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意境是教學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意境”,是許多優(yōu)秀教師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追尋教學意境,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情境創(chuàng)設、對話交流、拓展延伸三個方面去探索:通過音樂、畫面、談話等多方面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營造教學意境,引導學生快速融入文本場域;通過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創(chuàng)生教學意境,引導學生體驗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回歸生活,從教學意境走向生活意境,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處,感受教學與生活融合的魅力。
關鍵詞 教學意境;閱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對話交流;生活語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10-0032-03
李如密教授對“教學意境”作出這樣的界定:“所謂教學意境,是指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象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渾然一體的藝術世界?!保?]教學意境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想追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情,依托文本,精心設計,預約生成,努力追尋教學意境。筆者試從情境創(chuàng)設、對話交流、拓展延伸等三個方面談談教學意境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情境創(chuàng)設,融入文本場域
教師根據(jù)文本本身蘊含或隱藏的情感,借助音樂、畫面、談話等多種方式預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文本場域,可以達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課堂效果,實現(xiàn)“人境合一”的教學意境。
(一)音樂創(chuàng)境
音樂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適合的音樂可以營造一種教學意境,讓學生迅速進入文本的想象世界與學習的磁場中。特級教師何捷在教授《冬陽 童年 駱駝隊》導入新課時,是這樣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的:
師:(播放背景音樂《童年》)請大家回憶,小時候最讓你難忘的是什么?
生:捉螃蟹,捉知了,褲襠開叉,吃冰糖葫蘆,口香糖黏住頭發(fā)……
師:每當大家回憶起童年時,腦海中一定能夠浮現(xiàn)起一幅幅美好的畫面。一個個和童年關系密切的詞語就會躍然出現(xiàn)。本課作者——臺灣作家林海音回憶童年時,腦海里就出現(xiàn)了三個關鍵詞,大家一起讀讀課題。[2]
上課伊始,當《童年》的音樂響起,學生已隨著音樂的旋律回到了小時候。師生交流著小時候難忘的事,課堂仿佛穿越到了小時候,教學意境自然形成,從而為《冬陽 童年 駱駝隊》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畫面創(chuàng)境
教學意境是一種模糊教學藝術,教師要有效地溝通和融合自己與學生之間的審美經(jīng)驗,吸引學生憑借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去領悟、去品味,從而獲得教學意境所特有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3]。教學中,學生由于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驗、情感體驗、審美素養(yǎng)等原因不能深入理解文本時,教師可借助畫面,寓情于景,引導學生走進情景交融的教學意境。特級教師盛新鳳在教學《石灰吟》時是這樣借助畫面為學生創(chuàng)境的:課始,教師播放了一段石灰制作的視頻,學生看了石灰石開挖的過程大受震撼,結合古詩中的“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等詞語,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暢談感受,有效地融入畫面與詩歌相融而產(chǎn)生的教學意境中,感受到石灰經(jīng)歷煉獄般磨礪仍保留“清白”的精神品質(zhì),從而深刻地理解了詩句的意蘊。
(三)談話創(chuàng)境
教學意境是教師精神高度自由狀態(tài)下的創(chuàng)造[4]。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課堂談話,打開學生的思維,激蕩學生的心靈,創(chuàng)造出了獨屬于師生的全景場域。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山居秋暝》一文時是這樣與學生談話的: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來交流一下,最能夠讓王維留下來的是哪一句?
生:我覺得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因為明月在松間照耀,這讓人感到很寧靜;清泉又為他奏響了優(yōu)美的歌曲。
師:想象一下,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怎樣地流著?
生:潺潺地流著。
師:潺潺,用疊詞,馬上就美了。
生:輕快地流著。
生:叮咚地流著。
師:很可愛。
生:淙淙地流著。
生:我覺得這個時候的清泉,應該是靜靜地流著,沒有一點聲音。
師:哦,你覺得靜靜地流更美?
生:是的,明月松間照,是靜靜地照,清泉石上流,也應該是靜靜地流,說明山中的夜晚特別地安靜。
師:很好,同學們,古人說“詩無達詁”,每個人對詩句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清泉石上流”,不管是有聲音還是沒有聲音,都襯托出山的寧靜與人的悠閑,對吧?請把這兩句再念一遍。[5]
薛老師在與學生的談話中,充分尊重學生對詩文的獨特理解與感受,無論是潺潺地流、輕快地流、叮咚地流、淙淙地流、靜靜地流……教師都在靜靜地傾聽,巧妙點撥,引著學生們漫步山間,看明月灑照松間,聽泉水石上流淌,感受著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唯美意境。
二、對話交流,構建優(yōu)質(zhì)高效課堂
對話是教學意境的生發(fā)點,通過對話交流獲得的意義遠遠勝過直接告知的意義。
(一)生本對話,培養(yǎng)多元解讀能力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常常采用反復的手法,一唱三嘆,來營造意境。重復的過程就是營造意境的過程,意義在重復中生發(fā),意義在意境中被讀者領悟。[6]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反復品讀感悟,就是要營造“教學意境”,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牛郎織女》之前,給學生下發(fā)了“預學單”,讓學生有足夠的質(zhì)疑空間和自由思考的時間。學生提出了“為什么‘牛郎不叫‘羊郎呢?”“牛郎和織女不顧身份地位的限制結為夫妻,這體現(xiàn)了古代人什么樣的追求呢?”等問題。針對這些疑問,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讓學生小組合作,反復品讀感悟,自主匯報答疑。有的學生認為牛是一種勤勞的動物,而牛郎每天很辛苦地放牛,不怕吃苦,所以他叫牛郎;有的學生認為老牛代表生活中待人誠懇、很忠誠的這種人,老牛的性格也代表牛郎的性格,所以換成“馬郎”“羊郎”說不通。這些看似沒有價值的問題,竇老師沒有放過,反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反復讀,然后自己答疑解惑。事實證明,學生確實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而且對牛郎為什么不叫“馬郎”或者“羊郎”有了獨特的理解,也對牛郎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生生對話,鍛煉思辨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直接得到的結果或結論,它只是一個對象性的目標,丟失了過程價值;而在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收獲更多的意義。[7]一位教師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播放漁夫抓住鷸和蚌的視頻,讓學生依據(jù)情景配音,引導學生在視頻營造的教學意境中理解寓意。視頻播放到漁夫抓住鷸和蚌,鷸蚌掙扎時,圍繞著“鷸蚌應該相爭嗎?”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交流,最后教師闡明自己的觀點“相不相爭應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要審時度勢”。教師通過播放“鷸蚌相爭”視頻,營造教學意境,讓學生給動畫片配音并分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朝向“該不該相爭”的討論,在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從而感悟到寓言的巧妙之處。
(三)師生對話,激發(fā)情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情感是教學意境形成的基本條件,教學意境中純潔、真摯的情感是一種高尚情操的表現(xiàn),是一種美德。[8]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入文本的情感深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與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讓學生的情感隨著作者的情感而起伏。對于《麻雀》一課中的“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么龐大的怪物?。】墒撬荒馨踩坏卣驹诟吒叩臎]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這句話,特級教師薛法根是這樣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的:
師:這種強大的力量是什么?
