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南大學(xué)新藏墓志》為中心"/>
王守芝,嚴(yán)寅春
(1.西安石油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陜西西安 ;2.西藏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陜西咸陽 712082)
郁賢皓先生篳路藍(lán)縷,舉十年之功完成第一部地方行政長官研究專著《唐刺史考》[1];又經(jīng)十年苦索細(xì)研,寫成二百多萬字皇皇巨著《唐刺史考全編》[2](以下簡稱“《全編》”),為唐代文史學(xué)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書。自《唐刺史考》出版以來,學(xué)界多有輯佚補(bǔ)缺,使唐代刺史譜系日趨完善。在郁先生及其他學(xué)者的輯補(bǔ)中,尤以依托新出土墓志蔚為大宗。以墓志為基礎(chǔ),稽核其他文獻(xiàn),也成為唐代刺史譜系輯補(bǔ)的主要模式。2018 年,鳳凰出版社出版毛明遠(yuǎn)編著《西南大學(xué)新藏墓志集釋》[3](以下簡稱“《集釋》”),收錄唐代墓志200 余方,且多為新刊布者,為唐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筆者遵《全編》體例,以《集釋》為中心,續(xù)補(bǔ)了80 余任刺史,以期對完善唐代刺史譜系有所裨益。在續(xù)補(bǔ)時,對《全編》中原考有所訂正者,以按語做出說明。
第一編 京畿道
卷一 京兆府(雍州)
1、蕭德昭 高宗時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父德昭,皇朝中書舍人、兵部禮部侍郎、雍州長史、右金吾將軍、蘭陵縣開國子?!盵3](P359《)舊唐書·刑法志》:儀鳳二年蕭德昭為兵部侍郎,參與“刪輯格式”。[4](P2142)
2、桓臣范 開元十八年(730)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庚午之歲,上在西京。京邑者,四方之則。慎擇良尹,久難其人。公簡在帝心,遷京兆尹……為秉鈞多忌,出牧相州。”[3](P438)桓臣范卒于開元二十四年,年六十四。庚午即開元十八年。案:《全編》系約開元中。[2](P20)
3、盧耽 大中十三年(859)
《集釋》二三三《大唐故度支鄜延院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又玄)墓銘并敘》:“大中十三年,吏部與驪山尉。是歲,盧耽尹京兆……委之奏長安戎務(wù)?!盵3](P669)
4、馮緘 咸通中
《集釋》二三三《大唐故度支鄜延院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又玄)墓銘并敘》:“柱史即顓頊之裔也,諱又玄……大中十三年,吏部與驪山尉。是歲,盧耽尹京兆……逮十年,凡改九尹,歷長安尉、醴泉丞、京兆法掾,但有不理之患,乃命柱史處之……固馮京兆緘曰:‘公處劇務(wù),觀公清閑自得,心不時撓,可謂才高而任小矣。’請綰東西二賊曹……柱史輸誠解之,不免,乃副是命。二年,帝理雙主重曹。”[3](P669)案:《全編》系乾符初。[2](P62)
5、裴寅 咸通中
《集釋》二三三《大唐故度支鄜延院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又玄)墓銘并敘》:“柱史即顓頊之裔也,諱又玄……大中十三年,吏部與驪山尉。是歲,盧耽尹京兆……逮十年,凡改九尹,歷長安尉、醴泉丞、京兆法掾,但有不理之患,乃命柱史處之……固裴弄印寅常大夸于諸侯間?!盵3](P669)裴寅,裴遵慶之子,官至御史大夫,兩《唐書》有傳?!杜f唐書·懿宗紀(jì)》:咸通四年十一月以戶部侍郎裴寅判本司事。[4](P655)
卷三 華州(太州、華陰郡)
6、蕭齡之 永徽元年-二年(650-651)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祖齡之,皇朝散騎常侍、司農(nóng)卿、邵浙華三州刺史、黔廣二府都督、方陽縣開國男?!盵3](P359)《大唐故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方陽縣開國男蕭使君(齡之)墓志銘并序》:“永徽元年,追授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盵5](P383-388)蕭齡之卒于顯慶元年。案:《全編》系于永徽二年。[2](P72-73)
