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慧,喬 威,王小敏
1 江蘇省中醫(yī)院藥學部,江蘇 南京 210029
2 江蘇省中醫(yī)院血管外科,江蘇 南京 210029
靜脈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會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發(fā)生。異常狀態(tài)下,血液會淤積于深靜脈中,阻礙靜脈血液正?;亓鳎M而引發(fā)DVT。臨床研究證實,下肢DVT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1]。血栓形成初期由于穩(wěn)定性差,不僅極易發(fā)生脫落而引發(fā)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還可能引發(fā)血栓后綜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2]。對于下肢DVT,臨床多采取溶栓治療,溶栓后使用抗凝藥物的主要目的是鞏固治療效果,預防血液凝固,進而預防血栓性不良事件的發(fā)生[3]。目前,臨床抗凝藥物應用廣泛且類型較多,傳統(tǒng)藥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均具有較好的抗凝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新型抗凝藥物在確保更加良好的抗凝效果的同時,提升了藥物的生物利用率和使用穩(wěn)定性,拓寬了治療窗[5-6],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藥物為利伐沙班,其于骨科DVT或PE臨床治療中的總體效果較好,出血發(fā)生率較低[7]。后期臨床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新型抗凝藥物對下肢DVT的抗凝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抗凝藥物[8]。既往關于下肢DVT溶栓治療后應用利伐沙班治療的報道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明確新型抗凝藥物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為今后臨床工作的開展提供詳實的參考依據(jù),本研究分析了利伐沙班應用于下肢DVT溶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蘇省中醫(yī)院接受治療的下肢DVT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伴肢體腫脹不適、按壓痛等癥狀,經(jīng)超聲或深靜脈造影檢查確診為下肢DVT;(2)進行溶栓治療后造影復查結果證實血管恢復正常血流;(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處于孕期及哺乳期;(2)伴精神類疾??;(3)半個月內發(fā)生活動性出血;(4)既往有血液疾病病史或凝血功能障礙;(5)合并腦血管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影響抗凝藥物效果;(6)血壓持續(xù)未得到有效控制;(7)存在治療或檢查禁忌。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最終共納入71例下肢DVT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32,接受傳統(tǒng)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橋接華法林治療)和觀察組(n=39,接受新型抗凝藥物利伐沙班治療)。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38~91歲,平均(66.33±11.51)歲;患肢位置:右側15例,左側24例;疾病類型:中央型12例,混合型27例。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35~90歲,平均(67.09±11.91)歲;患肢位置:右側13例,左側19例;疾病類型:中央型11例,混合型2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肢位置和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予以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溶栓治療后通過造影檢查證實血管通暢。后期均給予抗凝藥物治療。對照組溶栓后次日選擇低分子肝素橋接華法林進行治療。低分子肝素100 IU/kg,每日2次,連續(xù)使用藥物5 d后聯(lián)合華法林進行治療。用藥治療階段,每周2次測定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并以INR作為華法林使用劑量的判斷標準,INR維持在2.0~3.0時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維持服用華法林。若連續(xù)3次INR維持穩(wěn)定,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可變?yōu)?周或幾周測定1次。觀察組患者溶栓次日開始口服利伐沙班,前3周劑量標準為每次15 mg,每日2次,后期劑量調整為每日1次(每次20 mg),維持用藥階段內不需要監(jiān)測凝血功能指標。兩組患者均維持用藥4周,并隨訪6個月,了解藥物效果及安全性。
(1)比較兩組患者的抗凝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9]:顯效,用藥后,肢體不存在明顯腫脹感,站立或活動時肢體不出現(xiàn)腫脹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血管栓塞部分完全通暢;有效,用藥后,肢體腫脹及疼痛感得到良好改善,站立或進行肢體運動時偶見輕微疼痛,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結果顯示血管栓塞部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及以上標準。(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周徑差及患肢靜脈血流速度。下肢周徑差由專業(yè)人員測量并記錄?;贾o脈血流速度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進行測定。(3)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血清因子包括D-二聚體(D-dimer,D-D)、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計算平均值。