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齡
(湖南大學 經濟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79)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1]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目的在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則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兩個重要制度安排,也可以說是兩個重要內容。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需要且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才能夠激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上述關系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問題,當且應當建立在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辯證認識基礎之上。
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問題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時至今天,仍有眾多學者在探討。文獻[2]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基本需求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兩個層次,揭示市場經濟能為滿足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基本需求提供經濟保障,社會主義制度能為人民群眾實現(xiàn)平等權利提供政治保障,二者應當有機結合。文獻[3]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全面協(xié)調、促劣變優(yōu)的制度優(yōu)勢,市場經濟具有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激勵機制,二者有機結合更加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文獻[4]指出,社會主義能從制度上保障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市場經濟雖然有效率,但需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保證充分發(fā)揮市場的這種優(yōu)勢,因此二者需要有機結合。文獻[5]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市場經濟內生于社會主義的角度,認為二者的結合有其必然性;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市場經濟的內在統(tǒng)一性的角度,認為二者的結合是以內在統(tǒng)一性為基礎。文獻[6]認為,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既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又使其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模式。文獻[7]是從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統(tǒng)一性和兼容性的角度,認識到要發(fā)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就必須更好地體現(xiàn)公有制經濟的特點和優(yōu)勢。文獻[8]認為,市場經濟能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機結合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等價交換原則和按勞分配之間的關系。文獻[9]則以鄧小平思想和理論為依據(jù),認為市場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兼容性,本質上是利用資本主義的科學先進方法發(fā)展社會主義。盡管類似的研究文獻尚有許多,但歸納起來,主要內容體現(xiàn)為上述幾個方面。
上述的諸多研究成果對于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對于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能夠實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內涵似乎揭示不夠。這是因為不能僅僅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需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角度,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必要性道理,而且更應該通過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從理論源頭上揭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道理,深入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可以實現(xiàn)有機結合的理論邏輯。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又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有機結合,既關系到二者的共同發(fā)展,又事關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它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這對于深化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和如何實現(xiàn)有機結合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否定公有制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既要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又要堅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即多種所有制經濟)發(fā)展。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只堅持一個毫不動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應該說,這是思想觀念和理論概念上的一個重大突破。然而,從勞動生產價值,勞動者卻不占有剩余價值;資本不生產價值,資本所有者卻能夠占有剩余價值的理論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制度要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就需要否定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資本,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資本。這是因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資本占有勞動生產的剩余價值,實為取之于民而用之于己,只有公有制資本才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所以,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堅持一個毫不動搖是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jù)的。如果不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則難以從理論上揭示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即多種所有制經濟)發(fā)展的依據(jù),也就難以揭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道理。
為了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我國揚棄了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展開自由競爭,以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于是,人們從需要論和必要性的角度,探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理論問題。比如說,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全面協(xié)調的制度優(yōu)勢,市場經濟具有優(yōu)勝劣汰的功能,從而需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有保障公平的優(yōu)勢,市場經濟有提高效率的作用,因此需要二者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以促進公平與效率同步提高。僅僅從需要論和必要性的角度探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是不夠的,因為當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有人認為多種所有制經濟不再需要,也無多大必要性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xiàn)否定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制度安排的言論。一段時期內出現(xiàn)的國進民退和民進國退的大討論,就是因為部分理論工作者認為,我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足夠強大,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公有制優(yōu)勢,沒有必要再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在部分人的頭腦中,始終認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是引起社會貧富分化的罪魁禍首,要保障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制度優(yōu)勢,就必須退出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所以,僅僅從需要論和必要性的角度認識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進而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依據(jù)是不夠的,需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才有可能深刻揭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理論邏輯,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道理。
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占有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上的對立(前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者取之于民用之于己),是部分人認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難以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如果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占有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除了對立的一面外,還有統(tǒng)一的一面,那么二者就有可能在堅持統(tǒng)一一面的基礎上,實現(xiàn)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從而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剩余價值區(qū)分為絕對剩余價值(勞動時間延長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工作日時間不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增加生產的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三個部分。其中,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由它的定義可以明顯看出是勞動的貢獻,資本只付出與勞動力價值相當?shù)膭趧庸べY,就占有二者轉化的利潤,是對勞動貢獻的無償占有。公有制資本占有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盡管也是無償占有,但因為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而不具有剝削性質。非公有制資本無償占有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因為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而具有剝削的性質。這是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對立的一面。