7、蕭璿 景龍末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神龍首歲,皇歷中興,制命惟新,舊資式敘,敕授少府監(jiān)丞,遷起居郎……尋丁內(nèi)憂解秩……服闕,拜朝散大夫、行尚書司勛員外郎,遷兵部郎中,授上柱國,轉(zhuǎn)吏部郎中。累居粉署,獨步丹省,伏奏起草,彌綸有聲……帝嘉乃誠,擢授寧州刺史……公簡其時賦,殊其日力,俗免凋缺,人用康寧。此公之臨華州也?!盵3](P359)蕭璿兩度侍從中宗李顯,后因反武牽連,謫居安東十多年。神龍元年起復(fù),頗得中宗器重,故“累居粉署,獨步丹省”,擢授寧州刺史。其后輾轉(zhuǎn)并州、洺州、華州,先天元年任廣州都督。
卷五 岐州(扶風(fēng)郡、鳳翔府)
8、桓臣范 開元末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庚午之歲……遷京兆尹……為秉鈞多忌,出牧相州……改宣州刺史,歷荊府長史,復(fù)轉(zhuǎn)岐州……除左武衛(wèi)大將軍,復(fù)委西京副留守……開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盵3](P438)庚午即開元十八年。
卷六 邠州(豳州、新平郡)
9、李行立 約開元中
《集釋》一六八《唐故太原府兵曹參軍李府君(仲珪)墓志》:“皇考行立,銀青光祿大夫、通邠等三州刺史。”[3](P499)李仲珪卒于天寶十三載,年五十三。
第二編 關(guān)內(nèi)道
卷七 鄜州(洛交郡)
10、彌姐通 武德末
《集釋》〇六九《唐故左千牛府中郎上柱國韓君(忠)墓志銘并序》:“夫人彌姐氏……父通,皇朝左領(lǐng)軍大將軍、鄜州十七州行軍大總管、使持節(jié)鄜延二州都督、散騎常侍、延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泥陽縣開國公之長女?!盵3](P230)夫人彌姐氏卒于貞觀二十二年,年四十一。鄜州、延州等貞觀二年罷都督府,彌姐通先任延州都督,復(fù)任延州刺史,則其貞觀二年或在延州任,鄜州都督似應(yīng)早于此。
11、元利貞 約中宗時
《集釋》一二四《大唐前幽州參軍韋君故妻元氏(淑姿)紀(jì)年銘》:“曾祖斌,皇初屯田郎中。祖文儼,太仆丞。父利貞,中大夫、韶鄜姚三州刺史,定襄郡公?!盵3](P375)元淑姿卒于開元九年,年四十三。案:《全編》系于待考。[2](P224)
卷九 丹州(咸寧郡)
12、閻永吉 高宗時
《集釋》〇八七《大唐故太仆主簿趙府君(自慎)墓志銘并序》:“夫人河南閻氏,隨通議大夫敏之孫,皇扶丹二州刺史永吉之女也。去總章元年九月廿一日終于私第,春秋卅有六?!盵3](P281)趙自慎夫婦葬于開耀二年三月。
卷一〇 延州(延安郡)
13、彌姐通 貞觀二年(622)
《集釋》〇六九《唐故左千牛府中郎上柱國韓君(忠)墓志銘并序》:“夫人彌姐氏……父通,皇朝左領(lǐng)軍大將軍、鄜州一十七州行軍大總管、使持節(jié)鄜延二州都督、散騎常侍、延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泥陽縣開國公之長女?!盵3](P230)彌姐氏卒于貞觀廿二年,年四十一。貞觀二年延州罷都督府,彌姐通先任延州都督,復(fù)任延州刺史,則其此時或在延州任。案:《全編》待考錄有彌姐長通,或與彌姐通為一人。[2](P253)
卷一一 寧州(彭原郡)
14、蕭璿 景龍末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神龍首歲,皇歷中興,制命惟新,舊資式敘,敕授少府監(jiān)丞,遷起居郎……尋丁內(nèi)憂解秩……服闕,拜朝散大夫、行尚書司勛員外郎,遷兵部郎中,授上柱國,轉(zhuǎn)吏部郎中。累居粉署,獨步丹省,伏奏起草,彌綸有聲……帝嘉乃誠,擢授寧州刺史?!盵3](P359)蕭璿兩度侍奉中宗李顯,后因反武牽連,謫居安東十多年,直到神龍元年方才起復(fù),頗得中宗器重,故“累居粉署,獨步丹省”,擢授寧州刺史。其后輾轉(zhuǎn)并州、洺州、華州,先天元年任廣州都督。
卷二五 單于大都護(hù)府
15、郭幼賢 上元二年(761)
《集釋》一六六《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衛(wèi)尉卿單于副都護(hù)上柱國郭公(幼賢)墓志銘并序》:“及安祿山首亂天下……公常以少擊眾……以功授衛(wèi)尉卿、單于副都護(hù)、振武軍使、朔方節(jié)度副使、左廂兵馬使……上方委公以專征之任,詔征赴闕。道病,上元二年三月廿四日薨于靈州官舍?!盵3](P494)案:《全編》疑在肅宗時。[2](P387)
第三編 隴右道
卷三三 河州(安鄉(xiāng)郡)
