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根祥,張金陵,張弘景,唐智,石力瑋,張詩逸,桂斌捷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解決終末期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最有效治療方式,可顯著提高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然而,高達20%的TKA患者對其臨床結果仍然不滿意[1]。TKA術中假體對位的不準確造成聚乙烯磨損[2],對術后功能的康復和假體長期生存率產生不利影響[3]。大量文獻報道術后膝關節(jié)內翻或外翻范圍控制在3°以內與假體的長期生存率相關[4]。
計算機導航輔助下的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出現,降低了傳統(tǒng)TKA術后3°內外翻的發(fā)生,延長了假體的長期生存率[5]。其使用先進成像技術,基于計算機斷層掃描的三維規(guī)劃,可以準確提供術前植入物尺寸的方法[6]。然而,即使采用計算機導航技術,出現3°內外翻的發(fā)生率仍能達到10%~15%[7]。在計算機導航輔助下的TKA術中,盡管切割導向器的目標是最佳位置,但在截骨和假體植入等非導航步驟中,由于擺鋸的偏轉、四合一截骨板的不穩(wěn)定性或切割導向器和擺鋸之間的相對運動等[8],最終假體植入仍然會出現偏差[9]。
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robotic-armassisted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系統(tǒng)改善了術前計劃、術中步驟,可以根據術前計劃準確地執(zhí)行術中截骨,理論上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精確度。與手動擺鋸相比,機器人擺鋸截骨更準確[10]。作為提高患者滿意度的一種手段,RATKA已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普及。然而,關于國產RATKA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為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探討RATKA與傳統(tǒng)TKA相比,能否改善膝關節(jié)假體植入狀態(tài),改善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50~90歲;(2)符合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指征的患者;(3)患者能接受RATKA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需要截骨矯形的關節(jié)外畸形;(2)膝關節(jié)活動性感染;(3)合并膝關節(jié)周圍神經系統(tǒng)病變;(4)膝關節(jié)嚴重不穩(wěn)定,不能采用韌帶保留型假體置換;(5)不能理解參與研究的要求,或不能完成研究隨訪計劃。本項研究的手術方案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
1.2 一般資料 納入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接受TKA的18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傳統(tǒng)TKA組9例,RATKA組9例。傳統(tǒng)TKA組男3例,女6例;平均年齡(70.00±10.63)歲;身高(161.11±8.99)cm;體重(64.89±13.12)kg;Kellgren-Lawrence(K-L)分級(3.30±0.50)級。RATKA組男3例,女6例;平均年齡(68.22±6.12)歲;身高(164.33±4.87)cm;體重(71.44±10.57))kg,K-L分級(3.00±0.50)級。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K-L分級、術前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關節(jié)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膝關節(jié)學會評分系統(tǒng)(knee society score,KSS)評分、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關節(jié)炎指數疼痛、僵硬、功能評分及髖-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偏移、股骨遠端外側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脛骨近端內側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關節(jié)匯聚角(joint lineconvergence angle,JLCA)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術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師主刀完成,麻醉方法均為全身麻醉。RATKA組采用HURWA膝關節(jié)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輔助術者行TKA,TKA組采用傳統(tǒng)的TKA。切口選擇膝前正中切口,采用髕旁內側入路,均未行髕骨置換。
RATKA組手術流程:術前將CT數據導入膝關節(jié)手術導航系統(tǒng)并創(chuàng)建膝關節(jié)手術計劃?;颊呷∑脚P位,切皮前安裝被動反射標記球,安裝一次性無菌保護套,快速安裝刀具,安裝鋸片并進行鋸片驗證。選擇膝前正中切口,采用髕旁內側入路顯露術區(qū),組裝膝關節(jié)支撐架,固定下肢。安裝股骨定位架,安裝脛骨定位架,擺放好機器人位置,然后進行股骨配準、脛骨配準。進行截骨操作,截骨操作完成后,評估膝關節(jié)力線,安裝膝關節(jié)假體(見圖1)。對照組手術流程按照傳統(tǒng)TKA進行。
a 術前規(guī)劃圖
b 組裝膝關節(jié)支撐架,安裝股骨、脛骨定位架,進行配準
c 機器人輔助下截骨
1.4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術后第1天復查血常規(guī)。于術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復查雙下肢全長正位及單側膝關節(jié)側位X線片。囑患者開始進行非負重狀態(tài)下的主動和被動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鍛煉,同時進行下地負重行走鍛煉。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評價指標記錄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比容、術后住院天數、術后5個月膝關節(jié)ROM及KSS評分、WOMAC評分(疼痛、僵硬、功能)等。記錄有無深靜脈血栓形成、手術部位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
1.5.2 影像學評價指標 (1)HKA:髖關節(jié)中心、膝關節(jié)中心和踝關節(jié)中心形成的夾角。計算其與理想值(180°)的差值,并取絕對值作為HKA偏移程度。(2)LDFA:股骨內外側髁遠端切線與機械軸之間形成的外側夾角。(3)MPTA:脛骨內外側平臺切線與機械軸之間形成的內側夾角。(4)JLCA:在同一個關節(jié)中,相對的兩個關節(jié)頭的關節(jié)線所形成的夾角。
兩組患者均順利出院,切口愈合良好,均無深靜脈血栓形成、手術部位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產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HB、HCT,術后引流量及術后住院天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ATKA組手術時間為(84.22±11.85)min,傳統(tǒng)TKA組手術時間為(66.67±8.66)min,結果提示RATKA組手術時間延長,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88,P=0.002,見表1)。隨著手術臺次的增加,股骨及脛骨配準分數相對穩(wěn)定,術中配準時間及截骨時間也趨于穩(wěn)定(見圖2~3),RATKA的手術時間也逐步縮短(見圖4)。
