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瑋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20世紀70年代,唐代黨項首領竇伯歲墓志出土于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殿市鎮(zhèn)杏樹峁村,現藏橫山縣文化館。墓志志蓋佚失,志石為砂巖質,長方形,長58厘米,寬45厘米,厚9.5厘米。志石左側殘缺,銘辭剝失,現存陰刻楷書志文12行,滿行19字。白賽玲女士曾對該墓志進行過初步注釋、疏證,①參見白賽玲《橫山墓志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64-68頁。但對墓志所反映的唐代黨項羈縻州職官制度較少討論。筆者擬在參考白女士大作的基礎上,以《橫山文物圖典》收錄的該墓志拓片為準,②參見孟濤《橫山文物圖典》,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177頁。將墓志重新錄文,并進一步研究墓志所反映的黨項竇氏家族史。
唐故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兼長寧州都督竇公墓志銘
夏州節(jié)度隨軍江詁撰
公之氏族郡在扶風,本始西域三苗之后。安附邊隅,率拜首領,公勤報國,傳之不朽。曾祖諱羅磨,立志竭忠,宏規(guī)蓋古。大歷二年九月十日敕授大首領,長寧州刺史。其年十月廿二日敕告加殿中監(jiān)、上柱國。祖諱越磨,立性清貞,道高不事。父諱鐵山,承襲宿勛,名芳上國。會昌二年十月十九日敕授長寧州都督。公諱伯歲,□扶智略,武識安危。會昌五年六月廿三日牒授左廂子弟兵馬使,充長寧州都督。年迫從心,乾符□□□□□月廿四日忽疾,奄終私室,享年七十四。娶□□□□拔氏女□□□□□□□□□□□□□□□□□男。
中古時期的竇姓,一為漢姓,一為鮮卑姓,一為羌氐姓。根據志文,竇伯歲的郡望為扶風。漢人竇氏之郡望多為扶風,如《元和姓纂》卷九云:“竇犨為晉大夫,仕趙簡子,裔孫漢丞相嬰。竇嬰之先,本居清河觀津,后徙扶風平陵?!盵1]1364《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三四云竇嬰堂兄竇充“避秦之難,徙居清河,二子:長君、廣國。廣國字少君,章武景侯,二子:定、誼。誼生賞,襲章武侯。宣帝時,以吏二千石,徙扶風平陵”[2]。敦煌遺書S.2052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云:“歧州扶風郡,出十一姓:竇……。”[3]323P.3421號《氏族志殘卷》亦云:“扶風郡出六姓,歧州:馬、竇……?!盵3]361鮮卑竇氏將其祖源比附于扶風竇氏,如《元和姓纂》卷九記鮮卑竇氏“狀稱本扶風人。竇武被誅,后人雁門太守統北奔鮮卑拓跋部,為沒鹿回部大人,賜姓統豆陵氏,魏孝文改為竇氏”[1]1364?!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芬嘣契r卑竇氏“本扶風人,漢大鴻臚卿竇章之后,因避竇武之難,亡入鮮卑拓跋部”[4]。姚薇元先生即指出鮮卑竇氏“稱竇章后,當系冒托無疑”[5]。
羌氐竇姓多見于兩晉十六國時,如后秦姚萇統治時期,有“南羌竇鴦率戶五千來降,拜安西將軍”[6]卷116,2970?!度A陽國志》記西晉末巴氐李特入蜀后,曾修改西晉廣漢太守辛冉懸賞令為:“能送六郡大姓閻、趙、任、楊、李、上官及氐叟梁、竇、符、隗、董、費等首,百匹?!盵7]從氐人長老中有竇姓可知竇在巴氐中為豪族?!稌x書·周瓊傳》云:“初,氐人竇沖求降,朝廷以為東羌校尉?!盵6]卷58,1574《資治通鑒》亦稱竇沖為“武都竇沖”[8]卷104,3294,而武都向為羌氐聚居區(qū)。