16、竇孝忠 高宗時
《集釋》一〇一《大周故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簡州諸軍事守簡州刺史長清縣開國男竇府君(孝忠)墓志銘并序》:“貞觀末,調(diào)補(bǔ)唐太宗文武圣皇帝挽郎,選授石州離石、兗州泗水二縣令……除江王友。俄轉(zhuǎn)夔州司馬,累遷湖齊兗三州長史,又遷河州刺史。良能之美,列郡所推,璽書褒嘆,擢拜簡州刺史……大周天授三年二月九日卒于神都之景行里第,春秋六十有四?!盵3](P319)
第四編 都畿道
卷四八 東都(洛陽宮、神都、東京)
17、蕭璿 開元四年、五年(716、717)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加公銀青光祿大夫,授廣州都督……考終舉善,結(jié)課居多。于時天府擇卿,河都分守,司其泉貨,通其轉(zhuǎn)輸。保而勿失,非公莫可,是用拜公太府卿,兼知東都留守……擢為左散騎常侍,仍兼留守……命公為京兆尹……尋以大駕移蹕……是用轉(zhuǎn)君為河南尹……以開元五年五月四日薨于河南府之官舍。”[3](P359)《全編》系蕭璿開元三年至四年任廣州都督[2](P3157-3158)、開元四年任京兆尹[2](P17)。蘇颋《授蕭璿京兆尹制》:“左散騎常侍、上柱國、東郡留守蕭璿……可京兆尹。”[6](P2057)《冊府元龜》卷一一三:“(開元四年)十二月……帝將幸東都,以京兆尹蕭璿充置頓……五年正月辛亥,幸東都?!盵7](P1237)案:《全編》疑在開元二年-三年。[2](P544)
卷四九 河南府(洛州)上
18、裴績 高宗時
《集釋》一五一《大唐故德州司功裴府君(文明)墓志銘并序》:“祖績,字熙績,舉秀才入仕。隨季無象,唐初躍龍,眾于晉陽戴天,公于鄠縣迎日,乃授禮部尚書、洛州長史、翼城縣開國公。”[3](P448)永徽中,改別駕為長史。
19、唐昭 開元十九年(731)
《集釋》一四五《大唐故河南府汜水縣尉長樂馮君(仲庸)墓志銘并序》:“轉(zhuǎn)同州朝邑縣尉。上《政錄》十卷,帝覽而嘉之,敕集賢院試以文策……褒然登科,擢以畿甸。時河尹唐公等,以制巖險隘,逸足無施;京邑浩穰,盤桓可試,俾攝河南尉……廿三載,以同官速訟,噬臘銜冤,左為撫州南豐縣尉?!盵3](P431)《新唐書·藝文志》:“馮中庸《政錄》十卷,開元十九年上,授汜水尉。”[8](P1513)夏婧考“唐公”或即唐昭。[9](P69-80)案:《全編》系待考。[2](P622)
卷五〇 河南府(洛州)下
20、崔颋 元和初
《集釋》一九二《唐故正議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上柱國博陵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贈越州都督崔公(颋)墓志銘并敘》:“累遷河南尹、秘書少府監(jiān)、同州刺史、太子賓客……以衰病上狀,除左散騎常侍,致仕?!盵3](P566)崔颋元和四年出為同州刺史。[2](P131)
21、崔璙 咸通七年
《集釋》二四〇《唐故河中府法曹掾李君(元嗣)墓志銘并序》:“時河南尹崔公璙以君吏事詳明,局務(wù)修整,特表授河南尉……辛卯歲冬,復(fù)調(diào)試于有司?!盵3](P686)李元嗣卒于咸通十三年,辛卯歲即咸通十二年?!短拼笤t令集》卷八六《咸通七年大赦》:“其河南府水災(zāi)之后,仍歲飛蝗,想彼蒸人,尤多凋瘵,宜別賜鹽鐵,河陰人運米三萬石,委崔璙充諸色用。”[10](P488)
第五編 河南道
卷六十三 亳州(譙郡)
22、裴龍虔 約武德七年(624)
《集釋》〇四九《隨故儀同三司王屋郡太守裴公(眺)之墓志》:“弟三子龍虔,出身右千牛,早赴義師……官至左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左衛(wèi)率、云旗將軍、深貝宗觀冀五州諸軍事,再臨冀州總管。又遷宋亳譙潁沈信渦涂荊九州諸軍事、亳州總管。”[3](P163)裴眺開皇十二年卒,武德八年葬,年五十一。亳州,武德五年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
23、于哲 貞觀十年(636)
《集釋》〇五八《唐故使持節(jié)亳州諸軍事亳州刺史于使君(哲)墓志銘并序》:“十年,加員外散騎常侍、使持節(jié)亳州諸軍事、亳州刺史?!盵3](P193)案:《全編》疑在貞觀中。[2](P898)
24、劉伯英 約代宗時
《集釋》一九〇《大唐故懷州司馬劉夫人裴氏墓表并序》:“生三男二女,皆手自訓(xùn)養(yǎng)。長曰伯英,以門蔭早達(dá),遷亳廬二州刺史……俱不幸相次后夫人而終。及夫人歿于長安宣陽里,享年五十五,以時月非便,遂權(quán)殯于城南義善寺道南,于資六十余年矣……以元和九年正月廿五日改卜?!盵3](P558)
