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瓊
(青島市嶗山區(qū)曉望小學 山東青島 266105)
減負提質是教育部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方針,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前提下做到真正“減負”,是現(xiàn)如今每個小學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對此,教師不僅要轉變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還要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但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教師需要注意這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給出具體的處理措施,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通過教師在“減負”下實施的教學策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調動學生日后學習小學數學的積極性[1]。
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由教師授課的教學內容都是根據小學數學課本中的課程標準來進行。由于數學學習就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教與學相結合。但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受課堂短短40分鐘以及個別教師能力水平的限制,只能要求學生單純地掌握課本中的知識,不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不能充分運用周圍有效的教育資源,這種較為單調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不利于小學階段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2]。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教,學生坐在下面聽,教師對于學生知識點所掌握的基本狀況并沒有過多的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們的學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嚴重違背了“減負”政策要求,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fā)展。雖然現(xiàn)如今信息化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教學設備被大量應用于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不過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是很少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對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多運用多媒體與學生進行數學相關知識的探究,摒棄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只有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享受數學課堂,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或者課后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師設計的數學任務。但是當前教師并沒有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小學數學課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對待教師布置的數學任務也是草草了事,不僅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還打消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3]。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家長覺得只有學生在考試中得了高分才算得上學習成績優(yōu)異,完全不注重學生學習方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數學思維、邏輯能力以及自我總結能力都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有直接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基本上都是“陳述式”教學,參照著教案將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考試??嫉念愋皖}講給學生聽,學生全程都在聽教師在講臺上講,教室的寂靜讓一些對小學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直接打起了哈欠,在課堂上教師還布置如山般的隨堂作業(yè),使得學生每天都沉浸在“題海”之中,師生、學生之間探究最多的問題就是這道題這么做能得多少分,隨堂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試題考試會不會考,考的話以什么樣的方式出現(xiàn),分值是多少,這種“分數為王”的教學理念不僅不利于學生小學數學成績的提升,還違反了現(xiàn)階段“減負”的教學理念。而教學理念革新的最終結果是讓學生通過降低學習壓力和學業(yè)負擔,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在以往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將本節(jié)課要講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上,然后學生把這些知識點摘抄到本子上,這種教學模式大大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不僅體現(xiàn)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在教師布置的隨堂作業(yè)中也有體現(xiàn),在“減負”之前,教師一直采用“題海”戰(zhàn)術,認為只有在課上認真聽講,多多做題,對小學數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才會有多理解和消化,面對如此繁多的課堂上教學內容和課后隨堂作業(yè),一些學生為了完成作業(yè)不注重分析過程,一些學生還參照教材之后的參考答案,甚至一些學生直接選擇了放棄,這不僅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減負”的教學理念,甚至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階段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極大的興趣,總是對未知的知識充滿著探索的欲望,但是一旦某個知識點反復出現(xiàn)就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當下有很多教師認為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只有對知識點進行不斷的講解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讓學生在一個數學知識點上反復地進行練習,即便是已經靈活掌握了卻依然還在進行練習,殊不知這種方式不但浪費了時間,還使學生失去了對小學數學學習的興趣,當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的時候教師也幾乎沒有注意到這都是由于課堂教學不嚴謹、乏味所導致的,給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負擔。對此,為了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減少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負擔,教師應該在開展數學教學之前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詳細的分析,對于課堂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精準設計。
