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黨的領導與領導科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峰教授祖籍安徽,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中起步,在領導科學領域的使命召喚下踏歌前行。一生治學,勤奮耕耘,碩果累累,令人敬佩。劉峰教授的學術追求之路,宛若播撒的粒粒紅豆,伸枝展葉,綠色盎然。學習并體驗他在領導力領域探索跋涉的學術思想智慧,猶如在果園里采擷鮮花果實,總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劉峰教授學術貢獻很多,但最集中的莫過于在領導力研究探索中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及其學術思想。在領導科學領域,許多學者最糾結的在于對領導及其領導力定義的把握和理解上。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曾說過:領導力和愛情一樣,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就是沒人能夠說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間,學術界給領導力下的定義超過850種,在最近的75年里對領導者進行的實證研究就有數(shù)千個項目。為此,有人覺得領導力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又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劉峰教授認為,對領導力不應產(chǎn)生如此多的誤解,它其實沒有那么神秘莫測。它是可以觀察、可以被日常認知的。領導力是目的驅動的行為,引發(fā)基于價值觀、理想、愿景、標志以及情感的改變或者轉型變革。而管理則是由目標驅動的,以理性、行政的手段和履行合同的方式最終實現(xiàn)預期的結果。從相互表現(xiàn)特征上來講,領導力與管理是相輔相成的,但領導力的重要性顯然要高于管理,領導力是獲得超出預期結果的必要條件。領導力的“領”和“導”是柔隱的,而管理的“管”和“理”卻是剛顯的。
傳統(tǒng)觀點認為,理解認識領導力的本質特征,要從領導職位和領導權力談起。領導力就是領導職位和領導權力,領導力屬于領導者的專利。對此,劉峰教授并不認同。他認為,領導不是職務地位,也不是只有少數(shù)人具有的特權專利,有領導權未必就有領導力,領導力比領導權更加豐富。領導力本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力,領導力存在于政府、企業(yè)、學校、醫(yī)院、軍隊、社會團體的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存在于蕓蕓眾生之中,存在于你我之間。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去影響別人,也要接受別人的影響,也就是說人人都具有領導力的因素,不僅具有現(xiàn)實的領導力,也具有潛在的領導力。為此,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領導力。領導力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領導力是可以培養(yǎng)開發(fā)的。
劉峰教授在《領導大趨勢》一書中明確提出,領導大趨勢就是從英雄主義領導轉變?yōu)槠矫窕念I導。在領導科學的話語中,領導力不僅屬于領導者和上級,普通干部和群眾在很多情境中也不同程度地具有領導力?!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巳硕加蓄I導力,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領導力的隨處可見正在給我們注入更加強大活力,帶來社會真正進步。
劉峰教授認為,準確理解和把握領導力的本質特征屬性,需要界定清楚四個關系:
任何一個領導者都必須具有相應的領導力;反之,具備一定領導力的人才可能成為領導者。領導者與領導力這二者是表里關系。你的領導職務一步步提升,這就要求你的領導力要隨之逐步增強。只愿意借助權力去指揮命令,而不愿增強自身內(nèi)在的領導力,領導干部就很難適應工作要求。
執(zhí)行力與領導力本質上是一致的,甚至是成正比的。執(zhí)行力是一個群體的合力。領導者既要有高效的執(zhí)行力;同時對下要有卓越的領導力。領導干部對下的領導力越強,那么他對上的執(zhí)行力才足夠大。領導干部不是自己執(zhí)行,而是帶隊伍,激發(fā)團隊,組織下級群眾去執(zhí)行。
領導權與職位相關,一般說來它是“常量”,帶來的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主要運用強制性影響力,我們稱之為硬權力。而領導力既包含硬權力,又包含軟權力。在領導科學的語境中,軟權力就是非強制性影響力,它帶來的是基層干部群眾對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領導權是個小概念,領導力是個大概念,二者是從屬關系。領導干部既要用好領導權,又要增強領導力。對于已經(jīng)擔任領導職務的干部來說,領導權沒有領導力重要。
劉峰教授強調,領導能力是指領導干部從事領導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包括學習能力、決策能力、用人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依法執(zhí)政能力和做好群眾工作能力等諸多內(nèi)容。領導力是指領導者對追隨者主動施加并為追隨者自覺接受的正向的、積極的影響力。