卷六五 泗州(臨淮郡)
25、元洪 元和九年(814)
《集釋》二〇〇《唐故侍御史內(nèi)供奉知鹽鐵埇橋院趙府君(纂)墓志銘》:“元和九年,元洪守泗州,淮右兵叛……公為太子通事舍人、兵馬從事……至元和十二年,刺史李進(jìn)賢復(fù)□團(tuán)練副使。”[3](P588)《資治通鑒》載元和九年九月庚辰“以泗州刺史令狐通為壽州防御使”[11](P7706),則元洪當(dāng)本年由饒州刺史遷轉(zhuǎn)。
26、李進(jìn)賢元和十二年-元和末(817-820)
《集釋》二〇〇《唐故侍御史內(nèi)供奉知鹽鐵埇橋院趙府君(纂)墓志銘》:“元和九年,元洪守泗州,淮右兵叛……公為太子通事舍人、兵馬從事……至元和十二年,刺史李進(jìn)賢復(fù)□團(tuán)練副使。十三年,轉(zhuǎn)大理評事,守本職?!盵3](P588)案:《全編》系于元和末。[2](P947)
卷六八 曹州(濟(jì)陰郡)
27、李鏡玄 高宗時
《集釋》一〇三《周故陳君(范)夫人趙郡李氏墓志銘并序》:“考鏡玄,唐刑部郎中、右司郎中、密曹二州刺史、大理少卿、刑部侍郎?!盵3](P325)李氏卒于長壽二年,年七十三?!秲愿敗肪硪涣唬贺懹^二十年正月“大理正郭文宗、李鏡玄等以六條巡察四方”。[7](P1796)
卷七一 密州(高密郡)
28、李鏡玄 高宗時
見前條。
卷七三 齊州(臨淄郡、濟(jì)南郡)
29、郭弘業(yè) 咸通中
《集釋》二三六《唐故絳州龍門縣尉太原郭府君(行翛)墓志銘并序》:“窆有日,元昆前淄太守弘業(yè)潸然出涕,以志地文見請?!盵3](P677)“前淄”,墓志拓片中“前”字右下角似有補(bǔ)字,惜已漫漶,或即“臨”字。《舊唐書·僖宗紀(jì)》:乾符二年正月,“以鳳州刺史郭弘業(yè)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4](P693)郭行翛卒葬于咸通十一年,年二十八。
卷七四 淄州(淄川郡)
30、魏方回 天寶中
《集釋》一九一《唐故太原府壽陽縣尉崔府君(淑)及夫人巨鹿魏氏合祔墓志銘并序》:“父履素,金吾郎將、大明宮留守……公即留守之第六子……春秋五十四,告終于長安。夫人巨鹿魏氏,實淄州刺史方回之息女……生一男一女而孀居者,垂廿載……貞元十二年逝于永州?!盵3](P561)《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三七一《唐故劍南西川南道運糧使檢校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賜緋魚袋京兆韋府君(羽)夫人博陵崔氏(成簡)合祔墓志銘并序》:“夫人姓崔氏,諱成簡……太原府壽陽縣尉淑,夫人之皇考。淄州刺史魏方回,夫人之外祖。”[12](P803)崔淑女崔成簡卒于元和十四年,年六十七;崔淑妻魏氏卒于貞元十二年,孀居近二十年,崔淑當(dāng)卒于大歷中,崔履素任大明宮留守或在天寶末玄宗奔蜀時,則魏方回任淄州刺史亦應(yīng)在天寶中。案:《全編》系約開元中。[2](P1060)
第六編 河?xùn)|道
卷七九 蒲州(河中府、河?xùn)|郡)
31、桓臣范 開元中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改汝州刺史,復(fù)轉(zhuǎn)蒲州……入遷工部侍郎……庚午之歲,上在西京……遷京兆尹?!盵3](P438)桓臣范卒于開元二十四年,庚午即開元十八年。
卷八一 晉州(平陽郡)
32、路岳 約咸通中
《集釋》二三四《唐瑯邪顏夫人陽平路氏墓志銘并序》:“夫人姓路氏……堂兄故晉州刺史、贈禮部侍郎岳,今門下侍郎巖,皆以才望進(jìn)?!盵3](P673)路氏卒葬于咸通十年,年三十六。
卷八二 慈州(汾州、南汾州、文城郡)
33、裴正(真卿)約貞元三年-十七年(787-801)
《集釋》一八一《唐故朝散大夫檢校太仆少卿兼慈州刺史賜紫金魚袋河?xùn)|裴公(正)墓志銘并序》:“貞元十七年二月三日,有唐慈州刺史河?xùn)|裴公終于位……貞元初,太尉李公分閫岐下,辟公參謀幕畫,奏授檢校職方員外郎兼侍御史。未幾,使停,授慈州刺史。星紀(jì)三周,即賜金紫。又三年,加檢校太仆少卿,刺史如故?!盵3](P538)李公當(dāng)即李晟,興元元年任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貞元三年拜太尉兼中書令,邢君牙繼任。案:《全編》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約貞元中有裴匠[2](P1194),《秦晉豫新出墓志搜佚續(xù)編》亦收有此墓志且錄文作“匠”[13](P983)。
