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豪
(上饒師范學(xué)院歷史地理與旅游學(xué)院 江西上饒 334001)
《新唐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新唐志》)在《舊唐書·經(jīng)籍志》(以下簡稱《舊唐志》)基礎(chǔ)上補充了不少唐人著述,為我們了解唐代文化及學(xué)術(shù)發(fā)展情況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因?qū)κ吩次墨I疏于辨析,《新唐志》出現(xiàn)了誤錄的情況?!缎绿浦尽匪a員半千著《三國春秋》一書即是如此,茲對其辨析如下。
員半千《三國春秋》一書,《舊唐志》未見著錄,《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史部雜史類”載:“元行沖《魏典》三十卷,員半千《三國春秋》二十卷……元行沖以下不著錄六十八家?!盵1]1466-1469可見,此書系《新唐志》在《舊唐志》基礎(chǔ)上補入。
張固也《論〈新唐書·藝文志〉的史料來源》認為史傳雜著是《新唐書·藝文志》的主要史料來源之一[2]。馬楠《〈新唐書·藝文志〉增補修訂〈舊唐書·經(jīng)籍志〉的三種文獻來源》進一步研究,認為《崇文總目》等書目著錄圖書,即館閣藏書為主的北宋見存唐人書,與史傳文獻所載唐人著述,共同構(gòu)成了《新唐志》的“不著錄”部分[3]。據(jù)此可知,《新唐志》補錄員半千《三國春秋》一書可能有兩個來源:一是據(jù)北宋館閣藏書補入,一是據(jù)史傳文獻補入。
檢索《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宋代公私藏書書目以及《宋史·藝文志》,均未見著錄員半千《三國春秋》,故此書在宋代很可能已不存世,《新唐志》應(yīng)是據(jù)史傳文獻補入此書。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新唐志》所補員半千其他著作中得到驗證。
《舊唐志》共著錄員半千著作兩種:《舊唐書》卷四七《經(jīng)籍志下》“子部兵書類”載:“《臨戎孝經(jīng)》二卷,員半千撰?!盵4]2041《舊唐書》卷四七《經(jīng)籍志下》“集部別集類”載:“《員半千集》十卷?!盵4]2076
《新唐志》共著錄五種,除《三國春秋》外,另四種是:《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史部儀注類”載:“員半千《明堂新禮》三卷?!盵1]1492-1493《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三》“子部兵書類”載:“員半千《臨戎孝經(jīng)》二卷?!盵1]1551《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三》“子部類書類”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張昌宗……員半千、薛曜等撰?!盵1]1563《新唐書》卷六〇《藝文志四》“集部別集類”載:“《員半千集》十卷?!盵1]1601-1618
據(jù)上可見,《臨戎孝經(jīng)》《員半千集》二書,《新唐志》《舊唐志》均有著錄;《明堂新禮》一書是《新唐志》新補之書。
《三教珠英》一書比較特殊,《舊唐志》其實也有著錄,《舊唐書》卷四七《經(jīng)籍志下》“子部類事類”載:“《三教珠英》并目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張昌宗等撰。”[4]2046可見,《舊唐志》并未指明員半千曾參與編撰,《新唐志》補充了撰者信息。
而據(jù)《舊唐書》卷一九〇中《員半千傳》載:“半千因撰《明堂新禮》三卷,上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預(yù)修《三教珠英》?!盵4]5015可見,《明堂新禮》以及員半千參與編撰《三教珠英》的信息,《新唐志》應(yīng)該是據(jù)《舊唐書·員半千傳》補充的。
綜上,可以推斷《三國春秋》一書也是據(jù)史傳補入,但《舊唐書·員半千傳》并未記載此書。而據(jù)《舊唐書》卷一八七上《王義方傳》載:“門人何彥光(光,當(dāng)作“先”)、員半千為義方制師服,三年喪畢而去。半千者,齊州全節(jié)人也。事義方經(jīng)十余年,博涉經(jīng)史,知名河朔。則天時官至天官侍郎。撰《三國春秋》二十卷,行于代。自有傳。”[4]4876可見,該傳所記撰者、書名、卷數(shù)均與《新唐志》相合,故《新唐志》中員半千著《三國春秋》一書系據(jù)《舊唐書·王義方傳》補入。
《舊唐書·王義方傳》所載員半千事跡是有問題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辨析。
據(jù)上引《舊唐書·王義方傳》文,員半千為齊州全節(jié)人,武則天時期官至天官侍郎,而據(jù)《舊唐書》卷一九〇中《員半千傳》載:“員半千,本名余慶,晉州臨汾人。少與齊州人何彥先同師事學(xué)士王義方?!盵4]5014又《新唐書》卷一一二《王義方傳》載:“既死,門人員半千、何彥先行喪,蒔松柏冢側(cè),三年乃去。彥先,齊州全節(jié)人。武后時,位天官侍郎?!盵1]4161可見,員半千為晉州人,何彥先為齊州人,武后時任天官侍郎者為何彥先。史傳記載不一,那么哪個是正確的呢?
