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
(貴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與一般高等院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在文化基礎以及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修養(yǎng)比較低,再加上社會群體對于高職學生的一些不公平看法,造成很多高職學生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在實際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自暴自棄。此外,很多高職院校本身在管理方面也做得不夠到位,造成高職學生與社會復雜面過早接觸,在學生還未形成比較堅定的意志之前就已經(jīng)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這些都會造成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重限制,故而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當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與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可以更順利高效地開展。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以及近些年來社會競爭壓力的越來越大,教育領域的競爭性也在不斷提升。很多高職院校在實際辦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在招生時獲得更強大的優(yōu)勢,提升自身競爭力,會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將更多精力放在院校內部的學科設立方面、對各種優(yōu)惠政策的爭取方面以及對各種研究性項目成果的評比方面。因為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這些方面,在對學生管理中就難免有所忽視。造成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呈現(xiàn)出比較嚴重的放任自流現(xiàn)象[1]。這種情況下不但會造成高職學生對學校失去信心與認同,學生內心甚至會覺得學校拋棄了自己,會想要通過自我個性的展現(xiàn)來獲得更多關注目光,而這些在個性化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學生呈現(xiàn)出的心理變化,行為方式等也反過來會進一步加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就是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惡性循環(huán)的開始。
高職院校中的學生群體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的來源相對比較復雜,其中,有高考失利進入高職院校的,也有初中畢業(yè)之后就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的,還有一些中專畢業(yè)的學生通過分類招生等方式進入到高職院校,這就造成了高職學生結構的復雜化,為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再者,高職學生普遍在文化知識的學習方面比較差,人文素養(yǎng)以及進取心都比較不足,對于價值觀的建設、對于社會的認知等等都不夠全面,這些也會造成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無法高效配合教師教育工作的開展[2]。此外,高職學生的思維也更加活躍一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著極為鮮明的個性,在自主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也比較強,這些雖然對高職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可以帶來不小的幫助,但與此同時也會加劇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難度。
計算機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及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等的不斷發(fā)展對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極大的改變,當下環(huán)境中,計算機電腦、網(wǎng)絡、智能手機等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高職院校中的學生作為年輕一代自然也受到了來自于這些技術的比較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很多高職院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這方面不是特別關注,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措施,難免造成學生在實際院校生活階段沉迷網(wǎng)絡,對學習以及周圍的人際交流等問題嚴重忽視。而與此同時,網(wǎng)絡中也充斥著比較多的不良思想,學生在沉迷網(wǎng)絡的過程中受到這些思想的沖擊,在思想觀念方面也容易進入到錯誤的道路,這些對于高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也都會造成極大的阻礙。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學習與生活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其本質是對學生,也就是人的一種管理,因此會存在比較多的特殊性,當然,與其他的一些管理工作也存在著一定的共性。這意味著高職院校必須要有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要能夠借助于人性化管理,標準化管理等來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可以更順利開展,也能夠獲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但在當前的很多高職院校中,管理者們多數(shù)持有的仍然是比較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在實際管理工作落實時所遵循的也依舊是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如制定校規(guī)校訓,對犯錯學生進行批評記過處理,在實際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也頻繁使用說教的方式等,這些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并不能說完全沒有優(yōu)勢的,但長期沿用仍然會造成學生管理成效的越來越差[3]。尤其是新時期的學生與過去高職學生在特性,偏好等方面是存在比較多的差異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對這些涉及較少,強行應用不但無法發(fā)揮出比較好的管理效果,還可能進一步激發(fā)出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給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造成更大的困難。
思政教育融入到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工作難以開展的問題。高職學生之所以難管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學生在思想上是不成熟的,造成其在實際的日常校園生活學習中難免會有一些不理智的行為。譬如說逃課,沉迷網(wǎng)絡等,這些會加劇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負重。而借助于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進行高職專業(y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思想上變得更成熟,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職責,對自我有更強的肯定,并愿意為未來的美好生活去不斷奮斗。學生自己對本身行為進行了改善,在高職學習過程中有了更高的自覺性,那么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自然就會順利很多。
很多高職學生可能在剛剛進入到學校時曾經(jīng)下定決心,未來時間里一定會努力學習,為自己謀求更好的前途。但在進入到高職院校之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誘惑,逐漸忘記自己原本的目標。尤其是個體都是有惰性的,高職學生在意志力不夠堅定的情況下難免會表現(xiàn)出比較嚴重的惰性,在學習上越來越懶散,這是當前很多高職學生都存在的通病。而思政教育可以幫助高職學生理解社會生活的不容易,對當下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并在理解明確生活現(xiàn)實的過程中逐漸擁有更強的意志力,在面對社會誘惑時能夠堅守自己的本心,對自我行為有更強的約束力,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努力[4]。這對于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有極大的益處。
得益于當前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很多高職學生都生活在一個比較幸福的環(huán)境中,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對于國家社會體制為其帶來的各種優(yōu)惠也就沒有太大的感受。也因此有很多人都會覺得當下年輕學生是更自私,更自我的。高職學生中的確是有很多學生對于未來的發(fā)展目標不夠明確,之所以學習也更多是為了未來能夠有一份好的工作,對于社會建設其實是沒有太大責任感的,這會造成學生即使掌握比較強的專業(yè)技能之后,其可能也不會對整個社會作出太多貢獻,甚至在工作中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他人造成一些侵害。這絕不是高職教育的原本目標。而思政教育的存在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在接受專業(yè)課程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在思想道德等方面獲得不斷進步,從而產(chǎn)生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在校園團體生活中也會更配合教師學校的管理。
