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冉
(南京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8)
2019年1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截至2022年5月17日,全球5.19億人、全國累計144.99萬人感染。圖書館作為人流匯聚、空間密閉的公共場所,受到影響和沖擊的力度前所未有,使得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不得不隨之改變。階段性的疫情終將過去,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至少經歷了兩次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如今的新冠疫情相較于2003年的SARS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理由相信,新冠疫情絕不會是最后一起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但公共圖書館在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方面,學術研究層面上存在研究成果較少、起步較晚、內容單一、缺乏細節(jié)、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1],工作實踐層面上存在思想上不重視、謀劃上不超前、應對上較被動等問題。鑒于此,本文希望對南京圖書館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管理、服務、應對措施進行梳理分析,對公共圖書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策略路徑進行探討。
自2020年1月24日江蘇省決定啟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之后,南京圖書館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迅速行動起來,根據疫情防控的進展情況,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抗擊疫情的做法和舉措,堅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從嚴從緊、從細從實抓好疫情防控各項措施。
作為公共圖書館,保護讀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要務。江蘇省啟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之后,南京圖書館(含24小時自助圖書館)立即實行閉館,第一時間通過網站、微信、微博和相關媒體發(fā)布通知。成立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修訂完善《南京圖書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預案》《南京圖書館突發(fā)事件處置預案》,全面統(tǒng)計掌握單位干部員工及親屬的外出行程、身體健康狀況,實行日報告制度,從而使南京圖書館未發(fā)現一起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閉館期間,認真做好館舍消殺、防疫物資采購等工作。
作為信息發(fā)送的權威渠道之一,公共圖書館在傳播科學知識、安撫恐慌情緒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南京圖書館網站專門開辟萬方醫(yī)學網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欄目,為新冠預防的權威資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宣傳渠道;同時,利用微博、微信和官網新媒體平臺等向廣大讀者和市民宣傳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引導社會輿論堅定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南京圖書館面向讀者舉辦了“‘中科杯’疫情防控知識大賽”,舉行“萬眾一心抗疫情”主題征文活動,同時聯合省內68家公共圖書館和2家高校圖書館參加了線上閱讀活動——2020“我的戰(zhàn)疫”閱讀馬拉松線上快閃賽,江蘇共有2 300多名讀者參與本次活動,比賽用書選擇了《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旨在讓更多人通過閱讀掌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知識,真正“以讀攻毒”。
疫情初期,廣大市民都禁足在家中,相較平時有著更為強烈的閱讀需求,公共圖書館應著力滿足讀者的需求。在疫情閉館期間,南京圖書館堅持“閉館不打烊”,推出“網上服務更精彩”專題。“江蘇少兒數字圖書館”為少兒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專題線上資源與活動,少兒館精選了一份寒假書單推薦給線上讀者,同時更新官網欄目,推出了艾迪科森少兒多媒體圖書館、樂兒動漫圖書館、妙趣手工坊、中華連環(huán)畫在線閱讀、貝貝國學、智編牛等欄目,給孩子們提供了一份知識大餐,為孩子們的生活增添厚度與樂趣,也為家長陪伴孩子升溫助力。向讀者薦讀古今中外經典書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網絡化傳播;聯合懶人聽書等多媒體資源,讓讀者宅在家里也能享受視聽盛宴。海量的電子圖書、有聲讀物、數據庫、線上文化活動陸續(xù)上線供讀者免費使用。