卷八四 汾州(浩州、西河郡)
34、烏行固 約咸通中
《集釋》二五四《唐故烏府君(元守)墓志銘并序》:“祖諱重玘,檢校工部尚書、壽州刺史。父諱行固,檢校左散騎常侍、汾州刺史。”[3](P722)烏元守卒于中和六年。
卷八八 儀州(遼州、箕州、樂平郡)
35、韋知藝 長安四年(704)
《集釋》一一〇《大唐故中大夫使持節(jié)箕州諸軍事守箕州刺史上護(hù)軍韋府君(知藝)墓志之銘并序》:“拜箕州刺史……春秋六十有七,以長安四年三月廿四日薨于都道訓(xùn)之里第?!盵3](P341)案:《全編》系于中宗時。[2](P1270)
第七編 河北道
卷一〇〇 相州(鄴郡)
36、桓臣范 約開元十八年(730)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庚午之歲,上在西京……遷京兆尹……為秉鈞多忌,出牧相州。”[3](P438)桓臣范卒于開元二十四年,年六十四。庚午即開元十八年。
卷一〇一 衛(wèi)州(汲郡)
37、裴萬石 貞觀中
《集釋》〇八一《唐故青州司馬上護(hù)軍辛府君(澄)志銘并序》:“夫人河?xùn)|裴氏,父萬石,唐衛(wèi)州刺史、館陶公第二女也……以儀鳳元年十二月廿七日合葬于洪源鄉(xiāng)之舊塋。”[3](P265)
卷一〇四 洺州(廣平郡)
38、蕭璿 景龍景云間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神龍首歲……敕授少府監(jiān)丞,遷起居郎……尋丁內(nèi)憂解秩……服闕,拜朝散大夫、行尚書司勛員外郎,遷兵部郎中,授上柱國,轉(zhuǎn)吏部郎中。累居粉署,獨步丹省,伏奏起草,彌綸有聲……帝嘉乃誠,擢授寧州刺史……壤即趙都,州連魏邑。俗多豪舉,遇擊瑟而相夸;人尚雄張,聞抽戈而是競。公下車布化,褰維導(dǎo)俗,懷惠畏威,革訛去弊。此公之理洺州也。”[3](P359)蕭璿兩度侍奉中宗李顯,后因反武牽連,謫居安東十多年,神龍元年起復(fù),頗得中宗器重,故能“累居粉署,獨步丹省”,擢授寧州刺史。其后輾轉(zhuǎn)并州、洺州、華州,開元初任廣州都督。
卷一〇七 冀州(魏州、信都郡)
39、裴龍虔 約武德六年(623)
見前第22條。
卷一二〇 平州(北平郡)
40、李慕勛 約僖宗時
《集釋》二五七《唐故西都右?guī)R步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左武衛(wèi)將軍同正兼御史大夫柱國隴西李公(仁釗)墓志銘》:“曾祖諱慕勛,唐守平州刺史,累遷檢校左散騎常侍。祖諱全忠,唐幽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父諱匡威,唐幽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盵3](P731)李仁釗卒于同光三年,年四十七。
第八編 淮南道
卷一二三 揚州(兗州、廣陵郡)
41、趙贊 約元和中
《集釋》二三三《大唐故度支鄜延院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又玄)墓銘并序》:“先夫人天水趙氏……維陽節(jié)度使贊,即夫人親季父也?!蹦怪臼稹肮伦雍狈钸z旨撰”。[3](P669)李又玄卒于咸通十年,年五十三?!秾毧虆簿帯肪硭模骸啊短浦骼蓹?quán)公碑》,唐趙贊撰序,鄭絪銘,鄭余慶分書,元和十四年立?!盵14]此趙贊或為同一人。
卷一二九 廬州(廬江郡)
42、劉伯英 約代宗時
見前第24條。
卷一三〇 壽州(壽春郡)
43、烏重玘 約元和中
《集釋》二五四《唐故烏府君(元守)墓志銘并序》:“祖諱重玘,檢校工部尚書、壽州刺史?!盵3](P722)烏元守卒于中和六年。元和中有烏重胤,當(dāng)與烏重玘為兄弟行。
卷一三二 光州(弋陽郡)
44、裴玄亮 約高宗時
《集釋》一五二《皇唐故溫州長史裴府君(光朝)墓志》:“曾祖隨滄州刺史府君諱綦,祖皇益州長史府君諱詢,考皇光州刺史府君諱玄亮?!盵3](P451)裴光朝約卒于開元二十九年,葬于天寶元年,年六十四。
卷一三五 安州(安陸郡)
45、韓寶 武德末、貞觀初
《集釋》〇六九《唐故左千牛府中郎上柱國韓君(忠)墓志銘并序》:“父寶,隨朝散大夫、左監(jiān)門中郎將、青州刺史、檢校青州都督、齊州黜陟大使,皇朝右監(jiān)門中郎將、安州都督府長史、檢校趙王府事、上柱國、襄川公。”[3](P230)韓忠卒于顯慶五年,葬于龍朔元年。安州武德七年由總管府改為大都督府,貞觀六年罷,七年復(fù)置,十二年再罷,則韓寶任職在武德七年至貞觀十二年間。
第九編 江南東道
卷一四一 杭州(余杭郡)
46、姚幹沖 約貞觀中
