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桂 香
(安徽三聯學院機器人工程學院, 合肥 230601)
在網絡科技發(fā)展推動下,信息與智能促進了工業(yè)發(fā)展變革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形成了一批新的科技、產業(yè)及經濟模式,“新經濟”的發(fā)展對現代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1]。在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這一重要決策,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發(fā)展方向,標志著新工科時代來臨。
在“新工科”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必須做到德才兼?zhèn)?,專業(yè)基礎扎實,綜合素養(yǎng)要高,因此,高校大學生教育應當重基礎、抓思想道德教育。為此,本文以應用型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為研究方向,對民辦高校在“新工科”改革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了探討,就開展思政教育提出了建設路徑,以期進一步提升民辦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大學生思政水平關系著國家的未來。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思政工作[2]。加強思政工作,助力人才素質提升是應用型民辦高校當前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時,大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模式采用“填鴨式”,在課堂上學生缺乏興趣,對老師的講課方式響應不積極。為此,需從源頭改變這種狀況,從思想根源上找問題,改變思政課“無用論”的觀念,讓學生引起重視。這就要對教育方式進行改進,以引導式教學為主,讓學生開展探討,做好思想自省,找準思想根源,幫助學生克服思政上的不良觀念,在思政學習上增強自主意識[3]。
培養(yǎng)新工科專業(yè)人才的目的是造就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有思想、有活力、品性高尚,而不是將他們培養(yǎng)成造富的工具。因而,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思政教育應當居于首位[4]。一直以來,我國在思政教育中注重“以德為先”教學理念,這在當下更具實際意義。在時代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更應當誠實守信,具備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格。專業(yè)技術只有與良好的品性相融合,才能滿足社會需要,成為新時代的人才。
在新時代下,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也是大學生思政的工作范圍。大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時要有頑強的心理素質,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必須具備面臨失敗仍不回頭的勇創(chuàng)精神[5]。思政教育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思想保障,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幫助他們樹立堅強的人格,增進他們的創(chuàng)新實力。在新工科改革背景下,民辦高校開展思政工作有利于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改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
時代在變,教育理念也要與時俱進,在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新工科”人才的目標也應當與時代相適應,要重視人才的技術能力與人文品格,從而造就一批時代需要的高端應用人才[6]。從實踐來看,在發(fā)展中面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新工科”背景下,一部分應用型民辦高校沒有與時俱進,在開展思政活動中教學理念沒有更新,教學上不注重方法,突出了灌輸式講授,沒有重視學生素質培育,部分教師講授內容限于教材本身,沒有進行知識拓展,對當前的動態(tài)把握不足,學生學習內容局限于理論,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端人才的要求[7]。
開展思政教育中,不少應用型民辦高校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與當下的形勢沒有對接,教學工作注重理論,而與實際相脫節(jié),學生在思政教學接觸更多的是理論知識,獲得的實踐經驗極少。在實踐教學中,用于工科教學的資金少,實踐基地缺缺乏、在內容上沒有更新、缺乏明確的目標,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升。
思政課屬于公共課中的重點,一直以來相互間有很強的關聯度,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教學能力。由于教學方式單一,注重理論教學,專注于政策宣講,這種模式與填鴨式一脈相承,講授時缺少新意,較為呆板、學生難以有學習上的自主性。同時,大多數理工生在文字、人文方面比文科生相對要差,對相關課程并不一定敏感,他們更傾向于從邏輯角度看待問題,而宏觀思維相對缺乏[8]。以思政課為切入點,可以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政策宣講要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需要尋找一部分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更注重于實踐,才能引起學生重視,如果學生對教學冷漠,或者產生厭學情緒,這對教學極為不利。而在現階段,不少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表現就是如此,導致教學效果較差[9]。
在課堂上,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不同,在教學中對內容選取與講授上有較大差異。而思政課涉及面較廣,不同的教學形式對思政展現的深度有很大出入,從而對工科學生的影響就會極其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而在思政教學實踐中,不少學校對教學時間安排不科學,課時少,理論多,選取的案例與教學實際不符,教法單調,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科學引導,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想上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生失去了學習動因。有的老師對學生還安排了作業(yè),要求學生去展示主動性,而不少學生很難獨立完成,有的學生在做作業(yè)時處于應付狀態(tài),如抄襲較多,缺乏獨立思考,沒有很好地領會學習內容,使思政課教學浮于表面[10]。
不少高校教學體系中實踐課程缺乏完整的體系,從調查情況看,政法類和政治類學院相對完整,而其他類高校在思政專業(yè)化教育方面明顯較弱。不少學校在培養(yǎng)上重視專業(yè)能力,加大了專業(yè)課在新工科生上的培養(yǎng)力度,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覺悟提升問題。如果技能與其品德相背離,將難以造就“全才”[11]。為此,必須狠抓新工科生的思政工作,重視實踐課的教學管理,使學生聽懂弄通,能夠活學活用,讓大學生從實踐中得到鍛煉,通過獨立思考從中受益。
