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路瑤,郭耀賓,魏鐵錚,李 明,李守勉,李國杰
(1.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園藝學院/河北省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河北省蔬菜產(chǎn)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2.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位于我國華北地區(qū),北 緯38°73′ ~39°98′,東 經(jīng)113°82′ ~115°49′ 之間,總面積88 823.23 hm2,平均海拔864 m,最高峰小五臺山海拔3 059 m[1],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半干旱山地季風氣候[2],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40 mm 左右[3],土壤類型主要為弱堿性森林土[4]。本地區(qū)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28.1%[5],主要是以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栓皮櫟Q.variabilis和白樺Betula platyphylla為主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為主的寒溫性針葉林,以及由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和野薔薇Rosa multiflora等為主的溫帶落葉灌叢組成,植被類型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呈垂直帶性分布[6-7]。太行山北部地區(qū)位于東部蒙古、華北平原山地和黃土高原3 個植物亞地區(qū)的交界處,區(qū)系成分復雜多樣,總體呈現(xiàn)溫帶性質(zhì),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與經(jīng)緯度均呈正相關(guān)[8]。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多樣的植被類型,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區(qū)系,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大型真菌資源。
全球真菌種類大約220 萬到380 萬種,其中14萬種是高等大型真菌,而我國有記載的大型真菌僅有4 800 多種[9-10],尚有很多地區(qū)物種多樣性的資源調(diào)查研究不夠充分和深入。為了全面而準確地了解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的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課題組于2019—2020 年選擇該地區(qū)植被類型豐富、保存良好,適宜大型真菌生長的自然保護區(qū)、林場和森林公園等地開展資源調(diào)查,以期為大型真菌種質(zhì)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分別于2019、2020 年的7—9 月,針對河北省平山、靈壽、阜平、唐縣、順平、淶源、易縣、蔚縣、淶水和涿鹿8 個縣15 個鄉(xiāng)鎮(zhèn)采用踏查法進行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調(diào)查。踏查準備階段訪問或咨詢當?shù)卮迕瘛⒈Wo區(qū)工作人員和護林員,了解當?shù)卮笮驼婢N類、分布和發(fā)生情況。踏查路線主要根據(jù)當?shù)厣诸愋秃偷匦蔚孛驳仍O(shè)計,重點調(diào)查植被類型多樣,人類干擾較少,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林地、灌叢和草甸等。采集地相關(guān)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大型真菌采集地Table 1 Collection sites of marcofungi
標本采集時首先進行原位拍照,注意保證子實體的完整度,然后記錄采集信息,如采集時間、生態(tài)環(huán)境(海拔、林型、樹種和基物等)、地理位置和子實體的宏觀特征,最后對標本進行編號。新鮮的子實體于50 ℃的烘箱內(nèi)干燥,標本保存在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標本館(HBAU)。
續(xù)表:
傳統(tǒng)形態(tài)學鑒定包括宏觀形態(tài)及微觀結(jié)構(gòu)特征觀察。宏觀形態(tài)學特征主要觀察菌蓋、菌褶、菌管、菌環(huán)、菌柄和菌托的形態(tài)等;標本的微觀結(jié)構(gòu)觀察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對象是孢子、擔子、子囊和菌絲等結(jié)構(gòu),干標本在5% KOH 中恢復形態(tài),并在1%剛果紅中進行顯微觀察。形態(tài)學觀察具體操作參考戴玉成[25]、臧穆[26]、李玉[27]和圖力古爾[28]等相關(guān)文獻。
