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瑤瑤,秦天生,魏林珍,朱姣姣,陳凡,馬曉梅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蘭州 730030; 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蘭州 730030)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女性健康[1]。近年來,隨著宮頸癌細胞學、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疫苗的應用,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顯著降低[2],但復發(fā)性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仍預后不良,5年生存率約為17%[3]。研究證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不僅參與腫瘤微環(huán)境形成,還可促進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4]。免疫細胞可分泌大量炎癥因子[HMGB1、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等],這些炎癥因子形成了腫瘤干細胞賴以生存的微環(huán)境,保護腫瘤干細胞維持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使非腫瘤干細胞向腫瘤干細胞轉化[5]。Xu等[6]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166個早期鱗狀細胞癌、62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50個正常子宮頸組織樣本中的HMGB1和微管相關蛋白1輕鏈3蛋白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72.9%(121/166)的早期鱗狀細胞癌樣本存在HMGB1高表達、15.7%(26/166)樣本的腫瘤細胞胞質中存在HMGB1低表達,且鱗狀細胞癌樣本中的HMGB1水平顯著高于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樣本,表明高HMGB1在鱗狀細胞癌進展中起重要作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HMGB1均是早期鱗狀細胞癌獨立的預后不良因素。因此,深入研究HMGB1在宮頸癌中的作用機制,對降低晚期宮頸癌患者的復發(fā)及化療耐藥均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就HMGB1在宮頸癌治療中的潛在意義予以綜述。
HMGB家族包含HMGB1、HMGB2和HMGB3等成員,其中HMGB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體13q12[7],HMGB1蛋白是于1973年在小牛胸腺中發(fā)現(xiàn)的DNA結合蛋白[8],由215個氨基酸組成,包含2個DNA結合位點(方框A和方框B)和1個酸性碳末端尾[9]。HMGB1有2個核定位信號,穿梭于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正常情況下位于細胞核中[10]。HMGB1分布廣泛,在肝、心、脾、肺、腎及淋巴組織均有表達,當受到炎癥刺激時HMGB1從細胞核轉移至細胞質,并在組織損傷、病原體感染和炎癥反應過程中分泌至細胞外空間,在細胞外空間誘導無菌性炎癥和細胞轉移[11]。此外,HMGB1作為一種損傷相關分子,還可與模式識別受體結合,如Toll樣受體[12]。HMGB1是第一個被鑒定可與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受體結合的非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配體,可與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受體高親和力結合,正常組織中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受體低表達,但當其配體分子表達增加時,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受體表達也隨之上調(diào),從而觸發(fā)炎癥級聯(lián)反應釋放促炎因子[13]。研究發(fā)現(xiàn),HMGB1過表達或分泌均參與腫瘤的生長、侵襲和遷移,并與腫瘤的發(fā)生及預后相關,可作為疾病潛在診斷和預后的生物標志物[14]。
HMGB1與多種腫瘤的信號轉導通路有關,包括結直腸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胃癌、肝癌、白血病等。HMGB1主要通過參與炎癥反應、血管生成、細胞的凋亡與自噬、細胞的免疫反應等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轉移和放化療耐藥等。侵襲和轉移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生物學特性,也是威脅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對放化療等治療方法不敏感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Cheng等[9]發(fā)現(xiàn),HMGB1可通過蛋白的氧化還原狀態(tài)差異調(diào)節(jié)結直腸癌的過程,HMGB1與各種蛋白伴侶結合可能改變疾病的進展。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HMGB1與胰腺DNA損傷、染色體不穩(wěn)定有關,可導致炎癥核小體釋放,進而導致胰腺癌的發(fā)生;細胞外核小體通過浸潤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促進IL-6分泌,進而激活胰腺病變中致癌的K-Ras信號通路,且HMGB1的表達與患者總生存率相關,因此HMGB1與胰腺癌的預后和治療均密切相關[15]。Jung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HMGB1表達增加還與侵襲性前列腺癌的發(fā)生風險有關,抑制 HMGB1表達可顯著降低前列腺癌細胞的增殖、侵襲能力,同時抑制核因子κB信號通路;此外,HMGB1還可直接與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結合激活核因子κB信號通路,促進前列腺癌發(fā)展。綜上,HMGB1可通過HMGB1/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核因子κB軸促進腫瘤的進展和侵襲。
