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翀,姚博水
(1.山西大學 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學 易學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東方和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古老的中國文明一直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敬畏自然,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而西方世界則認為人和自然是相分的,人可以通過不斷地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來追求世界的真理和現(xiàn)世的幸福?;谶@一認識,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人們瘋狂地攫取大自然中的資源發(fā)展工業(yè),雖然物質(zhì)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但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大,比如環(huán)境污染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動植物種類與數(shù)目急劇減少、南北極冰層逐漸融化等等。面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環(huán)境保護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1]該論述既彰顯了中國智慧,又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以現(xiàn)代內(nèi)涵。東西方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不同認識,究其根源,在于對“本末”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在中國,“本末”概念有著古老的文化支撐,在易學自然觀的視域下,“本末”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動態(tài)的思維模式,緊緊依附于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幾千年來,我們追求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是內(nèi)在修養(yǎng)與外在追求的和諧統(tǒng)一,內(nèi)具天命之性,外贊天地之化育,始終以自然為師,以作為個體的小我融入到自然的大我當中,并不以掌控大自然為目的。《系辭》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盵2](P247)八卦是古人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分類歸納而總結(jié)出來的,所謂易學自然觀,是從陰陽兩儀的相互關(guān)系及其作用出發(fā),進而推至四象、五行、八卦,展示出人與宇宙自然的作用模式及其關(guān)系框架,進而把握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易傳《系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2](P236)。因此,《莊子》云:“易以道陰陽”[3]?!独献印匪氖乱舱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P117)。儒家和道家都意識到易學的核心思想乃是陰陽觀,但對陰陽思想的闡發(fā)卻有著各自獨特的見解。儒家內(nèi)求,重陽性的一面,故以仁為本,推己及人;道家外求,重陰性的一面,著重法自然,重無為。儒道兩家由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殊途同歸,最后的目的都是在各自的領(lǐng)域內(nèi)探求出一條合于道的途經(jīng)。通讀《周易》全篇,其中鮮有提及陰陽的字眼,但不能否認陰陽的思想貫穿《周易》全篇,關(guān)于“本末”也有論述?!吨芤住返诙素詾闈娠L大過,卦辭中有“棟橈,本末弱也”之說[2](P106),棟梁因兩端柔弱而承受不住房屋的重量向下彎曲,展現(xiàn)出的是非常危險的情景。大過卦中初、上兩爻為陰爻,中間四爻皆為陽爻,陽爻象征著強大、充實,陰爻象征著柔弱、空虛,在取象釋義過程中,中間強,兩頭弱,因此有了“本末弱也”這種表述。在儒家典籍中對本末概念第一次有明確闡述且連用的是曾子,其在《大學》中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5](P4)“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5](P12)。陰陽關(guān)系在這里演變成本末、終始、先后等一系列范疇,擴大了陰陽本身的內(nèi)涵。本末關(guān)系毫無疑問是陰陽概念所涵攝的應(yīng)有之義,在說明事物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應(yīng)用并為人所了解。靜態(tài)的陰陽作為相對概念,陽常用來表示有、實、存;陰常用來表示無、空、虛。同樣陽也可以表示本,陰表示末,本中有陰陽,末中也有陰陽,只不過陰陽的力量大小有別,包含內(nèi)部作用與外部作用,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常以三元體的形式出現(xiàn)?!断缔o》曰:“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則吉兇生焉?!边@里“文”表示交叉的物的意思,有和而不同的意味,即和諧。如果不和諧,則力量的大小有懸殊,任何一方過強或過弱,狀態(tài)都會不穩(wěn)定,最終可能導(dǎo)致災(zāi)禍。《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盵5](P20)陽爻和陰爻配合達到和的狀態(tài),即是一種本真的狀態(tài)、自然的狀態(tài)。陽爻和陰爻如果配合不當,則是一種落后的狀態(tài)、不自然的狀態(tài),本不立則道不生。