志文稱竇伯歲“本始西域三苗之后”?!逗鬂h書·西羌傳》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盵9]《隋書·黨項傳》云:“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10]《通典·黨項傳》則記“黨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11]。竇伯歲生活于唐代黨項羌聚居之夏州,娶黨項大族拓拔氏女為妻,且終官于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其出身于黨項羌無疑,且其姓氏如前考,可上溯至兩晉十六國時。志文稱竇伯歲郡望為扶風,又指出其祖源為黨項羌,看似比較矛盾,但反映了當時中原推崇門第貴閥之風氣已經影響到夏州地區(qū)的黨項酋豪。此種攀附暗指黨項竇氏之先祖為進入黨項部落的扶風竇氏,這與鮮卑竇氏將祖先追附為逃入鮮卑拓跋部的扶風竇氏之后異曲同工,又有所不同。因為黨項竇氏在攀附扶風竇氏的同時,仍然在堅持自己出于三苗之后的非漢族群血統,而鮮卑竇氏則借攀附扶風竇氏而宣稱自己是扶風竇氏之后,放棄了對鮮卑血緣的身份認同。
此種推崇門第貴閥之風氣在夏州地區(qū)的黨項酋豪中多有波涉,如刻石于開元二十五年(737)的《唐靜邊州都督拓拔守寂墓志》記拓拔守寂“出自三苗,蓋姜姓之別”[12]224,但拓拔守寂侄拓拔澄峴任銀州刺史時,《元和姓纂》卻記黨項拓拔氏為“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元氏。……開元后,右監(jiān)門大將軍西平公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亦東北蕃也”[1]卷10,1576。可見黨項拓拔氏對鮮卑拓跋氏之攀附。
黨項竇氏為何標榜自己的郡望為漢人士族竇氏的郡望扶風?這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郡望是中古社會界定士族的重要標準,又為士族群體所推重。毛漢光先生即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其強調郡望以別于他族,又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其金字招牌一般,故郡望與士族相始終。”[13]在唐廷創(chuàng)造了蕃姓士族這一新概念后,黨項拓拔氏獲得了西平郡這一郡望,拓拔思泰封爵即為西平郡開國公,但由于安史之亂前后黨項拓拔氏攀附鮮卑拓拔氏,此一郡望便為黨項拓拔氏所放棄。相對于黨項拓拔氏,黨項竇氏在黨項酋豪中屬于第二層次,其與唐廷的關系也并不緊密,因此沒有自己的郡望,所以借攀附扶風竇氏而獲得郡望。