此外,還持續(xù)通過江蘇省聯合參考咨詢網和江蘇省工程文獻平臺,為廣大讀者提供答題和文獻傳遞服務,切實保障讀者在疫情防控階段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0年年初,湖北疫情吃緊。為支援湖北“抗疫”工作,南京圖書館推出了對援鄂抗疫醫(yī)護人員和湖北省讀者全方位的免費服務。2020年2月21日,南京圖書館專門為江蘇省援助湖北前方指揮部制作了線上獲取南圖資源的流程圖,提供給江蘇省援助湖北醫(yī)療隊員、前方指揮部人員共2 700人左右使用,他們可通過手機微信免費閱讀圖書館提供的幾十萬種數字資源,還可以免費注冊辦理南圖借閱證,同時向武漢圖書館捐贈一次性雨衣、手套、護目鏡等防疫物資。此外,南京圖書館專門針對湖北省讀者開通了“陶風網借服務項目”,湖北地區(qū)讀者可以在網上借閱南京圖書館館藏圖書,通過快遞公司免費送書到家,讀者可以通過快遞公司實現還書。為了對抗疫情,南圖黨員響應號召,積極捐款,僅一天時間就籌集捐款6萬余元。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各地陸續(xù)復工復產,為了滿足居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公共圖書館也陸續(xù)開放。為了迎接開館,館舍全面消殺,保潔人員定期對館舍進行清潔消毒,堅持“人、物、環(huán)境”同防,按時對圖書和電梯、存包間、辦證大廳、衛(wèi)生間、停車場等公共區(qū)域進行消殺,重點對使用率高的少兒館、閱覽室進行精細消殺,確?!叭采w、無死角”;同時,南京圖書館按疫情防控要求,對各層區(qū)域的散流罩、通風管道及空調機房內的風機濾網及時消毒、清洗。2020年3月19日,南京圖書館在繼續(xù)執(zhí)行嚴格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對讀者開放了二、三層外借區(qū)域,滿足讀者借還書的基本需求,對出入通道及讀者活動區(qū)域進行重新規(guī)劃,實行預約入館制,每日進館總量控制在2 000人次。開館前提前準備好口罩、手套、消毒液、測溫儀等相關防疫物資,設置獨立的出入口通道,建立體溫檢測制度,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毒消殺工作,關閉中央空調系統(tǒng),限制人員聚集。2020年3月25日讀者限額增至3 000人,新增開放了三層“電子閱覽廣場”、五層“和暢文苑”自修室。2020年6月5日,讀者限額增至5 000人,新增開放少兒館(7~15歲)、江蘇作家作品館、惠風書堂、三層中外文報刊借閱及專題閱覽區(qū)、四層“國學館”所有開架閱覽區(qū)、縮微閱覽區(qū)、七層典藏書庫等區(qū)域。
雖然公共圖書館在新冠疫情面前積極作為、沉著應對,但是來勢洶洶的疫情也將公共圖書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暴露了出來。
長期以來,因為沒有經歷過如本次新冠疫情這般嚴峻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考驗,公共圖書館在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方面普遍存在重視不夠、意識淡化、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公共圖書館長期把工作重心放在讀者借閱服務、數字信息服務、館藏圖書建設等方面,而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應對考慮得不夠多。即便是同屬于安全范疇內的事項,對公共圖書館來說,平時更多關注的是防火安全、保衛(wèi)安全等,而對衛(wèi)生安全重視不多,提及衛(wèi)生安全更多地等同于衛(wèi)生保潔。公共圖書館的多數資金也集中在館舍建設、圖書購買、設備更新等方面,除了疫情防控期間,幾乎沒有資金投入公共衛(wèi)生防疫工作上。
毋庸置疑,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文明程度的提升、各方的重視,公共圖書館建設得越來越“高大上”、越來越時尚,如南京圖書館占地面積2.52萬m2,建筑面積約7.8萬m2,地下局部2層,地上9層。當代新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為了時尚感,一般采用玻璃幕墻,為了營造氣勢,一般采取開放式的空間布局,只在功能上進行區(qū)域劃分,而沒有在實體上進行物理隔離。這就帶來了巨大的隱藏風險,如果讀者中有類似于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患者,病毒將不受約束地四處散播,大大提高病毒的傳播半徑,成倍增加讀者的感染概率;同時,正如程丞[2]所述,這種開放的空間也對防疫隔離和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傳播路徑追蹤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公共圖書館大多采用中央空調來調節(jié)室溫,讀者上下樓的主要方式是乘坐公共電梯,這些都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因為前述思想上不夠重視的原因,公共圖書館缺少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專業(yè)性的人才隊伍。在組織機構設置中,也很少有明確分管公共衛(wèi)生工作的專職領導,更沒有相應的專職部門和專職崗位。組織網絡不健全、缺少專業(yè)人才,就會導致沒有順暢的信息傳遞渠道,沒有科學的信息分析能力,不能及時在萌芽狀態(tài)發(fā)現問題,不能準確預判衛(wèi)生事件的趨勢和危害程度,難以及時有效地進行信息報告和果斷處置。