從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占有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不同性質來說,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缺乏實現(xiàn)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之所以否定非公有制經濟(即多種所有制經濟)發(fā)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不過,剩余價值除了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部分外,還有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究竟是無償?shù)倪€是有償?shù)模P系到公有制資本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資本非公有制經濟之間能否相互統(tǒng)一、共同發(fā)展。如果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是無償?shù)?,就如同上述的問題一樣,公有制資本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資本非公有制經濟是對立的。如果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是有償?shù)?,公有制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和非公有制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則因為都是有償占有,不存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取之于民和用之于己的相對立的問題,二者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只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克服對立的一面,發(fā)揚統(tǒng)一的一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也就因此而有相應的理論依據(jù)作為支持。正是如此,需要對資本占有超額剩余價值究竟是無償還是有償?shù)膯栴}展開分析和討論,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資本只是占有超額剩余價值的所有制形式。
關于超額剩余價值的概念,馬克思是有嚴格的定義和充分論述的。“商品的現(xiàn)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xiàn)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按1先令這個社會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價就超出它的個別價值3便士,這樣,他就實現(xiàn)了3便士的超額剩余價值?!盵10]馬克思在這里肯定地指出,超額剩余價值不是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形成的,因為它是現(xiàn)實價值即社會價值超出個別勞動生產的個別價值之差;超額剩余價值是資本家以商品使用價值的出售換來的,不是對社會勞動生產的社會價值的無償占有,更不是對個別勞動生產的個別價值的無償占有;只有創(chuàng)新使用資本而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才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沒有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不可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馬克思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信息是,超額剩余價值不是個別勞動的作用,是資本的創(chuàng)新使用(采用新方法)提高生產力、降低個別商品的個別價值形成的,因而可以視為資本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公有制的資本還是非公有制的資本,只要采用新方法就能占有超額剩余價值,而且是一種有償占有,不存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取之于民用之于己的對立矛盾。不創(chuàng)新使用資本和不采用新方法,就不可能形成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占有的利潤就只能是絕對剩余價值或相對剩余價值轉化的,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之間就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取之于民用之于己的對立矛盾。在前一種情況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能夠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在后一種情況下,二者是一種完全對立的關系,不可能有機結合起來,也就難以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只要能夠突破既有的所有制形式,創(chuàng)造新的所有制形式,就有可能使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只占有超額剩余價值,不形成對立的關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才有可能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也就能夠實現(xiàn)有機結合。
其實,如果能有一種所有制形式實現(xiàn)勞動貢獻(必要價值、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歸勞動者所得,資本貢獻(超額剩余價值)歸資本所有者所得,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就能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也就能夠實現(xiàn)有機結合。這種所有制形式就是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勞動者能夠參與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的制度安排。勞動力作為商品,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勞動者得到的是與勞動力價值相當?shù)谋匾獌r值部分;勞動力作為資本,能夠資本化為勞動者的股份,則能夠參與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勞動者就可以獲得勞動貢獻的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部分。如果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的股份能夠強大到足以使資本只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的部分,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從而公有制經濟和多種所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就不是一種完全對立關系,而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也就有了實現(xiàn)的基礎。
需要探討的幾個理論問題是,勞動力是不是資本,勞動力能不能成為勞動者的資本,勞動力資本能不能承擔風險。如果這幾個問題不能從理論上作出充分回答,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也就缺乏相應的理論依據(j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問題也就難以自圓其說。
所謂資本,是指它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價值及其增殖。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不只是生產必要價值(勞動力價值),還能生產剩余價值(勞動力價值增殖),勞動力是資本不成問題。勞動力是不是勞動者的資本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商品,不是他的資本,這是因為資本所有者無償占有了剩余價值,勞動者不能占有。在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下,勞動者直接參加生產勞動,獲得必要價值轉化的勞動工資,持有勞動力資本股份,獲得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勞動者能夠占有剩余價值(雖然不是全部),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能夠積累為資本,勞動生產的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就更能夠積累為勞動力資本。只要在會計賬簿上設立資本賬戶的同時,也設立勞動力資本賬戶,將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部分地記入勞動力資本賬戶,勞動力資本也就可以通過清算的方式承擔有限責任了。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不只是可操作,而且理論依據(jù)充分。以上分析的道理充分表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可以實現(xiàn)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也能夠實現(xiàn)有機結合。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1]19-20多大程度上能夠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即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需要認識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關系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能否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得以充分實現(xiàn),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能否有機結合,從而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理論課題。深化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對于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問題,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十分重要。
依據(jù)《決定》精神,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指的是“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盵1]19一句話,就是勞動貢獻應該歸勞動者所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能否實現(xiàn)有機結合,關鍵看勞動貢獻能否歸勞動者所得,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能否歸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這是一個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大問題。如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能夠保障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歸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則既能反映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機結合,也能反映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所以,深化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的重點,在于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能夠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保障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歸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
堅持按勞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只是一種原則上的提法,實際上,可操作的市場分配機制是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據(jù)個人的認識,這種市場分配機制不太可能保證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這是因為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只是把生產要素當作商品,通過市場交換決定要素報酬。要素市場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比較公允;要素市場不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則不夠準確。同時,生產要素不只是具有商品屬性,而且還具有資本屬性,具有資本屬性的生產要素并不完全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而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收入的歸屬(歸誰所有)。比如,資本和土地生產要素歷來都被認為既有商品屬性,也有資本屬性;具有商品屬性,資本和土地的所有者通過二者的交換價格獲得收入;具有資本屬性,則依據(jù)資本和土地的公有制或私有制形式決定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歸二者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所有。顯然,資本利潤和土地地租的歸屬不是直接通過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決定的,而是由資本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的。
