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劉艷茹
(安徽三聯(lián)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在信息傳播速度非???, 且大眾傳媒不斷崛起的背景下,翻譯作為傳達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今在社會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目前,翻譯不只是一種用來轉(zhuǎn)換語言的技術(shù), 而是一種改變語言形式的方法,用一種文化對另一文化的解釋?,F(xiàn)在中西方在思維、風俗、語言、精神、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會導致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信息出現(xiàn)錯誤或產(chǎn)生偏差,造成誤會。 在文化的視角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適應性顯得格外重要。 注重英文翻譯更好地適應文化,滿足社會各大群體對文化的需要,對傳播文化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讓各地區(qū)文化在世界上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在文化翻譯過程中, 文化適應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判斷譯文水平的重要標準。文化適應性是對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意義的一個精準掌握, 可以讓讀者更好地接納與理解。增加對方對語言的理解性,可以把譯文更加親切地展現(xiàn)給對方。也就是說,翻譯員可以精準地掌握原語言中包括的文化、 內(nèi)涵或精神等,站在讀者的審美角度更好地把信息展現(xiàn)出來。于是,翻譯員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把文化適應性牢牢地記在心中。要熟悉國際之間的文化,利用綜合思想與分析式的思想,對雙方的語言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文化自信, 才能夠?qū)⒆g文得體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對方所需要的效果,能夠得到他需要的信息[1]。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的適應性在英語翻譯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它成為國際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2],尤其在國際貿(mào)易中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由于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翻譯員要非常重視文化適應性。一般情況下,文化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廣告、新聞等的翻譯中。 比如,在翻譯廣告的時候句子非常優(yōu)美、簡潔、新穎、令人印象深刻,這樣可以高度展現(xiàn)商品具有的功能。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采用各種翻譯方法使譯文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及語言表達形式, 句子簡練卻意蘊豐富。
文化適應性要求翻譯員要很好地掌握原語與目的語兩邊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雙方的經(jīng)濟、歷史、風俗習慣、文化等。 站在文化適應性的角度,翻譯員是雙方的溝通者,是文化的傳達者,翻譯員要對雙方的語言與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這樣才能夠把目的語準確地表達出來, 溝通得更加順利。 在翻譯的過程中, 翻譯員應該高度注意近幾年來我國與各個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中和的思維方法來進行翻譯。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 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也越來越快, 中西方之間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強。 于是,翻譯在他們之間顯得越來越重要。翻譯員要主動地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等,翻譯員在介紹的基礎(chǔ)上要重視了解本土文化, 要學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 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3]。同時,強化文化盤點,利用綜合思維對各個區(qū)域進行文化研究,掌握英語翻譯的文化歷史,獲得更高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 還要結(jié)合其翻譯類型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操作方法、表達形式等,這樣可以保證對方更加理解譯文。
教師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時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 依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來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翻譯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在翻譯教學課程中,要確保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運用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例如:現(xiàn)在很多學生對社會上很多問題非常感興趣, 特別是社會中一些流行的事件及新聞等。借助這些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加課堂的幽默感。英語翻譯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主要是對信息進行輸出和輸入, 對所要翻譯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以便運用時可以準確有效地展現(xiàn)出來。于是要對譯文的文化及語境有很深地了解, 還要琢磨運用怎樣的方式可以更加準確地展現(xiàn)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表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文章沒有一個深入地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詞匯的運用,就會缺乏文化知識, 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詞窮而導致出錯誤。英語翻譯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激發(fā)學生對英文翻譯的興趣。同時,要加強學生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的了解,讓他們理解國際的、區(qū)域的文化差異。在課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彰顯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遇到重點知識或內(nèi)容時,引導學生在課堂討論交流學習,相互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與優(yōu)勢之處[4]。這樣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與翻譯能力。
在翻譯英語中, 翻譯員通常會忽略文化的適應性。 文化的適應性并不是不接納與其他語言進行學習溝通,只是不全部照搬照抄其他文化。結(jié)合文化適應性,要對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為了保證在翻譯的過程中不產(chǎn)生尷尬的狀況, 翻譯員要對翻譯中通常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與分析, 要精準地掌握在不同文化風俗習慣等情況下, 如何更好地來傳達所要傳達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讓對方更好地接納自己的翻譯。
