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增芬
一個好問題會引領學生積極地思考,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好問題也是連接學生與文本的橋梁,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金鑰匙,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敲門磚。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個好問題呢?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語文教學的好問題應該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內(nèi)涵,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好問題應關注語文要素,教學內(nèi)容要緊扣語文要素,把握雙線并進的單元構建思路,更好地捕捉教材中的訓練點,將這些訓練點作為課堂問題設計的素材,讓課堂提問直指語文要素,實現(xiàn)課堂問題的設計服務于語文要素。
教師需明確本單元學生需要習得的語文能力,單元導讀主要呈現(xiàn)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及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讀頁為例,人文主題是“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不難發(fā)現(xiàn)本單元引領教師關注兒童成長。閱讀策略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要求正好承接了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學習。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兒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這一寫作要素的呈現(xiàn)也便順理成章了。單元導讀頁就像一個指揮棒,在實際教學中,如《小英雄雨來》一課,教師就要引領學生意識到列小標題是把握長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一個好方法,可以通過關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來列小標題;自讀課文《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走進故事,結合文中的小標題較容易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即了解課文寫了一個四歲孩子的成長歷程;在自讀課文《蘆花鞋》中,可以嘗試著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列小標題來進一步鞏固這一閱讀策略。
對教材進行仔細解讀,不難發(fā)現(xiàn)教讀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是圍繞著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來設計的。明確了這一點,教師便可以輕松把握教學重點,把課后習題作為課堂問題設計的主要素材,讓它成為高效課堂的有力抓手。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英雄雨來》為例,對于長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學生初次接觸時比較生疏,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可將課后題“給其他五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作為第一課時的主問題,讓學生在讀、畫、寫、小組交流、匯報中解決問題。結合課后習題第一題及本課課題《小英雄雨來》進行提問:“為什么說雨來是小英雄?哪一個小標題最能體現(xiàn)雨來的英雄品質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隨后,教師可以用“課文中多次寫到了槐鄉(xiāng)河的景色,找出來讀一讀,再說說寫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這個主要問題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一課一得,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梢妼⒄n后問題進行有效整合利用,便可以解決課堂問題設計這一難題。精準設計有利于打造高效課堂,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順利達成。
自讀課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課改背景下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自讀課文如何開展教學顯得至關重要。筆者認為講讀課文學習方法,自讀課文更具有實操性,重在引領探究、學以致用。自讀課文課堂問題的設計應以導學語為著力點。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蘆花鞋》為例,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它的課前導學語“默讀課文,為每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再和同學交流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便可以作為本課的主要問題來解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讓學生試著列出小標題的基礎上質疑并分析總結,引導學生探究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列小標題:以“蘆花鞋”為線索列小標題,以課文中的主人公青銅為線索列小標題……這樣的設計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課堂生動起來。
語文要素的存在形式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綜上所述,顯性的語文要素在教材中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隱性的語文要素則更需要教師仔細研讀文本,用心去挖掘、去解讀,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訓練點展開教學,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發(fā)掘隱性的語文要素,進行課堂問題設計。以一年級上冊《江南》為例,課文中隱性的語文要素便是“復沓”,讓學生感受復沓帶來的美感便是本文的閱讀要素,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復沓”略顯深奧,教學時用比較閱讀做扶梯,呈現(xiàn)句子:“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再適時提出“哪一小節(jié)讓你讀起來感覺更美呢”這一問題,便可讓學生有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復沓之美。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課堂問題設計要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向生活要好問題,同時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向學生生活體驗要好問題。
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币惶煤谜n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個好問題能夠將課堂自始至終串聯(lián)起來,如果問題從學生熟悉的認知范圍提出就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共情能更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以二年級第四單元《中國美食》為例,生活中學生愛看春晚相聲,課堂伊始,教師便以岳云鵬報菜名的視頻導入,輕松點燃了學生的興趣,開放專注的學習氣氛自然生成,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也想開一家小餐館,可是老師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你們愿意幫忙配菜、起菜名、報菜名、寫菜譜嗎?”被別人需要是一種幸福,二年級的學生樂于助人,喜歡表現(xiàn),渴望被他人需要,這樣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生字、詞語的學習中,讓語文課靜悄悄地開出曼妙的花。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生態(tài)課堂注重對生活的體驗,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得更好。好問題是連接學生與文本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進行問題的設計,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走進文本,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以六年級下冊《刷子李》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側面烘托這一閱讀要素,教師可以在拓展小練筆環(huán)節(jié)設計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窗外,最是一年春好處,聽取蛙聲一片,你能以‘專心致志聽課的同桌’為題,用側面烘托的寫法,寫幾句話嗎?”這樣的問題設計鍛煉了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
教學中設計一份預習單可以掌握學生的學情,清晰地知道哪些可以不教,哪些需要重點教。筆者嘗試在預習單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寫出預習中的困惑。教師可借此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將問題匯總后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及本課閱讀策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篩選,從而設立探究學習的視角,開展課堂探究活動。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能力。以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陀螺》為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并激勵學生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然后將預習單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本文寫了關于陀螺的哪些內(nèi)容?叔叔的承諾讓“我”的心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得到叔叔的陀螺,“我”的心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哪個詞語最能反映“我”的心情?叔叔送“我”的陀螺,為什么會招來一頓嘲笑?此刻“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這“輝煌的時刻”指哪一時刻?有的同學還在課后整理了有關陀螺的大量照片,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開闊了其他同學的眼界。在起初的訓練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比較膚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慢慢指導學生掌握提問題的角度和思路。
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是不容小覷的,他們的閱讀體驗是教育最真實的發(fā)生,閱讀中產(chǎn)生的困惑也是最寶貴的問題。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為例,在整本書閱讀分享交流課中有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我發(fā)現(xiàn)在古希臘神話中所有的神都跟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有著喜怒哀樂、有著或悲傷或嫉妒的感情呢?”這個問題就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揭示了神話故事就是先人們依據(jù)最完美的人的品質進行創(chuàng)造的英雄形象,當然也有反面人物,這些形象的塑造也來源于生活中的惡人,這個問題的解答拉近了學生與神話故事的距離。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進行積極思考,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鍛煉提出問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