《集釋》一六三《故司農(nóng)寺主簿姚府君(承珇)墓志銘并序》:“曾祖熾,隨銀青光祿大夫、青相魏三州刺史……祖幹沖,唐朝請大夫、杭州刺史?!盵3](P482)姚承珇卒于圣武二年,年七十三。
卷一四五 婺州(東陽郡)
47、薛洿 咸通十五年(874)
《集釋》二四一《唐故郢州刺史李公夫人(鄭氏)墓志銘并序》署“朝議郎使持節(jié)婺州諸軍事守婺州刺史柱國薛洿撰”,鄭氏葬于咸通十五年。[3](P689)案:《全編》疑在中和時。[2](P2070)
卷一五三 泉州(豐州、武榮州、清源郡)
48、李震 貞元十九年(803)
《集釋》二〇一《唐故泉州刺史隴西李府君夫人河?xùn)|裴氏(清)墓志銘》:“妣夫人年廿五歸我皇考府君……府君奉皇大父建州府君命……歸我妣夫人……貞元癸未歲,仲言兄弟等不天,遘憫兇于泉州?!盵3](P590)裴氏大和六年卒,年七十八,則大歷十四年成婚。《新唐書》卷七二上《宰相世系表》二上姑臧李氏載有司封員外郎李皆,肅宗宰相李揆之弟、泉州刺史李震之父。[8](P2192)《八閩志》載李皆建中前建州刺史、李震貞元間泉州刺史。[15]卷三一、三二則墓志中之建州府君、泉州刺史當(dāng)即李皆、李震父子。
第十編 江南西道
卷一五六 宣州(宣城郡)
49、桓臣范 開元末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庚午之歲……遷京兆尹……出牧相州……改宣州刺史,歷荊府長史,復(fù)轉(zhuǎn)岐州……除左武衛(wèi)大將軍,復(fù)委西京副留守……開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盵3](P438)庚午即開元十八年。
卷一六七 衡州(衡陽郡)
50、韓曄 大和三年(829)
《集釋》二〇五《唐故尚書司封郎中衡州刺史潁川韓府君(曄)夫人巨鹿縣君魏氏(琰)墓志銘并序》:“公諱曄……衡州有經(jīng)國之謀猷,出塵之姿度,定交取友,莫匪畯人。當(dāng)永貞、元和間,朝署多故,燔林鎩翮,留落外方,薦更符守,以及捐館,而識者嘆其位不充量。夫人內(nèi)勤婦道,遠(yuǎn)采經(jīng)訓(xùn)……爰自晝哭,于今七稔……終于荊州之旅舍……以大和九年八月廿九日歸葬于萬年縣洪源鄉(xiāng)少陵原?!盵3](P602)案:《全編》引《南岳總勝集》系于大中時。[2](P2443)
卷一六九 連州(連山郡)
51、李紹 約大中末
《集釋》卷二四〇《唐故河中府法曹掾李君(元嗣)墓志銘并序》:“五代祖皇朝常州刺史、名列十八學(xué)士諱玄道,玄道生給事中亶,亶生昭王府司馬成休,成休生潤州丹徒尉霸,霸生檢校屯田郎中、連州刺史紹。君即連州府君之次子……調(diào)補(bǔ)郿縣尉,遭先府君憂去任……服闕,授壽安尉。未滿秩,復(fù)丁先夫人憂……免喪,再為長水簿。時河南尹崔公璙以君吏事詳明,局務(wù)修整,特表授河南尉……辛卯歲冬,復(fù)調(diào)試于有司?!盵3](P686)李元嗣卒于咸通十三年,年四十六。崔璙咸通七年在河南尹任。案:《全編》引《乾隆連州志》列待考。[2](P2464)
卷一七二 邵州(南梁州、邵陽郡)
52、蕭齡之 武德八年-九年(625-626)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祖齡之,皇朝散騎常侍、司農(nóng)卿、邵淅華三州刺史、黔廣二府都督、方陽縣開國男?!盵3](P359)《大唐故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方陽縣開國男蕭使君(齡之)墓志銘并序》:“宇文化及命為將軍,公恥恚不受,奔于李密……因得歸順,授大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行通事舍人,尋拜邵州刺史……武德九年,轉(zhuǎn)浙州刺史?!盵5]武德四年平定蕭銑,始置邵州,中有唐陵任職[13](P510),故系于八年-九年。
卷一七四 澧州(澧陽郡)
53、魏萬成 約代宗時
《集釋》二〇五《唐故尚書司封郎中衡州刺史潁川韓府君(曄)夫人巨鹿縣君魏氏(琰)墓志銘并序》:“祖萬成,皇膳部員外、澧州刺史?!盵3](P602)《元和姓纂》岑仲勉校記謂永泰中有魏萬成[16](P1197),或同一人。
第十一編 黔中道
卷一七五 黔州(黔中郡)
54、竇衍 貞觀中
《集釋》一〇一《大周故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簡州諸軍事守簡州刺史長清縣開國男竇府君(孝忠)墓志銘并序》:“父衍,唐右武候?qū)④?、黔州都督、上柱國、陳國公?!盵3](P319)黔州貞觀四年置都督府,十一年罷都督府。竇孝忠卒于天授三年,年六十有四。