另一方面,黨項竇氏既標榜自己的郡望為扶風,則通過這一地緣符號成為扶風竇氏一族,如此便具有了所謂的“士族”身份。具有這樣的身份對于竇伯歲來說十分有利,因為竇伯歲任官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為夏州藩鎮(zhèn)左廂部隊下轄的子弟軍的軍事指揮官。夏州藩鎮(zhèn)自設立以來,其最高長官節(jié)度使向由漢人擔任,直至拓拔思恭才改由黨項人擔任。夏州藩鎮(zhèn)的軍隊,其高級軍官多為漢人,這從夏州故地統萬城出土的《唐夏州節(jié)度衙廂馬步兼四州蕃落都知兵馬使張寧墓志》《唐夏銀綏宥等州節(jié)度左廂兵馬使高諒墓志》《唐夏州節(jié)度押衙臧允恭墓志》《唐節(jié)度押衙充監(jiān)軍衙馬步都知兵馬使陳審墓志》《唐夏州節(jié)度押衙兼洪門四鎮(zhèn)都知兵馬使曹公墓志》可以映證。夏州藩鎮(zhèn)的幕府文職僚佐則均為漢人,甚至有出身士族者,如出于河東柳氏的柳宗權即曾任夏州掌書記、觀察判官。在這樣一個主要由漢人構成的官僚系統中,竇伯歲通過攀附扶風竇氏,可以消泯族群邊界,更好地融入此一官僚系統。從《竇伯歲墓志》題為“夏州節(jié)度隨軍江詁撰”,可知墓志的作者為竇伯歲的同僚、夏州幕府的文職僚佐節(jié)度隨軍江詁。江詁或出于同僚之誼為竇伯歲撰寫墓志文,在竇伯歲與江詁的交往中,其受到漢人文人的士族觀念影響是很自然的。另外,《竇伯歲墓志》記其“奄終私室”,可知他在夏州城內應有一宅第。竇伯歲定居以漢人為主要居民的夏州城中,其偽冒的扶風竇氏身份對于其融入城市生活也是比較有利的。
黨項竇氏雖然攀附扶風竇氏,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為三苗之后,余以為有兩點原因。第一,三苗是唐朝官方界定的黨項祖源,黨項竇氏聲稱族出三苗即代表接受了這一官方概念,但同時也可以借此來強調自己出于非漢族群的身份。從《竇伯歲墓志》來看,竇伯歲曾祖名竇羅磨、祖父名竇越磨、父名竇鐵山,這些名字非漢色彩濃重。竇羅磨、竇越磨、竇鐵山世襲黨項羈縻州刺史、都督,沒有擔任夏州藩鎮(zhèn)的官職,也因此沒有進入夏州城居住,這樣就保留了在夏州城外的部落行居習慣。唐人沈亞之《夏平》云黨項人在夏州城外“相聚為落于野曰部落。其所業(yè)無農桑,事畜馬牛羊橐駝,廣德年中,其部落先黨項與其類意氣不等,因聚黨為兵相伐,強者有其馬牛羊橐駝,其后支屬更酬殺,轉轉六七十年莫能禁,道路殺掠以為常。嘗與華民貿易馬牛羊橐駝者,貿已,輒以壯騎從間道,伺險擊奪華民,華民脫死者幾希矣”[14]卷370,1894??梢婞h項人以部落為社會組織,依靠牧養(yǎng)馬、牛、羊、駱駝來維持生活,并以掠奪、貿易作為輔助性生業(yè)。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長的竇伯歲無疑對本家族、本部落的非漢族群本質保有深刻的記憶,即使他后來進入夏州城擔任藩鎮(zhèn)武官,定居于城內。這種記憶使他堅稱祖源為三苗之后,而攀附扶風竇氏則成為他在夏州城市漢人社會生存的一種策略。
第二,竇伯歲在擔任夏州蕃鎮(zhèn)武官的同時,還擔任黨項羈縻州長寧州都督。后者使他具有對屬部的管轄權,這樣竇伯歲得以長期與黨項部民保持聯系,對于維持他的身份認同觀念起到了促進作用。另外竇伯歲所任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為夏州藩鎮(zhèn)左廂部隊下轄的子弟軍的軍事指揮官。唐朝緣邊藩鎮(zhèn)的子弟軍往往由該藩鎮(zhèn)下屬的蕃落組建成軍,或為蕃漢混編部隊。竇伯歲作為夏州藩鎮(zhèn)子弟軍的統領,其麾下當有不少黨項士兵,竇伯歲以三苗之后的身份認同為號召,可以極大地凝聚黨項士兵,以利于其指揮作戰(zhàn)。
《竇伯歲墓志》雖撰寫于其逝后,但作者在撰寫墓志銘時一定對竇伯歲生平行實較為了解,或由于作者為夏州節(jié)度使幕府文職僚佐,與竇伯歲為同僚,或由于竇伯歲親屬為作者提供了竇伯歲行狀,因此志文在談到竇伯歲族源時將扶風與西羌并提,既反映了竇伯歲親屬乃至竇伯歲本人的身份認同,亦反映了黨項竇氏受唐代漢文化之浸潤影響。竇伯歲親屬禮請本地的智識階層為其撰寫墓志銘本身也是一種漢化,表明黨項內徙后身處關內道地區(qū)之夏州,漢化日深。
