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鄭艷
(定西市人民醫(yī)院 甘肅定西 743000)
肌少癥多見于老年人,以肌肉的質量下降、力量減退為病理基礎。肌肉力量降低可使患者跌倒的概率增加,運動能力降低[1]。老年肌少癥患者在伴有骨質疏松的前提下增加了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2]。肌少癥多由營養(yǎng)不良導致,可增加機體衰老的進程,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高??棺柽\動可減少骨骼肌運動速度,增加肌力,聯合有氧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肌肉質量與力量[3]。階段性功能訓練適用于老年患者,老年人體能有限,階段性運動符合老年人訓練依從性要求,本項研究探討抗阻運動與功能鍛煉對患者生活能力、軀體運動的影響?,F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收治的老年肌少癥患者90 例(包括重癥監(jiān)護室長時間臥床救治患者4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
觀察組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齡63 歲~74歲,平均(68.5±4.9)歲。
對照組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年齡64 歲~76歲,平均(68.2±5.6)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肌少癥相關診斷標準者;(2)年齡≥60 歲者;(3)患者可自主活動,自愿參與本項研究者。
排除標準:(1)心力衰竭大于Ⅲ級者;(2)生活自理困難,健康狀況穩(wěn)定性差者;(3)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4)精神障礙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正常交流者。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式。囑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膳食建議遵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飲食結構及食量,運動方式以適合老年人運動量為原則,要求患者至少堅持3 個月,并與患者建立聯系,隨時溝通交流。
1.2.2 觀察組。采用抗阻訓練聯合階段性訓練模式進行康復。具體措施如下:(1)抗阻訓練。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運動訓練相關知識,肌少癥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的不良心理變化,必要時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評估患者的運動能力與肌肉情況,訓練內容以漸進性抗阻運動、有氧鍛煉操、離心抗阻訓練、血流限制訓練、爆發(fā)力訓練為主,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訓練模式,監(jiān)督患者飲食。訓練內容:①下蹲。雙腿分開站立于無扶手椅子前,手臂平行于地面伸直,雙腿緩慢向下蹲,接近椅子表面前停頓1 秒,再緩慢恢復至站立姿態(tài)。②推墻?;颊咧绷⒂趬γ?,距離墻面大于手臂長度,手掌平面撐于墻面,身體保持伸直,慢慢靠近墻壁4 秒,停頓1 秒,逐漸恢復站立姿態(tài)。③足趾站立。選擇靠背椅子保持身體平衡,雙腿分開,雙臂扶椅子靠背,雙足緩慢踮起,腳尖站立4 秒,停頓1 秒后逐漸恢復站立姿態(tài)。④壓腿。選擇一個高度適當的平面或橫杠,一條腿直立地面,另一條腿抬高至平面或橫杠之上。初練習者可有人在旁協助平衡以防摔倒,身體側方下壓。⑤弓步下壓。患者后退繃直,雙手放置前腿,弓步站立,上身下壓半分鐘,前后腳交替訓練,訓練時間以患者耐受為宜。⑥彎腰摸腳?;颊哒玖ⅲp腿伸直,彎腰雙手觸碰雙腳,保持彎腰30 秒。⑦坐位抓腳趾?;颊咦?,雙腿伸直向前,彎腰伸直前臂觸碰雙腳腳趾,保持姿勢30 秒。⑧坐位抬手。坐位上身挺直,雙手交叉,掌心向下位于胸前,雙腿交叉,慢慢抬高雙臂向上至最大限度,最后雙手掌向上盡力向上拉拽,保持姿勢30 秒。⑨俯臥挺身。俯臥位,雙臂位于兩側,雙腿伸直,雙手慢慢撐起身體至最大限度,保持30 秒。⑩平躺抱腿。要臥位,雙腿伸直,一條腿屈膝,膝關節(jié)盡量靠近胸壁,雙手緊抱膝關節(jié)向胸部擠壓,保持30 秒。以上動作每個重復8 次~10 次,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動作。