勞動力要素也是一樣,只是堅持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由它的商品屬性決定的收入就僅僅是勞動工資部分(圍繞勞動力價值波動),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的按勞分配原則不太可能充分實現(xiàn)(因為勞動者得到的只是圍繞勞動力價值波動的勞動力價格收入,剩余價值被資本占有)。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早就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治主張;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報告中胡錦濤同志也再一次地強調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治主張,然而,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并沒有因為中央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政治主張而縮小了二者的差距,反而呈現(xiàn)越拉越大的趨勢。這就說明,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安排,難以充分體現(xiàn)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根源在于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商品而沒有作為勞動者的資本。由要素的資本屬性和所有制形式決定的收入部分,因為勞動力不是勞動者的資本,勞動者不可能得到這部分收入。所以,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難以體現(xiàn)按勞分配為主體,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的原則。要揭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能否真正體現(xiàn)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實現(xiàn)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生產要素貢獻歸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推進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道理,就必須研究和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能夠實現(xiàn)勞動力既是勞動者的商品,又是勞動者的資本的理論依據(jù)。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難以保障勞動力既是勞動者的商品,又是勞動者的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2 卷中明確指出,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財產和商品,而不是勞動者的資本?!捌鋵?,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財產(它將不斷自行更新,自行再生產),而不是他的資本。勞動力是他為了生存而能夠不斷出賣和必須不斷出賣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買者即資本家手中,才作為資本(可變資本)起作用。”[11]在這里,馬克思揭示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里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商品,不是他的資本,而是資本家的資本(可變資本)的道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能不能成為勞動者的資本,馬克思沒有直接說過。不過,在我國已有眾多的學者揭示了勞動力是資本,而且是勞動者的資本的道理,張秋菊以勞動力要素資本化及其重要性為題,論證了勞動力就是勞動者的資本。[12]實際上,勞動力是一種能夠生產自身價值(勞動力價值)及其價值增殖(剩余價值)的生產要素,它是資本不成問題。之所以認為不是勞動者的資本,是因為由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勞動力價值的增殖(剩余價值)不為勞動者所有,因而不能說是勞動者的資本,反而被認為是資本家的資本(可變資本)。只要能夠通過所有制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得勞動力能夠資本化為勞動者的股份,可以參與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勞動力就可以認為是資本,而且可以認為是勞動者的資本。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時代,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已經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作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發(fā)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也被作為公有制經濟的一種重要實現(xiàn)形式,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有了實現(xiàn)的制度基礎。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排斥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概念,并不排斥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市場經濟也內在要求發(fā)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勞動力成為勞動者的資本、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前提條件。在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勞動者不只是獲得由市場評價貢獻的勞動力商品的價格收入,而且也能夠獲得由資本屬性和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地位得以真正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得以真正實現(xiàn)??梢姡趧趧恿Y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下,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不存在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相對立的矛盾,也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
一是有利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揚棄了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長期的過程中,因為摸著石頭過河,出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和矛盾。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日益突顯,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部分人對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信念和信心。部分人認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堅持三十年,日子雖然過得苦一點,但貧富不均的矛盾沒有現(xiàn)在這樣嚴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三十多年,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得到明顯提高,但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矛盾日益增多。其中原因恐怕就是市場經濟難以或者不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難以或者不可能有機結合。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理論問題的認識,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是可以通過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完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得以克服的。那就是既要完善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更要解放思想,樹立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新觀念,建立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使勞動者能夠參與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社會主義制度不排斥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概念,不排斥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市場經濟也不排斥勞動力成為勞動者的資本和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所以說,只要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所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是能夠實現(xiàn)有機結合,是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樹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有利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目的在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為什么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就能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沒有更加深入的論述,需要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才有可能作出理論回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依靠公有制經濟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又要依靠多種所有制經濟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僅僅依靠公有制經濟或者僅僅依靠多種所有制經濟,都是難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可以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公有制經濟和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可以在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基礎上,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只要樹立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觀念,建立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勞動貢獻就能歸勞動者所得,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就能歸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社會生產力從而能夠不斷解放和發(fā)展。之所以講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有利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三是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實現(xiàn)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勞動者僅僅把他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得到的就只是與勞動力價值相當?shù)膭趧庸べY收入,難以充分實現(xiàn)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勞動力如果既是勞動者的商品,又是勞動者的資本,他們就不只是得到與勞動力價值相當?shù)膭趧庸べY收入,而且能夠通過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的股份,獲得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收入。只有如此,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才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除了滿足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外,還有余力追求美好生活??