當前,讀者到公共圖書館還是以借閱紙質載體的書籍為主,每天都有大量的書籍經過不同讀者的觸摸、翻閱,通過讀者的借閱帶入不同的家庭,這些書籍都是傳染病毒的良好傳播載體。據統(tǒng)計,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與借閱率成正比關系,圖書借閱1次時細菌菌落數為36,借閱5次時細菌菌落數為51,借閱10次時細菌菌落數高達73[3]。被污染的紙質書籍,會成為威脅廣大讀者和館員的巨大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但遺留的經驗教訓絕對不能忘記,一定要以此次危機為警醒,把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擺在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位置。推動公共圖書館變革、更新和重構,建立起后疫情時代常態(tài)化應對機制,在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突發(fā)時,能夠將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思想是行動的總開關,只有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了,才有可能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機制。各家公共圖書館一定要從新冠疫情中汲取教訓,切實把公共衛(wèi)生安全問題擺上本單位工作的重要位置,精心制定緊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習,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應明確圖書館一把手負總責,明確責任領導、責任部門、責任人,加強開展面對普通館員公共衛(wèi)生領域知識的培訓,引進專門的醫(yī)學衛(wèi)生領域專業(yè)人員負責和指導圖書館公共衛(wèi)生安全工作,提升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一支包括館員和讀者在內的公共衛(wèi)生志愿服務隊,定期在圖書館舉行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應急演練,平時當戰(zhàn)時,戰(zhàn)時才能當平常,有條不紊,臨危不亂。
新建的公共圖書館應在設計之初,就將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納入設計功能之一,統(tǒng)籌好美觀、實用與有效防疫之間的關系。已建成的公共圖書館應進行適度改造,必要時可以將通透大空間實現區(qū)域隔離,以適應防疫要求。對圖書館的通風系統(tǒng)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減少對中央空調的依賴,盡可能地實現區(qū)域獨立通風換氣,及時有效地對公共電梯、電腦等設備和圖書進行清潔消毒,切斷傳染途徑。
《公共圖書館法》促進了數字閱讀的發(fā)展,數字閱讀逐漸成為閱讀推廣的新趨勢[4]。在新冠疫情期間,由于讀者不能前往圖書館借閱實體書籍,為了滿足閱讀需求,較多地轉向了數字閱讀,這在客觀上促成了讀者數字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數字閱讀能夠有效減少讀者的間接接觸,有利于傳染類疾病的防范,應予以積極推廣。要推動紙本資源同步轉化為電子資源,尤其是一些珍貴的古籍資源,平時只允許讀者復印掃描,查閱不便,轉化為電子資源才能使讀者更高效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在圖書采購中重視電子書與紙質書同步采購,加大公共圖書館之間、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之間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打造紙電一體化云平臺。
疫情閉館期間,公共圖書館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得到了讀者的積極參與,這使得圖書館服務模式從“線下服務”轉變?yōu)椤熬€上服務”、從“讀者在館借閱”轉變?yōu)椤坝脩粼诰€訪問”、從“有線網絡服務”轉變?yōu)椤盁o線移動服務”[5],成為公共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疫情防控期間,明星們開起了線上演唱會,老師們紛紛變身網絡主播,開啟網絡直播教學,這給了公共圖書館以啟示。要緊跟5G時代步伐,拓展移動客戶端服務,將網絡直播與傳統(tǒng)講座相結合,提供可視化服務,拓展社交功能,積極構建智慧型圖書館。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倒逼公共圖書館在頂層設計、運行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以改進。公共圖書館在應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方面,存在思想和制度層面不夠重視、館舍設計缺乏防疫因素考慮、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人才缺乏、傳統(tǒng)紙質書籍增大傳染風險等不足,要通過提高思想認識、完善響應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優(yōu)化功能布局、提升無紙化率、推廣數字閱讀、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推進智慧建設等途徑,不斷提升公共圖書館常態(tài)化應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