分子系統(tǒng)學鑒定通過CTAB 法提取標本DNA[29],使用ITS1/ITS4 引物[30]對樣品進行擴增ITS1-5.8S-ITS2 序列片段,由北京博邁德基因技術(shù)有限公司雙向測序。將測得序列與GenBank 數(shù)據(jù)庫(https://www.ncbi.nlm.nih.gov/genbank/)所收錄的已發(fā)表可靠序列使用BLAST 工具進行比對,并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綜合形態(tài)學、分子系統(tǒng)學和生態(tài)習性信息,對標本進行鑒定。其物種名稱及分類地位以Index Fungorum 數(shù) 據(jù) 庫(http://www.indexfungorum.org/Names/Names.asp)為準。
根據(jù)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大型真菌的物種鑒定結(jié)果,在Excel 中進行科、屬、種的數(shù)目統(tǒng)計,并以遞減順序排列[31],將物種數(shù)≥10 種的科定為優(yōu)勢科,物種數(shù)≥5 種的屬定為優(yōu)勢屬。本研究參考張富麗等[32]、羅宏[33]、劉昆麗[34]和鄭璇,等[35]的統(tǒng)計方法,將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種類劃分為食用菌、藥用菌、藥食兼用菌和毒菌。各類型經(jīng)濟真菌包括的物種參考戴玉成和楊祝良[36]、戴玉成等[37]及圖力古爾等[38]所撰寫的名錄。本研究在標本采集地開展的野生食用菌資源調(diào)查,毒菌的中毒類型參考圖力古爾等的研究成果[36]。
該地區(qū)大型真菌資源較為豐富,根據(jù)所采集的823 份標本鑒定出子囊菌門Ascomycota9 種,隸屬于3 綱5 目6 科7 屬,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 232 種,隸屬于1 綱10 目49 科93 屬(表2 和表3)。
表2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大型真菌數(shù)量統(tǒng)計Table 2 Sunnary of macrofungi
表3 科、屬、種的統(tǒng)計Table 3 Summary of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of macrofungi
2.2.1 優(yōu)勢科組成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大型真菌優(yōu)勢科(≥10 種)共6 個,由表4 可知,種類最多的是紅菇科Russulaceae,占全部種類的12.86%,共包含2 個屬31 個種;其次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含6 個屬16 個種,占全部種類的6.64%;第3 是絲蓋傘科Inocybaceae,占全部種類的6.22%,包含1 屬15 種;其余依次為蘑菇科Agaricaceae(5.39%)、多孔菌科Polyporaceae(4.98%)和絲膜菌科Cortinariaceae(4.98%)。以上6 個優(yōu)勢科共有23 個屬99 種,占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大型真菌總種數(shù)的41.08%。
表4 大型真菌優(yōu)勢科(≥10 種)Table 4 Dominant family of macrofungi (≥10 species)
2.2.2 優(yōu)勢屬分析 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屬(≥5 種)共14 個(表5),合計118 種,占總種數(shù)的48.97%。種類最多的屬是紅菇屬Russula22 種,占總種數(shù)的9.13%;其次是絲蓋傘屬Inocybe15 種(6.22%);第3 是絲膜菌屬Cortinarius12 種(4.99%),其余依次為乳菇屬Lactarius10 種(4.15%);蘑菇屬Agaricus、粉褶菌屬Entoloma和口蘑屬Tricholoma各7 種(2.90%);杯傘屬Clitocybe、滑銹傘屬Hebeloma和 栓 菌 屬Trametes各6 種(2.49%);裸腳傘屬Gymnopus、蠟蘑屬Laccaria和小菇屬Mycena各5 種(2.07%)。
表5 大型真菌優(yōu)勢屬(≥5 個種)Table 5 Dominant Genera of macrofungi (≥5 species)
基于本研究鑒定結(jié)果,太行山北部地區(qū)野生食用菌有41 種,藥用菌33 種,藥食兼用19 種,有毒菌26 種,有經(jīng)濟價值的共100 種,占總種數(shù)41.49%,部分種類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
