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湖南體育職業(yè)學院
高校學生已經是屬于成年人的范疇,他們具有獨立意識,也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是完整的人,他們的自尊感可以反映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理想信念。對“自尊”這一概念的定義有很多,相對來說使用比較廣泛的是把“自尊”認為是在學習生活中學生對自我價值的積極性評價與良好的體驗,“自尊”同時也是衡量一名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標。一般認為,影響自尊的因素有家庭情況、學生之間的同伴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期盼、學生的體能、學生身體魅力以及學生的學習體驗。現當下,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學生的體能與學生的自尊感是息息相關的。然而,體育鍛煉的方式、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對學生自尊感發(fā)展的影響都具有差異性。武術訓練相對于傳統(tǒng)的體育鍛煉來說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武術訓練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學生對這一體育鍛煉方式有著一層“濾鏡”,相對于普通的體育鍛煉方式來說,他們往往認為武術訓練更有用處,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從學生對待武術訓練的意識特點上來看,武術訓練與自尊感之間的關系就更加緊密,武術訓練也更能夠提升學生的自尊感,給學生的自尊感帶來積極影響,這是傳統(tǒng)體育鍛煉所不能夠比得上的。
通過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法的方式,對湖南省部分高校的400名學生進行調查,在調查問卷中主要設計的內容有:其一,你的武術訓練經歷是多久?其二,簡單敘述你對武術訓練的態(tài)度?其三,簡單敘述武術經歷給你帶來了哪些方面的影響?其四,你認為自己的武術經歷與自己的自尊感之間有什么關系?其五,請你給武術訓練提出一些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在400份問卷調查中,一共得到了400份有效的問卷。首先從學生的武術訓練經歷來看,只有9名學生表示在大學之前有過武術訓練經歷,占據總問卷的2.25%。其余學生都表示自己只在大學生活中接觸到了武術訓練。其次從學生武術訓練的態(tài)度上來看,大多數的學生表示自己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武術訓練當中,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表示自己對武術訓練無感,訓練與否自己都可以接受,有極個別的學生表示自己對體育鍛煉都深惡痛絕,并且表示自己也不會喜歡武術訓練。從這一點來看,大多數學生對于武術訓練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積極的,這也體現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運術訓練經驗帶給學生的影響來看,高校學生認為武術訓練能夠動觀都是比較良好的,他們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好處。最后從武豐富大學生活、能夠強身健體、能夠學習防身技巧,還能夠滿足自己對武術的向往等,高校學生在這一項內容中的答案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大多數都是從積極的方面來表述的。接著,針對武術經歷與自尊感之間的關系,很多女大學生都有提到武術訓練能夠達到健美的效果,能夠讓自己的身材線條看起來更加優(yōu)美,還能夠消耗攝入的卡路里,達到保持身材的作用,擁有良好的身材就可以輕松駕馭好看的衣服,外形條件變美能夠讓他們更加自信,同時就增強來了他們的自尊感。而對于男大學生來說,他們則認為武術訓練能夠豐富自己的運動生活,他們非常享受武術訓練中流汗的感覺,除此之外在武術訓練過程中,還有一種魂穿古代俠客的感覺,感覺自己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會給自己的心理上帶來良好的體驗。另外,武術動作還非常優(yōu)美,自己完成武術動作之后會有一種價值感油然而生,這種價值感會增強自身的自信心,讓身心感受到愉悅。最后,關于對高校武術訓練的建議,許多學生提到學??梢云刚埜嗟膶I(yè)性較強的武術指導老師,同時開展更多的武術類活動,讓學生的武術鍛煉更加豐富多彩。另外,還有學生提到,可以開設混合式的武術教學模式,促進全民練習武術。這兩點建議比較值得借鑒。
嚴格來說,高校武術教育的概念隸屬于體育教學這一范疇當中,因此高校的武術教育一般遵循體育教學的模式,也受體育道德的約束。因此,從概念上來看,高校武術教育是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學生開展體育鍛煉,促進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更好地強身健體。除了繼承體育教育的特點之外,武術教育還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規(guī)范,這就體現在武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其中滲透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體現了許多民族道德觀念。武術教育獨特的道德觀念簡稱為“武德”,其中包含口德、手德、心得和公德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展現了人生的哲學,具有很強的思想境界。
其一,武術訓練和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是息息相關,武術本身帶有的“武俠文化”,讓學生在武術訓練的過程中會受到耳濡目染,從而產生除惡揚善、維護正義、疾惡如仇、匡扶正義的意識。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義”和“英勇”體現得淋漓盡致,有利于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其二,武術訓練中還體現出儒家學派“尊師重道”的理念,學生在武術訓練中對這一理念有著深刻的領悟,這樣一來大學生對老師會更加尊敬,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有利于良好學習氛圍的打造。其三,傳統(tǒng)文化中是將“武術”看成是一場修行,而修行講究的靜心,因此學生在武術訓練當中如果全身心地去投入,能夠對學生的心靈起到凈化的作用。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有效避免社會快速發(fā)展中不良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讓學生在武術訓練中更加重視仁義,對利益有良好的態(tài)度。其四,武術訓練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承受很多身體上的疼痛,只有在經歷過這些疼痛,才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功,從勤學苦練中塑造一種頑強拼搏的人生態(tài)度。
“武術”這項運動經歷時間的演變,經受住了歲月的沉淀,才有了今天的形態(tài),這是幾千年實踐和發(fā)展的成果,其中飽含智慧和道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與自尊感息息相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武術訓練經歷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第二,武術訓練能夠讓學生團結互助,尊師重道。第三,武術訓練能夠讓當代大學生舉止行為更加文明且具有禮貌。第四,武術訓練還能夠讓當代大學生鍛煉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好品德。以下就從這四個方面對武術訓練與自尊感的關系進行詳細的敘述。