《說文解字》對“本”的解釋為“木下曰本”,對“末”的解釋為“木上曰末”[6],本末是事物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一體,如同陰陽一樣,不可孤立而談。在《左傳》中有“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之言[7],杜預(yù)注:“本末,終始也。”此后,在諸子百家的論述中本末思想開始有較多的運用和發(fā)展,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中國哲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本末思維”。《論語·學而》中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盵5](P50)此后人們對“務(wù)本”思想越來越重視,“本”關(guān)乎全局,猶如我們現(xiàn)在所談?wù)摰闹饕芎痛我堋?/p>
《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盵2]由陰陽兩儀可以生成四象五行,四象者即少陽、少陰、老陽、老陰,也指春、夏、秋、冬四時?!兑拙暋で彾取吩唬骸疤斓赜写合那锒?jié),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cè)嶂?,故生八卦。”[8]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對大自然的一種最樸素的認識。大自然中有高山、流水、電閃、雷鳴等等,古人依據(jù)種類、性質(zhì)、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如硬的、軟的、流動的、非流動的、有形的、無形的、瞬間的、長時間的等等,將物質(zhì)進行歸類而成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任何物質(zhì)都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所組成,只是因力量分配的大小而對外表現(xiàn)出某一種具體的性質(zhì)。《尚書大傳》載:“水火者,百姓之求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興作也;土者,百姓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盵9]《尚書·洪范》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盵10](P88)五行各有其性,各有其用,后來發(fā)展出許多與五有關(guān)的概念,五時、五方、五星、五官、五音、五味、五果等,均是其應(yīng)有之義。顧頡剛認為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大到國家政治,小到衣食住行,都可以從中窺探到五行思想的影子。
《論語·學而》云:“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5](P50)為何君子務(wù)本,道由本生,這里的“本”究竟指什么,《管子·權(quán)修》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茍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盵11]管子將樹谷、樹木、樹人進行對比,說明了樹人的難度更大,樹木的生長需要陽光、雨露,需要呵護培養(yǎng),需要一直與外界環(huán)境作斗爭。人的成長同樹木一樣,也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只是人需要的時間更長,條件更加苛刻。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人主要具木性,兼具陽剛和陰柔的特性,一方面要向下在大地中吸收營養(yǎng),另一方面又需要向上爭取陽光?!洞呵锓甭丁费裕骸拔逍兄S,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生春氣,火居南方而生夏氣,金居西方而生秋氣,水居北方而生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謂之天潤。”[12]《說卦傳》也有論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戰(zhàn)乎乾,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盵2]在這里可以看出,春天生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只有在春天播種下希望,秋天才可以收獲到果實,故春天主仁,東方亦主仁,相應(yīng)地五行木也主仁。《論語》全篇將仁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5](P6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5](P69)??梢哉f孔子對仁道的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墩撜Z·八佾》言:“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和。”[5](P62)《中庸》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盵5](P30)仁道為本,禮樂為用,君子務(wù)本,務(wù)的是仁道之本,內(nèi)心充盈,只有把握住仁道,才可以把握住天道。仁在《說文》中解釋如下:“仁,親也。從人,從二?!盵6]在古人的解釋中,元,從二從人;仁,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所以靈于萬物者,仁也。仁的來源又可追溯到元,《周易·乾卦》曰:“元者,善之長也?!盵1]仁道,是眾善之長,善的根源,達到仁道最重要的是善。