領導能力與領導力二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劉峰教授不止一次談到,領導能力是個名詞,而領導力則是一個動詞或動名詞。領導能力是個靜態(tài)的、相對狹義的概念,而領導力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更加廣義的概念。它通常是指領導能力的實際作用過程、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領導能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般說來,到了一定年齡,領導干部的領導能力相對比較穩(wěn)定,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nèi)它往往不會增強多少或減弱多少。但領導力則與領導情境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面對的基層干部群眾不同,所處的領導情境不同,同一領導干部的領導力也會顯著不同。同一個領導干部在平常時候領導力可能很強,但在危急關頭如果缺少擔當,領導力則可能迅速變?nèi)酢K灶I導能力可能是一個“常量”,而領導力則肯定是一個“變量”。
提升領導力,是研究開發(fā)領導力的使命擔當。如何提升領導力,使領導力真正發(fā)揮推進組織或個人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力量,劉峰教授提出了許多獨到重要的見解,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幾點。
領導干部提升領導力一靠自身努力,這是內(nèi)因;二靠組織培養(yǎng),這是外因。外因通過內(nèi)因作用,因此提升領導力要內(nèi)外兼修。他進一步強調,內(nèi)外兼修,修己以安人。內(nèi)外兼修不僅修煉自己的能力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修煉自己的領導力。領導力修煉有個127法則,即10%從理論學習中提升,20%從學習別人中提升,70%在工作實踐中不斷修煉提升。領導干部提升領導力要知己知彼,揚長補短,而不是面面俱到,更不能揚長避短。干部領導力提升既要向自己的上級學習,又要向自己的下級學習。既要學習理論,更要注重實踐修煉。既要修煉自我,更要主動擔當,敢于作為,善作善成。
在當今中國,領導力往往要同時發(fā)揮“領”和“導”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往哪兒“領”需要干部的決策力,如何“導”需要干部的影響力,這就是領導力的兩大要素。用公式表示:領導力=決策力×影響力。因此,領導力的基本要素就是由決策力和影響力構成的。決策力重在價值方向的確定,重在共同愿景的確立,重在目標路徑的選擇;影響力則重在選人用人,重在激勵和凝聚,重在贏得群眾的自覺認同。
劉峰教授認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領導力構建和提升的根本路徑。所謂“來”是指把群眾中分散的智慧、意愿和力量集中起來;“來”就要“與眾不同”“追求卓越”,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處處為基層干部群眾“做出樣子”。所謂“來”是指領導干部要帶領群眾,走在前面、吃苦在前、付出在前,要比群眾付出更多辛勞,要比普通群眾接受更嚴格約束;“來”就要拉大與基層干部群眾在能力素質和覺悟境界方面的距離。這個距離我們用S1表示。在這里,所謂“去”就是放下架子,干在實處,主動溝通協(xié)商,親民務實,縮小與基層干部群眾之間的感情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強化自己的親和力和影響力。所謂“去”是指始終與基層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這個距離我們用S2表示。
他在干部培訓班上為大家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用F表示領導力,那么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F= S1/S2。能力距離S1與領導力F成正比,心理距離S2與領導力F成反比。但是S1不是越大越好;S2也不是越小越好。”為此,劉峰教授反復強調,領導干部既要敢于出來,又要善于回去,要反復來去,多次來去。要防止出來以后回不去,也要防止回去之后出不來。所謂出來以后回不去是指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高于群眾,但不善于溝通協(xié)商,就可能高高在上,犯“命令主義”的錯誤;而回去之后出不來則容易犯“尾巴主義”的錯誤。換個角度來說,出來以后回不去,回不到實踐中去,就可能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回去以后出不來,缺少正確的理論指導則可能犯“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
劉峰教授循循善誘,領導干部既要“厚德載物”,又要“自強不息”;既要“謙虛謹慎”,又要“艱苦奮斗”;既要“干在實處”,又要“走在前頭”;領導干部要在“來”的方面多下功夫,又要不忘初心,在“去”的方面安身立命。關鍵時刻要向前一步,脫穎而出,真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又能夠與群眾心連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領導決策的制定就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集思廣益,匯集民智,決策執(zhí)行就是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叭ァ本褪亲寣嵺`和群眾去檢驗修正決策。在“去”的過程中又有了新的認識,會再一次“出來”,修正完善決策。這樣多次來去的過程就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不斷往復深化的過程。
劉峰教授特別談到,領導力提升不僅要在“來去自如”上做功夫,而且要進一步在“剛柔相濟”方面做文章。劉峰教授認為,領導力特別強調硬權力和軟權力的結合,特別重視軟權力的實際運用。用公式表示:領導力=硬權力×軟權力。權力就是影響力。硬權力是指強制性影響力,它與領導干部的職位相關,是一個常量。軟權力是非強制性影響力,它是一個“變量”,傳統(tǒng)的領導力幾乎等同于領導權即硬權力,而新時代的領導力更多地依賴軟權力。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硬權力沒有軟權力重要。硬權力是外在的、法定的、有限的、強制性的,帶來的只能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它是一個“常量”,不管你的能力大小,只要居于同一職位就幾乎具有相同的硬權力。
