中職英語是英語學習群體的一個重災區(qū),主要體現(xiàn)為英語發(fā)音較差、英語詞匯量匱乏、英語語法框架混亂,基于以上幾點,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普遍較弱,進而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失去信心。
在強調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本應削弱對語法形式的灌輸,而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興趣的激發(fā),然而語法是英語學習后期不可避免的學習點。中職學生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邏輯體系,具備運用理性邏輯思維習得知識的能力,且具有了一些散亂的語法知識。因而,如果有一套體系或模型能幫助學生更宏觀地理解英語的建構,更清晰地闡述英語的表達機理,幫助學生快速地整合已有知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將有新的改觀。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研究跨學科,一些具有理科背景的英語教師大膽地把數(shù)學的邏輯和英語結合起來。數(shù)學思維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是很多,研究范疇的廣度和深度也極為有限。目前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1.數(shù)軸在英語時態(tài)中的運用
時態(tài)的學習是小學、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學生難以區(qū)分不同時態(tài)之間的差別。此時,用一條直線來表示時間軸,而不同時態(tài)所處的位置便可以直觀地表示出此時的動作狀態(tài)。
完成時是初二的重點語法,由于漢語中沒有完成時這樣的概念,初學的學生很難理解動作都是發(fā)生在過去,和過去時有什么區(qū)別。用數(shù)軸圖展示,現(xiàn)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就很好解釋了。
(1)He lived in Beijing 3 years ago.
(2)He has lived in Beijing for 3 years.
在例句(1)中l(wèi)ive這個動作是發(fā)生在數(shù)軸左側B點上的,在過去B時刻動作完成且結束了,說明現(xiàn)在人沒住在北京,而例句(2)中l(wèi)ive這個動作用BO段表示其持續(xù)性,說明人從表示過去的B刻開始,到現(xiàn)在O刻,動作持續(xù)了三年,且還有可能繼續(xù)持續(xù)下去。
通過這種直觀地對比,兩個時態(tài)之間的異同點很容易被理解。同樣地,當把每一個時態(tài)在數(shù)軸上標注出來,便很快掌握了每個時態(tài)的含義及用法。
2.平面幾何闡釋介詞的位置關系
英語中很多表示方位的介詞,例如on,in,under,above,below etc.用圖形可以很直觀表示出每個介詞所指示的方向,on為靜態(tài)介詞,表示“在……上面(有接觸)”,into為動態(tài)介詞,表示“進入……里面”,其他介詞不一一解釋。
在學習定語從句關系詞的確定時,此方法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具體使用法如下。
例如:This is the book_____I’m looking for.
此句中的先行詞是“the book”,我們把先行詞當作數(shù)學中的某個數(shù)值,“代入”到從句中,由此得到“I’m looking for the book”,先行詞指物做賓語,因而結果是連接詞選用which或that。
這樣的過程會將學生暫時從文科的思維中抽離,僅僅靠代入判斷得到答案,更為簡便且不易錯。
隨著教育熱的盛行,很多教培機構都在極力爭取這塊大蛋糕。英語的陣地最為激烈,好多商家打著“萬能公式”“極簡英語”“4天碾壓萬級詞匯”這樣的口號來吸引學生。有道精品課《5天用公式巧學英語》中給出了一個“萬能公式”和兩個內部規(guī)則。公式的靈感來自鐘平先生的編程背景,他按照翻譯軟件算法中的邏輯簡化出一個公式,倡導用學數(shù)學、學理科的思維進行英漢的互譯。公式具體如下。
公式的底層結構
英文模型(陳述)
例如:
Now,I’m learning on the phone an English lesson given by this old man.
現(xiàn)在,我在手機上學這個老頭講的英語課。
從以上的例句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成分的位置是遵循這個公式里所列出的順序規(guī)律。
以上總結表明,數(shù)學思維是可以用在英語學習中的。本文就數(shù)學思維如何用在中職英語中以及其研究意義展開論述。中職學生學情較為復雜,他們有著高中生應有的智力水平,但卻有著比初中生還差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因而本文就中職英語單獨進行研究。
數(shù)學思維用于英語學習的想法不是憑空而來的,我最早的想法來源于Chomsky的Universal Grammar。在這一理論中,Chomsky提出所有的語言都有一個共通的體系,這個體系是與生俱來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他們只是在復制別人的話,并沒有任何人教給他們任何語法規(guī)則。
經過一次次的總結修改,Chomsky提出了英語的語法 模 型,稱 為Universal Grammar,又 稱 轉 換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這個理論其實是一套語法規(guī)則,把句子進行了具體化、結構化的分析,形成一個模型。
當然這個模型是最簡化的模型,隨著句子成分的增多,還可以把這個結構更加豐富化。由于中職學生英語比較薄弱,本文將基于此模型基礎來論述如何結合數(shù)學思維學習英語。
前面提到中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現(xiàn)將中職新生在英語語法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做總結,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模型。
第一,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詞性概念模糊,分不清什么是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等。
第二,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動詞的細分類不清楚,如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概念、系動詞的概念等。
第三,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清楚句子的基本機構以及其成分的辨別。
第四,90%以上的學生無法辨認三大主要從句,即賓語、定語、狀語從句。
基于以上的理論基礎以及學生的實際問題,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幫助學生分清句子主干及各個成分,即如何運用數(shù)學思維判別各種從句的問題。英語中的任何句子都可以簡化為下面的公式:
S+V(+O)
例如:The boy is running.
句子的本質是在此公式的基礎上擴充,對于S和O這些名詞性的成分,可以加形容詞性的東西修飾作定語,對于V,可以加副詞性的東西修飾作狀語。通過附加一些成分使表達更完整具體。剛剛那個句子可以擴充成以下幾個句子:
The little boy is running.
The boy is running fast.
The boy is running now.
The little boy is running fast now.
根據(jù)以上擴充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句子的主干是一個常量,而添加的成分是一個變量,可將變量分為定語和狀語兩大類,分別由AT和AD來表示。
由于構成定語和狀語的內容不同,其位置也不同,修飾定語的成分可分為前置和后置兩大類,前置作定語的一般由一些簡單的詞匯構成,包括名詞、形容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用AT1表示,作后置定語的有分詞或分詞短語、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定語從句等修飾,用AT2表示。
做狀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修飾謂語動詞的,另一類是修飾句子的。修飾謂語動詞的通常為副詞,一般位于謂語動詞的后面,可用AD2表示;修飾句子的通常為介詞短語、不定式、分詞短語、狀語從句,這類狀語位于句首或句末,具體可分為方式、原因、時間、地點、目的、結果狀語等,可用AD1表示。
因此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句子的主干為A boy ran into the house,在主干的基礎上添加上定語和狀語的修飾成分,便可完整地理解這個句子。通過這個公式,可以簡化一個復雜的句子,有助于閱讀理解,也可以對一個簡單的句子進行擴充,逐漸寫出更復雜的句子,增加作文的文采。
把數(shù)學思維運用到中職英語語法教學中有多種好處:其一,可以借此新穎的提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二,可以幫助很多理科較好的學生,尤其是幫助不太擅長語言的男生輕松地掌握英語;其三,通過化繁為簡,可以讓學生不再懼怕長難句,輕松理解英語文章;其四,運用逆向思維把簡單句子復雜化,更加靈活地使用句子。
其實英語中可以運用數(shù)學思維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的變形規(guī)則,我們可以簡化成一個流程圖,把一條一條冗長的文字描述簡化成一個流程圖,學生在學習初期很容易快速掌握,而且可以極大地降低錯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