2.1HMGB1與宮頸癌細胞增殖 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涉及多種信號分子的相互作用,宮頸癌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衡是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17]。Jiang等[18]將宮頸癌SiHa細胞系和HeLa細胞系分為微RNA(microRNA,miRNA/miR)-142過表達和miR-NC陰性表達,結果發(fā)現(xiàn),與miR-NC陰性表達的宮頸癌細胞相比,miR-142過表達的宮頸癌細胞生長被顯著抑制,甚至出現(xiàn)凋亡;同時還發(fā)現(xiàn),HMGB1是miR-142的直接靶標,可通過抑制宮頸癌細胞HMGB1的表達促進宮頸癌細胞凋亡,進而抑制宮頸癌的發(fā)展。Dong和Song[19]發(fā)現(xiàn),miR-142-3p可負調(diào)控HMGB1的胞質定位,從而抑制人宮頸癌細胞增殖;miR-142-3p還可影響HMGB1的亞細胞分布,因為其可抑制HMGB1從細胞核向細胞質轉移。Sixto-López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2-羥基苯基可抑制組蛋白去乙?;?表達、增加HMGB1的水平易位,而組蛋白去乙?;?抑制劑可抑制HMGB1的脫乙?;?,同時促進HMGB1乙?;笻MGB1從細胞核易位至細胞質,促進SiLa細胞的凋亡,打破鱗狀細胞永生化狀態(tài),防止腫瘤的發(fā)生。不僅如此,HMGB1易位也是化療誘導的自噬所必需的[21]。由此可見,HMGB1與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自噬均密切相關,可能成為腫瘤治療中調(diào)節(jié)腫瘤細胞增殖和自噬的潛在靶點。
2.2HMGB1與宮頸癌細胞遷移 宮頸癌細胞的侵襲和遷移是晚期宮頸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減少腫瘤細胞的侵襲與遷移、降低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復發(fā)是目前宮頸癌治療的重要內(nèi)容。Wang等[22]報道,宮頸癌術后全身給予利多卡因有利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腫瘤的轉移。雖然利多卡因是一種輔助性麻醉用藥,但可降低HMGB1水平,而宮頸癌細胞HMGB1水平降低可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和遷移,HMGB1可通過與Toll樣受體4結合激活Toll樣受體4/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號轉導通路,從而促進宮頸癌細胞侵襲和遷移[23]。此外,長鏈非編碼RNA也可作為宮頸癌治療的潛在靶點。楊長群等[24]研究發(fā)現(xiàn),宮頸癌組織中的長鏈非編碼RNA-TTTY10表達顯著增加,而長鏈非編碼RNA-TTTY10可調(diào)控miR-490-3p的表達并影響HMGB1信號通路的轉導,是導致宮頸癌轉移的機制之一,因此可作為宮頸癌的診斷標志物和潛在的藥物治療靶點。
此外,HMGB1在宮頸癌細胞中的表達水平還可影響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越高,HMGB1表達水平越高,淋巴結轉移越明顯,表明HMGB1的表達水平與宮頸腫瘤的惡變潛質顯著相關,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HMGB1水平與腫瘤病理類型(鱗癌和腺癌)和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相關[25]。Pang等[26]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的宮頸上皮組織相比,HMGB1在細胞質與細胞核中的表達均顯著增加,且其表達水平與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HMGB1還可使HeLa細胞之間呈稀疏的細胞-細胞連接,細胞變成紡錘體,極性消失,從上皮形態(tài)轉變?yōu)殚g充質形態(tài),有更強的穿透性。上皮-間充質轉化在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中至關重要,敲除HMGB1可減少上皮-間充質轉化[27]。Cheng等[28]研究納入70例確診的宮頸癌患者和20例良性腫瘤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宮頸癌組織中的HMGB1陽性表達率為95.7%(67/70),隨訪5年后發(fā)現(xiàn),HMGB1強陽性患者、弱陽性患者和中等陽性患者的死亡風險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HMGB1的表達只與腫瘤的深度、侵襲和淋巴結轉移有關。以上研究表明,HMGB1過表達可增強體外腫瘤的遷移和侵襲能力,且與疾病預后顯著相關。
2.3HMGB1與宮頸癌化療耐藥性 目前宮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輔助放化療[29]。早期宮頸癌患者行手術治療可提高生存率,晚期患者需要輔助化療,以順鉑為基礎的化療是復發(fā)或轉移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30]?;熥鳛閷m頸癌的姑息治療方法不僅可延長晚期患者的壽命,還可與放療相結合提高療效。隨著化療時間的推移,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的敏感性降低,化療耐藥成為宮頸癌治療的一大難題。HMGB1在腫瘤組織中過表達不僅會促進腫瘤細胞遷移和侵襲,還會影響其對順鉑的耐藥性[31]。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順鉑的藥物濃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增加,宮頸癌細胞中微管相關蛋白1輕鏈3和Beclin1的表達均增加,p62表達降低;與單用順鉑的患者相比,應用順鉑聯(lián)合自噬抑制劑的宮頸癌患者腫瘤細胞的存活率顯著降低,表明HMGB1與宮頸癌的化療敏感性密切相關,可通過抑制宮頸癌細胞中HMGB1的表達降低細胞內(nèi)自噬水平,進而提高宮頸癌對順鉑的化療敏感性[32]。