劉峰教授認為,軟權力則是內(nèi)在的、非強制性的,可以無限開發(fā)的,它是一個“變量”和“增量”,帶來的是基層干部群眾對上級領導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軟權力來源于領導干部的品德高尚、作風過硬、能力超群、人文關懷和績效超優(yōu)等與個人相關的多種因素。因此,在領導科學的語境中,與領導者相對應的是追隨者而非被領導者,領導力不能“被”。領導科學之所以使用追隨者這個概念就是刻意強調領導力的大小取決于干部和群眾對上級領導的認同度,強調的是領導力的雙向性和自覺性,而非被動性和強制性。
如何做到剛柔相濟,劉峰教授認為,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除了要軟硬兼施,還要善于又領又導。提升領導力既要“領”,又要“導”。領要“剛”,要有權威性;領要“明”,領導的意圖思路要明明白白;領是領頭兒,是帶領、率領,以上率下;領是領方向,是共建愿景。導是在前面的引導,在旁邊的輔導,事后的督導和全程的教導。用公式表示:領導之導=引導+輔導+督導+教導。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重在又領又導。下級素質低,要以領為主,多示范引領;下級素質高,則要以導為主,引導督導效果更好。
劉峰教授對如何掌握和運用領導藝術情有獨鐘。他認為,領導力體現(xiàn)了領導工作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它的具體運用則需要更有可操作性的領導藝術。領導力體現(xiàn)共性的規(guī)律,領導藝術更多體現(xiàn)領導干部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領導力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它的實踐一定是具體的、特殊的,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情境而異”。領導情境理論認為,領導力的大小不僅取決于領導者的特質和行為,而且取決于領導環(huán)境諸因素的相互匹配的程度。領導水平是通過領導藝術來體現(xiàn)的,需要重視以下幾點。
領導者影響力也有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激”,即激勵、發(fā)動群眾,形成動力;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聚”,即凝聚、約束,形成合力。影響力要先激后聚,激勵是前提,凝聚是重點。如同領導決策要先策后決,沒有充分的“策”,“決”可能就成了拍腦袋,而沒有充分的激勵,凝聚也會落空,影響力也就無從談起。
在干部培訓班上,劉峰教授經(jīng)常援引毛澤東在1938年抗大第三期學員會議演講時的一句話:“唐僧這個人,一心一意西天取經(jīng),遭到九九八十一難,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但他有缺點,麻痹。警惕性不高,敵人換個花樣就不認識了。豬八戒有許多缺點,但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艱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開的。孫猴子靈活、很機動,但他最大的缺點是方向不堅定,三心二意……”他進一步解釋,毛澤東的這段宣講至少給我們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發(fā):一是唐僧的領導力超強,方向正確,而且始終堅定不移。二是團隊精神強,講團結,會用人。三是領導藝術高超,對團隊成員既激勵又約束,既嚴管又厚愛。孫悟空靈活機動,能力強,就用其所長,給他金箍棒,讓他表現(xiàn),多作貢獻。孫悟空不聽話,三心二意,甚至離開團隊,就念緊箍咒,給他嚴厲約束。對豬八戒和沙和尚也是嚴管厚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幫助他們盡快發(fā)展成長。
講究領導藝術,重在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實現(xiàn)人崗匹配。為此,劉峰教授談到,領導藝術重在用人,重在激勵,特別要注意把激勵目標和決策目標一致起來。領導激勵是一個過程,其中激與勵既有聯(lián)系,又有不同。“激”在執(zhí)行之前,“勵”在執(zhí)行之后?!凹ぁ敝饕羌ぐl(fā)執(zhí)行者的動機、動力,讓他想干、愿意干、喜歡干、有信心去干;“激”重在號召、引導、激發(fā),以及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勵”一定在執(zhí)行之后,“勵”是一種信號、一種評價、一種反饋、一種正確行為的強化。在此,正向激勵講的是激勵要及時,越及時越好。激勵要公正,要有正確的用人導向。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正向激勵就是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持公正用人。
干部群眾在執(zhí)行決策之前,上級領導要對其以“激”為主,是激發(fā)和引導,讓他們想干、愿意干。當他們有所行為之后,上級領導要及時地進行評價考核,并對其發(fā)出明確信號,給以及時反饋。如果他們的行為符合組織發(fā)展的方向和決策目標,并且狠抓落實,富有成效,上級領導就應及時給予掌聲、給予肯定、給予重用。如果他們的行為錯了,不符合上級領導意圖和決策目標,就應給予批評和懲戒,或者給予輔導和指導。領導激勵到位了,方向正確了,決策落實就會立見成效。掌握正向激勵的領導藝術還要善于授權。劉峰教授特別提到,領導授權授的是事權,而不是職權。這個職權是法定的,不能隨便授的。在決策執(zhí)行中領導干部授的是事權,叫一事一授權,因事而授權,因為你的事情忙、事情多、事情難,可以因事而授權。把權力授給做事的人。有十個候選人,這十個人中怎么選呢?其中有五個人有能力、能力強,當然授權給他們,這叫視能而授權。能力強的多授權,能力差的不授權。
