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擎擎,姚魁武,段錦龍
《素問·六微旨大論》:“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說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而且氣機調暢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4種運動形式,而是各有所側重。對于升降運動,像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升清,二者同居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共司飲食水谷的受納消磨、吸收輸布,以使清升濁降而氣機調暢。升清降濁法主要針對的是升降運動的失調,通過升浮、沉降藥物的配伍,使清升濁降而氣機調暢。許多心血管疾病與氣機的升降失常有關,在治療時不光要著眼于心,還要重視恢復氣機樞紐,使脾胃運化以升清降濁。
中醫(y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而氣的運動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其中升降運動是其常見的運動形式。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扒濉焙汀皾帷笔窍鄬Φ母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是從陰陽和生理功能的角度對“清”和“濁”的描述?!扒濉焙汀皾帷弊钪饕暮x:“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濁”是指糟粕、廢物等體內不需要的物質[1]。
升清降濁在多個臟腑中均有體現。肺有主宣發(fā)和肅降的功能,其宣發(fā)可以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肅降可以肅清肺和呼吸道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是升清降濁的體現。又如脾主升清,脾可以吸收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并上輸心、肺、頭目,胃主通降,可以將胃中的食物下行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并且將小腸吸收后的殘渣下輸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這也是升清降濁的體現。升和降是氣的一對矛盾運動,不論是一個臟腑內的“升清”和“降濁”,還是兩個臟腑相對應的“升清”和“降濁”,都需要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許多心血管疾病與氣的升降失調有關,主要責之于脾胃的升降失衡。現在對于“心胃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認為心系疾病常與脾胃失調有關,而心胃在生理、病理又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故治療心系疾病也常關注脾胃對其的影響[2-3]。脾胃升降失調,使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可以產生痰、瘀等一系列病理產物,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4]。這些病理產物可以導致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故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常需從調理氣機入手,重視脾胃的升降平衡,使清升濁降,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
2.1 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傷寒論》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用于治療少陰病,四逆之證。方中柴胡升發(fā)陽氣、透邪解郁,為君藥;白芍益陰養(yǎng)血為臣,與柴胡合而補養(yǎng)肝血、疏肝理氣;佐以枳實下氣消食破滯,與柴胡相合,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使以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5]?!夺t(yī)方考》中記載:“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里熱;用柴胡,所以升發(fā)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如此升清降濁,剛柔并濟,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常用于陽郁厥逆以及肝脾不和之證。臨證常配伍天麻鉤藤飲治療高血壓肝脾不和證,配伍越鞠丸治療血脂異常之中焦失和、少陽樞機不暢者。
2.2 升降散 升降散方名出自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傷寒溫疫條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義》改分量服法,名為賠賑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楊栗山以升降散為治溫總方,其余十四方,皆升降散之加減。對楊氏治溫十五方,蒲輔周先生甚為賞識,于《蒲輔周醫(yī)療經驗集》中悉予轉錄。趙紹琴先生亦對升降散倍加贊譽,加減靈活,應用極廣。方中僵蠶為君,性輕浮而升陽中之陽,能祛風勝濕、清熱解郁、散逆濁結滯之痰;蟬蛻乃土木余氣所化,屬清虛之品,能祛風而勝濕、滌熱而解毒,為臣藥;佐以姜黃祛邪伐惡、行氣散郁;大黃味苦,上下通行,走而不守,清臟腑蓄熱、消癰腫,為使藥[6]。蓋取僵蠶、蟬衣,升陽中之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使雜氣流毒頓消。升降散本為溫疫而設,其病機總屬三焦火郁、氣機失暢,而各種內外邪氣,皆可致氣機逆亂,郁而化火,疾病叢生,故外感、內傷皆可用之辛涼宣泄、升清降濁。臨證常配伍四逆散治療痰火郁熱型高血壓。對于心肌炎病人,運用升降散也常取得顯著療效。