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對高校的思政課作了指引。民辦高校應引起重視,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時要提高針對性,為工科生提供清晰指導,讓他們認清一些不良“主義”的危害,如過于注重消費、享樂,或者沉迷在虛無中都將對個人發(fā)展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從而阻礙個人發(fā)展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弘揚正氣,宣講時代正能量,對工科生進行教育,讓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時代信念。同時,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新工科生認清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具有家國情懷,肩負起時代使命。此外,在實踐課教學中,要和學生進行相互探討,從而開拓他們的眼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工科教育改革中,在思政教學課堂還應將“綠色、協調、開放、共享、創(chuàng)新”等理念融入進來,與時代同步,讓學生掌握社會經濟變動趨勢,明確發(fā)展方向,從而為踏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今世界風云變換,“新工科”的推出是適應時代的重大教育戰(zhàn)略,它關系到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方向,是我國為提升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在工程教育上的重大變革,為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新工科生的實踐能力將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民辦高校要將實踐教學列入教學重點,納入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在實踐課中,要將思政內容融入到教學體系中,要將德育的范圍不斷拓展,組織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使教學方法開放、靈活,充滿活力,要增強互動性,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進一步提升他們在工程方面的素養(yǎng)。而且,可以推動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拉近教學與實踐的距離,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從而實現“知行統(tǒng)一”,讓培養(yǎng)出的工程人才不僅技能拔尖,而且品性優(yōu)良,能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實施基礎實踐課時,高校教師應當對學生狀況進行分析,培養(yǎng)他們個人創(chuàng)新意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為此,必須做好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將課堂內外進行充分結合,在教學中將思政內容融合其中,如課內將畢設、課程設計與拓展等相融合。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時能夠提高組織協調能力,通過相互合作獲得全面提升,使他們信心倍增,還能獲得認可、尊重,有利于他們積極的人生觀的形成。在實踐課拓展方面,教師需要提前做好設計,讓學生主動投入到相關實踐項目中,如開展創(chuàng)業(yè)訓練、創(chuàng)新競賽等,促進科教一體化,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起來。在實踐中,要保證求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同時,民辦高校對學校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優(yōu)勢與地方合作,推進產教一體化發(fā)展。要組織學生開展工程崗位見習,從工作實境中得到真切體驗,從而讓學生對愛崗敬業(y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成為講奉獻的優(yōu)秀人才。
網絡科技發(fā)展對社會影響很大,同時也帶來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轉變,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運用網絡平臺做好第二課堂的推進工作。平臺的搭建對高校政治工作的展開意義極大,團支部可以借助平臺開展系列工作。為此,高校團支部要完善相關制度,提高效率,對“第二課堂成績單”的頁面進行簡化,推行簡潔的操作模式。此外,可開發(fā)簡便實用的移動APP,使“第二課堂成績單”電腦版與移動板都能使用,方便學生參與,減輕團支部的壓力。
推進新工科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相關的思政教工團隊,如思政課、哲學課、心理課等專任教師,還涉及到班主任與輔導員等,這些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要求,然而,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這就要求教師之間在育人建設方面做好協同工作,以學生為中心,發(fā)揮出協同效果。從現階段來看,工程技術是“硬核”,意識問題屬于“軟實力”,而不少人只關注“硬核”問題,而忽視了“軟實力”建設,一部分工科生受不良思想的誘惑對“軟實力”學習沒有引起關注,強調“技術”時出現了認識上的偏見,如出現了“工程師無責任”的觀念。這是非常危險的。為此,教師要加以關注,加強協同,將部分工科生從單純的技術思想中喚醒,增強他們政治敏感度,讓他們提高自制力,能夠明是非,擔責任,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堅守道德底線。
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出的工程師必須兼具優(yōu)秀的技術與優(yōu)良的品性。為此,專任老師自身要過硬,??浦R、產業(yè)經驗及從事科研的實力都要全面,綜合素養(yǎng)高,能夠愛崗敬業(yè),為學生做出表率。各科老師要以“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為教學使命,不僅向大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還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教學中,專業(yè)課要與思政課相結合,在專業(yè)課中不留痕跡地進行思治教育,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受到教育。
“新工科”下的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為此,民辦高校應分抓住機遇,不斷完善思政課改,推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將思政課與實踐教育相融合,培養(yǎng)與新時代需求相適應的高端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