思政教育對于高職學生的思想理念以及價值觀等是有著極大幫助的,能夠幫助高職學生逐漸建立起對于自身的肯定與自信,能夠使其在自制力方面變得更強,面對社會誘惑時能夠理性思考,有更強的意志力,可以承受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也開始對高職院校中學校與教師的各種管理行為更理解,體會到這背后的來自于高職院校以及教師的對于自我的關愛。從而對管理工作更加配合。因此在高職學生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融入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是極為必要的,二者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高職院校應該對思政教育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給予更多重視。
伴隨時代科技的發(fā)展,不同行業(yè)領域之間的交融性越來越高,而在實際進行高職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難以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簡單來講,高職學校要想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管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隔開學生與社會復雜面的接觸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畢竟當下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幫助高職學生有了更多的途徑去了解社會,而了解到了社會的多元化之后,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們也不再是學生心中唯一的崇拜對象,甚至對學生來說可能還會覺得有的教師做得不到位[5]。這些都會造成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越來越低。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假設無法隔絕高職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那么不如借助于社會力量去影響學生,從而使得原本影響學生管理工作的不利因素反而成為推動學生管理工作越來越高質量的一種助力。
無論是高職院校中的學生還是社會其他個體都是非常容易受到其所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的。故而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在其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給予社會大環(huán)境足夠的重視,借助于一定的引導措施來加強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性,讓社會力量也參與到高職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是可以借助于產(chǎn)教融合的方式來加強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幫助高職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社會以及其未來的工作環(huán)境,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應用掌握的知識,在實踐中也學習對自己未來更多幫助的技能,在形成更加開放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的同時,學生也能夠從社會企業(yè)中吸收更多在學校理論學習中無法獲得的思維與能力。
譬如說,高職學生可以在社會企業(yè)中以前輩為榜樣增強自我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學習其敬業(yè)精神、鉆研精神。在實踐中遇到困難時發(fā)揮自己的潛能,逐漸掌握更強的社會生存能力,能夠勇敢面對困境,不斷砥礪前行。除此之外,高職學生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還能夠形成更加完善的對于社會體系的認知,從而有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教育能夠帶給自己的成長益處,從而在今后的校園生活中更自覺地去接受相應管理條約的約束,如此,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自然越來越高。
前文中也說到了,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性格方面要更加多元化一些,其本身擁有的自主意識也是極為強烈的。故而在實際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想將思政教育融入得更合理,還必須要創(chuàng)建一定的平臺來幫助學生可以更充分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個性與才能。一方面,高職院??梢栽趯W校內部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特長等等來創(chuàng)建不同的學生團體,譬如說文學社團、志愿者協(xié)會、體育運動協(xié)會、科技創(chuàng)新協(xié)會等等,確保每一位高職學生都能夠在學校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團體,從而加入其中,對高職院校有更強的歸屬感,也能夠有更豐富的校內生活,從而形成一種更加積極進取的校園奮斗氛圍。另一反面,高職院校在日常管理學生的過程中還應該多組織開展一些社會活動,比如說,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敬老愛幼獻愛心活動等。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可以對團結協(xié)作有更深刻的體會,也不斷通過這些行為去影響自己的內心與思想,從而在價值觀念方面有更多的進步。
筆者認為,在對高職學生進行管理工作中是分不同層次的,第一層次自然是最基礎的,借助于規(guī)章制度去約束學生的行為,好的一點是效果立竿見影,但不好的則是難以真正對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理念產(chǎn)生改變,學生對這些規(guī)章制度也只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因此管理成效并不會持續(xù)太長時間。而第二層次則是借助于規(guī)章制度約束學生,使其逐漸擁有更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與此同時,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用文化對其產(chǎn)生熏陶,從而幫助學生從內心深處對這些規(guī)章制度產(chǎn)生認可,有更發(fā)自內心的對于制度的遵守。思政教育融入到高職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追求第二層次的學生管理。高職院??梢栽谌粘9芾韺W生的過程中適當?shù)貙⒕A斜到為學生打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這方面。使學生不斷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滋養(yǎng),在行為與素養(yǎng)方面有更理想的體現(xiàn),這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增強是有著極大益處的。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加強管理,可以適當借助于企業(yè)管理的思路來提升所有高職教師在實際管理學生過程中的積極性,從而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改善學生教學質量,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方面。以教師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來重新喚起高職學生對于教師的崇拜情緒,對教師的管理可以更配合。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應該為學生構建出更完善的學習競爭機制,通過更加多樣化的鼓勵政策來激發(fā)出所有高職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6]。尤其是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以學生的專業(yè)課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學生的品德、智慧、體育技能、審美創(chuàng)造等都應該是學生成長的一面,高職院校在針對學生成長去設立獎勵的過程中也應該將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到考量范圍。要真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及多樣性成長,營造出更加濃厚的具有人文氣息的高職校園環(huán)境。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職業(yè)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對于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實際辦學過程中,高職院校一定要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可以將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同步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借助于思想教育來幫助學生可以真正理解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并對自身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更明確,在思想以及價值體系方面更成熟。如此,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取得更高質量以及更理想成效的同時,高職學生的成長也會更滿足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