生:老麻雀的勇氣。
師:這種勇氣源自哪里?
生:這種勇氣來自它要保護自己的孩子。
生:這種勇氣來自對自己孩子的愛。
師:“愛”能產(chǎn)生什么?
生:產(chǎn)生勇氣!
生:產(chǎn)生對抗敵人的力量!
師:所以,這種強大的力量其實就是——
生:愛的力量。[9]
師生的對話激發(fā)了學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洗禮,思想境界得以升華。
三、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語文
(一)寫作延伸:由輸入到輸出
意境追求的不僅是眼前的美,更有心中的妙。[10]所謂“此中有真意,欲辮已忘言”就是這種境界。寫作可以抒發(fā)心中的妙,延伸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感悟。一位教師在教學《丁香結》一文時引導學生欣賞丁香花的美,感受作者對丁香花的喜愛之情,接著遷移到對生活中的花的欣賞和感悟。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體驗身邊所遇到的美,特別安排在當堂模仿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子小練筆時播放合適的輕音樂。輕柔舒緩的音樂給學生帶來了美好輕松的感官體驗,他們筆下的文字較以前的小練筆有了更生動的畫面感。如:
①校園里,馬路旁,小區(qū)內(nèi),處處可見桂花樹。桂花金黃如米粒大小,悄悄然藏在繁茂碧綠的葉間,讓人總是無法留意到它到底是何時開花的。但桂花香味濃郁,特別是在深秋的夜晚,涼涼的夜,濃濃的香,讓我特別難忘。
②夏天校園里的廣玉蘭路,是最美的一條路。廣玉蘭的花瓣如白荷花,潔白如玉,開在高高的樹梢,讓我不禁駐足欣賞,流連忘返。
伴隨著輕音樂,學生在美的教學意境中即興抒發(fā)自己對美的感悟,此時寫作成了一種絕佳的情感體驗。
(二)回歸生活:從教育技術走向教育本質(zhì)
海德格爾說,人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除了課堂之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日常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源頭。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讓語文教育回歸生活,實際上是從偏狹隘的教育技術走向教育的本質(zhì)。
浙江省優(yōu)秀教師陳鳳在教學《時間像什么》一詩時,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問,將課文與現(xiàn)實生活對接起來,最終使學生能夠理解“時間像什么”這一對小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問題。
師:時間雖然分分秒秒過去了,但卻留下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印痕,這些印痕無處不在,永遠永遠抹不去。(課件出示老人飽經(jīng)風霜的臉)
師:小朋友,時間在這位老人的臉上,留下了哪些印痕?(生回答)
師:是的,老人深深的皺紋、雪白的胡須、干癟的臉龐都是時間留下的印痕。請小朋友想一想,時間還會在我們的周圍留下哪些印痕?
(課件出示樹的年輪、斑駁的墻壁、古老的橋梁等)
師:時間除了會留下一些老的、舊的印痕,還會留下許多美麗的印痕。你們看,小樹苗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長成了茁壯的大樹,這是時間留給大地的美麗印痕;綠油油的麥苗結出了金燦燦的麥穗,這是時間留給農(nóng)民伯伯的美麗印痕。
(課件出示小樹苗和大樹、麥苗和麥穗的圖片)
師:小朋友,時間留給你哪些美麗的印痕,你找得到嗎?
“印痕”一詞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稍有些困難。陳老師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感受老人臉上的印痕,到欣賞大自然中的印痕,最后尋找自己身上的美麗印痕,逐步引導學生在教學意境的時空里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
綜上所述,在教學意境中,學生可以快速融入文本場域,體驗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并能從教學意境走向生活意境,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處,感受教學與生活融合的魅力。教學意境是優(yōu)秀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獨特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理應成為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自覺追求。
(魏田,泗洪縣衡山路實驗學校,江蘇 宿遷 223900)
參考文獻:
[1][4] 李如密,李寶慶.教學意境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5):26-29.
[2] 何捷.我的魔力語文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6.
[3] 汪劉生.論教學意境[J].課程.教材.教法,1999(12):23-27.
[5][9] 薛法根.薛法根與組塊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7):232,187.
[6][7] 王衛(wèi)華,鐘海燕.教學意境的原理與營造——以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為視角[J].教育文化論壇,2022(1):112-118.
[8][10] 潘朝陽,李如密.教學的意境與“藝境”[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8):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