55、蕭齡之 貞觀中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祖齡之,皇朝散騎常侍、司農(nóng)卿、邵淅華三州刺史、黔廣二府都督、方陽縣開國男?!盵3](P359)《大唐故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方陽縣開國男蕭使君(齡之)墓志銘并序》:“八年,轉(zhuǎn)渝州刺史……遷使持節(jié)黔州都督一十三州諸軍事、黔州刺史……遷使持節(jié)都督廣州一十四州并高崖二府諸軍事及百姓之務(wù)、廣州刺史。”[5]《冊府元龜》卷六八九:“蕭齡之,貞觀十八年為廣州都督。”[7](P7939)
第十二編 山南東道
卷一九三 郢州(富水郡)
56、李某 大和二年(828)
《集釋》二四一《唐故郢州刺史李公夫人(鄭氏)墓志銘并序》:“公以郢州刺史先夫人四十六年即世。”[3](P689)鄭氏卒于咸通十四年。
卷一九五 荊州(江陵郡、江陵府)
57、桓臣范 開元末
《集釋》一四八《大唐故左武衛(wèi)大將軍桓公(臣范)墓志銘并序》:“庚午之歲……遷京兆尹……出牧相州……改宣州刺史,歷荊府長史,復(fù)轉(zhuǎn)岐州……除左武衛(wèi)大將軍,復(fù)委西京副留守……開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盵3](P438)庚午即開元十八年。
卷二一〇 通州(通川郡)
58、李行立 約開元中
見前第9條。
第十四編 劍南道
卷二一六 閬州(隆州、閬中郡)
59、裴嬰 貞元十二年(796)
《集釋》一七五《唐故閬州刺史上柱國襲絳郡開國公裴府君(嬰)墓志銘并序》:“有唐貞元十二年,歲在玄枵,月在鶉火,日在陬訾之口,襲絳郡公裴嬰薨于閬州牧之官舍?!盵3](P521)案:《全編》系約貞元中。[2](P2886)
60、陸耽 約會昌末
《集釋》二二五《唐故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渭武等州節(jié)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中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使持節(jié)涇州諸軍事兼涇州剌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工部尚書吳郡陸公(耽)墓志銘》:“改閬州刺史。閬人方悅,復(fù)為度支司奏授檢校兵部郎中,河?xùn)|、振武、天德營田供軍使。河?xùn)|帥以鄰疆,熟其理,拜章請為節(jié)度副使,授檢校秘書少監(jiān)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入朝為少府少監(jiān)。吐蕃東部尚恐熱請獻(xiàn)隴右故地,詔公宣喻?!盵3](P649)《舊唐書·吐蕃傳》:“大中三年春,宰相尚恐熱殺東道節(jié)度使,以秦、原、安樂等三州并石門、木硤等七關(guān)款塞,涇原節(jié)度使康季榮以聞,命太仆卿陸躭往勞焉?!盵4](P5266)
卷二二〇 渝州(南平郡)
61、寇太珪 開元中
《集釋》一三七《大唐故使持節(jié)渝州刺史寇府君(太珪)墓志》:“遷渝州刺史、渝州諸軍事……公性懷儒素,志求黃老,頻奏解印,散逸丘園。綸旨見優(yōu),允茲固請,聽其致仕?!盵3](P406)寇太珪卒年不詳,葬于開元二十一年,年八十二,故疑在開元中。
卷二二二 益州(蜀郡、成都府)
62、陸立素 武德三年
《集釋》〇九三《大唐紀(jì)國王第四女安德縣主婿梓州郪縣令陸君(景澄)墓志銘并序》:“祖立素,隨通事舍人、秘書郎,皇朝益州大總管府長史、太子仆、太子右庶子。”[3](P296)案:《全編》引《全唐文》卷九九二《紀(jì)國先妃陸氏碑》系于貞觀中。[2](P2931)據(jù)墓志,陸立素由隋入唐,任職當(dāng)在唐初;且益州武德元年置總管府,三年罷總管府,則其任大總管府長史當(dāng)在其間;復(fù)據(jù)《全編》,武德元年、二年分別是段綸、竇琎在任,武德三年張貴在任[2](P2927-2928),然所據(jù)《冊府元龜》《資治通鑒》或有歧義,益州刺史上言軍務(wù)之事并為高祖認(rèn)可及時調(diào)整布防,則張貴上言時人當(dāng)在長安,益州總管府恰有空缺,故疑陸立素在武德三年任益州大總管府長史。
63、裴詢 貞觀中
見前第44條。
卷二二五 蜀州(唐安郡)
64、武崇節(jié) 開元中
《集釋》二一〇《唐故朝散大夫太子率更令武府君(恭)墓志銘》:“皇考懿宗,皇金紫光祿大夫、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河內(nèi)郡王。王考崇節(jié),中大夫、蜀州刺史?!盵3](P613)武恭卒于開成五年,年七十二?!秲愿敗肪硪欢耍洪_元二十三年十二月,武崇節(jié)在隴州刺史任。[7](P1396)
