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念,周傳娜
(1.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江蘇 如皋226500;2.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畜牧獸醫(yī)站,江蘇 如皋226500)
仔豬腹瀉疾病發(fā)病原因較多樣,疾病防控首先要做到對疾病診斷精確,本文旨在對仔豬腹瀉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可為生豬養(yǎng)殖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參考。
仔豬出生后,母源抗體保護能力下降,自身腸道黏膜組織功能發(fā)育尚不健全,病原微生物入侵導致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對腸道刺激增加,從而影響仔豬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導致腹瀉的發(fā)生[1]。
1.1.1 病毒性腹瀉
(1)輪狀病毒性腹瀉是由豬輪狀病毒(PRV)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該病8周齡以內仔豬發(fā)病率最高,多發(fā)于晚秋、冬季、早春等寒冷季節(jié)?;疾∽胸i主要臨床癥狀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喜臥、嗜睡,病情嚴重者出現(xiàn)嘔吐,糞便呈灰色、黑色和黃色的糊狀或水樣,并伴有腥臭味。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病仔豬出現(xiàn)脫水、體重減輕,并伴有全身發(fā)抖的神經癥狀。病理剖檢可見胃壁膨大擴張,內有大量凝乳塊﹔小腸壁呈半透明狀并有大面積出血,內有大量絮狀物與水分,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充血嚴重等[2]。該病一般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認,分子生物學診斷主要有PCR與熒光定量PCR技術;病原學診斷方法主要有電鏡觀察診斷法、細胞培養(yǎng)分離病毒等;免疫學診斷辦法主要有血清中和試驗、免疫熒光技術、乳膠凝集試驗、ELISA試驗等。電鏡觀察診斷法操作簡單、直觀性強、高效,但檢測設備價格相對較高,不適宜在養(yǎng)殖戶中間推廣使用。熒光定量PCR操作簡單、特異性好、靈敏度高,但檢測設備價格高。乳膠凝集試驗法高效、操作簡單、成本較低,可推廣用于于豬輪狀病毒檢測。實際養(yǎng)殖場可按照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檢測方式。
(2)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病毒對10日齡以內仔豬感染率較高,新疫區(qū)呈暴發(fā)性流行?;疾∽胸i主要臨床癥狀有高溫先嘔吐后腹瀉,排出含有凝乳塊的水樣糞便并伴有酸臭味,脫水嚴重?;疾∽胸i往往預后不良,表現(xiàn)為增重緩慢,發(fā)育遲緩,淘汰率高[3]。病理剖檢可見胃腸道內容物有大量未消化凝乳塊,胃黏膜有彌漫性充血、出血;小腸內容物中有黃綠色或灰白色液體,腎臟呈現(xiàn)脂肪變性,全身淋巴結腫大。
(3)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該病易感于1周齡以內的哺乳期仔豬,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春冬兩季多發(fā)。患病仔豬出現(xiàn)嘔吐癥狀后迅速發(fā)生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水樣稀糞,傳染性極強,病程1周左右。病死豬皮膚暗淡無光,體格消瘦,剖檢可見小腸為主要病變區(qū)域,小腸腸管嚴重擴張并失去彈性,內含黃綠色稀薄內容物,且夾雜大量泡沫,腸絨毛萎縮嚴重,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豬流行性腹瀉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相似度極高,豬流行性腹瀉病易發(fā)于寒冷冬季,易感于各年齡階段豬,發(fā)病癥狀較輕,低病死率。仔豬黃痢易感于5日齡新生仔豬,常發(fā)于夏季,灰黃色或黃色水樣腹瀉。仔豬白痢無嘔吐癥狀,漿糊狀灰白色腹瀉。
1.1.2 細菌性腹瀉