術后RATKA組HKA偏移為(1.54±0.98)°,傳統(tǒng)TKA組為(3.33±2.18)°,RATKA組HKA偏移值明顯小于傳統(tǒng)TKA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46,P=0.039)。RATKA組術后LDFA為(89.00±1.41)°,傳統(tǒng)TKA組術后LDFA為(88.78±1.9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ATKA組術后MPTA為(89.00±1.12)°,傳統(tǒng)TKA組術后MPTA為(88.44±2.79)°,差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RATKA組術后JCLA為0°,傳統(tǒng)TKA組術后JLCA為(2.33±2.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30,P=0.014,見表2)。
兩組患者均獲5個月隨訪。術后5個月兩組患者ROM、KSS評分以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評分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上述指標手術前后差值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5)。
表1 兩組HB、HCT、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數比較
圖2 RATKA配準、截骨時間比較 圖3 RATKA股骨、脛骨配準分數比較 圖4 RATKA與傳統(tǒng)TKA手術時間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假體位置及力線比較
表3 兩組術后WOMAC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ROM比較
表5 兩組KSS評分比較分)
典型病例為一66歲女性患者,因“左膝疼痛5年,加重伴行走困難1個月”入院。入院診斷為“左膝骨關節(jié)炎”,全麻下行“機器人輔助下膝關節(jié)雙間室置換術”,術后恢復良好。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5~6。
圖5 術前X線片示左膝關節(jié)內側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周圍骨贅形成 圖6 術后X線片示左下肢力線恢復良好,膝關節(jié)假體位置良好
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系統(tǒng)為外科醫(yī)生提供了一種更為精確的工具,可以根據術前計劃準確地執(zhí)行術中截骨,并為外科醫(yī)生提供有助于恢復膝關節(jié)運動學和軟組織平衡的術中反饋。目前,國內研發(fā)的膝關節(jié)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主要包括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導航定位系統(tǒng)(HURWA-TKA)、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輔助系統(tǒng)(YUANHUA-TKA)、還有鴻鵠?、kyWalkerTM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tǒng)等。每個系統(tǒng)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使用國產機器人技術將改善植入物存活率、改善患者功能的證據正在慢慢積累,但迄今為止尚未得到明確證明。
本研究采用的是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導航定位系統(tǒng)(HURWA-TKA),采用基于骨性解剖標志點的配準方法完成三維配準,用光電跟蹤器完成工具和患者的實時位置追蹤。采用交互式控制方法利用機械臂進行導航下定位,同時限定機械臂于截骨平面,輔助醫(yī)師控制末端的骨鋸片在該平面內完成截骨操作。術前需將CT數據導入膝關節(jié)手術導航系統(tǒng)并創(chuàng)建膝關節(jié)手術計劃。
本研究兩組患者的術后ROM、KSS評分、WOMAC評分等均較術前顯著改善,這說明RATKA在功能恢復以及癥狀緩解方面,可以與傳統(tǒng)TKA有相同的療效。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術后均無并發(fā)癥產生,說明國產機器人安全可靠。但是,由于國產機器人操作步驟相對較多,相對于傳統(tǒng)TKA手術時間延長了17.55 min。有研究表明,在完成11例初始學習曲線后,進行機器人輔助TKA所需的手術時間與傳統(tǒng)技術相似[11]。Kayani等[12]分析了機器人輔助TKA的學習曲線發(fā)現,在完成7例手術后術者便可掌握這項技術。本研究也表明,從第6臺開始,術中配準時間與截骨時間已經趨于穩(wěn)定,且隨著機器人手術例數的增加,手術時間不斷的縮短。
假體的準確置入、力線的滿意重建對維持TKA術后穩(wěn)定,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假體遠期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一項研究證明術后2年隨訪中,術后HKA角<3°患者的KSS、VAS、WOMAC評分等均顯著優(yōu)于HKA角>3°者[13]。機器人輔助TKA系統(tǒng)可以通過術前掃描的參數,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為術中截骨設定操作邊界,并利用術中三維圖像實時反饋對假體的定位、對線、軟組織平衡等及時進行修正,從而獲得精準的假體位置、滿意的軟組織重建和理想的影像學重建。國外的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機器人輔助組的HKA角糾正合格率顯著高于傳統(tǒng)TKA組[14-15]。國內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國產機器人輔助組的HKA角糾正合格率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16-17]。本研究也發(fā)現,國產機器人的HKA角糾正合格率明顯高于傳統(tǒng)TKA。本研究顯示,RATKA組術后JLCA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TKA組,可見RATKA 不僅在調整力線方面表現出色,其也能提高膝關節(jié)假體放置的準確性,使得膝關節(jié)力線更加理想化。
研究表明在機器人輔助TKA實施期間,住院總費用與計算機導航TKA相當[18]。但如果包括機器人系統(tǒng)的前期成本和維護成本,機器人輔助TKA的成本要高得多。機器人輔助TKA的長期成本效益應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調查。也有研究發(fā)現,機器人輔助TKA避免了截骨過程中的不必要損傷和失誤,實現了手術方案與術前計劃的高度一致,從而減少了術中創(chuàng)傷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19],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20]。并且使用機器人系統(tǒng)進行TKA可以保護膝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對軟組織損傷較小[21],這些均需進一步研究驗證。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且隨訪時間相對較短。因此,需要大樣本及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長時間的隨訪,進一步驗證機器人輔助TKA的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采用機器人輔助系統(tǒng)行RATKA能夠改善假體安放位置、角度,提高下肢力線精準度,并且可以獲得較好的早期臨床療效,但遠期的療效仍需進一步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