據(jù)《周故地官侍郎上柱國何公墓志銘并序》(以下簡稱《墓志》)載:“公諱彥先……曾祖景,陳秘書郎。衣冠北徙,累遷濟南郡通守,因家于濟南之平陵……年十七,師事東海王義方……入拜天官侍郎……尋除地官侍郎……”[5]又《新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二》“齊州濟南郡”條載:“十七年,齊王祐反,平陵人不從,因更名全節(jié)。”[1]992可見,平陵即全節(jié),何彥先確實為齊州全節(jié)人,武后時確曾任天官侍郎,而據(jù)《舊唐書·員半千傳》,員半千在武后時未曾任天官侍郎,故《舊唐書·王義方傳》“半千者,齊州全節(jié)人也”句中的“半千”應(yīng)當(dāng)作“彥先”。
但該傳后文又有“自有傳”三字,而遍檢《舊唐書》,何彥先并無傳,而員半千正好有傳,因此“自有傳”前本當(dāng)有“半千”二字。那么,“半千”二字應(yīng)該補在哪個位置呢?
如果“半千”二字正好在“撰《三國春秋》二十卷,行于代”前,那么,《三國春秋》為員半千所撰無疑;如果“半千”二字在“自有傳”前,那么《三國春秋》的作者應(yīng)是何彥先。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呢?
除《王義方傳》外,《舊唐書》中“自有傳”三字共出現(xiàn)27次,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其一,人名+“自有傳”,人名后無人物簡介,共11例:卷七二《褚亮傳》、卷七六《曹王明傳》、卷七八《于志寧傳》、卷一〇一《韋湊傳》、卷一四三《李懷仙傳附朱希彩傳》、卷一八三《外戚傳》、卷一八五下《李濬傳》、卷一八五下《薛玨傳》、卷一九〇上《劉胤之傳》、卷一九〇下《王維傳》、卷二〇〇下《朱泚傳》。
其二,人名+“自有傳”,人名后,有人物簡介,共16例:卷九九《張嘉貞傳》、卷九九《蕭嵩傳附蕭華傳》、卷一〇二《劉子玄傳》、卷一〇三《郭知運傳》、卷一〇三《張守珪傳》、卷一五一《高崇文傳》、卷一六八《韋溫傳》、卷一七二《蕭俛傳》、卷一七三《李紳傳》、卷一七七《崔慎由傳》、卷一七九《孔緯傳》、卷一八二《高駢傳》、卷一八七下《顏杲卿傳》、卷一八七下《許遠傳》、卷一九〇下《文苑傳下》、卷一九二《王績傳》。其中前面14例,人物簡介均是介紹其所任官爵,后2例較為特殊,未介紹其官爵,我們不妨單獨予以分析一下。
卷一九〇下《文苑傳下》載:“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適官達,自有傳。”[4]5049可見,人物簡介雖未具體提及高適所授官爵,但所介紹的情況還是與其官職有關(guān)。而卷一九二《王績傳》載:“兄通,字仲淹,隋大業(yè)中名儒,號文中子,自有傳?!盵4]5116據(jù)《舊唐書》卷一九〇上《王勃傳》[4]5004-5005,可知王通僅官至隋蜀郡司戶書佐,可能因為官階太低,故傳中僅敘其“名儒”的身份及謚號。
