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厲明
深度學習是當前被教育界廣泛認可的一種學習理念。郭華(2016)提出,深度學習可以理解為在授課各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積極沉浸其中,擁有積極向上、收獲豐碩、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以素養(yǎng)提升為目標,圍繞課堂引領性學習主題和具有一定難度與目的的課堂任務,借助多樣化的參與和探究,學會該學科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及學習方法;能夠感受到該門課程的主旨內涵,在內心形成知識體系;能夠理解并評判課堂知識及學習步驟;能夠統(tǒng)籌借助所掌握的知識及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思考、破解問題,構筑起主動性的自發(fā)的學習動力、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及正確的價值觀;能夠通過學科教育,讓學生成長為擁有牢固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擁有獨立思維,學會合作、具備良好的責任感、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踐本領、具備繪就光明溫暖未來的能力的人。
深度學習更關注整合化、日?;敖Y構化的教學體系,要求重點圍繞學科內在特征進行教學,同時進行遷移化應用,更關注學科育人的內涵(邵曉霞、李丹丹,等 2020)。圍繞上述復雜的育人目標,憑借某篇文章、某個語法知識點、某個主題等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給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帶來了新思路。
在新課程改革中,針對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提倡靈活性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邏輯關系等進行整體把握?!罢w教學”的本質要求教師將教材當成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割裂成獨立的單元進行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管是圍繞教材內容的把握,還是圍繞詞匯、語法學習的邏輯順序,或者對閱讀理解、選詞填空等具體題目的落實,作文的寫作邏輯等,都應立足教材整體把握,從面到點,即整體與各章節(jié)有機統(tǒng)一,融會貫通。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于課堂提質增效的要求進一步提升,那么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與廣度的靈活把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即教師要格外關注整體協(xié)調性。在這樣的形勢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應運而生,需要教師以單元為單位,深刻掌握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質,立足當前學情,因材施教(郭慧2018)。
單元整體教學要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具備大局觀念和整體觀念,日常的教學設計也應跳出課時看側重點,立足整個教學單元,實現(xiàn)承前啟后。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能夠前后聯(lián)系,將預習、學習、復習有機貫通,將語言學習中枯燥、碎片化的知識回歸英語學科整體;能夠對新課的學習有良好的承接性;能夠前后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相通之處,幫助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更科學地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朱彤 2018)。單元整體教學意味著教師每當開啟新的模塊(Module),應格外關注、聯(lián)系包含的每一個單元(Unit),并將不同的單元中的知識點融會貫通,使40分鐘的課堂更高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模塊的內部邏輯及知識點,確保同一個模塊中他們能夠由表及里、由基礎走向深度學習。
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及對教師、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依然比較零碎,備課時是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的準備,備一節(jié)課的內容,就講一節(jié)課的內容,整個學期的英語教學依據(jù)教材按部就班地展開,自身對教材和知識的再加工不足,導致對教材單元的整體認識不夠深刻。
另外,單元整體教學的方法較單一。因為教師對這樣的教學認識不足,所以授課時不能靈活掌握方式方法,導致教學質量和效率不高。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將一篇完整的文章割裂為零散、枯燥的生詞、語音、詞匯、語法和句型等,導致原本一課時就能完成的任務拖延了好幾天。此類教學模式師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厭倦。實踐證明,教師以“單元整體”思維開展教學,能取得較好成效。
深刻理解單元核心主旨是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圍繞單元主題和重難點開展多層次、全方位深度解讀,構筑起基于課程主旨、思維導圖的學習脈絡。只有掌握核心主旨,才能在單元整體框架下,立足學情,掌握教學深度、廣度及側重點。同時,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需要融合集體備課,實現(xiàn)群策群力,更精準地了解單元核心主旨,以梳理單元教學的重點和脈絡。
例如,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六年級(上)第四模塊以“Festivals”為主題。其單元核心在于通過“中外節(jié)日”的教學語境,圍繞“節(jié)日風俗”的話題開展教學,并分為多個模式的語篇:第一單元的語篇通過對話,圍繞“美國的節(jié)日”主題展開;第二單元的語篇通過對話,圍繞“中國的節(jié)日”主題展開。兩個單元分為四課時進行,分別為認識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探討西方節(jié)日風俗、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探討中國的節(jié)日風俗。
基于單元核心主旨,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多樣化結構教學模式,如圖形教學法、樹形教學法等,從主旨的內在思維導圖出發(fā),制訂思維導讀,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預習。教師可以將半個月內的教學計劃與思維導讀融合,借助“填涂式”方法,每完成一個單元的分支,便填充到結構圖里,真正實現(xiàn)由整體出發(fā),把零散知識回歸填充到單元整體。
例如,在上述單元分析中,圍繞主題“Festivals”首先分成了四個分支——四個語篇,然后每個語篇又細分各自的主題、相關的語用任務、重難點、生詞、語法、育人價值等,通過繪制結構圖,圍繞單元總目標,通過確定課時目標、劃分課時語用任務規(guī)劃單元教學,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單元主題,并能在其頭腦中建構該主題的知識網(wǎng)狀圖。通過確定合理的語用任務,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
全過程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更關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前后聯(lián)系。具體做法:在課前預習時,建立結構圖,幫助學生梳理整體邏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前后協(xié)調貫通,在新知識點講解、鞏固、拓展等步驟關注單元整體性,同時注重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在課后復習部分,教師應制訂整體性回顧作業(y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貫通能夠讓單元整體教學在具體實施中脈絡清晰、邏輯連貫,促進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
在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師生共同參與最多的為課堂教學部分。為了提升學生興趣,激活課堂氛圍,教師應基于單元目標,設計豐富多樣的主題意義探究活動。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第一步應立足單元整體合理計劃教學步驟,構筑起單元教學的框架。無論是單元整體結構還是具體的課堂實踐,都要有學生的學習活動作支撐,圍繞單元學習重點,促進單元目標達成。因此,學習活動要體現(xiàn)整合性和縱深性。
例如,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六年級(上)第四模塊以“Festivals”為主題,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單元目標為導向,以“Festivals”為主題引領,確定四個課時的語用任務。為了達成單元語用任務,設計的四個課時的語用任務和學習活動應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诒菊n時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在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學會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內容,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法,建構結構化知識,從而達成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設計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活動鏈和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建構知識結構,實現(xiàn)深度學習。
教學評一體化是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保障。鑒于深度學習的可持久性和可遷移性,課堂評價的重點不在于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在于考查他們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結構化知識,以及能否通過對結構化知識的建構與內化,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因此,教師須要設計的是能檢驗教學目標落實、通過學生學習表現(xiàn)反映學習成效的評價活動。評價指標的設置應與教學活動的意圖保持一致?;谇榫常ㄟ^設問、追問、示范、反饋等方式觀察學生能否整合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能否闡釋對語篇主題意義的認知而獲得語篇背后的大觀念,能否有條理、有邏輯,甚至能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評價不局限于課堂內,且評價主體還可以是學生自己。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學生自評表,引導學生主動對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作出評價,便于他們更好地調整學習策略,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
深度學習是引導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抓手。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改變了孤立、淺層、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了關聯(lián)整合的學習。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對于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運用越來越多,借助該模式能給學生帶來更高效的課堂,同時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在邏輯,更精確地掌控重難點。因此,教師應在授課環(huán)節(jié)關注對單元核心主旨的掌握,借助邏輯結構圖梳理脈絡,依托全過程教學將知識點貫穿,將單元教學深入到課前、課中和課后,切實推動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