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民云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批評課堂教學:“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沒有像在學校里、課堂上這么濫用和浪費時間的?!盵1]為何存在如此嚴重的“濫用和浪費時間”現(xiàn)象?追根究底是教師低質(zhì)量的教育教學造成的,是教師教育素養(yǎng)不足帶來的惡果。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正是取決于此。教師應(yīng)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工作室里,放著一堆堆的筆記本,內(nèi)中都是閱讀摘錄的材料和從報紙上剪下來的資料,涉及學校中的所有學科。對于學科本體性知識,他一直秉持這樣一個觀點——“學科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yīng)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shù)家和詩人?!庇逃覒烟睾R灿蓄愃频挠^點,他認為教師要能夠“鳥瞰課程”,好的教學才有可能。這就要求教師學科專業(yè)上的高度要遠遠超越教科書。教師要能夠分辨清楚所教學科中最復雜的問題,能夠清楚那些處于科學思想前沿的問題,如教物理的教師,應(yīng)當對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場論,能夠設(shè)想出將來能源發(fā)展的前景。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就是這樣逐步建立起來的。難以想象,離開廣博的閱讀,教師如何建立這樣的素養(yǎng)。
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教育。什么樣的教師稱得上好教師?好教師是如何成長的?筆者喜歡從三個維度來定義好教師:“明師、德師、能師”,三者缺一不可。所謂“明師”,即明教育之道,明兒童成長之道,明自我之道——我是誰?我堅持或者鐘愛什么?我想去哪里?換句話說,“明師”,就是那些能夠真正深刻認識教育、認識兒童、認識自我的教師。可想而知,沒有博觀約取,沒有持久深入的讀書學習,“明師”之境殊難達到。所謂“能師”,是指專業(yè)功底扎實、教學水平高超、教學技藝精湛,且能夠熟練應(yīng)用教育技術(shù)與工具的教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 年發(fā)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這樣說:“教育學過去一度是一種藝術(shù)——教學藝術(shù),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一門科學,這門科學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chǔ)上的,而且是和心理學、人類學、控制論、語言學以及許多其他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然而,教師對于教育學的應(yīng)用,在很多情況之下,仍然把它當作一種藝術(shù),而不把它當作一門科學?!苯逃龑W既然是一門科學,而且是和多門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很難想象,沒有持久的讀書學習,教師如何能夠深刻理解和把握。所謂“德師”,應(yīng)該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熱愛生命,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暗隆笔顷P(guān)乎心靈的。人的生命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心靈的狀態(tài),而心靈的核心是什么?當然是思想?!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绻盐覀兊男撵`比作這“半畝方塘”,我們的思想就是這塘中的“水”,而讀書無疑正是水的“源頭”,正因為有了這個“源頭”,才有了“清如許”的活水,才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萬千景象?!白x書,讀書,再讀書”正是好教師成長的不二法門。
日本著名教育學者佐藤學先生曾在《教師花傳書》中飽含憂慮地寫道:“無論是西洋還是東方,自古以來,教師之所以承擔不平凡的教育工作,是因為教師自身比任何人都更愛讀書、更加好學,只有那些學者才允許執(zhí)掌教壇。但現(xiàn)在這一根基已經(jīng)崩潰,這可算是教育最大的危機了。”的確,讀書對于教師而言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遺憾的是,學校中教師讀書基本只是擺設(shè)。都說讀書重要,但真正開展教師讀書卻不得其門而入,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半途而廢,草草收場。依筆者個人經(jīng)驗,學校開啟教師讀書之路,校長帶頭讀是關(guān)鍵,重點是要在“選好書、讀好書,用好書”上下功夫。
校長讀書,是拓寬視野、汲取教育經(jīng)典的豐富營養(yǎng)、學習他人有益經(jīng)驗、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領(lǐng)導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對于學校而言,校長讀書更重要的意義是,校長讀書的姿態(tài)會成為學校學習文化建設(shè)的風向標,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lǐng)力和影響力。只有愛讀書的校長,才能帶出愛讀書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的帕夫雷什中學教師讀書蔚然成風,正是得益于他的身體力行。他是一個真正的閱讀者,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將閱讀視為自己的信仰。作為文學教師,他卻能夠勝任中小學全學科的教學,正緣于他廣泛自學了與所有學科相關(guān)的科學著作,除了文學、數(shù)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他還帶著強烈的興趣閱讀了遺傳學、自動學、電子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科學著作。有這樣一個如饑似渴讀書,并且極力倡導讀書研究的校長,自然就有了一群愛讀書的教師。