墒?,現(xiàn)實的情況是,無論是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還是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都是把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作為商品同等對待。所以,勞動者得到只是與勞動力價值相當?shù)膭趧庸べY收入。在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如果不能從理論上講清楚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的道理;如果不能從理論上說明白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能夠有機結合的道理,那么,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與按勞分配為主體、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的制度安排,就會因為理論和觀念上的障礙而難以充分實現(xiàn)。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充分揭示了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并不矛盾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保障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的按勞分配,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能夠大幅度提高,廣大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夠實現(xiàn)。所以,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確實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實現(xiàn)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四是有利于推動思想解放和觀念轉變。勞動力是勞動者的商品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是根深締固的。這是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2 卷中為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商品,而不是勞動者的資本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有人也可能認為,如果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能夠參與剩余價值的利潤分紅,那么馬克思關于資本無償占有勞動剩余價值,資本剝削勞動的結論也就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jù)了。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內在要求我們對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能否充分保障按勞分配為主體、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的問題進行探討。面對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現(xiàn)實,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不對稱,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我們不得不認為勞動力只是作為勞動者的商品,難以保障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能夠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把思想觀念轉變到勞動力不僅是勞動者的商品而且也是勞動者的資本的觀念上來,勞動者才能夠既獲得勞動力商品的價格收入——勞動工資部分,也能夠獲得勞動力資本參與的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收入。再說,勞動者要能夠獲得剩余價值轉化的利潤分紅收入,勞動力就需要資本化為勞動者的股份,這是一種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部分人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只能是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而不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個人所有制。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既不是人們所認為的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更不是勞動者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它是一種基于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勞動者持有股份財產的所有制形式。因為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一種重要實現(xiàn)形式,基于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不違背社會主義制度,所以,需要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只能是建立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的觀念,轉變到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的觀念上來。
五是有利于推動所有制形式的創(chuàng)新。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內在要求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內在要求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只有公有制經濟與多種所有制經濟不對立,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不矛盾,公有制經濟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機結合才有可能。通過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公有制資本與多種所有制資本有償占有超額剩余價值,不存在前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后者取之于民用之于己的對立關系;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其他生產要素貢獻歸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不會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多種分配方式的矛盾。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建立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F(xiàn)在,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只是停留在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層面上;國有企業(yè)深化改革,也只是以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目標。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種以資本為紐帶的制度安排,資本和勞動的矛盾難以消除。如果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能夠消除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所有制形式的進一步改革就沒有多大必要了。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實現(xiàn)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就必須實現(xiàn)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機結合,也就需要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實現(xiàn)資本盡可能地只占有超額剩余價值,實現(xiàn)勞動貢獻盡可能歸勞動者所得。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之所以認為有助于推動所有制形式創(chuàng)新,正是基于這個道理。
六是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盵13]政治經濟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范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需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認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概念,如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概念,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的概念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所沒有提出過的概念。再說,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等也是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所沒有涉及和研究過的問題?!稕Q定》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就是希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創(chuàng)新理論概念,把這些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清楚。也就是說,通過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對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對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能否有機結合,進而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的問題,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高度作出自圓其說的解釋。從這種意義上說,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理論認識,確實能夠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
通過上述分析和探討,得出的幾點結論是:(1)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能否有機結合,取決于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取決于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能否有機結合;(2)社會主義制度不排斥勞動力是勞動者資本的概念,也不排斥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提供前提條件;(3)樹立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的新觀念,在完善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內在要求;(4)勞動力是勞動者的資本、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夠推進勞動貢獻歸勞動者所得、生產要素貢獻歸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從而有利于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有利于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機結合,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為加快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有必要提出的幾點政策建議:一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勞動力只是勞動者的商品的觀念轉變到勞動力既是勞動者的商品,又是勞動者的資本的觀念上來;把重建個人所有制只是建立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的觀念,轉變到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的觀念上來。二是加快所有制形式的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礎上,構建勞動力資本化為勞動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推進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共同發(fā)展;推進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機結合,進而推進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三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