(4)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用藥階段是否出現(xiàn)藥物相關牙齦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經(jīng)量增多等抗凝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應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抗凝治療有效率為97.44%(38/39),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8.13%(25/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67,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抗凝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下肢周徑差和患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下肢周徑差均低于本組治療前,患肢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下肢周徑差低于對照組患者,患肢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32、2.051,P<0.05)。(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患肢靜脈血流速度的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患肢靜脈血流速度的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39)對照組(n=32)下肢周徑差(cm)治療前 2.75±0.30 2.81±0.32治療后 1.09±0.42a b 1.40±0.35a血流速度(cm/s) 治療前121.59±12.42 120.94±12.23治療后134.27±22.01a b125.14±13.48a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D-D水平、PT、APT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D-D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PT、APTT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75、2.098、2.031,P<0.05)。(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的比較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的比較 ()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39) 對照組(n=32)D-D(mg/L) 治療前 3.51±0.80 3.55±0.78治療后 0.32±0.11 0.51±0.20 PT(s) 治療前 12.11±0.78 12.18±0.92治療后 12.49±0.83 12.89±0.76 APTT(s) 治療前 27.01±3.30 27.52±3.47治療后 29.29±3.07 30.79±3.13
觀察組患者未發(fā)生抗凝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對照組中,牙齦出血患者2例,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經(jīng)量增加患者各1例。觀察組患者抗凝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86,P<0.05)。
DVT相關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先天或后天因素,深靜脈系統(tǒng)中的血液狀態(tài)發(fā)生異常而導致血栓形成,不僅會阻礙靜脈血液回流,還會引發(fā)靜脈壁炎癥,導致肢體腫脹和疼痛[10]。相關研究結果證實,下肢DVT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一旦血栓脫落,會明顯增加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需加以重視[11-12]。若下肢DVT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會因PTS降低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13]。下肢DVT確診后,可選擇多種方法進行治療,主要為手術及非手術方案,手術通常借助導管完成溶栓和取栓,非手術治療措施多以抗凝治療為主[14-15]。相比之下,手術效果更佳,但后期仍需要重視加強抗凝治療,雖然抗凝藥物無法溶解血栓,但能夠預防血栓加重;另外,抗凝藥物可刺激機體纖溶系統(tǒng)強化血栓溶解能力,不僅能夠改善臨床癥狀,還能夠降低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早期抗凝治療價值顯著[16-17]。
本研究結果證實,相比于傳統(tǒng)抗凝藥物,溶栓后使用利伐沙班治療可提升整體抗凝治療效果,改善血清因子水平,并提升靜脈血流速度,緩解患肢腫脹程度。分析原因為臨床廣泛使用的抗凝藥物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與普通肝素相比,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更高,藥物半衰期更長,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屬于臨床廣泛應用的抗凝藥物。然而,長期使用低分子肝素不但會影響血小板水平,而且注射時需要由專業(yè)人員完成,應用便利性較差,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18]。華法林是維生素K拮抗類藥物,口服抗凝效果較好,但缺陷為藥物發(fā)揮效果的速度較慢,不同患者的用藥劑量存在較高的差異性,且相關影響因素較多,需要監(jiān)測INR以確保藥物效果及安全性。藥物費用相對較低,但治療窗不寬泛,需要通過頻繁抽血監(jiān)測指標,從而指導治療[19]。利伐沙班是一種高選擇性、高競爭性、直接抑制Xa因子活性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可有效抑制呈游離或結合狀態(tài)的Xa因子,降低凝血酶原的活性,在確保抗凝治療效果的同時安全性較高。利伐沙班能夠使血栓溶解,并積極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促進凝血功能恢復正常。臨床應用結果亦證實了新型抗凝藥物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較好。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無患者發(fā)生抗凝藥物相關不良反應,證實了利伐沙班在下肢DVT溶栓治療中的安全性更高,這是由于利伐沙班不會對凝血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另外,與傳統(tǒng)抗凝藥物不同的是,利伐沙班的運用優(yōu)勢包括用藥靈活性較好,藥物起效迅速,安全性較高,使用便利,不需要監(jiān)測凝血功能,具有使用優(yōu)勢[20]。
綜上所述,新型抗凝藥物利伐沙班在下肢DVT溶栓治療中的抗凝效果良好,能夠確保下肢DVT盡快得到緩解,安全性高,可降低出血風險,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