2.3.1 食用菌 在該地區(qū)鑒定出的266 種大型真菌中,可食種類41 個,常見的種有大紫蘑菇Agaricus augustus、 橙 黃 蘑 菇A.augustus、 相 似 鵝 膏 菌Amanita simulans、香杏麗蘑Calocybe gambosa、白藍絲膜菌Cortinarius albocyaneus、雙環(huán)絲膜菌C.bivelus、犬絲膜菌C.caninus、金針菇Flammulinafiliformis、斑點鉚釘菇Gomphidius maculatus、櫟裸腳傘Gymnopus dryophilus、珊瑚猴頭菌Hericium coralloides、 紅 菇 蠟 傘Hygrophorus russula、 堿紫 漏 斗 杯 傘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 深凹漏斗傘I.gibba、 毛柄庫恩菇Kuehneromyces mutabilis、紅蠟蘑Laccaria laccata、淺灰香乳菇Lactarius glyciosmus、橙黃疣柄牛肝菌Leccinumaurantiacum、茶色粘傘Limacella glioderma、冬蓀Phallus dongsun、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斑粉金錢菌Rhodocollybia maculata、香紅菇Russula odorata、灰乳牛肝菌Suillus viscidus、絲蓋口蘑Tricholoma inocybeoides等41 種。其中經(jīng)濟價值較高,我國部分地區(qū)已開展一定規(guī)模栽培的食用菌種類有珊瑚猴頭菌[39]、金針菇[40]、秀珍菇[41]、大紫蘑菇[42]和冬蓀[43]。
2.3.2 藥用菌 本研究鑒定出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藥用菌33 種,具有抗腫瘤作用的大型真菌有煙管菌Bjerkandera adusta[44]、一色齒毛菌Cerrena unicolor[45]、樹 舌 靈 芝Ganoderma applanatum、深褐褶菌Gloeophyllum sepiarium、潔小菇Mycena pura、云 芝 栓 孔 菌Trametes versicolor[46]和 膠 質(zhì)射脈革菌Phlebia tremellosa[47];具備抗氧化作用的有毛韌革菌Stereum hirsutum[48]和褐環(huán)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另外大孢硬皮馬勃Scleroderma bovista具有消炎止血的功效;白囊耙齒菌Irpex lacteus可抗疲勞、降血糖、抑制癌細胞[49];色釘菇Chroogomphus rutilus可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34];毛栓孔菌Trametes hirsute可治療風濕、止咳、化膿[34];楊樹口蘑Tricholoma populinum可治療過敏性血管炎[34]。
綜合以上研究結(jié)果統(tǒng)計出本地區(qū)食藥兼用的大型真菌共19 種:平田頭菇Agrocybe pediades、棒 柄 瓶 杯 傘Ampulloclitocybe clavipes、 高 盧 蜜環(huán) 菌Armillaria gallica[50]、 香 杏 麗 蘑Calocybe gambosa、色釘菇Chroogomphus rutilus、珊瑚猴頭菌Hericium coralloides、紅蠟蘑Laccaria laccata、肉 色 香 蘑Lepista irina[51]、 紫 丁 香 蘑L.nuda[52]、 長 柄 梨 形 馬 勃Lycoperdon excipuliforme、網(wǎng) 皮 馬 勃L.perlatum[53]、冬 蓀Phallus dongsun[54]、翹鱗傘Pholiota squarrosa、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藍黃紅菇Russula cyanoxantha[55]、裂 褶 菌Schizophyllum commune[56]、大 孢 硬 皮 馬勃Scleroderma bovista[57]、 灰 乳 牛 肝 菌Suillus viscidus[58]和楊樹口蘑Tricholoma populinum[59]。2.3.3 毒菌 綜合文獻整理和資源調(diào)查,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有毒菌26 種。以所含毒素與臨床表現(xiàn),主要分為胃腸炎型、神經(jīng)精神型和肝臟損害型等。胃腸炎型毒菌含有蘑菇酸、苯酚和甲酚類化合物等胃腸道刺激物,誤食后一般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全身乏力等癥狀[60],此類型毒菌主要有芳香杯傘Clitocybe fragrans、絨邊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褐疣柄牛肝菌Leccinum scabrum、雕紋口蘑Tricholoma scalpturatum和硫色口蘑T.sulphureum;神經(jīng)精神型毒菌含有毒蠅堿、異惡挫衍生物、色胺類化合物和幻覺誘發(fā)物等毒素,在誤食后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興奮、神經(jīng)抑制或精神錯亂以及幻覺癥狀等[61],該類型毒菌有棒柄瓶杯 傘Ampulloclitocybe clavipes、 白 杯 傘Clitocybe phyllophila、 粗 鱗 絲 蓋 傘Inocybe calamistrata、污白絲蓋傘I.geophylla、潔小菇Mycena pura、白黃小脆柄菇Psathyrella candolleana和皂味口蘑Tricholoma saponaceum;肝臟損害型毒菌中多含有鵝膏毒肽或者鬼筆毒肽,在誤食后能夠使肝臟細胞嚴重受損[62],此類型主要有淡玫瑰紅鵝膏Amanita pallidorosea、黃蓋鵝膏A.subjunquillea和栗色環(huán)柄菇Lepiota castanea[63-64]。