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陳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思想。幼兒的學習是通過親身實踐、直接感知的,“做”是一個問題呈現(xiàn)、探索解決、新舊知識不斷融合的過程,是有效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幼兒的“做”基于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在“做”的過程中呈現(xiàn)的學習狀態(tài)是樂觀、主動的。幼兒小組項目活動作為“做”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方面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另一方面推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興趣是幼兒開展項目小組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幼兒對某個事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時,幼兒主動、好奇、愛操作的行為表現(xiàn)就會立馬顯現(xiàn)。這些行為表現(xiàn)都是項目小組開展活動的基礎,基于幼兒興趣的“做”是項目小組活動實施的起點。
“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做“某些事”,而是基于幼兒不同能力實施的“做”。這個“做”受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限制。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做”的過程時,一定要基于幼兒的能力。如果是高于或者低于幼兒能力的項目小組活動,就會失去項目小組中的合作、討論、共同解決真實問題的價值。
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會面對很多的問題,真實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在大量的游戲觀察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幼兒的認知沖突,作為項目小組活動的切入點。
除了興趣和能力外,最有意義的“做”應該富有課程價值,符合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項目小組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意,在面對復雜、真實的問題時,能夠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有效融合舊知識和新知識。
樂高積木墻在幼兒園已經(jīng)投放了一段時間,教師在日常觀察中發(fā)現(xiàn),大班幼兒的建構行為有以下特點:一是在地面上先搭好樂高作品,然后將作品的底部直接扣在樂高墻面上(作品的最終效果是橫向的);二是直接拿起樂高積木,逐個拼接在樂高積木墻板上往外延伸(作品形態(tài)不明顯)。
在很長時間里,幼兒都在開展這種不同于桌面的樂高積木活動。雖然幼兒對樂高積木不陌生,但是顯然“不適應”墻面底板和樂高積木組合玩法,始終都用“習慣思維”建構,未在大班幼兒建構活動中體現(xiàn)復雜的空間建構能力。為此教師組織這些幼兒成立了樂高“滑滑梯”項目小組。
一個毛絨玩具和一個簡單的任務,能夠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了解樂高積木外延寬度與毛絨玩具不掉落的關系;初步感知支撐平面的大小、厚度與承載物體的關系。
在項目小組活動中,教師提供必備的輔助工具,如白紙、筆、照相機等。這些輔助工具可以有效幫助記錄和匯總項目小組中每個組員的想法,從而更好地拓展整個項目小組的研究深度與廣度,是項目小組反思的重要“證據(jù)”。
設計稿是提高幼兒的樂高建構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將設計稿滲透在幼兒樂高積木墻活動中,改變幼兒的建構空間思維。例如,在大班幼兒墻面樂高建構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白紙和筆,先讓幼兒設計自己的作品。網(wǎng)格狀的設計稿與樂高積木墻的布局相一致,符合幼兒視覺空間,幼兒可以在網(wǎng)格設計稿上設計平面樂高積木造型,從而將隨意的建構行為逐步過渡到有計劃的建構行為。
設計稿較好地解決了從一個平面到另一個平面建構空間的轉(zhuǎn)換。項目小組盡管能夠進行更多復雜的平面拼接,但同樣局限在平面。因此,教師通過提供必要的輔助材料,讓幼兒的建構從平面逐步過渡到立體。
關鍵提問能夠引發(fā)項目小組結(jié)合近期的樂高建構經(jīng)驗,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項目小組分成兩個小組,一組選擇小汽車,另一組選擇毛絨玩具,開展實驗對比型探索活動。
活動中,小汽車一下子放在積木墻上,可是毛絨玩具總是掉下來。項目小組發(fā)現(xiàn),這與樂高積木延展出來的寬度有關。于是,幼兒重新調(diào)整了樂高積木建構的寬度,毛絨玩具不再掉下來。一名幼兒還將烏龜毛絨玩具放在墻板上,根據(jù)烏龜?shù)拇笮?,把烏龜圍合在樂高積木中。
教師可以根據(jù)項目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針對現(xiàn)階段的建構能力適時追問,如“是不是一個地方只能放一個毛絨玩具”。通過不斷嘗試,項目小組建構了二層、三層的動物房子,不斷遷移和鞏固活動經(jīng)驗。
在提供小汽車配件的時候,部分幼兒用小汽車在樂高積木平面上產(chǎn)生了滑動的游戲行為。如果將小汽車換成一個球,項目小組中的幼兒會怎么玩?項目小組的想法是:要搭一條軌道,讓球從上面滑下來。
在搭建軌道的過程中,兩名幼兒從單個積木鋪設管道,慢慢關注球的大小與樂高積木寬度的關系,調(diào)整為3 個積木寬度。幼兒不斷調(diào)整樂高積木的位置,終于順利完成滾動實驗。隨著球的順利滾動,項目小組逐漸發(fā)現(xiàn),建構的樂高軌道需要“圍欄”。于是,有圍欄的軌道初具規(guī)模,軌道的軌跡也逐漸下移。
在“軌道”游戲中,幼兒通過建構活動,提高了空間位置的探索能力。樂高積木的距離、數(shù)量等,都是幼兒在活動中需要關注的重要元素。
在游戲過程中,長時間保持材料不變的客觀后果是幼兒逐漸喪失活動興趣。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問題,適時提供不同的材料,以此支持幼兒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教師不提供一些輔助材料,幼兒在一段時間內(nèi)會重復樂高積木墻游戲行為。其實,幼兒有能力開展更加復雜的樂高積木墻活動,只是教師未找到啟發(fā)幼兒的途徑。
項目小組活動是以幾名幼兒為一組,圍繞某個探究主題開展的活動。因此,游戲前、游戲中和游戲后都需要組內(nèi)不同成員通過討論的方式明確活動計劃、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這種項目小組式的談論是幼兒思維表達的過程,能夠促進幼兒發(fā)展語言邏輯思維。在游戲過程中,項目小組遇到問題時會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以及利用更多資源推進整個項目。
此外,小組式的情感體驗和團隊的情感分享,對幼兒建立積極的情感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通過項目小組共同的努力,幼兒會萌發(fā)團隊意識,從而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幼兒園項目小組活動是個別化教學形式的探索,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理念踐行的重要載體,符合幼兒發(fā)展個性的需求,讓幼兒在學習中更加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