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豪 / 韓再紅
孔子曾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學理念,這足以看出詩詞和音樂的重要作用,藝術歌曲的歌詞來源于古典詩詞,音樂作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李硯用現(xiàn)代的作曲技法為這首詞配上動聽的旋律,將二者有機地融合,使音樂美與文學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詞人已經投奔南宋十余年,但依舊沒有受到當朝統(tǒng)治者的重用,只讓他去地方擔任散職,面對著國家日益衰落,而統(tǒng)治階級無所作為,偏安江左,仍舊沉迷于聲色犬馬中以粉飾太平,在這種處境下辛棄疾感到悲痛萬分,請纓報國無路的他在臨安寫下了這首哀怨的詞,表達了詞人政治上的失意,但不愿隨波逐流的高貴品質。
1、詞作者
辛棄疾,南宋將領,著名豪放派愛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有“詞中之龍”雅稱。他力主抗金,一生命運多舛,壯志未酬?,F(xiàn)存詞六百余首,著有傳世之作《稼軒長短句》。
2、曲作者
李硯,湖北潛江人,畢業(yè)于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內地新生代作曲家、新銳音樂制作人、北京心樂理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作及改編的藝術歌曲有《鳳求凰》、《白頭吟》、《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兩相思》等。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元宵節(jié),作者從燈火輝煌的節(jié)日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冰雪清高、不同于其他涂脂傅粉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雖經歷政治失意后但依舊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全詞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上闋描寫了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描寫了主人公在游人如織中尋覓出一位立于燈火稀疏處甘守寂寞的女子,這其實是詞人人生理想的化身,構思精妙、婉轉含蓄。
1、曲式結構分析
李硯版本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結構為再現(xiàn)單二部曲式的聲樂作品??傮w由前奏(1-5)小節(jié);A樂段(a+b):其中a樂句(6-14)小節(jié)、b樂句(15-24)小節(jié);間奏(25-26)小節(jié);B樂段(a'+c+b):其中a'樂句(27-35)小節(jié)、c樂句(36-44)小節(jié)、b樂句(45-54)小節(jié)以及結束句(55-59)小節(jié)組成。全曲共59小節(jié),4/4拍,為#f羽雅樂七聲調式,羽調式本身具有凄切哀怨、輕悠柔和的特點,因此賦予了這首作品黯淡憂郁的情感基調。
2、旋律分析
前奏為第1-5小節(jié),鋼琴伴奏以舒緩的旋律行云如水般地交代了歌曲的情感態(tài)度,其中偏音變徵(#2)的出現(xiàn)給這首作品帶來了朦朧之感也成為全曲的點睛之筆。
A樂段為第6-24小節(jié),唱詞為上闕部分,開頭以弱起小節(jié)進入,八分音符加附點、大切分等節(jié)奏型以及通過自由模進、變化重復(同頭換尾)的旋律發(fā)展手法構成了舒緩的旋律線條,由低聲區(qū)到中聲區(qū)再到低聲區(qū),仿佛詞人為聽眾靜靜地訴說著一切,娓娓道來,24小節(jié)開始由A樂段的柔板(Adagio)變成行板(Andante),情緒由舒緩逐漸變得緊張。
24小節(jié)末及25-26小節(jié)左手的鋼琴伴奏是快速密集的下行十六分音符以及與之反方向進行的右手附點節(jié)奏級進上行,極富張力,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將歌曲引入到下闕部分B樂段中第27-35小節(jié)的a'樂句,a'樂句雖與a樂句曲調唱詞相同但速度卻截然相反,在歌曲速度的緊張推動下仿佛詞人苦苦追尋的“那人”馬上就要出現(xiàn)在詞人的視野里,為后邊的抒情埋下伏筆,c樂句是以五個“啊”為唱詞的曲調,抒情性較強、較自由,旋律發(fā)展呈現(xiàn)為后一個“啊”比前一個“啊”的音要高,是作者見到“那人”后激動的心情與無以言表的寫照,將情緒推到了高潮,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地方,隨后45小節(jié)開始,速度又回到了柔板(Adagio),唱詞與A樂段的b樂句完全重復,緊接著在55小節(jié)處又增加了結束句:“驀然……闌珊處”,結尾以七拍的“處”結束全曲,一字多音的旋律發(fā)展手法給聽眾留下了聲斷意不斷的若隱若現(xiàn)、意猶未盡之感。