讀書,要“選好書”。讀書雖然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每個人對書的需求和偏好都不同,但就學校而言,總有一些書值得所有教師都來讀一讀,這些書幾乎可以打動所有教師心靈,可以對所有教師都有所幫助。如《特別女生薩哈拉》,就是這樣一本適合新老教師閱讀的書,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先生在為這本書寫的中文序中說:“我們都愉快地讀一讀。我們就都愉快地看見了高處,我們可以往那兒去!”這是一本讀著讀著,就讓人沉浸其中,讓人看見了高處,甚至可以走向高處的書。這樣的書有很多,學校推動教師閱讀,初期尤其要用心選擇這樣具有普適性、閱讀體驗相對輕松愉悅、特別走心的書,這樣的書既能夠激發(fā)教師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教師樹立閱讀的信心。當然,所謂“好”是相對的,不同閱讀基礎(chǔ)、不同專業(yè)層次的教師閱讀需求是不一樣的,剛開始推動閱讀的學校與教師閱讀已成風氣的學校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昂谩钡谋举|(zhì)是合適,是循序漸進,以需求和解決問題為導向,引領(lǐng)教師逐步走上專業(yè)閱讀的道路。
讀書,要“讀好書”。一本書,浮光掠影是讀,細嚼慢咽也是讀,但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樣。雖然教師的文化基礎(chǔ)都不差,但奇怪的是,未經(jīng)指導和閱讀訓練,能夠把一本書真正讀好的教師遠不如預期。如筆者曾指導一所小學的教師共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交流討論“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時,就感覺很遺憾,這么重要的一個觀念,并沒有引起讀者的足夠重視,許多教師認為這個論斷強調(diào)的只是如何對待后進生問題。事實上,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實踐和理論中,后進生、天才學生、中等生都一樣重要,都需要慎重對待,都不能有所忽視。“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強調(diào)的是“人”,是具有無限多樣性和可能性的發(fā)展中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點燃兒童心中“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標,這個目標對所有學生都一樣,但在實現(xiàn)的方式上卻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這一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列舉了帕夫雷什中學阿里辛柯和雷薩克老師的數(shù)學課,展現(xiàn)的正是差異化教學的觀念和操作方法,認真體會,對教學應(yīng)該會有很多有益啟示?!皼]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說是這本書的“文眼”,其重要性無可替代?!皼]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意味著生命個體的無限多樣性和復雜性,意味著教育任務(wù)的艱巨和艱難,在討論本書所有教育觀念時,不能忘記這個論斷。事實上,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閱讀交流中,許多教師在討論某個問題時,總是進入不了文本,談著談著就完全回到自己的經(jīng)驗中,使交流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超越不了討論者的標高,失去了閱讀本身的意義。既然是一次“閱讀”的交流分享,回到文本,無論是尋找答案,還是質(zhì)疑批判,和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由文本再反觀自我和他人,從而形成新的認識,閱讀才有其價值。“讀好”需要專業(yè)的引領(lǐng)和帶動,指導教師需要掌握必要的閱讀乃至寫作的策略和方法,讓教師在閱讀中能夠真正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領(lǐng)略文本的魅力。只有“讀好”了書,教師才能體驗讀書之樂,才能真正喜歡上閱讀。
讀書,要“用好書”。對教師而言,讀書既是精神生長的需要,也是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為學生提供更有品質(zhì)的教育的需要。因此,讀書之用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教師從專業(yè)素養(yǎng)到心靈的全面提升上,體現(xiàn)在工作效能和工作實績的全面提升上。正如北宋理學大師程頤說:“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還是此等人,就是未讀《論語》?!薄坝煤谩本褪且ㄟ^書來改善工作和生活,通過書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乃至蛻變。教育首先是關(guān)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shù),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yīng)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顯然,教師只有通過廣泛的專業(yè)閱讀,才能洞見教育,才能真正勝任教育工作,這也是書的最基本之用。但“用好書”不僅僅是實用性的“用好”,更重要的“用好”,是通過不斷閱讀、感悟、積淀、內(nèi)化,讓書籍豐富和提升自己,讓書籍成為滋養(yǎng)心靈的養(yǎng)分,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生長和超越?!坝煤脮保瑫拍艹蔀榻處煶砷L的階梯,讀書也才能成為教師內(nèi)在的需要,讓教師真正癡迷于讀書。
帶領(lǐng)教師走上讀書之路,讓學校涌現(xiàn)越來越多的好教師,這是校長治校最便捷、最可靠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