從志文“安附邊隅,率拜首領,公勤報國,傳之不朽”來看,竇伯歲先祖為內徙黨項之首領,且世代相襲,對唐王朝忠心耿耿。銀夏黨項首領對唐廷一向盡忠竭力,如靜邊州都督拓跋思泰即在唐軍平定六胡州之亂中“爰從討襲,躬親矢石,奮其忠勇”[15],英勇戰(zhàn)歿。志文記竇伯歲曾祖竇羅磨“立志竭忠,宏規(guī)蓋古。大歷二年九月十日敕授大首領,長寧州刺史。其年十月廿二日敕告加殿中監(jiān)、上柱國”。安史之亂后,吐蕃以黨項、吐谷渾、奴剌等為前驅,頻年侵掠唐關內道地區(qū),并深入至京畿。仆固懷恩叛亂后又以叛軍聯合吐蕃、回紇、黨項、吐谷渾、奴剌進犯長安。①關于奴剌,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云:“奴剌部落居吐谷渾、黨項之間?!薄芭?,西羌種落之名?!眳⒁娝抉R光《資治通鑒》卷198,胡三省音注,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十月庚辰,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249頁。同書卷222,唐肅宗上元二年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105頁。但奴剌實為突厥別部。《冊府元龜》云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四月壬辰,隴右投降突厥奴剌偲等五人于延英殿見,賜物有差?!庇衷铺拼趯殤辏ü?62年)“六月乙卯,突厥奴剌部落千馀人內屬,請討賊自效”。參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976《外臣部·褒異第三》,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294頁。黨項為仆固懷恩叛軍的重要聯盟,于邵《賀破渭北黨項狀》即云:“此賊與懷恩作惡,俱為不道,昨率其蜂蠆,犯我郊畿?!盵14]卷637,3282在叛亂平定后,唐廷為加強京畿防御,采納郭子儀建言,將關內道北部之黨項、吐谷渾與已進占隴右之吐蕃進行地理分隔,“徙靜邊州都督、夏州、樂容等六府黨項于銀州之北、夏州之東、寧朔州吐谷渾住夏西,以離沮之”[16]卷221上,6216。唐廷又召忠順于唐的“靜邊州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拔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賜赍,使還綏其部”[16]卷221上,6216-6217。由于慶州破丑氏、野利氏、把利氏與吐蕃結姻,被吐蕃贊普封王擾邊,郭子儀又上表奏請以工部尚書路嗣恭為朔方留后,將作少監(jiān)梁進用為押黨項部落使,設置行慶州以壓制反唐之黨項勢力。之后郭子儀又“表置靜邊、芳池、相興三州都督、長史,永平、旭定、清寧、寧保、忠順、靜塞、萬吉等七州都督府”[16]卷221上,6217。唐廷的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史載原背離于唐的“破丑、野利、把利三部及思樂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綏、延州。”[16]卷221上,6217《喻安西北庭諸將制》亦云:“黨項內附,回中大寧,天下郡國一其教理,王畿征調一如平時?!盵17]