仔豬細菌性腹瀉病的主要致病菌常見于致病性大腸桿菌、C型魏氏梭菌、沙門氏菌、密螺旋體。該病多發(fā)于20日齡以內仔豬,較病毒性腹瀉而言,該病病死率較低。主要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腹瀉,輕型表現(xiàn)為“濕熱下痢”﹔急性型多發(fā)于流行中后期,患病仔豬糞便呈半透明狀帶黏液的稀糞,內含凝血塊或血液以及壞死黏膜組織和炎性滲出液,病情反復無常,漸進式消瘦;急性型重癥表現(xiàn)無明顯征兆突發(fā)猝死。剖檢可見腹腔內有明顯積液,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大腸壁嚴重充血水腫,形成帶血斑的黏膜纖維素性蛋白假膜﹐胃底充血或出血。
1.1.3 寄生蟲性腹瀉
寄生蟲性腹瀉主要由蛔蟲、鞭蟲、類圓線蟲和球蟲等引起。該病毒對7~10日齡以內仔豬感染率較高,主要引起患病仔豬腹瀉、血性下痢、脫水,生長遲緩,但死亡率較低。
1.2.1 圈舍管理原因
仔豬自分娩舍轉至保育舍,兩個舍棚環(huán)境溫度與濕度差別較大。有研究表明,當舍內溫度的晝夜溫差在10 ℃以上時,可使腹瀉率升高25%~30%,濕度過大也可提高腹瀉率。試驗證明,舍內溫度在26~28 ℃,相對濕度在65%~75%最適宜于仔豬生長發(fā)育并可明顯降低腹瀉率。
1.2.2 飼養(yǎng)管理原因
哺乳母豬日常飼料中缺乏維生素、蛋白質和部分礦物微量元素等,導致仔豬出生后必須營養(yǎng)物質的缺乏,從而導致仔豬自身免疫力下降,出現(xiàn)腹瀉現(xiàn)象。有試驗表明,當哺乳母豬母乳中缺乏維生素B時,仔豬胃腸消化機能會出現(xiàn)障礙,繼而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1.3.1 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足
初生仔豬的消化器官容量較小,胰腺與胃粘膜的體積重量尚未發(fā)育成熟,斷乳仔豬的腸胃排空較快,反射性胃液分泌缺乏,從而會導致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進一步引起仔豬腹瀉。
1.3.2 消化酶分泌不足
初生仔豬胃內的乳糖酶與凝乳酶活性極高,且兩種酶的分泌量逐漸增加至2~3周達到頂峰,后至4~5周降至最低,麥芽糖酶、果糖酶與蔗糖酶的活性從仔豬1~2周日齡逐漸增強,淀粉酶在3~4周時活性最強。仔豬斷乳時,日糧與母乳的成分差別較大,加之同時期仔豬胃內的淀粉酶活性較弱,胰蛋白酶與胃蛋白酶分泌較少,從而使仔豬體內植物飼料蛋白消化不全引起腹瀉。
1.3.3 胃酸分泌不足
出生仔豬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離鹽酸,一般從20 d開始才有少量游離鹽酸出現(xiàn).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仔豬至少在2~3月齡時鹽酸分泌才接近成年豬水平。仔豬斷乳后中斷了乳酸來源,而此時仔豬本身胃組織還處在發(fā)育階段,使飼料中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消化率降低.仔豬生長和飼料利用率下降。胃酸分泌不足還會導致腸內滲透性紊亂而發(fā)生腹瀉。
近幾年,有關于遺傳因素與仔豬腹瀉的關系,Liu等和Yang等通過開展豬DRA和SLA-DOA基因與仔豬腹瀉的關聯(lián)性研究,結果表明DRA和SLAⅡ類DQA基因多樣性與仔豬腹瀉相關;Ye等研究表明SLA-1和SLA-3基因表達與仔豬FI8大腸桿菌性腹瀉相關聯(lián)。但是,豬的SLA基因與腸道微生物是否有相互作用影響仔豬腹瀉,尚待進一步研究。
部分品種豬自身對某種腹瀉性疾病具有免疫缺陷和易感性,使仔豬對這類疾病缺乏抵抗能力,導致腹瀉發(fā)生。
養(yǎng)殖場盡量秉承“自繁自養(yǎng),全進全出”的養(yǎng)殖理念。如要引進新品種,要嚴格遵守檢疫程序,對新進品種進行隔離觀察,監(jiān)測健康后方可進入養(yǎng)殖場。重點加強“控濕、恒溫﹑通風、消毒、限密”管理,秋冬季節(jié)做好防寒保溫措施,豬舍定時通風換氣,嚴禁飼喂霉變飼料和冷水,從而減少對仔豬的應激作用。定時清理糞污,做好日常清潔和消毒工作。
仔豬的身體情況與母豬的泌乳量和質量密切相關,所以,為保證仔豬健康,需對母豬精心飼養(yǎng),做好飼喂工作,以提高母豬母乳的質量。斷奶仔豬在添加日??诩Z時,要講究科學營養(yǎng)搭配,飼料要松軟、營養(yǎng)豐富并具有適口性,嚴格把控飼喂量和飼喂時間。此外,飼料更換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為仔豬的神經與體溫調節(jié)機能尚未完善,受多種應激因素的影響,會導致機體消化機能紊亂,引起腹瀉,所以仔豬的飼養(yǎng)過程中要加強管理,盡量減少各類應激所以一定要做好管理。
豬舍要制定合理的消毒計劃,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要將消毒藥物交替使用。秋冬季仔豬腹瀉病高發(fā)季節(jié),要適當增加消毒次數(shù)。要著重加強豬舍邊角的消毒,另外,豬舍有豬的情況下要使用刺激性小、廣譜的消毒藥。
