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飛 王壽華 施偉斌 王健東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疾病種類之一。我國是胃癌的高發(fā)國家,手術治療是胃癌的主要治療選擇,進展期胃癌患者手術前大多有中重度營養(yǎng)不良表現[1-2]。胃癌圍術期患者術前與術后營養(yǎng)攝入不足可表現出明顯的營養(yǎng)缺乏表現,不僅增加手術風險,同時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及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3-4]。因此,術前及術后早期的營養(yǎng)支持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隨著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在腸內營養(yǎng)特別是在胃腸道腫瘤患者圍術期的應用及推廣,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獲得加速。有文獻報道,早期腸內營養(yǎng)使胃癌患者的術后恢復更加順利[5]。目前,我科對部分胃癌患者在術后早期予以口服腸內營養(yǎng)粉劑并行綜合干預治療,獲得滿意的加速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納入本院普外科2019 年12 月至2021年9 月收治的34 例胃癌患者,其中男20 例、女14 例,均行標準的胃癌根治術D2(畢二式遠端胃癌根治術)治療,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17 例,年齡(64.9±10.3)歲;對照組17 例,年齡(65.7±8.2)歲。2 組年齡(t =0.263,P = 0.732)、性別(t = 0.412,P = 0.492)、術前合并癥(t = 0.526,P = 0.303)、術前營養(yǎng)風險篩查評分簡表(NRS2002)評分(t = 0.258,P =0.724)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 > 0.05)。
2 組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性術D2,術后待胃腸道通氣后,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葡萄糖輸注同時配合流質飲食;觀察組給予早期腸內營養(yǎng)粉劑——安素[AbbottBiologicalsB.V.(荷蘭),批號:H201303 20]輔以流質飲食,予以安素40 g/次,每日3 次,同時給予患者輸注同等葡萄糖補液以維持總體能量需求。2 組患者總熱量均為3250~5432 kJ/d。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綜合干預治療。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術后心理干預。胃癌患者術前及術后多伴有緊張、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且由于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及胃腸道功能恢復前的不適癥狀,進一步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予以心理疏導,了解患者不適心理,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腸功能的恢復,觀察患者術后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表現,及時與主管醫(yī)師溝通。②術后飲食及鼻胃管、引流管管理。胃癌術后早期在干預過程中,注意患者鼻胃管通暢,腹腔引流管引流量、顏色、性狀,引流袋需及時更換,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注意防止鼻胃管及引流管脫落。在患者通氣后(或部分存在胃管患者拔出鼻胃管),予口服安素過程中,囑患者按時、按量,避免少食、不食情況,同時注意患者進食流質飲食后胃腸道是否存在不適,并配合患者進行早期翻身及下地行走。③靜脈液體輸注管理。對患者術后的靜脈補液輸注的速度及溫度進行合理調節(jié),根據患者年齡,心、肺功能等個體差異及補液速度的要求調整補液速度,補液期間與患者加強溝通。④術后康復指導。胃癌患者術后恢復正常飲食后可能會引發(fā)反酸、腹瀉、腹脹等不適,需針對這些癥狀與主管醫(yī)師溝通后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進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同時對患者在出院后口服安素劑量及營養(yǎng)支持方面予以隨訪指導,提高患者術后治療滿意度等。
參照NRS2002 進行NRS 評分(大于等于3 分即存在營養(yǎng)風險),統(tǒng)計2 組術后1~10 d 患者營養(yǎng)風險發(fā)生率并進行比較。此外,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白蛋白水平,腹痛、腹脹、腹瀉發(fā)生率,傷口愈合時間,住院天數及綜合干預治療后患者的滿意度,評估患者的康復療效。術后患者滿意度評分標準:非常滿意評3分,滿意2 分,不滿意1 分。(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100% =滿意度。
統(tǒng)計學數據使用SPSS 20.0 分析軟件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無序分類變量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有序分類變量采用秩和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NRS2002 評分系統(tǒng),觀察組較對照組胃癌患者術后10 d 營養(yǎng)風險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營養(yǎng)風險發(fā)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的肝功能白蛋白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術后患者腹痛、腹脹、腹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縮短,住院天數較對照組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滿意度評分非常滿意13 例、滿意3 例、不滿意1 例,對照組非常滿意7 例、滿意7 例、不滿意3 例,觀察組術后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isher 確切概率法,P =0.001)。
ERAS 在20 世紀90 年代由瑞典的Kehlet 教授首先提出,其意在通過圍術期一系列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持、優(yōu)化的措施,來減輕或降低患者生理及心理的應激狀態(tài),實現術后快速康復在ERAS 治療中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天數、降低再入院風險與死亡風險并節(jié)省醫(yī)療開支[6]。
而營養(yǎng)支持治療對患者在ERAS 中作用明顯。胃腸道腫瘤患者大多在圍術期存在營養(yǎng)風險,術前及術后予以補充營養(yǎng)制劑顯得尤為重要[7]。據報道,市場上銷售的腸內營養(yǎng)粉劑(如安素)等能夠改善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前及術后的營養(yǎng)狀況,但是患者在口服制劑過程中依從性不一[8]。綜合干預治療是基于一定科學理論下的一系列措施,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9-10]。在綜合干預下可預防胃腸道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加強與患者溝通,恢復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功能[11]。與 ERAS 理念不謀而合,綜合營養(yǎng)干預最主要的兩方面體現在:對于存在營養(yǎng)風險或者營養(yǎng)不良患者術前營養(yǎng)干預,以及對于所有手術患者的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12-13]。因此,本課題組對于如何提高胃癌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療效,進行針對性的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予以口服安素及加強綜合干預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胃癌術后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后,早期予以服用腸內營養(yǎng)粉劑指導,早期下地活動,觀察組肝功能的白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改善,術后腹痛、腹脹、腹瀉發(fā)生率降低,傷口愈合時間縮短,住院天數縮短。因此,對于胃癌術后患者給予綜合干預治療的同時,實施早期口服腸內營養(yǎng)粉劑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術后患者的滿意度,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