正是在此背景下,竇羅磨才于大歷二年(767)九月十日被敕授大首領,長寧州刺史。其年十月廿二日被敕告加殿中監(jiān)、上柱國?!杜f唐書·代宗紀》云大歷二年(767)十月“乙酉,回紇、黨項使來朝”[18]卷11,287。乙酉正是廿二日,可見竇羅磨被敕告加殿中監(jiān)、上柱國因與黨項使者來朝相關。關于黨項使者的身份及其來朝的原因,《冊府元龜》云:“大歷二年九月,吐蕃寇靈州。十月,黨項首領來朝,請助國供靈州軍糧?!盵19]卷973,11267考慮到之前拓跋朝光、拓拔乞梅等黨項羈縻州刺史均已入朝,這位請供軍糧的黨項首領應即被敕授長寧州刺史不久的竇羅磨?!陡]伯歲墓志》亦稱竇羅磨“立志竭忠,宏規(guī)蓋古?!鄙w指其主動請求上供軍糧而言。銀夏一帶的黨項人早在景龍年間即從事農業(yè)。敦煌遺書S.1344號《唐開元戶部格殘卷》記有景龍二年(708)六月九日唐中宗敕命“左廂桑乾、定襄兩都督府管內八州降戶及黨項等,至春聽向夏州南界營田,秋收后勒還”[20]。竇羅磨之舉之所以“宏規(guī)蓋古”在于黨項羈縻州幾乎不上交賦稅于中央,而靈州在仆固懷恩之亂中殘破,史載路嗣恭任朔方節(jié)度使后,“披荊棘以守之”[18]卷122,3500。靈州防御吐蕃進攻亟需軍糧。《冊府元龜》云:“大歷二年九月,吐蕃寇靈州。命有司運米二萬石供靈州軍。是年冬,率城百官、士庶錢,充朔方軍糧。其六軍兵士,不存此限?!盵19]卷484,5488《舊唐書》亦云大歷二年(767)十月“甲申,減京官職田三分之一,給軍糧”[18]卷11,287。因此竇羅磨此舉意義非常,也因而被敕授從三品殿中監(jiān)、正一品勛官上柱國。殿中監(jiān)為殿中省長官,直接服務于天子,竇羅磨所任殿中監(jiān)當為試官?!锻匕问丶拍怪尽贩Q靜邊州都督拓拔澄瀾也曾任“守殿中省尚輦奉御員外置同正員”[12]224,兩位黨項首領均以殿中省官為其試官、員外置同正員官,或與黨項善于養(yǎng)馬有關。
竇羅磨所任刺史之長寧州據《新唐書·地理志》為劍南道瀘州都督府下的羈縻州,在兩唐書地理志黨項羈縻州中未見其名。竇羅磨為黨項羌首領,其任官之長寧州斷不為瀘州都督府下之長寧州。在陜北地區(qū)出土墓志中,常記有未見于史籍的部落羈縻州,如《白敬立墓志》記載之興寧府。周偉洲先生即指出“‘興寧府’疑即黨項羈縻府之一的‘清寧都督府’”[21]94頁注。從竇羅磨意向靈州獻助軍糧來看,其應與靈州官府聯系緊密,其所任官之長寧州應直接隸屬于靈州都督府。據《新唐書·地理志》,隸屬于靈州都督府的黨項羈縻府有蘭池、芳池、相興、永平、旭定、清寧、忠順、寧保、靜塞、萬吉、樂容州、靜邊州等十二個都督府,其中永平、旭定、清寧、忠順、寧保、靜塞、萬吉九都督府為唐代宗即位后新置?!陡]伯歲墓志》記竇羅磨于大歷二年(767)被敕授長寧州刺史,唐制羈縻府州都督、刺史為部落首領家族世襲,而《竇伯歲墓志》并未記載在竇羅磨之前還有長寧州刺史,可見竇羅磨是第一任長寧州刺史,長寧州應是唐代宗即位后新設的黨項羈縻州。竇羅磨之后黨項竇氏世襲長寧州都督,直至竇伯歲。從竇伯歲葬地來看,長寧州應在銀州一帶。