仁道向外擴展需要借助外在的形式規(guī)范人的行為,《春秋繁露》有如下論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2]。儒家追求的是推己及人,非求一身,而求萬身?!睹献印けM心上》曰:“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13]北宋理學家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梢娋硬粌H以仁道為根本,還要擴展到他人,這種擴展需要外部力量的約束。根據(jù)漢代孟喜、京房提出的“卦氣說”,陰陽二氣的相互推移構(gòu)成了四時的變化,十二月各配十二卦,四月進入夏季,正值乾卦,六爻皆陽,至剛至強,此時陽氣充盈在天地之間而達到極盛,萬物的生長進入到最繁盛的季節(jié)?!缎蜇詡鳌芬舱f:“物蓄然后有禮”[2](P262)?!墩撜Z·顏淵》曰:“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盵5](P130)由此可以看出禮是一種約束,夏天火勢旺盛,如果缺少節(jié)制,則必然釀成災(zāi)難,仁道的向外擴展,不能是無秩序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法則與規(guī)范,此種法則和規(guī)范即是禮樂。《論語·八佾》篇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盵5](P65)古人對祭祀尤為看重,認為通過祭祀可以與逝去的先人以及天上的神仙進行溝通。在祭祀中禮節(jié)極為重要,禮樂文化能表達內(nèi)心的虔誠,博學如孔子也時刻學禮。由此可以看出火主禮,火具炎上之性,意味著向上溝通,禮樂的產(chǎn)生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陶冶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積極向上,正與炎上之性相對應(yīng)。
《管子·四時篇》云:“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土,以風雨節(jié)土益力,土生皮肌膚?!盵11]夏季的最后一個月又稱長夏、季夏,此時正值小暑和大暑節(jié)氣,民間稱之為“三伏天”,氣溫高、濕度大。由夏季進入長夏季,火生土,土氣當令,土曰稼穡,而種植和收獲分屬春天和秋天,長夏卻統(tǒng)言稼與穡。可見以長夏為紐帶,溝通夏秋,循序漸進,進而指出土地的重要性。在封建社會中,我們的祖先以農(nóng)為本,發(fā)展農(nóng)業(yè)必然需要土地,有土地就可以耕種,耕種可以收獲糧食。在空間方位上,土處于中央位置,《論語·為政》曰:“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公之’?!盵5]北辰,即北極星。在中國的星宿觀念中,天空中所有星體都以北極星為中心,圍繞著北極星轉(zhuǎn)動,無論何時何季,它一直高懸于北方的夜空中。在古人看來,這就是一種誠信的象征,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都是土德的展現(xiàn)?!墩撜Z·子張》載:“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盵5]P176君子只有具有誠信的品質(zhì),民眾才會信服;大地厚重、直、方、大,故能承載萬物。
進入七月,火氣漸退,金氣漸旺,金曰從革,從革包含著改革、革新的意思。秋季樹葉開始變黃、脫落,然后變?yōu)榉柿蠟楦邓眨瑸閬砟晷律哪垩孔鳒蕚?。在《周易》中有《革》卦與《鼎》卦,革故鼎新之意也?!陡镓浴坟侈o九五:“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爻辭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盵2](P184)虎變、豹變、革面可以說是對革之義的形象說明,而且適用于不同的人,只有把握住革的精髓,才可以達到革的效果。土可生金,土之堅者亦為金,改革、革新、裁剪最重要的就是適宜,不可操之過急,又不可謹小慎微。《中庸》說:“義者,宜也?!薄墩f文》認為:“義之本訓禮容各得其宜”。由此可見,金主義,在西方。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金所象征的一類物質(zhì)在人類發(fā)展史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由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文明、鐵器時代再到如今的現(xiàn)代科技時代,無不體現(xiàn)著以金為代表的巨大的物質(zhì)作用。然而現(xiàn)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卻令人擔憂,我們需要把握住義這個內(nèi)核,不能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見小利忘大義。
由卦氣說可知,四月為乾卦,到十月則為坤卦,那時六爻皆陰,至寒至柔,天地之間,一片蕭瑟。進入冬季,金氣退,水氣升,《道德經(jīng)》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盵4]可以說是對水的特性與品德很合適的贊美了。水在萬物當中是最柔弱的,但是柔弱同樣孕育著巨大的力量?!墩撜Z·雍也》篇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5](P87)知者所喜歡的是水的靈動飄逸,奔流不息,故而水主智,在北方。冬天過去,春天到來,即是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看似相同的輪回,實則涌動著蓬勃的生命動力。
五行構(gòu)成我們生活的五彩繽紛的物質(zhì)世界,五德則規(guī)定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與倫理世界,五行與五德、五方、四季便構(gòu)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天地人三才之道由此而得以貫通,由陰與陽進而構(gòu)成線、面、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梢赃@樣說,時的最明顯的變化在自然界即是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本末”所順從的自然大道就是時的大道,因時而動,乘勢而為,是不可逆的。伊川先生是北宋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易傳序》曾說過: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由此,本末在自然觀視域下便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和內(nèi)涵。