Liu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長鏈非編碼RNA NNT-AS1可與miR-186相互競爭調(diào)節(jié)HMGB1的表達,增加子宮頸癌細胞對順鉑的耐藥性;與正常宮頸癌上皮組織相比,宮頸癌細胞中的長鏈非編碼RNA NNT-AS1表達上調(diào),同時HMGB1水平顯著升高;使用miR-186抑制劑轉染HeLa/DDP和SiHa/DDP細胞發(fā)現(xiàn),miR-186抑制劑轉染或長鏈非編碼RNA NNT-AS1基因敲除均可下調(diào)HMGB1的表達,減弱腫瘤細胞的增殖、遷移及侵襲能力并促進其凋亡,提高宮頸癌患者的預后。Xia等[34]研究表明,HMGB1在順鉑耐藥的HeLa/DDP細胞中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順鉑敏感的HeLa/DDP細胞,且細胞核中的HMGB1減少,HMGB1由細胞核移位至細胞質,表明HMGB1移位與宮頸癌化療耐藥有關;進一步用丙酮酸乙酯抑制HMGB1移位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同時經(jīng)丙酮酸乙酯處理的順鉑耐藥HeLa/DDP細胞生長也受到抑制,表明HMGB1移位不僅參與宮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耐藥,還參與腫瘤細胞的增殖。Chen和Li[35]將SiHa細胞和HeLa細胞分別用HMGB1特異性干擾小RNA和對照干擾小RNA轉染,并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試劑檢測發(fā)現(xiàn),沉默HMGB1可顯著降低半抑制濃度。以上研究表明,HMGB1可增強宮頸癌細胞侵襲和遷移的能力,同時還可提高細胞對化療的耐藥性。因此HMGB1可能成為宮頸癌患者預后評估及鉑類化療敏感性的分子標志物,沉默或抑制HMGB1的表達可促進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的敏感性。然而,Jiao等[36]研究發(fā)現(xiàn),胞裂蛋白9可通過與HMGB1相互作用調(diào)節(jié)巨噬細胞極化,增加放療的耐受性;胞裂蛋白9還可調(diào)節(jié)HMGB1的表達,且與HMGB1水平呈負相關,因此下調(diào)HMGB1的表達可減弱腫瘤細胞增殖和侵襲能力,但同時也降低了腫瘤細胞對放療的敏感性。
2.4HMGB1與宮頸癌的免疫治療 腫瘤的發(fā)生與炎癥相關,亦與人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患腫瘤的風險會顯著增加。HMGB1對人體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均具有重要影響,其介導的細胞免疫對宮頸癌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Pang等[37]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宮頸癌、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健康宮頸中的HMGB1、IL-2、IL-10等的表達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HMGB1與IL-10的表達呈正相關,且可通過激活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或促進輔助性T細胞2極化促進宮頸癌細胞免疫逃逸。李晶等[38]研究發(fā)現(xiàn),可將腫瘤內(nèi)的HMGB1和高遷移率族核小體結合域蛋白1分泌的T細胞向腫瘤組織聚集,也可在抗腫瘤的疫苗中加入HMGB1和高遷移率族核小體結合域蛋白1增加機體對腫瘤組織的免疫反應。此外,Jin等[39]研究發(fā)現(xiàn),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可通過miR-34a調(diào)節(jié)HMGB1外體分泌,促進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的宮頸癌細胞凋亡和樹突狀細胞成熟;經(jīng)丙氨酸轉氨酶處理后,宮頸癌細胞中的miR-34a與HMGB1呈負相關,丙氨酸轉氨酶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樹突狀細胞成熟和腫瘤免疫發(fā)揮治療作用。Hubert等[40]從腫瘤中分離14個免疫細胞群以及抗原呈遞細胞,并研究幾種HMGB1抑制劑單獨或聯(lián)合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的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HMGB1與惡性細胞分泌譜、患者預后以及腫瘤微環(huán)境中浸潤免疫細胞均有關。因此,通過HMGB1調(diào)節(jié)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成為治療宮頸癌的潛在策略。
HMGB1與宮頸癌密切相關,可促進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提高宮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耐藥性,但具體機制目前尚不明確。HMGB1是宮頸癌治療的潛在靶點,臨床可通過①沉默或抑制HMGB1的表達,阻斷相關的信號通路;②明確HMGB1上游或下游的信號通路蛋白,阻斷其發(fā)揮作用;③使用長鏈非編碼RNA(miR-142-3p、miR-490-3p、miR-34a等)調(diào)節(jié)HMGB1在宮頸癌細胞中的表達,抑制其對宮頸癌細胞的影響;④利用HMGB1對免疫細胞(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的調(diào)控作用,促進人體對腫瘤的免疫效應等途徑,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率,減少宮頸癌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提高其對放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改善宮頸癌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