此外,本地區(qū)的白褐麗蘑Calocybe gangraenosa[65]、潤滑錘舌菌Leotia lubrica[45]、冠狀環(huán)柄菇Lepiota cristata[36]和肉色香蘑Lepista irina[36]的中毒類型不詳。
2.3.4 中國新記錄種 在調(diào)研中經(jīng)過形態(tài)學及ITS序列分子系統(tǒng)學鑒定發(fā)現(xiàn)8 個中國新記錄種(圖2),分別為黑褐絲膜菌、粗糙乳菇、馴鹿角孔菌、暗色麗蘑、擬火焰麗蘑、異囊铦囊蘑、青綠絲膜菌和銹色絨蓋牛肝菌,以上新記錄種中文名均為本文新擬。
圖2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中國新記錄種形態(tài)圖。Fig. 2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 China in the northern Taihang Mountains
黑褐絲膜菌
Cortinarius coracisKyt?v., Niskanen, Liimat. &Dima, Index Fungorum 185: 1 (2014).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417(MW862310),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4 日,采集地: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鎮(zhèn)白石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參考序列:KJ206499,參考文獻:Liimatainen[66]。
菌蓋直徑3.5 ~8 cm,半球形,成熟后扁球形,中央有凸起,表面暗褐色至黑棕色,粘滑,干燥后黑褐色,邊緣具微弱條紋,有時開裂。菌褶略稀疏,深紅褐色。幼嫩時有灰色內(nèi)菌幕,成熟后菌柄上常留有綠色痕跡。菌柄長6~13 cm,近頂處粗6~13 mm,粘,棍棒狀,纖維狀,灰白色至褐色,基部菌絲白色。菌肉深褐色,菌柄處厚4 ~7 mm,有時略具酒椰子氣味,味道不顯著。孢子倒卵圓形或橢圓形,少數(shù)窄橢圓形,10 ~13×6.2 ~8 μm。
粗糙乳菇
Lactarius crassus(Singer & A.H. Sm.) Pierotti,Index Fungorum 254: 1 (2015).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603(MW862400),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25 日,采集地: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鎮(zhèn)白石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參考序列:KT968581,參考文獻:Singer 和Smith[67]。
菌蓋直徑3.5 cm,初半球形至扁半球形,成熟后中央下凹,呈淺漏斗形,表面淺橙色至淺粉色,部分近白色,有同心環(huán)狀條紋,干燥時呈粉紅色,表面常凹凸不平,有時光滑,濕時稍黏,邊緣無條紋,常開裂。菌褶高2 ~4 cm,白色至淺奶油色,老后和傷后不變色,乳汁白色,較少,蓋緣處有想小菌褶。菌柄粗5 ~8 mm,長1 cm,圓柱形,初內(nèi)實,成熟后中空,與菌蓋顏色接近,有淡粉色微細縱向條紋。菌肉白色,老后變奶油色,傷后不變色,厚3 ~4 mm,味道柔和,無顯著氣味。孢子橢球型,表面疣刺狀突起,8 ~11×6.5 ~8 μm。
馴鹿角孔菌
Cerioporus rangiferinus(Bolton) Zmitr.,Volobuev, I. Parmasto & Bondartseva, in Zmitrovich,Volobuev, Parmasto & Bondartseva, Nova Hedwigia 105(3-4): 322 (2017).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706(MZ063062),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29 日,采集地: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鎮(zhèn)永興村白銀坨風景區(qū),參考序列:UDB031310,參考文獻:Zmitrovich 等[68]。
