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青,孫 旭
(1.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第三實驗小學,山東 濱州;2.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山東 濱州)
古詩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F在的教材相較于以往教材在編寫中增加了大量古詩。從語言文字運用上來看,古詩采用的是古代漢語;在表現形式上看,古詩語言凝練、富有節(jié)奏感、思維跳躍性特別強;在內容的敘寫上,古詩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遠……正因為古詩語用、形式和內容的不同,給小學生解讀古詩、體味古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古詩內容、感悟古詩意境和形成古詩語感上難度不小。對于初學古詩的低年級學生而言,更是給執(zhí)教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怎樣利用有限的古詩資源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古詩文審美情趣,需要我們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劉老師執(zhí)教的一年級古詩《池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與教學的范例?,F就《池上》淺談一下小學古詩的教學策略。
劉老師執(zhí)教的《池上》,整堂課就猶如欣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之美,畫面之美,意境之美,水乳交融,不可用語言形容,只有用心體味?!靶紊⒍癫簧ⅰ边@一散文特點,在這節(jié)古詩教學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于《池上》的解讀,劉老師抓住了“偷”和“藏”字,偷什么?為什么偷?怎么偷?藏什么?為什么藏?藏得怎么樣?偷和藏成就了詩的意境——美,一個向真、向善、向美的孩童,潤物無聲中走進了每個人的心里。整堂課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在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往往直接告知學生詩的類別、詩的特點,還有詩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只是傳授了學生基本的知識,沒有培養(yǎng)他們學習古詩的能力,更不用談學科素養(yǎng)了。而劉老師在執(zhí)教這堂課時,以現代歌曲的《讀唐詩》導入,學生在傾聽歌詞中找出所學古詩,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在欣賞歌曲中體味到了古詩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一幅幅美不勝收的圖片,不僅讓學生懂得了“池上”的含義,更領略到了池上的美景。這樣一來,不免要花費一些時間,看似時間有點浪費,實則不然。大家想一想,我們傳統(tǒng)的告知與學生的切身體味相比,哪一個更有成效?與其屢屢告知還不如多花費點時間讓學生真正理解。
文章的學習是讀者與文本、讀者與詩人、讀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的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分析文本特點,以及運用文本創(chuàng)作。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與古詩文本和詩人進行時空對話。特別是詩人,需要我們穿越換位,以詩人之察之思進行文本感悟。劉老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非常有設計感,一年級學生閱讀較少,對于詩、詩人的了解都是碎片化的,很難進行整合運用。所以劉老師采用數字渲染的方式,如詩人白居易一生寫了3600 多首古詩,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等等,引導學生對詩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敬佩之意,激發(fā)了他們了解詩人的欲望。進而話題急轉,把了不起的詩人與小娃進行比較,強調詩人被小娃所吸引的程度,引導學生讀詩求知的欲望。劉老師把孩子們引入了浩瀚的詩與詩人的世界。一切合情合理,無縫對接,順理成章。劉老師整合資源,強調與本詩相關的作者信息,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解讀文本的課堂效率,還提高了學生對材料的整合能力。
古詩語言的確切精當性和含蓄凝練性特點是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共識。一字一詞盡顯古詩語言的精妙和傳神,這些字斟句酌的字詞被人們稱為“詩眼”。唐代賈島的《題詩后》有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备小巴魄谩眮須v的著名典故。還有《暮江吟》首句“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詩人為何不用“照”和“射”,而非要用“鋪”才準確呢?這些詞中哪個詞最能傳達詩的意境?為什么?通過比較、對照、想象,體會出“鋪”字的妙處在于寫出太陽位置的極低及光線的柔和。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一“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句中一“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古詩中這樣的用字用詞數不勝數,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對這些字詞進行替換、假設、分析和比較,在文字的“玩味”中,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語文素養(yǎng)。