在銀州一帶的黨項羈縻府州還有靜邊州都督府和歸德州,其中歸德州由黨項人和吐谷渾人混居。世襲靜邊州都督的黨項拓跋氏和世襲歸德州都督的入唐吐蕃人論氏,都與大本營在靈州的朔方軍聯系緊密。《拓拔守寂墓志》記拓拔守寂高祖、曾祖、祖父均曾任靜邊州都督府所轄十八個黨項羈縻州的部落使。蘇航先生指出此部落使“主要為軍事職能,很可能就是統屬于當時的朔方道行軍總管之下,行使征集、組織部落武裝的職能”[22]?!锻匕问丶拍怪尽愤€記拓拔守寂叔父拓拔興宗任朔方軍節(jié)度副使?!墩摴噬竦辣吩普摴室运贩杰娗颁h游弈使兼任歸德州都督,又任朔方節(jié)度副大使?!妒谡撐┣逅贩焦?jié)度副使制》云論弓仁之孫論惟清任歸德州都督、同朔方節(jié)度副使。竇羅磨入朝請助靈州軍糧的一大原因,即在于銀州的黨項部落在軍事上長期統屬于朔方軍,朔方軍經常征調銀州的黨項部落參與軍事征伐。
身為靈州都督府下屬的竇羅磨入朝請助靈州軍糧,其直接原因還在于時任朔方節(jié)度使的路嗣恭在靈州安撫黨項有力。史載路嗣恭赴任靈州后,朔方“大將御史中丞孫守亮握重兵,倔強不受制,嗣恭稱疾召至,因殺之,威信大行”[18]卷122,3500。大歷二年(767)十月“戊寅,靈州奏破吐蕃二萬,京師解嚴”[18]卷11,287。十月戊寅為十月十六日,竇羅磨在十月二十二日入朝,其應在長寧州聞知靈州被吐蕃軍圍攻或解圍后,迅速從銀州駐地南下至長安請獻軍糧。
根據志文,竇羅磨之子竇越磨沒有入仕。竇越磨之子竇鐵山于會昌二年(842)十月十九日被敕授長寧州都督。唐制“新授都督、刺史……皆須得敕書”[23]。羈縻府州之新任都督、刺史的拜授同樣適用,一般由朝廷遣官攜敕書宣授。竇羅磨任官長寧州時僅為刺史,竇鐵山任官長寧州時官拜都督,可見長寧州在會昌二年(842)已由羈縻州升為羈縻府。長寧州的升格應與黨項人口增長有關,會昌四年頒布的《賜黨項書》即云:“自爾祖歸款國家,依附邊塞,為我赤子,編于黔黎。牛馬蕃孳,種落殷盛,不侵不叛,頗效信誠?!盵24]文集卷第6可知會昌年間黨項人口大增,長寧州也因而升為長寧州都督府。
從志文來看,竇伯歲于唐僖宗乾符年間去世,終年七十四歲,則其當生于唐德宗貞元末年。會昌五年(845)六月二十三日,竇伯歲被授命擔任夏州左廂子弟兵馬使兼長寧州都督,時已至壯年。周偉洲先生曾指出“中唐以后史籍很少提及黨項羈縻府州,因此頗疑此時黨項羈縻府州已名存實亡”[21]69。劉統先生則認為“元和年后,史書記載黨項都稱為某部落或某族,不再提羈縻府州稱號。黨項酋長也由羈縻州都督刺史轉為正州刺史”?!翱梢哉J為,黨項部落在關內道設置的羈縻府州,在憲宗元和年間予以廢止。黨項部落融合于唐朝編戶之中?!盵25]從竇伯歲自會昌年間至乾符年間任長寧州都督,可知唐憲宗元和以后直至唐末,銀夏一帶的黨項羈縻府州仍然存在。竇伯歲既擔任夏州左廂子弟兵馬使,志文又云其終于私室,其應長期生活于夏州城內,在夏州還有私宅,去世后才葬于長寧州地界。此時的長寧州早已由靈州轉隸于夏州,《冊府元龜》記元和五年(810)五月,“鹽州奏渭北黨項拓跋公政等一十三府連狀稱:管渭北押下帳幕收放,經今十五馀年,在鹽州界,今準敕割屬夏州,情愿依前在鹽州充百姓”[19]卷977,11313。據《舊唐書·地理志》,鹽州自貞觀二年(628)隸于靈州,則在鹽州地界的黨項羈縻府州也隸于靈州。鹽州于“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隸夏州”[18]卷38,1417。鹽州地界的黨項羈縻州又轉而隸于夏州。正由于長寧州在元和以后已為夏州管轄,所以竇伯歲才長期在夏州任藩鎮(zhèn)軍職。安史之亂和仆固懷恩之亂后,唐廷忌朔方軍勢力太盛,尾大不掉,逐漸將其分割,在其屬地相繼設立鳳翔、涇原、邠寧、鄜坊、振武、天德、夏綏等七個藩鎮(zhèn),與朔方軍治地靈武合稱京西北八鎮(zhèn),原為朔方軍統管之黨項羈縻府州亦分隸于各鎮(zhèn),此舉既削弱了朔方軍,亦將各黨項部落打散,使之不能集中力量與吐蕃聯合威脅于唐。李德裕曾上奏談到:“聞黨項分隸諸鎮(zhèn),……臣屢奏不若使一鎮(zhèn)統之,陛下以為一鎮(zhèn)專領黨項權太重?!盵8]卷215,6877可謂一語破的。長寧州由靈州劃歸夏州管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