3、調性分析
歌曲《青玉案·元夕》是一首#f羽雅樂七聲調式,這部作品有著自身的特點,表現(xiàn)為調式和調性的變化,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既有民族特色也融入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法。歌曲的調性穩(wěn)定,只有結束句的調性存在變化,體現(xiàn)在#f羽的同宮系統(tǒng)調#c角調式上,雖然全曲沒有在#f羽調上結束,而是結束在#c角調上,但給人的感覺依舊是余音繞梁、回味無窮的。
1、旋律音韻美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這十二個字對詩歌的內容和形態(tài)進行了概括,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也被貫徹到這首歌曲中?!肚嘤癜浮ぴΑ酚兄鴩乐?shù)慕Y構,演唱起來韻律十足,這是受詩詞句式與押韻等因素的影響。句式方面:上下闋基本相似,只是上闕的第二句是由三個字組成的疊句,而下闕是由連續(xù)三句的七字排句構成;押韻方面:歌曲每句最后一個字都押u韻,即“樹”(shu)、“雨”(yu)、“路”(lu)、“舞”(wu)、“縷”(lü)、“去”(qu)、“度”(du)、“處”(chu),這樣不僅賦予了詩詞的吟誦性也賦予了歌曲的歌唱性。歌曲的韻律、句式與詩詞的格律、句式相輔相成,使歌曲在演唱時旋律更加流暢、朗朗上口,音韻美十足。
2、詩詞意境美
古典詩詞追求言外之意,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體現(xiàn)了從有限到無限地超越美?!肚嘤癜浮ぴΑ愤@首詞上闕寫景下闕寫人,上闕“鳳簫”、“玉壺”、“魚龍舞”點綴了繁華的元夕夜色,妙不可言;下闕“蛾兒”、“雪柳”、“黃金縷”是古代女子佩戴的裝飾品,她們盛裝出席,在行走過程中不斷說笑,走后只有香味還在暗中飄散,但是所有的美景都是鋪墊、所有的美人都是反襯,詞人終于在一角殘燈旁看見了“那人”,“那人”或剛好回眸四目相對,詞人此時的眼睛有驀然回首的驚喜、一夜尋找的艱辛和最終找到的欣慰,意象高妙?!盁艋痍@珊處”有可能是實寫、也可能是詞人心中的孤寂、還有可能是汴京城里的燈火闌珊;“那人”可能是詞人的意中人、也可能是自己的信仰、還有可能是南宋朝廷或是遙遠的都城,這種“留白”喚起了人無限的聯(lián)想與想象。
唐代《樂府雜錄》提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這充分證明了氣息對于聲樂演唱的重要性。這首作品是4/4拍,演唱時要注意強弱規(guī)律,A樂段起句“東風”為弱起小節(jié),且音區(qū)較低,所以要保持哼鳴狀態(tài),低音高唱,要把重音放在下一小節(jié)的“夜”字上,隨著“更吹落星如雨”音逐漸變高,氣息要吸的較深,使整個樂句富有流動性;“寶”與前一樂句的“雨”為八度下行大跳,位置一定不能掉下來,否則聲音會發(fā)虛;“聲”、“動”、“玉”三字音相同,因此需要將氣息均等的分給每個音,這三個字尤為注意要保持統(tǒng)一的聲音位置,穩(wěn)定好歌唱腔體,否則會出現(xiàn)“里出外進”的現(xiàn)象;“蛾兒雪……盈盈暗香去”要注意氣息的連貫性,其中“雪”正處于強拍,需加強語氣,所以更需要有良好的氣息作為動力來推動情緒的發(fā)展,“暗”是“盈”的七度下行大跳,依然要保持高位置,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字需要演唱者進行弱處理,因為這樣符合歌詞本身所要表達的;“驀然……卻在”此處演唱時要保持高位置“說”的感覺,此處腰腹對抗不宜過強,輕輕地說出即可;緊張的間奏過后為B樂段,雖與A樂段歌詞一致,但情緒和速度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就需要有更深的氣息作為支撐,同時氣息要推動起來,不然整個樂句會顯得不靈活沒有生機,所以這尤為考驗演唱者對氣息的把控能力;歌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抒情性極強的五句大連線“啊”,此處速度可以放慢,這五句“啊”的音高、力度逐漸增強,要保持低喉位和越來越深的氣息去推動,尤其第五個“啊”最好做到不換氣,那么這就意味著這個“啊”要持續(xù)十拍,也就要求演唱者須在第四個“啊”結束后迅速將氣息吸滿,演唱時均勻地吐出;B樂段b樂句又回到了原速,氣息運用于上文一致;結束句的“處”要進行漸弱處理,氣息緩緩地托著聲音在鋼琴伴奏的襯托下將它傳送到聽眾耳邊。