擔子果1 年生,單生或聚生。菌蓋直徑1 ~10 cm,基部厚0.5 ~2.0 cm,中央常凹陷,呈淺喇叭形,表面新鮮時淡黃色至黃褐色,無環(huán)紋和放射狀條紋,干燥后深黃褐色至褐色,邊緣尖銳,幼嫩時和干燥后略內(nèi)卷,成熟后平展。菌柄長20 cm 左右,直徑2.0 ~3.5 cm,不規(guī)則圓柱形,常彎曲,偶見分枝,近子實層處白色至奶油色,近基質(zhì)處變褐色。子實層孔面白色,干燥后深奶油色,延生,菌孔多角形,每毫米4 ~6 個,菌肉白色,老后奶油色,新鮮時呈肉質(zhì)海綿狀,干燥后變硬至革質(zhì)。孢子梭狀至圓柱形,8.8 ~16.5×3.9 ~6.5 μm。
暗色麗蘑
Calocybe pseudoflammula(J.E. Lange) M.Lange, Meddr Gr?nland, Biosc. 147(11):27(1955).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474(MW862295)、HBAU15478(MZ148529),采集時間:2021 年8月20 日,采集地:石家莊市平山縣合河口鄉(xiāng)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參考序列:KP192652,參考文獻:Singer[69]。
菌蓋直徑1.5 ~2.5 cm,幼時中央稍凸起,成熟后平展至近平展,樹蔭處呈濃郁的檸檬黃色,向陽處顏色較深至深黃色,老后黃褐色至紅褐色,邊緣有微細條紋,部分開裂。菌褶黃褐色至紅褐色,高2 ~3 mm,小菌褶較多。菌柄長2 ~4 cm,粗2 ~4 mm,黃褐色至褐色。菌肉脆,黃色。有輕微的粉塵氣味,略有苦味。孢子未見。
擬火焰麗蘑
Calocybe obscurissima(A. Pearson) M.M.Moser, in Gams, Kl. Krypt.-Fl., Edn 3 (Stuttgart)2b/2: 101 (1967).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678(MW862362),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27 日,采集地:張家口市蔚縣下宮村鄉(xiāng)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空中草原景區(qū),參考序列:KP192649,參考文獻:Moser[70]。
菌蓋直徑3 ~5 cm,幼時中央凸起,后平展,部分成熟后呈淺漏斗狀,表面灰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濕時稍黏,邊緣黃褐色,少數(shù)紫色,不開裂。菌褶幼嫩時白色,成熟后淺褐色,稠密,高3 ~5 mm。菌柄較細,長2 ~5 cm,粗2 ~5 mm,與菌蓋顏色相同,表面光滑,質(zhì)地松軟,傷后變淺褐色。菌肉近白色,薄,味道和氣味不顯著。孢子未見。
異囊铦囊蘑
Melanoleuca heterocystidiosa(Beller & Bon)Bon [as 'heterocystidia'], Docums Mycol. 14(no.53): 6 (1984).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694(MW862355),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28,采集地:保定市淶水縣野三坡國家森林公園百草畔景區(qū),參考序列:KX507368,參考文獻:Bon[71]。
菌蓋直徑4 ~6 cm,初扁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有時中部有約2 cm 凸起,表面黃褐色或淺灰色,有時褪色至近白色,邊緣平坦,或略帶波浪狀,無條紋,不開裂。菌褶薄,密,白色,或成熟后略帶粉紅色,高3 ~4 mm。菌柄較短,圓柱狀,近基部略粗,淺黃褐色,至黃褐色,傷后變深黃褐色,5 ~8×0.5 ~0.7 cm。菌肉白色,柄基部帶有黃褐色,干燥時略帶黃色,氣味和味道不顯著。孢子白色,橢圓形,具小突起,7 ~8.5×4 ~4.5 μm。
青綠絲膜菌
Cortinarius glaucocephalusM.M. Moser,Ammirati & Halling, in Moser & Ammirati,Mycotaxon 74(1): 12 (2000).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487(MW862294),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21 日,采集地:石家莊市靈壽縣南營鄉(xiāng)草房村五岳寨國家森林公園,參考序列:MW485740,參考文獻:Moser 和Ammirati[72]。
菌蓋初半球形至半球形,后平展至中部稍有凸起,表面色調(diào)復雜,青銅色,肉淺褐色至黃棕色,邊緣有時帶藍綠色調(diào),環(huán)境極為濕潤時整個表面近黑褐色,濕時黏。子實體幼嫩時菌幕絲膜狀,灰綠色至黃褐色。菌褶深赭黃色至黃褐色,近緣處帶藍紫色調(diào),小菌褶較多。菌肉灰白色或灰色,菌柄污白色,有條紋,柄基偶爾有紅色調(diào),長30 ~60 mm,頂端粗11 ~22 mm,具淺赭黃色縱向條紋,基部球狀,偶爾突起呈蘿卜狀。菌肉污白色至灰白色,老后變黃褐色,味道柔和。孢子橢球型,表面細疣狀突起,8.2 ~9.4×4.1 ~5 μm。
銹色絨蓋牛肝菌
Xerocomus ferrugineus(Schaeff.) Alessio,Boletus Dill. ex L. (Saronno): 282 (1985).
