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清 譚利婷 陳瑋鈺 謝榮鑫 莫雪妮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性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疼痛、麻木、發(fā)涼等異常感覺,典型表現(xiàn)是四肢末端襪套樣分布區(qū)域麻木、疼痛合并感覺異常[1],是糖尿病足、感染、潰瘍和截肢的重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對DPN的有效防治是臨床面臨的重要難題。
隨著對該病的深入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注重從陽虛論治該病,以陽虛為該病之根本深入探討,并應用于臨床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目前缺乏對DPN陽虛病因病機的統(tǒng)一看法,現(xiàn)將有關研究進展整理如下。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學“消渴”的范圍,伴發(fā)多種并發(fā)癥[2],DPN是在糖尿病基礎上出現(xiàn)肢體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癥狀,屬于中醫(yī)“消渴病痹證”的范疇[3]?!饵S帝內經(jīng)》重視陽氣對人體的影響,《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越來越多扶陽學派倡導扶陽思想[4],其根本立論為 “生命以火立極”,強調“內陽外陰”的本體結構,注重陽氣在人體生命中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陽虛對DPN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極其重要。
清·林珮琴《類證治裁》曰: “諸痹,良由營衛(wèi)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陸繼芹[5]認為,陽氣不足是痹證發(fā)生的根本,陽虛體質者更容易感受風寒濕邪,風寒濕邪阻滯血脈,氣血凝滯,更加容易發(fā)為痹證?!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陽氣不通即身冷”,陽氣失于運行,不能濡養(yǎng)肢體筋脈,可引起肢體疼痛、麻木等不適。郭曉峰等[6]認為,治療痹證的根本在于溫運陽氣,使陽氣充足、通暢,根據(jù)《金匱要略》辨治痹證的規(guī)律,分表里、上下溫運陽氣。DPN歸屬于“消渴病痹證”的范疇,陽氣虧虛,腠理不固,風寒濕阻滯經(jīng)絡,氣血凝滯而見痹證。
《王旭高醫(yī)案》記載,消渴日久,可見“手足麻木、肢涼”等現(xiàn)象?!鹅`樞·本臟》:“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臟柔弱,臟腑氣化功能減退,氣血津液化生障礙,則容易患消渴類疾患。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具有溫煦全身臟腑、形體官竅的作用,腎陽不足,陽氣不能達于四末,則四肢厥逆不溫,陽氣不能溫運,肌體筋脈失養(yǎng),可引起肢體不適。《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消渴的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由于陰陽互根,若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可致陰陽兩虛,其中腎陽虛及脾陽虛臨床多見。另外,陰虛內熱,耗傷津液,可致血行不暢,瘀阻脈絡,肌體筋脈失于濡養(yǎng),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因此可出現(xiàn)四肢麻木、疼痛等異常感覺。
王永貞等[7]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陽虛與消渴病痹證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重視溫補脾腎、培元固本。彭萬年教授認為,陽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機體陽虛是糖尿病轉歸的重要原因,脾腎陽虛是病機根本,脾腎虧虛是貫穿全程的致病因素,也是貫穿全程的重要病機環(huán)節(jié)[8]。曾華蓉等[9]、包揚等[10]認為,由于現(xiàn)代人生活習慣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如嗜食寒涼、長期吹空調、熬夜等,均可耗傷人體陽氣,許多糖尿病患者初期并不表現(xiàn)為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肥胖、懶動、汗多陽虛癥狀較為明顯,在辨證上以脾陽虛為主。簡小兵等[11]認為,消渴日久,損傷氣血陰陽,陽虛不能溫煦肢體,筋脈失于濡養(yǎng),則手足麻木,肢體發(fā)涼,脾為后天之本,通過溫補脾陽,充實脾氣,可溫養(yǎng)肢體筋脈。阮永隊等[12]、陳紅梅等[13]認為,脾腎陽虛,血虛有寒是DPN的重要病機,四肢不得溫養(yǎng)可致本病,應當溫陽養(yǎng)血、散寒通絡。
根據(jù)上述病因病機的記載與分析,從陽虛論治DPN值得進一步研究。在臨床實踐中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治療,既有單純使用溫陽中藥,也有溫陽藥與西藥聯(lián)用,相關臨床研究如下所述。