何謂道一直是一個爭論頗多的問題,道既可以指道路,人之所行即為道;道又可以指代準則、法則,也可以指形而上的最高物?!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有如下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P62)由這段話可以看出,道本源于自然,道即是自然之道,道作為形而上的最高準則,同時也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庸》中對道有如下的論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盵5](P32)《中庸》對天道和人道作出了區(qū)分,并為溝通天道和人道提供了方法。天道是至誠的,而普通人必須經(jīng)過明和誠的修行才可以達到這種完滿的境界,這樣在追求道的過程中人的生命才會不斷飽滿和充實。
道來源于對大自然的仰觀俯察,“天圓地方”是古人對生活世界的最早認識。為什么古人會有這樣的見解,現(xiàn)在看起來與現(xiàn)代科學有著沖突矛盾,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來看,里邊無疑存在合理的成分。天圓而化陰陽、日月,地方而成五行與四方,即金、木、水、火、土與東、西、南、北、中,太陽東升西落。天有時,大地廣闊無垠;地有位,人法天地之精神,而可以與天地三矣。《易傳》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生明焉?!盵2](P249)對太陽、地球、月亮運行的描述,八卦窮盡天地萬物之情。太陽火熱,光芒萬丈,可以用離卦表示;月亮皎潔,銀光照大地,可以用坎卦來表示;大地厚重,負載萬物,用坤卦來表示。我們知道月亮圍繞地球轉(zhuǎn),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月亮又是反射太陽的光芒而發(fā)光。從太陽與月球的關(guān)系來看,一離一坎,二者性質(zhì)相反,互相吸引;一個發(fā)光,一個反光,發(fā)揮作用方式截然不同。地球的自轉(zhuǎn)產(chǎn)生白晝和黑夜,太陽和月亮交替出現(xiàn),正如在先天八卦圖中離卦位于東方,坎卦處于西方。后天八卦圖中離卦位于南方,坎卦位于北方,二者相對,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完全不同。
上文對“本末”的時規(guī)則進行了說明,以下借助六十四卦對“本末”的位規(guī)則進行理論闡釋。在周易六十四卦中,離卦在內(nèi),坤卦在外,可以構(gòu)成明夷卦;離卦在外,坤卦在內(nèi)則為晉卦。晉卦和明夷卦分別象征著不同的時刻與處境,晉卦日出地上,代表著一天之中的清晨時刻,太陽剛上升至地平線,人觀此象而明白積極進取的重要性。而明夷卦日落西山,光明掩藏在地之下,正同一天當中的黃昏時刻一般,象征著在困境中也不能放棄希望。晉卦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2](P130)明夷卦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盵2](P134)君子為有德行之人,一舉一動皆合自然之道,觀不同卦象而采取不同的行動?!睹献印とf章下》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盵13]由此可知,孔子是圣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圣之時者也,說明孔子是最懂得把握時機、順天時而行之人,而周易的核心也是一個時,可見孔子深得易學精髓?!墩撜Z·陽貨》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P168)天從來不言語,但四時有規(guī)律地變化,萬物各得其滋養(yǎng)沐浴茁壯生長,可以說這是對天的精神的最大贊美。
同樣,坤卦在內(nèi),坎卦在外,則為比卦;坤卦在外,坎卦在內(nèi),則為師卦。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海洋的總面積約為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師卦當中坎卦在內(nèi),坎為主,坎為水,代表著以海洋為中心看問題,同時坎卦有行軍打仗的意思。比卦當中坤卦在內(nèi),坤為主,坤為地,代表著以陸地為中心看問題,比卦有親近相輔的意思。此兩種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兩卦卦爻皆為五陰一陽,《周易略例·明彖》:“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盵2](P269)由此可知,師卦和比卦中的主爻分別是二爻和五爻,二陽爻因為位置的不同,一上一下、一內(nèi)一外,所以代表的意義也完全不一樣。師卦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盵2](P33)陽爻為尊,而身處低位,代表著行軍打仗時主帥應(yīng)與士兵同甘共苦,不能一味高高在上。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盵2](P37)九五位為尊位,陽爻得尊位,五陰爻緊密圍繞在陽爻周圍,共同拱衛(wèi)著陽爻。九五的陽爻同時代表著君位,陰爻代表著臣位,這就為處于不同位置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價值遵循。為君首要內(nèi)修其德,寬宏大量;為臣則要以敬自律,內(nèi)心敬肅,禮貌待人。只有把握住這種最合適的價值載體,才可以避免禍患。一陽爻為五陰爻所包圍,親近相輔者必須為賢德之人,同時要遠離小人,如此才符合比卦所展示的卦象。
通過明夷卦、晉卦的對比,可以看出時的重要性;通過師卦、比卦的對比,則可以看出位的重要意義。時位如同坐標系一般,一橫一縱,明白了時位的內(nèi)涵,也就懂得了“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意義。時位代表的是一種規(guī)則,務(wù)本必須和時位相結(jié)合,才可以真正達到本立道生的境界。
“本末”概念的易學自然觀內(nèi)涵即是借助時之最顯者春、夏、秋、冬,位之最明者是以八卦的交錯組合進行的理論說明,更多展現(xiàn)出來的是規(guī)則。易學自然觀視域下對“本末”概念的重新詮釋,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反映出中國“本末”概念所獨有的以仁義禮智信為內(nèi)核、以時位為規(guī)則向外拓展的生生不已的理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