憑證標本及序列:HBAU15363(MW862315),采集時間:2021 年8 月6 日,采集地: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鎮(zhèn)白石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參考序列:MT955158,參考文獻:Schaeffer[73]。
菌蓋直徑4 ~9 cm;初半球形,成熟后扁半球形至近墊狀,表面有細絨毛,濕時不粘,橄欖色或紅棕色或黃棕色,少數(shù)橄欖色或近綠色,邊緣無條紋,不開裂。菌柄長3 ~7 cm,粗1 ~2 cm,近棒狀,基部收縮,干燥,堅硬,白色至淡黃色或黃色,基部黃色。菌肉白色至淡黃色,傷后至菌蓋均為粉紅色。孢子梭狀,10 ~13×3.4 ~4.5 μm。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大型真菌區(qū)系組成豐富,地理成分復雜。為探討該地區(qū)大型真菌區(qū)系多樣性起源與有關(guān)地區(qū)的區(qū)系親緣關(guān)系,本研究分別將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與內(nèi)蒙古赤峰市大興安嶺南部地區(qū)、山西五臺山和山西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已報道大型真菌種類(表6)進行區(qū)系相似性比較。
表6 各地區(qū)大型真菌數(shù)量統(tǒng)計Table 6M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macrofungi by region
結(jié)果顯示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與內(nèi)蒙古赤峰市大興安嶺南部地區(qū)具有較高的相似程度,有36 個共同屬,相似系數(shù)為56.71%,兩者最為接近,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興安嶺南部地區(qū)的緯度和平均海拔雖然略高(北緯42°~44°,1 200 ~1 400 m),而本研究中標本采集地域的海拔范圍較寬,包括了太行山脈中海拔較高的1 600 ~2 000 m 的地區(qū),同時兩地氣候和植被類型較為相似,且太行山北部植物區(qū)系受到東北和內(nèi)蒙古的影響[77-78],反映出2 個地區(qū)在大型真菌的起源上具有密切聯(lián)系。河北省太行山北部與山西五臺山有40 個共同屬,相似系數(shù)為52.03%,這可能是由于兩地同屬于太行山脈,地理位置、海拔、氣候、植被類型和植物區(qū)系等因素均較為接近[79],物種之間交流頻繁;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和歷山僅有23 個共同屬,相似系數(shù)44.88%,較前2 個地區(qū)偏低,主要原因可能是歷山位于緯度較低的中條山脈(北緯35°29′07″~35°23′10″),地處暖溫帶南部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區(qū),年平均溫度和濕度較高,植物區(qū)系中含有更多熱帶成分[80]。
本研究首次對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的大型真菌進行了形態(tài)學、分子系統(tǒng)學及生態(tài)習性的綜合研究。本地區(qū)已經(jīng)開展過一些大型真菌資源調(diào)查研究,但是這些工作中的物種鑒定方法多是依據(jù)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特征[81-83],往往缺乏分子系統(tǒng)學和生態(tài)習性的信息支撐,無法準確鑒定物種[84]。在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大型真菌中,鑒定出食用菌41 種,藥用菌33 種,食藥兼用19 種,毒菌26 種,同時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當?shù)厝罕姶罅坎墒车囊吧秤镁N類較少,僅限于巨大蘑菇(本文新擬)Agaricus megacarpus、高盧蜜環(huán)菌、厚環(huán)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和灰乳牛肝菌等少數(shù)種類,還有很多可人工栽培馴化的野生食用菌尚未發(fā)掘,且廣泛栽培的食藥用菌中缺乏本地菌種。太行山的毒菌也需要得到重視,本研究報道的淡玫瑰紅鵝膏和黃蓋鵝膏為劇毒菌,在華北地區(qū)已有多次誤食中毒并導致死亡的報道[85-86];棒柄瓶杯傘Ampulloclitocybe clavipes和肉色香蘑Lepista irina雖說是食藥兼用菌,但也存在有毒的報道[36,87],希望有關(guān)部門可以做好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地區(qū)的大型真菌調(diào)查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結(jié)果,雖為后續(xù)開發(fā)、保護和利用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材料,但已開展的研究往往采集時間較短,地點分散,而且太行山部分地區(qū)海拔較高、山勢陡峭、地形復雜且交通不便,很難開展大型真菌標本采集工作,導致已開展的資源調(diào)查均不同程度存在著不夠系統(tǒng)徹底,缺乏全面性的問題。同時該地區(qū)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較大,部分自然植被破壞嚴重,不斷地威脅到當?shù)卮笮驼婢纳?,相對于動物和植物,本地區(qū)的各級自然保護區(qū)尚缺乏對域內(nèi)大型真菌種類的了解,保護工作更是常處于空白狀態(tài)。由于大型真菌是太行山區(qū)森林和草甸等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故該地區(qū)的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還需要開展更為深入和全面地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還應對具有一定科研、生態(tài)和經(jīng)濟價值的種類實施就地和遷地保護培育,以及菌種和標本的收集和保藏,這對于實現(xiàn)我國華北地區(qū)大型真菌資源的可持續(xù)化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