對于權責關系,劉峰教授談到,先明責再授權,責權要一致。這五個人都有能力,但是只有三個人有責任感、有擔當,所以能力強的人當中還要選責任心強的人。如果這三個人都有擔當,都有責任意識,最后授權給誰呢?要授給有道德的人,授給你信任的人。要毫不猶豫,授給政治上可靠的人,授權對象就非常明確了。在此,他強調,我們這里講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授權,是因事授權,越授權你就越有權,授權使你分身有術,使你不再那么忙。你可以騰出精力考慮全局,去謀劃更重大的事情。授權可以激勵下屬,鍛煉下屬,培養(yǎng)下屬。
劉峰教授認為,大道至簡,大成若缺。正向激勵與從嚴管理要雙管齊下。從嚴管理并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管理一切,因此簡約管理至關重要。領導力提升要特別注意把基層干部從大量無謂的事務性工作中超脫出來。領導工作不是越復雜越好,越忙越好,越事必躬親越好;而是要舉重若輕,胸中有數(shù),抓住重點。新時代要不斷減少領導工作的“量”,盡可能提高領導工作的“質”。高質量發(fā)展必然要求高質量領導。
他認為,領導工作的本質不是自己干,而是千方百計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廳局級干部切忌事無巨細,事事親力親為,保姆式的領導在新時代是最不受歡迎的。新時代必須正視“領導替代”現(xiàn)象,正視領導環(huán)境的變化,正視群眾需求的變化,正視新時代領導力的新要求,要學會簡約管理。
在簡約管理方面,簡約管理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又理又管,重點在理。管理重在效率,追求秩序。從補短板的角度來說,領導干部要在戰(zhàn)略思維和理性思維上多下功夫。要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領導干部不能處處事必躬親,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授權,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劉峰教授認為,領導干部守正權變,既要學習“松樹的本領”,又要學習“柳樹的本領”,還必須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本色做人是“方”,是守正;按角色做事是“圓”,是權變。劉峰教授認為,領導干部守正就要堅持黨性,堅持原則性,培養(yǎng)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在大是大非方面敢于亮劍,又要堅持靈活性,要根據(jù)變化了的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改變自己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方圓兼顧。所謂“方”是指領導工作的原則性和堅定性,領導決策的目的和目標必須堅定不移;所謂“圓”是指領導工作的靈活性和策略性,實現(xiàn)領導決策的具體方法則要靈活和變通。領導干部要把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善于運用方圓兼顧的領導藝術。
對此,劉峰教授多次談道,領導干部要敢于堅持原則,不能怕得罪人,更不能當老好人;做事既要認真負責、敢于較真,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多用硬權,敢于“金剛怒目”;有時則可以多用軟權,樂于“菩薩低眉”。既有魅力又有魄力,才能成為具有卓越領導力的好干部。
如何理解掌握方圓尺寸,劉峰教授提出,領導干部要自覺做到“大方小圓,內(nèi)方外圓,先方后圓,己方他圓”。所謂的大方小圓是指大事與黨中央一致,與上級一致,堅持原則不動搖,不含糊;要自覺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小事可以更多地靈活變通,在法律政策許可的范圍內(nèi)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所謂內(nèi)方外圓是指思想信仰要堅定,要講黨性,做人要干干凈凈,堂堂正正;外圓是指行為要適應社會,適應環(huán)境。所謂先方后圓是指原則性是第一位的,方是根本,圓是第二位的。所謂己方他圓是指要嚴以律己、嚴以用權,嚴以修身,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對干部和群眾則要寬容寬厚。
回顧劉峰教授一生的學術生涯和學術成果,可圈可點的很多,領導干部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又理又管,重點在理”“下級有功你有功,下級無功你有過”等許多金句佳言朗朗上口,閃爍著耀眼的思想智慧。作為原國家行政學院重點學科——領導科學的鋪路人和推進者,作為中國領導科學唯一的博士專業(yè)的創(chuàng)建者開拓者,作為領導科學專業(yè)響當當?shù)膶W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劉峰教授為推進中國領導科學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學習體會劉峰教授在領導科學研究領域提出的諸多學術觀點和蘊含的豐富學術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領導力的豐富內(nèi)涵及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領導力作為最關鍵的條件更是作用重大。
劉峰教授在領導科學領域的學術思想,不僅是為領導科學界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領導力提升中需要著力探索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采擷一二不足以觀全貌,駐足品嘗未必得真味。而今學者已逝,重溫教誨,不免感慨萬千,更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