唐代藩鎮(zhèn)軍隊一般按左右?guī)麆澐志幹?,竇伯歲所任之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為夏州左廂子弟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官。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即云:“兵馬使,節(jié)鎮(zhèn)衙前軍職也,總兵權,任甚重。至德以后,都知兵馬使率為藩鎮(zhèn)儲帥?!盵8]卷247,7993“在道一級或藩鎮(zhèn)使府下的兵馬使,職權最大的莫過于都知兵馬使?!盵26]唐代的子弟軍在中央禁軍、藩鎮(zhèn)、府州團練、羈縻府州均有存在。中央禁軍中如武德初年組建之元從禁軍,“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謂之“‘父子軍’”[16]卷50,1330。在開元初年(713)成軍之左右龍武軍,“皆唐元功臣子弟并外州人”[18]卷44,1904。在至德二年(757)組建之左右神武軍,“補元從、扈從官子弟”[16]卷50,1331。另有“射生子弟”[18]卷142,3865等。藩鎮(zhèn)中的子弟軍如劉辟在西川時期的“五院子弟”[18]卷140,3828,韓滉在江東組建之“迎駕子弟”[27],李愬任魏博節(jié)度使時,“取大將家翹秀者為子弟軍,列于諸校之上”[28]。會昌澤潞之役中出現有陳許徐泗“軍外子弟”[24]文集卷15,292,藩鎮(zhèn)中子弟軍的軍官多被稱為“衙前子弟”[29]、“節(jié)度子弟”[30],歸義軍還設有“子弟虞候”[31]。府州團練中的子弟軍如安史之亂中的常山團結子弟、李德裕鎮(zhèn)蜀時組建之雄邊子弟,幽州雄武軍中的“土團子弟”[24]文集卷第17,322。
羈縻府州中的子弟軍多出現于西南、東南。安史之亂后,南陽節(jié)度使魯炅以“嶺南、黔中、山南東道子弟五萬人屯葉縣北”[18]卷114,3361。巂州刺史曹高任也統率大軍“并東蠻子弟合勢接戰(zhàn)”[18]卷196下,5258吐蕃軍。唐代劍南道邊防軍有西山子弟、邛雅子弟,其中西山子弟為羌人組成,杜甫《東西兩川說》云西山“兼羌堪戰(zhàn)子弟,向二萬人,實足以備邊守險”[32]。西山子弟為本族羌豪統帥,《舊唐書·地理志》云:“乾元元年二月,西山子弟兵馬使嗣歸誠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內天??w附”。[18]卷41,1705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與西山子弟兵馬使名稱相近,只不過前者為都級長官。夏州乃緣邊藩鎮(zhèn),蕃漢混雜,境內尤以黨項居多,本鎮(zhèn)軍隊中自然有大量黨項羌,拓拔思恭早年即為夏州軍中之教練使。夏州左廂子弟軍,顧名思義由夏州本地的軍將及官健之子弟組建成軍,但考慮到由出身黨項羌之竇伯歲擔任該部最高軍事指揮官,該部應為蕃漢混編部隊,甚至全由黨項羌組成。黨項羌酋豪加入藩鎮(zhèn)武力早在開元年間即已出現,如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丁未,黨項鶻攬支來降,授果毅,借緋魚袋,與隴右節(jié)度驅使”[19]卷975,11288。