2.1 單純使用溫陽中藥的臨床研究 戴琴等[14]、向洪英[15]將DPN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口服依帕司他,治療組服用溫陽活血方(組方:生黃芪30g,熟附片3g,熟地黃12 g,山萸肉12 g,山藥12 g,桂枝10 g,茯苓10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白芍10 g,丹參10 g,地龍10 g,雞血藤15 g,大棗6 g)。結果均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溫陽活血方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臨床癥狀,能改善DPN患者的神經(jīng)傳導速度。劉愛林等[16]、周瑜[17]將DPN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維生素 B1等西藥治療,觀察組服用溫陽活血通絡中藥治療(組方:黃芪60 g,雞血藤30 g,川牛膝、熟地黃各15 g,赤芍、紅花、補骨脂、白芍各12 g,莪術、桂枝各9 g,細辛3 g)。結果均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董慧潔等[18]、張學力等[19]等將陽虛血瘀證DPN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服用扶陽通絡湯[組方:附片30 g(先煎),白術30 g,當歸15 g,細辛10 g,忍冬藤90 g,炙甘草15 g],對照組口服甲鈷胺片。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花明等[20]將63例DPN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治療組采用溫陽通絡湯(組方:淫羊藿15 g,仙茅10 g,熟地黃10 g,補骨脂 10 g,桂枝10 g,麻黃10 g,炙甘草5 g,當歸10 g,川芎10 g,赤芍15 g,黃芪30 g,雞血藤15 g,廣地龍10 g), 對照組甲鈷胺注射液肌肉注射。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綜上,從陽虛論治DPN均可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2.2 溫陽藥與西藥聯(lián)用的臨床研究 王壽海等[21]將84例脾腎陽虛型DPN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42 例。治療組患者在硫辛酸靜脈輸注的基礎上口服中藥陽和湯治療[組方:生黃芪30 g,熟地黃30 g,白芥子10 g,穿山甲3 g,麻黃3 g,炮姜10 g,鹿角膠10 g,黑附片15~30 g(先煎),穿山龍15 g,桂枝10 g,太子參10 g]。15 d后與單純使用硫辛酸靜脈輸液的對照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陳紅梅等[13]將60例氣虛血瘀兼陽虛型DPN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治療組用當歸四逆湯內服及外用治療(組方:桂枝、赤芍、生姜、黃芪各30 g,當歸、炙甘草各20 g,細辛15 g,熟附片、干姜、通草各10 g。中藥煎2次,第1煎內服,第2煎外用)。3個月后與口服依帕司他膠囊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劉華珍等[22]認為,“久病及腎”,重視溫補腎陽,對照組50例予甲鈷胺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50例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加味附子湯[組方:炮附片15 g(先煎),芍藥 12 g,茯苓12 g,白術15 g,人參6 g,川芎10 g,全蝎 4 g]。結果顯示,治療組在中醫(yī)證候、肌電圖方面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表明,加味附子湯有助于提高DPN的臨床療效。陳明泰等[23]將80例DPN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治療組42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治療組予中醫(yī)溫陽補腎湯聯(lián)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組方:肉桂10 g,附片6 g,熟地黃20 g,茯苓20 g,黃芪30 g,天花粉30 g,知母20 g,山萸肉15 g,懷山藥15 g,地龍10 g,枸杞子15 g,五味子10 g),與單獨使用甲鈷胺注射液的對照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為 68.42%,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周素芳[24]從氣虛陽虛、瘀血阻絡論治, 以益氣活血為主, 輔以溫陽補腎,對治療組35例患者采用益氣活血、溫陽補腎法聯(lián)合彌可保治療(組方:生黃芪 15~30 g, 黨參15~30 g, 桂枝9~12 g, 生地黃30~45 g, 炙甘草15 g, 麥冬15~30 g, 丹參30 g, 赤芍15 g, 紅花6 g, 淫羊藿15 g,補骨脂15~30 g, 鹿銜草15 g,五味子9 g),并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加減用藥,對照組30例單用彌可保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西醫(yī)方面多采取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循環(huán)等方法治療,但臨床效果并不明顯[25],“陰平陽密,精神乃治”,本文通過分析DPN的病因病機,對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性病變陽虛論治的臨床研究進行總結,為進一步治療該病提供了更多參考依據(jù),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藥的獨特優(yōu)勢,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致殘率、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