針對性的疫苗接種是仔豬腹瀉防治主要措施。依據(jù)仔豬腹瀉的有關傳染性病原,對分娩前生產母豬進另外可直接對仔豬進行疫苗接種。如在仔豬出生后l8~20 d每頭接種3 mL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苗;出生后25 d口服副傷寒菌苗等。但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具有變異性,所以針對易變異的病毒,疫苗免疫的免疫效果相對較差,所以這種預防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點。
2.5.1 中藥預防
從中獸醫(yī)方面分析,脾胃問題是導致仔豬腹瀉的根本原因,仔豬內臟器官嬌嫩,脾臟為后天之本,若脾臟出現(xiàn)問題,導致仔豬腹瀉病的主要致病菌侵襲入體,從而使仔豬脾胃損傷,水濕運化功能失調,中氣損耗,表現(xiàn)精神困倦、下利不止、食欲不振。在治療仔豬腹瀉的過程中,應以清熱解毒、收澀止瀉、燥濕健脾為重點,隨時依據(jù)病情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案。中藥白頭翁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有涼血止痢、清熱解毒之效;黃連味苦,性寒,有瀉肝膽火、清熱燥濕的功效;蒼術味辛,性溫,歸脾、胃、肝經,有健脾燥濕之效,訶子味苦酸,性澀平,歸肺、大腸經,有澀腸斂肺之功效。
2.5.2 西藥預防
預防仔豬細菌性腹瀉的主要方法是對分娩后的母豬肌肉注射常規(guī)劑量的青霉素和鏈霉素l~3次。未飼喂初乳前的仔豬,灌服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IU)2 mg/頭,仔豬生長至10~l5日齡時,再灌服硫酸鏈霉素(50萬IU)l~3mL/頭。
2.5.3 益生菌預防
益生菌制劑按照所采用的有益菌的種類主要分為乳酸菌類、芽孢桿菌類、酵母菌類三種制劑。乳酸菌進入腸道定植,使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改變,抑制病原菌粘附,從而起到預防仔豬腹瀉病原菌感染的作用。一是乳酸菌產生的抑菌活性肽能夠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和粘附,產生的乳酸使腸道菌群環(huán)境為酸性,不適宜病原微生物的生長;二是乳酸菌胞外多糖能夠抑制產毒素致病菌在仔豬腸道內定植;三是乳酸菌能夠刺激腸黏蛋白增加,使其成為一道物理化學屏障,從而保護仔豬上皮細胞。芽孢桿菌是一種兼性厭氧菌,對培養(yǎng)條件要求相對較低,且芽孢桿菌的孢子對環(huán)境耐受性較強,在腸道內具有多種益生作用,且有相關試驗證明,給斷奶仔豬飼喂酪酸菌、凝結芽孢桿菌、和巨大芽孢桿菌組成的復合制劑,結果顯示,該種益生菌復合制劑能使糞便中大腸桿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從而降低腹瀉率,有效預防仔豬腹瀉。
2.5.4 外源抗體預防
早期斷奶應激與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引發(fā)初生仔豬免疫抑制,造成初生仔豬對產毒性大腸桿菌敏感性增高、抗病力降低,從而導致腹瀉。外源性抗體能為初生仔豬提供被動免疫,有實驗證明,雞卵黃抗體具有特異性抗體含量高、化學性質穩(wěn)定、易規(guī)?;a、安全性好等特點,對預防仔豬細菌性腹瀉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治療仔豬細菌性腹瀉的最主要方法是使用抗菌劑。臨床上治療仔豬腹瀉的抗生素主要有環(huán)丙沙星、氨芐青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諾氟沙星和頭孢菌素等。如針對豬痢疾密螺旋體導致的仔豬血痢,常規(guī)用痢菌凈進行治療;針對仔豬的球蟲性腹瀉,可通過灌服磺胺二甲咤啶或氨丙啉進行治療;針對病原為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白痢,可以通過肌肉注射磺胺類藥物或土霉素注射液治療。
造成仔豬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種類繁多,所以有效防治仔豬腹瀉,要從病因入手,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在養(yǎng)殖過程中,要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養(yǎng)防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采取有效預防措施,使仔豬腹瀉率降低,減少養(yǎng)殖戶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