根據這個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的制定,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活躍度。以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完美的圖形——圓”為例,教師讓學生了解圖形“圓”之前,先使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像車輪、廣場的時鐘,然后給學生每人發(fā)一個瓶蓋,讓學生用瓶蓋畫出一個圓,來感受畫出的圓是否規(guī)則,之后教師再拿出一個圓規(guī),給學生展示拿圓規(guī)來畫圓,一起觀察用圓規(guī)畫出的圓,找出圓的原點、半徑以及直徑,并觀察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系,這樣能夠通過觀察真實的圖片提升全班學生的專注度,激發(fā)學生課上聽課的興趣,在教師圖文結合的教學模式下,讓學生多加舉例,尋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圓形,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而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印象[4]。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圍繞日常生活,并要教育學生通過利用在小學數學中所學到的內容,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要面向社會、面向所有在校就讀的學生,通過數學課程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日常生活,并反之服務于日常生活,從而發(fā)掘了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并最終用小學數學中所學到的內容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由于現(xiàn)階段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掌握的情況不扎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思考,把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和作業(yè)內容聯(lián)系到一起,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原來數學就藏在生活中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理解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認真思考、不怕失敗、反復認證的數學素養(yǎng)。以小學數學中“人體的奧秘——比”為例,如果單純地講解,整節(jié)課的內容會變得枯燥,對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轉變教學模式,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課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做量身高的游戲,量一量全班學生的身體各個部位的長度,將每一名學生的頭部、四肢、身長都統(tǒng)統(tǒng)記錄下來,然后讓學生分別計算,自己身體各部位與各部位之間是怎樣的數量的關系,這樣就能讓學生通過一個簡單的小游戲無形之中對“比”這個數學關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前傳統(tǒng)的課堂死板的教學方法,由傳統(tǒng)式教授教學轉變?yōu)閱l(fā)、生活化趣味教學,不僅響應了“減負”政策,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理解課上教師所講的本節(jié)的難點,與此同時,還能讓學生將過程中遇到的疑問記錄下來,在下一堂課上和教師、學生一起探討,在“減負”的基礎上實現(xiàn)真正的“提質”。
小學數學課程具有很強的邏輯系統(tǒng)性,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師應該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基礎。以小學數學中“小手藝展示——分數乘法”為例,學生要初步認識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夠解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樣的數學問題,這和接下來學習“布藝興趣小組——分數除法”的學習思路大致相似,對此,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由于班級還存在一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一些簡單的數學小任務,比如讓學生思考在小手藝展示的過程中制作風箏,但是風箏有尾巴,該用多少材料。通過課堂數學小任務的設計,讓班級基礎薄弱的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對即將學習的“布藝興趣小組——分數除法”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邏輯系統(tǒng)性,降低了下節(jié)課的學習難度,在減負的同時讓那些基礎薄弱的同學也能夠很快地掌握新課程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數學教具,它能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在課上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進而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打起精神,以更飽滿的熱情來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數學模型、教學圖片等方式和學生一起觀察、探究,和學生一起親身去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小學數學中的“摸球游戲——可能性”,本節(jié)課是要求學生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準備一個盒子,然后里面放置紅色和黃色的小球,讓學生進行摸球,記錄每次摸球的顏色,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分組探究,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們通過動手實踐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用數據表示為“可能性是0”,客觀事件中,“一定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用數據表示為“可能性是1”,當可能性是相等的時候,用數據表述是“1/2”。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對實際生活中的事件與現(xiàn)象,進行合理的解釋,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解決了教師所提的問題,并且所用到的方法是任何一本數學教材和教輔書中都沒有提到的,這種能力就是所謂的創(chuàng)新能力。
隨堂作業(yè)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經過教師在校數學理論知識的講解,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同,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隨堂作業(yè)的設計上要采用多層次的設計方式。教師要根據學生平時在校的數學學習情況,合理規(guī)劃作業(yè)量、作業(yè)難度。一般情況下,針對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作業(yè)應該以簡單的基礎題目為主,為了夯實其基礎,所以作業(yè)內容以入門題型較多;針對數學成績中等的學生應該以練習題為主,為了鞏固知識點,作業(yè)在內容上以常規(guī)題型較多;針對數學成績非常優(yōu)異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可以選做一些相關內容的奧數題或者探究課后練習的題目是否在解題思路上有另一種算法,使其學習能力得以強化[5]。以小學數學中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在隨堂作業(yè)的設計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掌握運算順序,能夠進行簡單的運算;第二類,會通過兩、三步簡單的分數四則運算解題;第三類,加強方程的解法計算。這樣通過作業(yè)分層設計,讓每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習基礎的不同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保質保量完成作業(yè)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行減負的背景下,教學工作需實現(xiàn)減負增效,從有限的課堂中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益,確保學生得到最有價值的學科知識。但由于數學知識對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困難度較大,本身枯燥且不易掌握,因此不少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和把握僅停留在認識上,其邏輯思維發(fā)展還尚未完善。為了確保學生更好地提升數學經驗,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其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定的教育策略增強其有效性,使學生在處理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數學思維,在做到減負的同時將數學教學價值切實體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