2.3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論》曰:“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氣不和之痞證的代表方。方中半夏辛溫,和胃降逆止嘔;干姜辛開散結,溫以散脾寒;黃芩、黃連苦泄除滿,寒以清胃熱;再佐人參、炙甘草、大棗健脾益胃以復中焦升降之職[7]。半夏、干姜辛溫開散,黃芩、黃連苦寒降泄,甘草、大棗補氣和中,如此寒溫同用、辛開苦降,是治療中焦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滿、嘔吐、下利的常用方。臨證常用于食滯型冠心病、痰濁中阻型血脂異常等,常配以山楂、麥芽、雞內金等增強脾胃的運化。
心與胃在生理、病理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心系疾病常與脾胃失調有關。脾胃同居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共司飲食水谷的受納消磨、吸收輸布,以使清升濁降而氣機調暢。若脾胃升降失調,使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可以產生痰、瘀等一系列病理產物,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故升清降濁法治療心血管疾病常能收到顯著療效。
3.1 眩暈 病人,男,26歲,2018年11月5日初診,因頭暈、頭部脹痛前來就診。病人自訴1周前單位體檢時發(fā)現血壓升高,當時測血壓為140/100mmHg(1 mmHg=0.133 kPa),未服用降壓藥物。無高血壓家族史。病人平時工作緊張,近期經常熬夜加班,入睡較晚??滔掳Y:頭暈,頭目不清爽,入睡困難,感覺疲憊、乏力,納可,小便調,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苔薄,脈細緩。中醫(yī)診斷為頭痛,證屬肝脾不和、心腎不交。治以疏肝健脾,升清降濁,交通心腎。處方以四逆散、交泰丸、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 柴胡10 g,枳殼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黃連6 g,肉桂3 g,天麻15 g,杜仲10 g,川斷15 g,川芎10 g,葛根15 g,茯苓15 g,澤瀉15 g,炒白術10 g,山藥15 g。7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2018年11月12日二診,病人家庭自測血壓在(120~130)/(70~80)mmHg,睡眠仍較晚,無其他不適感。舌淡紅,苔薄,脈細。上方加鉤藤(后下)15 g。7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2018年11月19日三診,病人血壓穩(wěn)定,大便正常。舌淡紅,苔薄,脈細弦。上方去澤瀉。14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隨訪病人血壓穩(wěn)定,睡眠也明顯改善。
按:此病人平素工作勞累,精神壓力大,近期又經常熬夜,睡眠質量差,過勞耗傷心脾之陰血,日久則累及肝腎,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和。組方用藥未用大劑量安神及平肝潛陽藥物,而以四逆散為主,調動肝脾來使氣機調暢,從而調動機體正氣使氣血自和,清升濁降而改善頭暈、乏力等不適感;運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腎,改善睡眠;當歸芍藥散可滋養(yǎng)肝血,調和肝脾,以促進脾胃升降相因。
3.2 胸痹 病人,女,67歲,2019年1月2日初診,因心前區(qū)不適就診。病人胸悶、胸痛陣發(fā)20余天,每次持續(xù)數分鐘。晚上多發(fā),與勞累、情緒有關。既往血脂異常,正服用他汀類藥物??滔掳Y:胸悶明顯,心悸,胸痛不顯著,勞累或情緒波動癥狀加重,口苦,入睡困難,夜眠易醒,多夢。納可,大便不成形。舌淡紅,苔膩,脈沉弱。中醫(yī)診斷為胸痹,證屬痰濁壅盛。治以通陽泄?jié)?,滋陰益腎。處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半夏瀉心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處方:丹參20 g,瓜蔞15 g,薤白15 g,法半夏9 g,黃芩10 g,黃連6 g,干姜10 g,大棗2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煅龍骨15 g,煅牡蠣15 g,吳茱萸3 g,肉桂3 g,茯苓15 g,炒酸棗仁20 g,杜仲10 g,續(xù)斷15 g。7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病人服藥后未再心悸,且胸悶、睡眠改善明顯。
按:此病人為痰濁中阻之證,故以瓜蔞薤白半夏湯豁痰開結,配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升清降濁,使胸悶得解;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交泰丸配以炒酸棗仁、杜仲、續(xù)斷滋陰益腎,改善心慌心悸及睡眠;以左金丸平肝和胃,改善口苦,加以茯苓健脾和胃,共奏增強脾胃運化之功,使其升降協調。
升清降濁法本質是調暢氣機,恢復以升和(或)降為主要運動形式的臟腑的正常功能。臨證需注意臟腑升降失調是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本臟,還是受其他臟腑功能失調的影響,以便處方用藥既全面又有針對性。升清降濁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應用也比較多,主要緣于“心胃相關”,兩者在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故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不光要著眼于心,還要重視調理脾胃,意在恢復氣機樞紐,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清升濁降,疾病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