綜上可見,《舊唐書》中“自有傳”前面,要么直接是人名,要么在人名后簡要介紹其官爵、身份,不會具體介紹人物所寫著作。故可以推斷:《舊唐書·王義方傳》中“半千”二字應(yīng)在“撰《三國春秋》二十卷,行于代”之后。因此,《三國春秋》一書應(yīng)是何彥先所撰,《新唐志》著錄“員半千《三國春秋》”當(dāng)是沿襲《舊唐書·王義方傳》之誤所致。
《舊唐志》《新唐志》未著錄何彥先任何著作,但何氏著作在其《墓志》中卻有詳細記載,《墓志》稱:“至于算皇王之理,畫軍國之宜,開四始之英,漱六經(jīng)之潤者,皆見公所著《帝圖秘錄》十卷、《三國戰(zhàn)策》十二卷、《政論》兩卷、《文集》廿卷。噫,古之謂不朽也歟?!盵5]《墓志》提到了《三國戰(zhàn)策》一書,但未提及《三國春秋》。又《冊府元龜》卷五五六亦稱:“何彥先,為地官侍郎。撰《三國戰(zhàn)策》十二卷,行于代?!盵6]那么《三國春秋》與《三國戰(zhàn)策》又有何關(guān)系呢?
從書名看,二書性質(zhì)應(yīng)不同,《三國春秋》似為史書,而《三國戰(zhàn)策》應(yīng)為兵書,即《墓志》所謂“畫軍國之宜”者;從卷數(shù)看,二書篇幅亦不同,《三國春秋》為二十卷,《三國戰(zhàn)策》為十二卷。二書既非同書異名,那么何彥先是否同時撰有《三國戰(zhàn)策》與《三國春秋》二書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舊唐書·王義方傳》稱何彥先“則天時官至天官侍郎。撰《三國春秋》二十卷,行于代”,可見此書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但《墓志》在介紹其生前作品時卻未予提及,這正好反證何彥先并未撰寫《三國春秋》一書。
其次,據(jù)前引《冊府元龜》卷五五六文可知,何彥先“行于代”的著作其實是《三國戰(zhàn)策》。
最后,《舊唐書》《冊府元龜》中唐武宗以前很多史料同出一源,即唐代實錄及國史。從行文看,《舊唐書》《冊府元龜》在敘述何彥先事跡時均是先介紹其官職,再介紹其著作,二書在記載何彥先時敘事模式基本一致,我們可以判斷二者同出一源。只是因《舊唐書》為史書,在編撰過程中會改易史源文字,《冊府元龜》為類書,僅抄錄資料,雖會有省略,但一般不改易文字,故二書所載略有差異。
如《冊府元龜》稱何彥先為“地官侍郎”,《舊唐書》作“天官侍郎”。據(jù)前引《墓志》,何彥先在武則天時代做過天官侍郎,最后卒于地官侍郎任上。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地官侍郎即戶部侍郎,正四品下?!秲愿敗贩Q“地官侍郎”,蓋就其終官而言,而《舊唐書·員半千傳》稱“天官侍郎”,蓋就其最高品級之官職而言,故史官在官職前加了“官至”二字。至于《冊府元龜》稱“十二卷”,《舊唐書》作“二十卷”,可能是史官疏漏,也可能是后世傳抄致訛。
綜上,《舊唐書》作“《三國春秋》”應(yīng)是史官誤改,《三國春秋》應(yīng)是《三國戰(zhàn)策》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