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獨秀小學/ 程敏霞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語文要素分別是指向閱讀的“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一件事寫清楚的”和指向習作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統(tǒng)觀整個單元編排,在“寫清楚”方面,教材是有兩個層次的:第一層次是要有順序,第二層次是要“把重要的內(nèi)容寫清楚”。
在事情表達順序的呈現(xiàn)上,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也各不相同,教材編排了“以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以時間的順序”兩種表達順序,旨在拓寬學生的思路,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不只是拘泥于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表達,在表述中能夠做到不拘一格。
在“把重要的內(nèi)容寫清楚”的指向上,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也是各有側重。精讀課文《麻雀》側重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描寫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將“老麻雀奮不顧身保護幼兒的場景”寫具體的;精讀課文《爬天都峰》側重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抓住“我”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的,從而把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的旁批則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動作、語言描寫將重要的場景寫清楚;《小木船》的課后思考題則強調(diào)了不重要的事完全可以簡要交代。這樣對于文章內(nèi)容主次的明確指向,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文章詳略得當?shù)闹匾?,并教會學生試著在習作中實踐這種方法。
圖1 四上第五單元各版塊語文要素分布
以上這些組成部分彼此相互銜接,構成一個以“把一件事寫清楚”為中心要素的傳動鏈(圖1)。因此,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單元內(nèi)部橫向的關聯(lián)性,做到前后勾連,層層深入,主次分明,各版塊合力推進語文要素的落實,讓學生在閱讀練寫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習作單元的“課后習題”“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等都是圍繞單元習作而展開的,是指向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行之有效的助寫系統(tǒng)。教師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應牢牢把握“課后習題”的指向,適時穿插、滲透“交流平臺”中提煉的方法,盤活教學資源。筆者下面例舉兩篇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
《麻雀》課后習題如下: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是怎樣的。
2.課文是怎樣把下面的內(nèi)容寫清楚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老麻雀的無畏
▲獵狗的攻擊與退縮
《爬天都峰》課后習題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我”開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課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
從上述習題的設置中,我們不難看出,兩篇課文都指向同一個習作目標:如何寫一件事情,并把事情寫清楚。從“交流平臺”中我們可以梳理、總結出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一是順序,即從全文來講,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事情寫清楚;二是詳略,即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懬宄虑榘l(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
從這些習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本單元兩篇精讀課文新的教學路徑。為了更好地為習作服務,實現(xiàn)讀寫有機融合,筆者依托教材,前后勾連,嘗試著從課后習題入手,以課后習題為導教和導學的指南針,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梳理出寫事情的一條主線:起因、經(jīng)過、結果。理出主線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重點寫哪個部分?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想寫清楚事情的經(jīng)過,就需要通過細節(jié)來對經(jīng)過進行詳細描寫。
課文《麻雀》中老麻雀奮不顧身拯救小麻雀和《爬天都峰》中“我”手腳并用向峰頂爬去時的動作描寫,都在告訴學生:要善于運用細節(jié)描寫,比如抓住動作來寫,就容易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清楚。
學生在精讀課文中習得方法后,趁熱打鐵,利用“初試身手”對習作知識、習作方法進行診斷和嘗試。本單元“初試身手”第一題是說話訓練,其中兩幅圖各有側重,一個是靜態(tài)的圖畫,一個是動態(tài)的生活場景。在學完課文《麻雀》后,讓學生讀讀“交流平臺”第四個“泡泡圖”,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圖片展現(xiàn)的是什么場景,相互交流探討怎樣才能把圖片的內(nèi)容說清楚。第二題是觀察家人勞動,旨在讓學生聚焦動作,用一段話把場景寫出來。教師可以將這一任務安排在學完課文《爬天都峰》之后,學生運用課文中習得的“通過一系列動作把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方法,再結合課前的觀察記錄和拍攝視頻,繼而把家人做家務的過程詳細寫下來?!敖涣髌脚_”和“初試身手”的穿插重組既是課后習題的遷移運用,又能為單元習作打好基礎。