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使中西方在價值、行為、思維生活等方面存在差距。古代,儒家思想在我國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直到如今儒家思想還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被人們作為行為道德的標準,引導人們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在我國人與人一直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這也正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堅持把謙虛作為一種美譽,把虛心作為自己的本分。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要有團結(jié)精神,我國非常重視歸納與綜合的思想。但在西方卻不一樣,西方由于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他們推崇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至上,在社會生活中都竭盡全力地展現(xiàn)自己。他們對強者有一種敬畏精神,崇尚英雄,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是一種個體文化。特別注重細微曲折,是一種分析式的思想。在我國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對君臣、父子、排輩等推崇“四世同堂”。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tǒng)說法,人們將它作為自己的忠言[5]。但是,在西方他們推崇自立自強的思想,自己到外去打拼,去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東西,晚輩和老輩處于平等的地位,以交友的方式來相處,如果女生到了18 歲,還在家里,依靠父母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中西方在語言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距,通常相同的單詞卻表達的意思不同。 例如:“old”這個單詞在我國翻譯成“年老的”,通常用來表示,對長輩的尊稱。年紀越大,具有的經(jīng)歷越多,資歷也更深,更加受到人們的尊敬。在很多人看來長輩不但象征著智慧,更象征著威望。 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卻認為“old”這個詞是不符合社會潮流的意思,表示已經(jīng)過時了的。很多人都是不愿意被人說自己很老的, 他們都希望別人覺得自己年齡小。 這有單詞“magpie”用漢語是喜鵲的意思。 在我國一直流傳著“喜鵲報喜,烏鴉報喪”的說法。 于是,在漢語中喜鵲象征著美好事物的發(fā)生;但是在英文中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用來說成“饒舌”。 在英文翻譯中,這種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造成的翻譯錯誤。 因此翻譯員一定要深入地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別。 在翻譯工作時,一定要靈活運用翻譯方法,盡可能地降低錯誤,才可以把譯文原本的意思傳達給更多的人。
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與專業(y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英語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于是,英語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訓練, 提高專業(yè)能力與綜合素質(zhì),為更好地為學生傳授英文翻譯知識。在教學課程中, 能夠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英文翻譯的學習,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造與改進,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方法。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并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就打造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要根據(jù)教師的自身情況,結(jié)合文化狀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從而逐漸提高教學水平[6]。英語教師在英語翻譯課程中要非常關(guān)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知識, 指導學生注意翻譯文本中蘊含的一些有關(guān)文化的內(nèi)容。 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 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來制定自身的教學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英文翻譯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英語文化的發(fā)展。 英語教師及時有效地掌握教育信息,借助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優(yōu)點,改進教學方式與教學內(nèi)容,提高英語翻譯與課程中的教學水平,保證其教學質(zhì)量。
翻譯是一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翻譯員要深度掌握各地區(qū)的語言與文化知識,不違反文化適應性準則。 翻譯員在翻譯的過程中面臨一個單詞有兩個甚至多個意思時, 面對的不是一個單詞,而是兩邊的文化,只有遵守文化適應性準則與利用合理的翻譯方式, 才能夠確保所傳達出來的語言,在質(zhì)量與效率上得到他人滿意[7]。 英文翻譯中可采用以下技巧:
第一,直譯法。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都在學習外來文化。 因此,有很多原本就有區(qū)域色彩的詞, 在目的語中并沒有相對應的詞語,這時候要運用直譯的方法來傳達語言。這樣可以更好地被他人所接受, 最后使語言得到更大的推廣。 例如: Know the 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 hattles with no danger of defeat. 中文翻譯為:“知己知彼, 百戰(zhàn)不殆”。 “ like an ant on hot pan.中文翻譯為:“熱鍋上的螞蟻”。 When the river rises, the boat floats high.中文翻譯為:“水漲船高”。 這些句子在英美等國家,很早就被人理解接納。 但一些詞語在中國已司空見慣。 例如:酷(cool)、條條大路通羅馬( Every road leads to Rome)等。 適量的運用直譯的方法, 有時候不但不會造成讀者無法接納, 反而可以把原來語種的風格與區(qū)域特色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
第二,加注法。這種方法受到各地區(qū)之間文化不同的影響, 翻譯中存在一些詞語與目的語中意思完全不一樣,從而導致在此意義上空缺。這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加注法還分為“音譯加注法”與“直譯加注法”。 音譯加注法是指在加注單詞下進行解釋,如pizza(比薩餅)、 clone(克隆)等。 直譯加注是指直接將其進行翻譯,并加上注釋。 例如:“掛羊頭,賣狗肉”(H ang up 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 meat- --try to palm off something int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tobe);“一個和尚挑水喝, 兩個和尚抬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 One monk, two buckets: 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 -- more hands, ess work done)等。 這樣一來不僅繼承了原來的民族特色,還沒有破壞其文化內(nèi)涵,起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
第三,歸化法。就是將一種文化中的不同之處轉(zhuǎn)變?yōu)槟康恼Z比較了解的一種新的文化內(nèi)容, 其中以目的語為主要載體,讓目的語更好地展現(xiàn)給讀者,加大讀者對其理解。歸化法是源于文化特點,沒有辦法理解其意思,通常運用的一種翻譯方法。它借助目的語中相似的, 富含自己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表達形式將語言進行歸化[8]。 如果使用這一方法,讓讀者感受到更加直接的翻譯,親切地把句子表達出來,更容易讓讀者接納與理解。
在不同的地區(qū)或國家其使用的語言是不同的。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語言也富有了不同的、豐厚的文化韻味。 然而文化之間的差異成了翻譯中的一個難題,對翻譯者的要求也越高。 針對一些文化,翻譯員要運用求同存異的方式學習其他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再進行創(chuàng)新,而不是只追求本國的文化。 因此,在文化適應性原則的基礎(chǔ)上,翻譯員運用靈活的方式,引入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 對國際之間的溝通發(fā)揮著良好的作用; 選擇良好的翻譯方法保證譯語和原語的地位相等,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