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順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房山醫(yī)院,北京 102400)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患者氣管、支氣管壁及周圍組織發(fā)生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而導致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發(fā)病于老年人群[1]。臨床上常表現為長期咳嗽、咳痰,并伴有咳喘等癥狀。本病具有病理進展緩慢、病程長以及常急性發(fā)作等特點,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發(fā)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更有甚者會導致呼吸衰竭、肺心病等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西藥單純的對癥治療和抗感染存在著諸多的局限和不足,致使效果不理想。潤肺清金湯是一種中藥配方,所含沙參、麥冬等中草藥具有養(yǎng)陰潤肺、清熱化痰之功效,對慢性支氣管炎具有較好的療效[2]。另外,中藥穴位貼敷是通過將具有溫肺化痰、活血行氣功效的中草藥制成貼劑敷在相應穴位上,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病癥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本文為了深入觀察穴位貼敷聯(lián)合潤肺清金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療效,選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41例和聯(lián)合組41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55歲~73歲,平均(61.42±2.18)歲;病程3 a~11 a,平均(7.51±0.84)a;急性發(fā)作病程1 d~3 d。聯(lián)合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53歲~75歲,平均(62.04±2.24)歲;病程 2 a~12 a,平均(7.63±0.92)a;急性發(fā)作病程1 d~3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用藥治療已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
①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yī)診斷學》[4]中肺病辨證為燥邪傷肺,符合以下特征者:干咳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絲、胸痛、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苔薄黃,脈象滑或滑數或細數等;②西醫(yī)診斷根據《內科學》[5]中對慢性支氣管炎癥狀描述,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并伴有喘息、哮鳴聲,經胸部X線檢測,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的患者;③急性發(fā)作病程在3 d以內的患者;④知曉本次治療過程且配合治療者。
①其他因素如結核、真菌、過敏等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③心肺功能障礙者;④對本次治療用藥過敏者。
采用潤肺清金湯治療。藥物組成:桃仁12 g,蒼術15 g,麥冬15 g,沙參18 g,魚腥草20 g。將上述藥物水煎至200 mL,每日1劑,每天早晚溫服。
在服用潤肺清金湯的同時給予穴位敷貼治療。藥物組成:甘遂20 g,延胡索10 g,細辛5 g,白芥子5 g,肉桂2 g,吳茱萸2 g,丁香1 g。將上述藥物磨成粉末狀,用姜汁調配制成乳膏狀,將其均勻涂抹于天突、大椎、定喘(雙)、肺俞(雙)四大主穴位以及關元、氣海、足三里、脾俞、涌泉、豐隆、腎俞配穴,配穴選取視患者具體癥狀而定;每個穴位涂抹面積約1 cm2,涂抹藥物約1 g,并使用自黏性紗布固定,4 h~6 h/次,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在貼敷過程中若出現皮膚發(fā)癢、起泡過敏者,應立即取下,停止使用;且在治療期間需囑患者忌辛辣、海鮮及油膩食物等,不宜劇烈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
①中醫(yī)癥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癥狀描述,評估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哮鳴及咽干口燥等癥狀進行評估,按無、輕、中、重分別給予0、1、2和3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血氣指標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采取局部麻醉,然后對患者橈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最強部位穿刺、取血。采血結束10 min后,使用美國Nava Biomedical公司制造的stat profile CCX血氣儀對血液的血氣指標(PaO2和PaCO2)進行分析。③肺功能指標:使用上海伊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AS-507肺功能檢測儀分別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第1秒呼氣容積(FEV 1)、1秒鐘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 1 %)、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呼氣流量(PEF)。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顯效: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哮鳴聲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的狀態(tài);有效: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哮鳴聲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常規(guī)指標恢復正常或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能得到改善或惡化,血常規(guī)指標未改善??傆行蕿轱@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聯(lián)合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2.68 %和73.1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咳嗽、咳痰、喘息、哮鳴及咽干口燥)水平明顯降低,且聯(lián)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3.4.3 兩組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PaO2水平均升高、PaCO2水平均降低(P<0.05),但聯(lián)合組血氣指標水平恢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氣指標PaO2、PaCO2水平比較
3.4.4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FEV 1、FEV 1 %、FVC和PEF均得到較大提高,但聯(lián)合組患者肺功能改善狀況更為優(yōu)異(P<0.05)。見表4。
表4 肺功能指標比較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是由于患者受到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導致氣道炎癥細胞浸潤,黏液腺分泌黏液增多,痰液量多而稠且不易咳出,堵塞呼吸道,加劇患者咳嗽、喘息等癥狀。中醫(yī)學將慢性支氣管炎歸為“咳嗽”“喘證”“痰飲”等范疇。本病主要由六邪外侵而正氣不足,導致肺陰津受損、燥熱內盛、肺失濡養(yǎng),遷延不愈、發(fā)作反復致使津聚成痰、痰凝淤阻、肺氣不得宣降,氣逆則表為咳嗽、喘息、咳痰之癥狀,遷延日久則發(fā)為肺腎氣虛、肺脾氣虛。另《景岳全書》中指出,咳嗽的發(fā)生主要是由外感傷肺和內傷損臟造成:“外感之咳,其來在肺”“內傷之咳,先因傷臟”。因此治療此類癥狀應多以養(yǎng)陰潤肺、清熱化痰、活血通絡、止咳平喘為主[8]。
潤肺清金湯對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原則為“甘寒潤肺”,其以桃仁、麥冬、蒼術、沙參和魚腥草為主要配方。方劑中沙參、麥冬性甘寒,具有滋養(yǎng)肺陰、清除燥熱之功效;魚腥草、桃仁具有清肺瀉毒、活血通絡的作用;蒼術則具有健脾化頑痰的效果。諸藥合用,共奏化痰清熱、清肺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功效[9]。本研究中,對照組在中醫(yī)癥狀積分、血氣指標、肺功能指標改善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表明潤肺清金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具有較好的療效,這與張支全等人[10]的臨床研究相一致。
穴位敷貼是一種使用特定藥物刺激相應穴位的治療方法,通過藥物持續(xù)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起到疏通氣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效果。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穴位敷貼的方劑組成為甘遂、延胡、細辛、白芥子、肉桂、吳茱萸、丁香等中藥。其中甘遂瀉下逐飲、祛除痰涎以通肺氣;延胡索活血行氣;細辛溫肺化飲;白芥子溫化寒痰;肉桂、吳茱萸、丁香等具有祛痰鎮(zhèn)咳、溫經通脈、活血行氣的功效[11]。另根據中醫(yī)“內病外治”的原則,將上述藥物調制后貼敷于具有寬胸理氣功效的天突穴、升陽提氣的大椎穴、補肺陽氣的肺俞穴以及止咳平喘的定喘穴等主要大穴上,外加貼敷在補元氣、腎氣、脾氣的輔助穴位上。如此通過中藥及穴位的共同作用,可起到疏通經脈、調暢氣機、振奮諸陽的功效,從而達到解痙平喘、活血化瘀、行氣散結的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穴位敷貼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在中醫(yī)癥狀積分、血氣指標以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使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潤肺清金湯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提升血氣指標水平,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