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看了《愛你,羅茜》,看完后它成了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這個故事其實非常單薄——一對好看的男女,彼此非常熟悉,都有要跟對方在一起的意思,但總在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下錯過:一方?jīng)Q定要推進關系的時候,另一方一定會有點什么脫不開身的事情,兩個人心照不宣地平和錯過。
這讓我想到了我經(jīng)歷過的類似關系:真心似乎都有,但輕蔑與敷衍同在——兩個人都如此,一方想要進一步發(fā)展時,另一方總會冷靜地周旋:我對他快要產(chǎn)生依賴的時候,發(fā)過去親昵表情包,他沒在興頭上,會裝作沒看到;他誠懇地問“有沒有喜歡過我”的時候,我心思并不在他身上,隨便回了些裝傻的話。
年紀小的時候,我篤定地覺得,愛情就得是這樣,又甜蜜又痛苦。我們好像都需要非常強烈的情緒刺激去確認愛的存在,其中一定包括痛感,糾結的痛,矯情做作所以錯過的痛。好像去西天取經(jīng),都必須去體驗一遍,才能修得愛的真諦。就像《愛你,羅茜》這樣的電影,兩個人的命運線,就是要在很多崎嶇里翻折打滾。
我們喜歡給一段普通的戀情,添加許多戲劇性的想象。
因為在這種假想基礎上,具有戲劇性的“痛”,讓你覺得你在“為了真愛吃苦”,而這是一種詭異的心理安慰,你會以為它是勇敢的、是值得贊美的、是歷經(jīng)艱辛終會修成正果的事情。
有一位情感博主曾說,有的女孩會覺得,男孩不發(fā)消息找自己,是“雖然想找自己聊天,但在很痛苦地忍著”,他特別不解,說,不找你就是不想找,不可能“忍著不找”。以前的我就是這樣,會在腦子里,失真地把兩個人的關系描繪成“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苦情劇,不找我,是出于太愛我而謹言慎行,或者吃醋,或者“等著我去找他”。
可是我后來才明白,對的人,是不會跟你相愛成你所想象的那種狗血劇的。
電影里要曲曲折折,互相折磨兩小時,最后修成正果,才算真愛,可是現(xiàn)實中我身邊的穩(wěn)定情侶,都是極度普通的劇情:聊天聊得到一起去、互相看得順眼,就一起吃飯、牽手,一起升學、找工作,一起逛街、搬家,不知不覺就過了很多年。甚至你問他們?yōu)閷Ψ阶鲞^的最浪漫的事是什么?他們還會想很長一會兒:好像真的沒怎么做過。
跟對的人在一起,簡簡單單,細水長流,好像什么也沒做,又好像在一起經(jīng)歷了一生;但跟“不對”的人在一起,就是充滿了疑慮、不安、不解,很多事情搞不懂,甚至許多年后,還是想不通他到底為什么要那樣,許多年都還是不確定,他所說的“想在一起”,到底有三分還是七分的真心。
高中的時候,我數(shù)學不好,壓軸題只會做第一道小題。唯獨有一次,“算出來”了最后一個小題的答案——那個答案非常復雜,是根號下面的幾百分之幾十。
果然是錯的,正確答案很簡單,就是:-1。老師說:“考試的時候,最后算出來答案這么復雜,一般都是錯的。”
感情也有點像這樣。如果你所在的這段感情里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解和曲折,你一會兒看不懂他這是做什么,一會兒搞不懂他那是想什么,那或許可以考慮一種可能性:你們可能是彼此的試卷上,那個非常復雜的錯誤答案。
不是互相折磨、引起痛感才叫真愛,真正的相愛,恰恰是舒服、平淡的。
(摘自“陳大力”微信公眾號,禹天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