卷二三五 簡州(陽安郡)
65、竇孝忠 天授中
《集釋》一〇一《大周故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簡州諸軍事守簡州刺史長清縣開國男竇府君(孝忠)墓志銘并序》:“擢拜簡州刺史……大周天授三年二月九日卒于神都之景行里第,春秋六十有四?!盵3](P319)案:《全編》系于武后時。[2](P3072)
卷二四五 姚州(云南郡)
66、元利貞 約中宗時
見前第11條。
卷二四九 扶州(同昌郡)
67、閻永吉 高宗時
見前第12條。
第十五編 嶺南道
卷二五八 韶州(番州、東衡州、始興郡)
68、元利貞 約中宗時
見前第11條。
卷二六四 新州(新興郡)
69、李又玄 大中六年(852)
《集釋》二三三《大唐故度支鄜延院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柱國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又玄)墓銘并敘》:“柱史即顓頊之裔也,諱又玄……二城節(jié)鉞雁門公紇干臮謂曰:‘公之才略,量不及矣。惟公之心機(jī),實為智者?!肯嘁?,只以智者所呼。雁門公擁旆午羊,制書行日,枉駕于數(shù)四,揖為從事。明年,柱史乃赴其命。南海罷楫未旬,請柱史假新興牧,曰:‘領(lǐng)表之郡,非大賢之展志,愿希貶跡,共育疲瘵?!舶撕睿瑲v新、勤、高、雷四地,迭奏其績。大中十三年,吏部與驪山尉?!蹦怪臼稹肮伦雍狈钸z旨撰”。[3](P669)《唐方鎮(zhèn)年表》系紇干臮大中五年至八年在嶺南節(jié)度使任[17](P1037-1038),則李又玄赴粵當(dāng)在大中六年。
卷二六八 恩州(恩平郡)
70、邵戡 咸通十五年(874)
《集釋》二四五《大唐故侍御史內(nèi)供奉度支鄜延院官賜緋魚袋隴西李公又玄夫人安陽邵氏墓志銘并序》:“今吏部裴公坦、坤維牛公藂、上黨高公湜、宣城李公璋、親兄雄衡州刺史有文華譽(yù),尤得五字之妙。弟戡,恩州牧;弟肱,汀州牧?!盵3](P700)邵氏年卒于咸通十五年,年六十一。墓志由長子李罕撰,書于咸通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葬于京兆萬年縣。
卷二七〇 高州(高涼郡)
71、李又玄 大中中
見前第69條。
卷二七四 勤州(云浮郡)
72、李又玄 大中中
見前第69條。
卷二七八 梧州(蒼梧郡)
73、李默 約天寶中
《集釋》二〇一《唐故泉州刺史隴西李府君夫人河?xùn)|裴氏墓志銘》:“妣夫人實河?xùn)|裴氏……父侑,皇尚衣奉御。妣隴西李氏,父默,皇滄梧太守。季弟漢卿,見任融州刺史。”[3](P590)裴氏卒葬于大和六年,年七十八。
卷二八九 融州(融水郡)
74、裴漢卿 大和六年(832)
見前條。
卷三二一 雷州(南合州、東合州、??悼ぃ?/p>
75、李又玄 大中中
見前第69條。
附編 開元二十九年前后廢置之州郡
江南東道
七〇 信州
76、蕭遇 約貞元初
《集釋》一七六《唐故朝散大夫守太仆少卿上柱國襲彭城縣開國男蘭陵蕭公(遇)墓志銘并序》:“累遷至太原府司錄、河南府兵曹,皆參其軍事。拜主客員外郎,轉(zhuǎn)屯田郎中,出為信州刺史,入授司封郎中、國子司業(yè)、太仆少卿,以貞元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終于興化里之私第?!盵3](P524)一六九《唐太原府司錄參軍蕭遇故夫人范陽盧氏墓志銘并序》:大歷八年,蕭遇任太原府司錄參軍。[3](P502)案:《全編》系于待考。[2](P3467
江南西道
七一 池州
77、顏標(biāo) 咸通十年(869)
《集釋》二三四《唐瑯邪顏夫人陽平路氏墓志銘并序》署“朝議郎使持節(jié)池州諸軍事守池州刺史上柱國賜緋魚袋顏標(biāo)撰并書”[3](P673),路氏葬于咸通十年。
山南東道
七八 淅州
78、蕭齡之 武德九年-貞觀元年(626-627)
《集釋》一一八《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志銘》:“祖齡之,皇朝散騎常侍、司農(nóng)卿、邵淅華三州刺史、黔廣二府都督、方陽縣開國男?!盵3](P359)《大唐故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方陽縣開國男蕭使君(齡之)墓志銘并序》:“武德九年,轉(zhuǎn)淅州刺史。貞觀元年,詔為山南道觀風(fēng)俗大使?!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