明代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提出:“凡敷演一字,各有字頭、字腹、字尾之音”。這告訴我們在作品演唱過程中要將以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清晰地咬字和吐字會使歌曲的韻味得以表現(xiàn)。字頭是發(fā)音的開始,需要咬得既迅速又準確,否則發(fā)音會含糊不清,字頭咬住后就可以圓潤地過渡到字腹部分,最后歸韻到字尾,一氣呵成,例如“夜放”的“放”字,字頭是f,為唇齒音,咬字時上牙輕抵下唇,靠氣流與嘴唇的摩擦產生聲音,最后再過渡到字腹ang上;字腹要在字頭咬準后飽滿地將其吐清楚,科學的延長字腹,例如“暗香去”的“香”字,字頭x,字腹iang,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將i圓潤地吐出,再歸韻到ang上,由于“香”對應兩個音節(jié),所以在歸韻中要用氣將其連接在一起,包括“黃金縷”的“黃”字亦是如此;字尾的歸韻關系到整個字的完整性,它的作用不言而喻,要將其靈巧的收住,例如歌曲中的“樹”(shu)、“雨”(yu)、“舞”(wu)、“度”(du)等字,字尾都是以u收尾,嘴唇發(fā)力微微向前呈小口型,在歸韻后收音,收音時要把每個字收干凈,這樣有利于下個樂句的開始。字正腔圓對詮釋好一首作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時它也是一個歌者所必備的修養(yǎng)。
古詩詞藝術歌曲要感染聽眾就要做到“聲”與“情”的完美統(tǒng)一,筆者在收看〈黃河電視臺·專訪女高音歌唱家郭森〉這檔節(jié)目中注意到郭森老師提出:“多注重音樂表達,不要在臺上喊,不要去轟炸觀眾,最終你要感動觀眾”,筆者認為要想感動觀眾必須做到融情入境、以情帶聲,歌唱技術都是服務于情感表達的,這樣才會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A段歌曲開始速度較慢,情感色彩是柔和的,氣息托住聲音唯美地表達出元夕燈火輝煌的畫面感即可;“寶馬……魚龍舞”要唱出詞人所見車馬、游人熱鬧紛繁的喜悅以及悅耳的鳳簫聲與彩燈月色相映成趣的應接不暇,其中“香滿路”的“香”在演唱時要輕聲細語的表達,仿佛真的聞到了香味,陶醉在其中;“蛾兒……暗香去”,這些妝容精美、穿戴整齊的麗人們有說有笑地走過,但是依然不是詞人關切的,外邊的世界越喧嘩詞人的內心也就越孤獨,詞人只想尋覓一位和他一樣的佳人,所以在演唱過程中要唱出求而不得、落寞無奈的心情;“眾里……闌珊處”,就在詞人千百次尋找以為沒有希望時,此時不經意回首,那個人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未曾離開,詞人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演唱時要沿著“未得時的艱辛與得到時的欣慰”這一主線,將這種錯綜復雜的心情表達出來,其中“尋”要加重語氣,表現(xiàn)出焦急感、“驀然”要唱出恍惚的失落感、“在”和“闌珊”要唱出堅定和喜悅的感覺;B段速度加快為接下來的抒情奠基,歌曲中連續(xù)的五個“啊”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是情緒迸發(fā)最高漲的部分,演唱時情緒要激動興奮,音量由弱到強來推動歌曲的發(fā)展,體會詞人激動的心情;之后旋律回到原速并重復“蛾兒……闌珊處”曲終,最后的“處”時值較長只需輕聲送出即可,聲雖斷意情不斷,給人帶來意猶未盡之感。
由李硯作曲的《青玉案·元夕》不僅讓聽眾更好的深入詞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古典詩詞帶給我們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古詩詞藝術歌曲帶給我們的震撼,改編成聲樂作品后使得整部詞作的藝術價值得以提升。因此,對于這類歌曲的演唱首先要深入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多些攝入文學知識;其次歌者要對整首作品進入全面的研讀,充分做好案頭工作,包括歌曲的節(jié)奏變化、強弱力度、旋律等;最后要與詞人進行“交流”,深度挖掘情感內涵,以情帶聲,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樣對演唱者更好詮釋這首聲樂作品大有裨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