因此,合理利用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巧妙穿插、滲透“交流平臺”中提煉的方法,適時地進行“初試身手”片段操練,對于用好習作單元、構建高效課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大版塊的編排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讀寫結合”特征,它將閱讀介入寫作,以讀促寫,在單元階梯型的實踐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言語素養(yǎng)。在當前“雙減”背景下,要想做到提質增效,教學中就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好具體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操作性強的學習支架,如表格、圖示、思維導圖等,讓方法、技法顯性化。
本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在其教學價值、言語智慧、表達特色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例子”的作用,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筆者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立足單元整體和學生本位,嘗試借助以下圖示(圖2、圖3),幫助學生梳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活動去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從而領悟到作者獨特的表達方法,為后面的言語表達搭建支架,讓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交融,同構共生。
圖2 精讀課文《麻雀》結構圖
圖3 精讀課文《爬天都峰》結構圖
本單元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旨在為學生提供可借鑒的范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例文”中典型的習作知識、言語要素。如,筆者借助表格(表1),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欣賞過程中,學習作者思想立意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的運用技巧,進而幫助學生突破寫作難點,順利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從中解讀寫作密碼,提高習作能力。
表1 習作例文表達方法梳理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探究性學習方式,它強調(diào)了學習者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圍繞某一知識點,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開展的一種探究活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對習作有一定的畏懼心理,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他們無法將習作的要求與自己的生活、內(nèi)心相關聯(lián),只是一味地憑空而想,容易導致語言材料假、大、空。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合適的情境,喚醒學生對自身真實生活的思考,將教材提供的情境與學生生活情境有效融合起來,從自身生活中去選材、去表達。正如榮維東教授所言:“寫作是作者在特定語境中進行的表達和交流活動。任何寫作都面臨以什么角色、對誰、為什么、寫什么、用什么方式寫等交際語境問題?!苯Y合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寫清楚”的深層次含義不在于自己是否能看懂,而是要建立“讀者意識”,明確“我的習作寫給誰看”,深入思考“我的習作讀者是否能讀懂”。
那么如何基于單元目標,鏈接學生真實生活體驗,用項目化的方式推進習作單元目標落實、促進學生學習最優(yōu)化呢?在本單元的習作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寫作情境——給學校廣播站投稿。
征稿啟事
好消息好消息,獨秀之聲廣播站開辟新專欄啦!
在生活中,每天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是我們親身經(jīng)歷的,有些是我們看到的,還有些是我們聽說的。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深刻呢?你愿意寫下來跟大家分享嗎?
學校獨秀之聲廣播站開辟了一個名為“生活萬花筒”的專欄,專門播報同學們記錄真實生活和真實感受的文章。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哦!
獨秀之聲廣播站編輯部
學校廣播站向學生發(fā)起征稿,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日?;顒??;诖隧椖縿?chuàng)設的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能讓學生明確習作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借此明確習作對象——廣播站的編輯和聽眾,為達成“讓寫作對象讀懂”的目標奠定基礎。
諸如此類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聯(lián)通了學生生活,使一個個有趣的靈魂得到激發(fā),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我手寫我心”,實現(xiàn)自由地表達、個性地表達、創(chuàng)意地表達。
習作重點內(nèi)容的展開與突破,需要“有效評價”來激勵和助推,才能鼓勵學生不斷修正內(nèi)心習作思路,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寫出有水平的習作。在本單元習作評講中,筆者立足單元習作要素,根據(jù)學生習作情況,設計了一張如下表所示的習作評價表(表2)。
表2 習作評價表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寫作完成后出示習作評價參照表,為學生提供可操作的修改方法,通過自評、互評與師評有機結合的多元評價,有針對性地修改,引導學生將習作進行“自我修正”,這不僅鍛煉了他們賞評習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其口語表達的能力。學生們之間的良好互動,更促進了他們的溝通和評判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讀寫素養(yǎng)。
總之,“雙減”背景下,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取舍有道,以單元的視角整合各部分內(nèi)容,搭設表達支架,借助項目化學習開展循序漸進的寫作訓練,引領學生在習作單元的內(nèi)容學習中拾級而上,不斷夯實寫作知識,實現(xiàn)內(nèi)在寫作素養(yǎng)的形成,從而達到“讀寫融合,言意共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