《池上》中的“偷”字便是字眼,劉老師緊緊抓住“偷”字進行發(fā)散。通過時代背景鋪設,引導學生理解“偷采白蓮”并非惡舉,而是幫助父母做事的善意之為。多元化地理解“為什么偷?偷什么?怎么偷?”,這便是古詩意境之所在。于是《江南》中的“蓮葉何田田”、《西洲曲》中的“蓮子清如水”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映日荷花別樣紅”便營造出了小娃“偷”之所在,池上的荷塘美景,這種美的營造與小娃“偷”的意境相得益彰。這些都因《池上》而引出,物美、景美、人更美的江南也讓我們向往。
“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边@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古詩詞教學的建議。然而,我們的傳統(tǒng)古詩教學往往不放過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句話,試圖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注解,認為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先賢,對得起教材,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自己。
明確詩意才能多元感知。劉老師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全詩有關的信息,初步地感知詩意。
很多古詩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或者主要內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讀懂詩題,便掌握了全詩的內容,也就是對全詩有了初步感知。也或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詩題入手,弄明白全詩的基本內容。如《池上》這首詩的教學,劉老師引導學生對“池上”所指的意思弄清楚,搞明白。再整體感知詩中的畫面,詩中的基本內容學生就能大體上了解了。
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一直停留在簡單背誦的階段,雖然有一定的積累,但沒有真正解讀過古詩。借助圖片來明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內涵非常必要,對于學生明確詩意起著很大作用。課文中的插圖精美而又傳神,劉老師抓住這一重要資源,展開對詩意的解讀,精美的畫面配以對應的古詩,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古詩畫面之美,更引導學生領略了古詩的意境之美。池中挨挨擠擠的碧綠荷葉,我們稱之為“蓮葉何田田”;一顆顆輕輕剝開的蓮子讓人垂涎,我們稱之為“蓮子清如水”;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我們稱之為“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荷塘,不得不令人向往。就在這樣的美景之中上演了小娃“偷”采白蓮的故事。那小船劃過的浮萍暴露了小娃的行蹤,更是讓人愛憐小娃的可愛。
詞語和句子是詩的基本構成成分,只有對詞、句的準確理解,才能夠深化對詩意的理解,才能夠深入感悟詩歌的意境。
解讀詩句要義,需要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掌握詩意的基礎上,不斷質疑和追問中確立。這既是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更是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如《池上》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經過鄉(xiāng)下的荷塘的所見所聞。那由此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前置思考:猜想詩人看到的是什么呢?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初讀古詩,驗證猜想。這樣一疑一思,古詩的基本學習目標就明確了。再讀古詩,從字里行間的反復咀嚼中明確答案。抓住“偷”字,抓住“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描寫小娃可愛的詩句,池上的物、景、人便構成了一幅和諧美景。
詩的意境、內容、韻律特點相比較而言是最難理解和把握的。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知識基礎、能力和素養(yǎng)的種種原因,是很難對詩的意境進行感悟的。恰當的、科學的教學策略就能迎刃而解。古詩的意境需要我們讀者與詩中的人、景、物、情進行深入對話,真切體驗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如《池上》中詩人用“偷”這個字,生動傳神地把小娃的懂事、可愛躍然紙上。詩中“小娃”和“小艇”兩個“小”字,已經奠定了詩的意境基調,與“偷”和“藏”進行明暗相連,讓人不得不為“浮萍一道開”而啼笑皆非,甚至是為之動容。
劉老師在帶領學生悟詩的意境時,再次將視野投向浩瀚的古詩之中,小娃可愛的形象再次升溫?!皟和W歸來早”“兒童疾走追黃蝶”“路人借問遙招手”圖畫與詩句對照,畫面美,意境更美。
劉老師借力這詩中的唯美意境,誦讀想象悟情入境。誦讀的韻味,讓我們感受到老師為詩中美景所打動,也為詩人情感所感動。學生自發(fā)自覺跟隨老師誦讀,也許被詩感染,也許被意境感染,也許被老師感染。整個課堂沸騰起來,師生產生了共鳴,都陶醉在池上的美景之中,都感動在小娃的懂事之中,都沉浸在兒童的可愛之中。
古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文化的傳承重任,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詩教學從古至今都在不斷探索,特別是近些年來,古詩教學的策略越來越有文化味,還原了語文教學的本色。教師掌握教學策略是對兒童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障,能夠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更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我們每一個從事語文教育的老師,都應該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古詩解讀、傳授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