根據《拓拔守寂墓志》,靜邊州都督拓拔守寂之叔拓拔興宗曾為“朔方軍節(jié)度副使、兼防河使”[12]225。拓拔興宗又曾任職于隴右節(jié)度使王忠嗣麾下,其《請致仕侍親表》之《第二表》曾上言唐玄宗道:“隴右專知教練兵馬使右驍衛(wèi)將軍藺廷輝,材略冠軍,智勇無對。今節(jié)度王忠嗣知其名,已令攝使替臣?!盵14]卷604,3133《冊府元龜》還記有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八月“靈州奏部落游奕使拓拔忠義招收得部落五千余帳,于界首安置訖”[19]卷977,11314。游奕使亦為藩鎮(zhèn)常見軍職。
綜上所述,竇伯歲家族為史籍未載之銀夏地區(qū)黨項大族。自竇伯歲曾祖竇羅磨始,唐廷均敕授竇氏家族,擔任黨項羈縻府州長寧州刺史、都督。志文開宗明義述及竇氏家族之郡望、族源,一方面表明竇氏家族深受漢地社會風氣影響,一方面又體現了竇氏家族之身份認同。黨項竇氏接受了唐廷對于黨項族源的界定,自稱為三苗之后。這一方面是由于時至唐末,中原王朝所塑造的黨項人為三苗之后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加之黨項竇氏世襲唐羈縻府州都督,對唐王朝保持著較強的政治認同,基于傳統觀念和忠唐的政治立場,黨項竇氏采納了唐廷對于本族族源的界定。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夏州藩鎮(zhèn)幕府文職僚佐的影響。由于竇伯歲與夏州節(jié)度隨軍江詁交游,江詁把中原王朝官修史籍對黨項祖源的描繪,照搬到了竇伯歲的墓志中,竇伯歲因此成為三苗之后。竇伯歲既被稱為三苗之后,又被稱為扶風竇氏,保持了雙重身份認同。與黨項拓拔氏不同,由于遠離唐廷,始終活動于夏州地域,黨項竇氏沒有深度漢化,因此堅稱自己為三苗之后,以保持非漢民族特點。但由于竇伯歲為夏州藩鎮(zhèn)武職軍將,在夏州城內居住,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中漢人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他也攀附扶風竇氏,自稱為扶風竇氏。
竇羅磨被唐廷敕授大首領及長寧州刺史,是在安史之亂后吐蕃與黨項聯合寇唐,仆固懷恩之亂又使唐西北邊防局勢愈加不穩(wěn),唐廷采納郭子儀建議將黨項遷徙、新置羈縻府州的背景下進行的。由于各黨項羈縻府州刺史在仆固懷恩之亂后積極入朝,加之朔方節(jié)度使路嗣恭在靈州威信大著,安撫黨項有力,隸于靈州之長寧州刺史竇羅磨也隨勢入朝,在長安請求助獻靈州軍糧以抗吐蕃,顯示了對唐王朝的忠貞不二,因此被志文高度稱贊。竇羅磨之孫竇鐵山繼任長寧州都督時,長寧州已由羈縻州升為羈縻府,這與其地黨項人口的日益增多密不可分。竇鐵山之子竇伯歲繼任長寧州都督后,又兼任夏州左廂子弟都知兵馬使,這一方面說明其時長寧州已由靈州轉隸于夏州,反映了唐廷對內徙黨項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另一方面表明竇伯歲繼承了盛唐以來黨項酋豪進入藩鎮(zhèn)軍事系統,掌握藩鎮(zhèn)武力的軍事傳統。與竇伯歲晚年同時之拓拔思恭正是以夏州藩鎮(zhèn)軍職教練使升為宥州刺史,在唐末亂世風云際會,通過統率夏州蕃漢軍隊參與平定黃巢之亂,最終奪取夏州藩鎮(zhèn)最高權力,成為世襲節(jié)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