(2)階段性訓練。第一階段,建立康復檔案,內容包括患者臨床資料、基礎數據、康復特點、恢復情況、患者肌力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鍛煉方法,護理人員在開始1 周~3 周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包括手指伸展、腕部活動、肌肉與腹部按摩等,每天3次~4 次。第二階段,時間為3 周~6 周,進行踝關節(jié)運動、肘關節(jié)運動、肩部運動及勾肩搭背。由于訓練幅度較大,患者在進行訓練前需要進行熱身運動,訓練后進行10 分鐘放松運動,訓練幅度適中,不可過大。每天訓練2 次,每次訓練結束后護理人員咨詢患者感受,并詳細記錄,為下次訓練做好調整。第三階段,時間為6 周~9 周,患者開始大幅度肢體運動,包括擴胸運動、劃臂運動、體轉運動、環(huán)繞運動、雙肩背伸運動、全身運動等。此時期為康復訓練較為關鍵的時期,需要囑患者嚴格按照動作標準執(zhí)行,數量、姿勢要足質足量,每天至少訓練1 次。第四階段,時間為9 周~12 周,患者如果狀況穩(wěn)定,可進行上肢負重訓練、有氧運動、步行運動等活動。此時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豆制品等容易脹氣食物,飲食以膳食纖維為主,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患者需要有計劃地鞏固前3 個階段的康復訓練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軀體功能、體重指數、5 次起坐時間等。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 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 分,>60 分表示輕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可自理;41 分-60 分,中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需要一定幫助;21 分-40 分,重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明顯需要依賴他人;<20 分,完全殘疾,日常生活完全依靠他人。用簡短肌肉功能測試評分(SPPB)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評估,包括坐立、行走、站立3 個測試項目,每個項目重復測試3 次。總分為12 分,分值低于6 分為生活自理能力較低,分數與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握力使用握力計測量,5 次起坐時間測定為患者仰臥位,雙手交叉抱肩,上身向前、向上抬起再恢復仰臥位,連續(xù)進行5 次,記錄患者使用時間。利用跌倒效能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評估患者軀體功能,運動功能包括日常照料、身體疼痛、社會活動、移動困難等4 個方面,共25 個條目。每條滿分4 分,共計100 分,分值≥16 分為運動功能障礙,分值與運動功能呈反比,跌倒效能包括室內、室外兩方面,共16 個條目,每條4 分,共計64分,分值跌倒效能感呈正比。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與肌肉功能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步速、握力、5 次起坐時間的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的比較
肌少癥發(fā)病原因之一為體內炎性因子激活,脂肪組織增加,肌肉組織降解[4]。全世界每年肌少癥發(fā)生例數約5000 萬左右,且預計將來40 年內會超過2 億多人。肌少癥消耗大量的醫(yī)療資源,為社會帶來沉重的醫(yī)療負擔[5],此外肌少癥繼發(fā)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運動能力低下而跌倒摔傷骨折等多種繼發(fā)性損害,為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目前治療肌少癥尚無特效藥物,運動鍛煉為可靠的康復方式。
抗組運動刺激肌肉纖維增生,使纖細的肌纖維增粗,提高單肌肉力量。科學的抗阻訓練可提升患者肌肉形態(tài),改善骨骼支撐功能,抗阻運動聯合階段性訓練是完美組合[6]。老年患者因肌少癥體能下降較明顯,運動能力極差,開始小幅度、小耗能的訓練可逐漸恢復患者運動鍛煉的信心,護理人員的鼓勵與健康教育可舒緩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運動訓練的依從性。階段性訓練成果也是對患者的直接鼓勵,生理方面,規(guī)律的運動鍛煉可增強血液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可使體內的有害毒素及時排出體外,從而減少炎性因子對肌肉組織的降解。另外抗阻運動有助患者睡眠,良好的睡眠為患者肌肉恢復提供機會,同時可積攢能量,為下次運動提供充足的動力。在本項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進行抗阻運動聯合階段性訓練,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這與以往報道相符[7]。
綜上所述,抗阻運動與階段性訓練應用于老年肌少癥患者,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軀體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