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雖錄
家庭與學校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與教師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后盾與心靈的港灣,而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教師作為一個班級的“領頭羊”,需要將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考慮充分,便難免會在與學生的相處中產生一些誤會和矛盾。當孩子與教師產生矛盾時,家長不應放任不管,更不能態(tài)度極端,而是應站在理性的立場看待問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春風化雨,輕松化解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矛盾。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通常是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很容易因為對方突出的特點與品質而忽略了對方其他品質與特征,從而對他人形成刻板而片面的印象。暈輪效應很容易導致成見或偏見,對人際關系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處理孩子與老師的矛盾時,家長要打破孩子心中的暈輪效應,避免其對老師產生不良印象。
孩子還處于成長的過程中,對事物缺乏全面的認知,很容易非黑即白地看待問題。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喜歡上某位老師,也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或一句話對某個老師產生負面情緒。當孩子與老師出現矛盾時,家長應先和孩子溝通,找出矛盾的誘因,幫助孩子破除非黑即白的思維,杜絕暈輪效應的影響。
五年級的致遠(化名)最近有了煩心事,父母發(fā)現曾經對數學興趣濃厚的他,突然對數學產生了厭學情緒,不僅不按時完成作業(yè),還對數學老師的教誨置若罔聞,甚至公然在數學課上違反紀律。面對致遠的這種情況,父母關切地詢問他背后的原因,誰料致遠竟然惡狠狠地說:“我恨死數學老師了,我就是希望給他添堵!”聽了致遠的話,父母親嚇了一跳,經過細心詢問才得知,致遠與數學老師的矛盾緣于一堂課堂測驗。致遠為了那次課堂測驗下了很大功夫,拿過考卷,他信心滿滿,感覺每一道題目都盡在掌握之中,可是由于時間不夠,打下課鈴的時候,致遠最后一道大題還有一半未完成。在數學老師要求立刻停筆交卷后,致遠裝作沒有聽見依然在寫,等他將完成的答卷交給老師時,老師沒有收,還當著致遠的面在試卷上打了一個大大的零分。致遠認為自己被老師針對,付出的努力被踐踏了,便深深地“恨”上了老師。
“數學老師就是壞!簡直是一個不近人情的大壞蛋!”致遠怒氣沖沖地向父母控訴。
“你討厭數學老師是因為他沒有收你卷子這件事情嗎?”致遠的媽媽問道。媽媽的這個問題成功轉移了致遠的怒氣,他將怒氣由數學老師個人轉移到了“數學老師沒有收卷子”這件事上,成功地將矛盾縮小,讓孩子的怒火更有針對性。
“我不管,他這樣對待我,就是一個大壞蛋!”致遠說。
“可是,在你看來,數學老師是在針對你,但在別的學生看來,數學老師的行為是嚴格要求、公平公正的體現,要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他是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呢?”
聽完媽媽的話,致遠低頭沉默著,媽媽又乘勝追擊道:“如果數學老師真是大壞蛋的話,他又怎么會每天中午不休息在辦公室等著幫學生答疑?又怎么會因為你摔傷了火急火燎地跑到醫(yī)務室給你取紗布和紅藥水?這是一個壞人會做的事情嗎?”
媽媽的話讓致遠陷入了回憶,數學老師的種種優(yōu)點在他的腦海中一一浮現,經過良久的沉默,致遠輕輕地說:“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我不再任性了,我一定會找老師道歉的。”
當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面或過激情緒時,家長一定不要先打壓、指責孩子的情緒,而應先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在充分釋放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進行深入思考,厘清自己與老師的矛盾究竟因何產生,幫助孩子跳出思維定式,理性地看待與老師的矛盾,并對老師產生理性客觀的認識。
成長中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成年人的思維與言行很容易對他們的認知產生影響。想要讓孩子理解老師、尊重老師,家長要特別注意談及老師時自己的態(tài)度。
三年級的展鵬(化名)最近轉學進入了一所私立小學,私立小學的學費高,師資力量也相對強一些,父母期待他能在新學校好好學習。然而,展鵬轉學不到一個月,班主任就和展鵬父母進行了一次“緊急約談”,原因是展鵬在學校里目無師長、趾高氣揚,老師批評他作業(yè)寫得潦草,他竟然跟老師拍桌子說:“你有什么權力要求我?你的吃飯錢都是我們學生出的!”聽完班主任的講述,展鵬的父母既憤怒又驚訝,轉學前的展鵬是一個尊重老師,甚至有一點害怕老師的乖小孩,怎么轉學之后便如此“狂妄”了?經過與展鵬的溝通,以及在生活之中的觀察,展鵬的父母發(fā)現了問題所在。原來,展鵬的爺爺對私立學校的學費意見很大,經常在展鵬面前說一些質疑學校費用的言論。展鵬的父母對老人的話一笑置之,展鵬卻將爺爺的話記在了心里,因此才會在學校里排斥老師、目中無人。
孩子的思維比較簡單,容易對家長的話全盤接收,家長的無心之語可能對孩子的認知產生重大的影響。當父母對學?;蚶蠋熡性寡曰蛞庖姇r,情緒很容易通過語言傳遞給孩子,而孩子的思維相對簡單,認為父母的話就是“真理”,受這種觀點影響,孩子日常生活中容易與老師“對著干”,甚至試圖給老師的工作“使絆子”。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想法,也影響了孩子與老師的相處方式。即使父母對老師有微詞,也應采用理性的方式妥善處理,不該當著孩子的面任意表達自己的不滿,雖然“說者無意”,但孩子往往會“聽者有心”。若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對老師持有偏見,還怎么在學校里快樂地學習與生活呢?家長一句情緒化的表達,讓孩子對一個人甚至一個職業(yè)產生負面的印象,最終受影響的還是孩子。
孩子與老師有矛盾,是孩子成長路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不要恐慌,更不應小題大做。要盡己所能幫助孩子破除非黑即白的偏執(zhí)思維,讓孩子正確且理性地看待與老師之間的矛盾。此外,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切莫讓大人的偏見與情緒影響孩子的認知與成長,讓孩子滋生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