未來社會將更具有挑戰(zhàn)性、競爭性。我國高校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緊張的學習和競爭的就業(yè)給大學生帶來壓力的增加,加上獨生子女逐年增多,這些在父母呵護下的大學生能否正確面對困難和充滿競爭的社會呢?能否解決困難和適應社會?其自信心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學生來說,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認識歷史、感悟歷史,在武術訓練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將自身的目標與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結合起來,自覺產生為國爭光、為國之建設貢獻力量的意識感和使命感,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成是自己的責任。除此之外,新時代的發(fā)展就絕不能忽略文化的復興,高校學生的武術訓練過程其實就是在對中華武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也是在對這一文化進行宣傳,能夠讓這一傳統(tǒng)文化良好的保存下去,將其發(fā)揚光大。武術訓練與國家的發(fā)展聯系起來,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在訓練過程中不斷被樹立起來,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信念,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感悟中華人民堅強不屈、頑強不屈的精神,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自尊感,讓高校大學生挺起脊梁。
武術訓練過程當中,能夠鍛煉學生的力量感,培養(yǎng)學生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能力,這也就間接增強了學生愛國愛民、見義勇為的信念。武術訓練,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技能,從中感受到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遇見了群眾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在大學階段的武術經歷成為他們的強大后盾,這一段經歷絕不允許大學生冷眼相待、袖手旁觀,從精神上促進學生去制止、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幫助人民維護利益的過程當中,會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幫助別人后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的雙重快樂,并且讓學生受到大眾的尊敬和愛戴。這些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當國家受到侵犯之時,就會立刻采取行動,為保衛(wèi)祖國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甚至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武術訓練能夠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懷,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大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感受到價值、感受到幸福,從而增強大學生的自尊感。
武術訓練當中,學生需要悉心聽取武術老師的指導,在行為舉止上,學習武術的人需要講究謙和禮下,恭敬聆聽教師的教誨。所以,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和教師是一種傳道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學生耐心聽教師的教誨,從中感受師生之間的情誼,學會對教師恭敬。另一方面,武術訓練還能夠促進高校學生團結互助。在武術訓練當中,許多動作技能都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完成,這也就加強了高校大學生之間的聯系,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在團結互助當中增強彼此之間的默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一來,學生在武術訓練當中就會接觸到更多的人,能夠結交更多的學習伙伴,同時也能夠更順利地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生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會得到更多的人生體會,會感受到陪伴帶來的安全感,感受到朋友帶來的幸福感,從而讓高校大學生的學校生活更加豐富有趣,讓高校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多姿多彩,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讓大學生始終保持一顆熱忱的心,自尊感自然而然就受到了良好的影響。
武術訓練對動作要求很高,需要習武者嚴格完成相應的動作,而武術動作又非常具有美學特征,對身體線條的塑造有著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因此,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如:武術練習當中,講究站如松、坐如鐘。這就規(guī)范了學生的站姿和坐姿,讓學生行走站立更加正直,讓學生坐姿更加文明。另外,武術當中的“俠客思想”還非常具有江湖氣息,能夠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種豪邁的氣勢,讓學生也能夠更加豪爽地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養(yǎng)成學生不拘小節(jié)的人生態(tài)度,在人生歷程中形成自己的立身風度。另外,武術訓練中會遭受很多挫折,甚至身體上會受到相應的傷害,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頑強意志受到激發(fā),從而堅韌地去面對這些困難,能夠磨煉學生的心性和筋骨。長期的堅持不懈,克服武術訓練中的困難,培養(yǎng)學生刻苦耐勞、砥礪前行、永不退縮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學生學習武術的意義所在,更是學生自尊感在武術學習中的體現。最后,武術訓練還能夠對高校大學生的品德進行培養(yǎng),古代習武之人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語就是“武德”,更有習武之人要講武德之說,從中我們就能夠看到武術訓練中道德價值所在,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夠陶冶自己的心性,在心理上接受武術訓練的一切,同時也就接受了武術學習中的“武德”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就能夠幫助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鍛煉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學生的品德得到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自古以來不乏習武之人,習武之人也是眾多文學作品中個性非常鮮明的一類人,他們大多數的形象都是正面積極的,他們武功蓋世、行走江湖、懲惡揚善。同時,自古以來,我國就不是僅僅把武術當成是一種技術,而是將人們的品格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融合在武術訓練當中。因此,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之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重新正視了武術訓練的作用,認為武術訓練與自尊感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所以讓高校大學生練習武術強調的是德術并重,受到了當前教育的大力提倡,通過科學開展武術訓練,加強武術訓練與自尊感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