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星
子曰:“有教無類?!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篇》)“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讓當時的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這樣的教育公平思想照耀至今。2000 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有教無類”思想,它依然充盈著教育的力量,啟發(fā)著教師去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不同方面的成長,關注每一種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力量。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流傳至今。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nèi)匀徊豢杀苊獾匕l(fā)現(xiàn),有些學生是得不到教師關注的,是游離于課堂之外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關注,是夫子廟小學教師多年來堅定的信念。
在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課堂上有些學生被冷落在一邊,他們很少有發(fā)言或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些學生的學習需求常常是被教師忽視或否定的。我們要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在場,關注學生的訴求,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力求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
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經(jīng)過雕琢會成材。每個人都可以成長,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認知水平的高低。如某些學生也許在語文、數(shù)學學科方面不夠突出,但在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方面卻可能有著驚人的天賦。我們要重視揚長教育,激發(fā)每個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活每個人身上的潛在能量,讓學生的長處得到盡情展示。
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成長。教師要給學生賦能,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才智和潛能。賦能,就是要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成長。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支持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獨立思考和嘗試的機會,讓學生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既豐富了情感,又錘煉了意志,最終實現(xiàn)個人質(zhì)的飛躍,成就人生的美好。
在夫子廟小學,“有教無類”思想啟發(fā)著教師去關注學生全員、全程、全方位發(fā)展,讓每個學生的成長都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讓每個人都被看見,這是夫子廟小學教師的教育信念,每位教師也一直在身體力行地踐行著。
1.讓課堂沒有“孤島”。
課堂上的“孤島”是指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不受重視而無心向?qū)W并選擇逃避的一類學生。小明就是這類學生的代表,他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的基礎都比較薄弱,學習缺乏自信和興趣。面對小明這樣的學生,我們堅持不放棄、多鼓勵,給他設置和其他學生不同的合格線。例如:英語課上小明不能用英語說出完整的句子,但可以在對話中說出一個或幾個單詞,這時教師給予他熱烈的掌聲;數(shù)學課中小明只能做出一兩道算式,教師依然表揚他。適當降低要求,采用賞識教育,讓小明“踮起腳尖”就能“夠到”,讓他更好地融入這個集體,不再成為課堂的“孤島”。
2.讓學生不再“孤單”。
“孤單”指的是已經(jīng)全部掌握了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覺得學習任務沒有挑戰(zhàn)性,得不到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在學習上“吃不飽”的學生。小優(yōu)就屬于這類起點較高的學生。我們對他采用自我思維建構(gòu)的學習模式:我已經(jīng)知道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我又學到了什么。首先,讓小優(yōu)暴露出自己的前認知;其次,讓小優(yōu)明確接下來學習的重點;最后,讓小優(yōu)當“小老師”,將自己探究的結(jié)果與大家分享,完成學習的進階挑戰(zhàn)。這樣的學習模式既挑戰(zhàn)了自己,又可以幫扶別人,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小優(yōu)能在自我思維建構(gòu)的過程中找到向上提升的動力,不再感到“孤單”。
3.讓群體“手可摘星辰”。
“手可摘星辰”是指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突破,在原有水平上“更上一層樓”。小凡在課堂上不愛表現(xiàn)自己,喜歡窩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內(nèi)心有在學習上名列前茅的意識,但自身能力又達不到。我們面對小凡這類學生運用梯度推進策略,帶領和幫助他們以多種方式加工所學知識,由易而難,拾級而上。既要避免“加工”過于簡單,挫傷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要避免“加工”過于繁難,使他們產(chǎn)生沮喪情緒。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經(jīng)常開展演講、操作、演算等活動,搭建展示平臺,讓小凡在活動中展示本領與才華,提高綜合素質(zhì),堅定“我也能很快進步,我很優(yōu)秀”的信心,突破安于“中游”的思想,讓自己變得不平凡。
當每一個學生都在我們的視野中,都能感受到教師關切、期待、欣賞、鼓勵的目光時,學生就能獲得成長的動力。
1.讓知識與能力并重。
小學階段,學生知識的累積固然重要,但是能力的提升同樣不可或缺。夫子廟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車工坊”,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目標,以汽車模型為載體,從車文化、車智造、車生活三大板塊展開探究與學習。學生首先通過車文化的學習,了解汽車的構(gòu)造和原理。然后通過各種動力形式的小車設計加工、人工智能小車的設計、編程的學習,借助3D 打印機、切割機、曲線鋸以及汽車工程專業(yè)的手動工具等完成工程實踐。學生在此過程中先積累了與汽車相關的知識,再通過動手實踐提升了自身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溝通能力以及終身發(fā)展能力。
2.讓過程與方法共振。
我們要懂得慢下腳步,學會等待,和學生一起開啟學習之旅。在途中,當學生的學習一路順暢時,教師做贊賞者,鼓勵學生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協(xié)助學生走出“舒適區(qū)”;當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有沖突時,教師做引導者,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突破點,主動進入“學習區(qū)”,學習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東西;當學生的學習遇到困難而停滯不前時,教師做合作者,做學生學習上的伙伴,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開拓視野,消除學習的“恐慌區(qū)”。學生在不同學習區(qū)域中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獲得不斷進步。
3.讓學生發(fā)展與核心素養(yǎng)共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乃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夫子廟小學一直把“樂學”境界作為教育教學不懈追求的目標,讓學生真正進入“樂學”境界,獲得心靈愉悅和意志砥礪,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得以徹底激活,學習成為一種生命享受。所以,在夫子廟小學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滿足于讓學生僅僅在課堂上以積極的情感學習;更期待學生在參與課堂質(zhì)疑、反思、探究等獲得愉悅之后,能夠在課外繼續(xù)保持一定的學習毅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意志品質(zhì),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過程中持續(xù)享受求索的樂趣。在樂學的愉悅體驗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整體生長。
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教育力量推動著他們前行。夫子廟小學的教師將這些教育力量視為極為重要的“寶藏”。
1.重視家校共育的力量。
我們以“文樞學堂”為家校溝通平臺。“文樞”兩字,取自夫子廟“天下文樞”,意為為國家培養(yǎng)棟梁之材。“文樞學堂”是以家長為主體的課堂,每一期都有家長作為主講人介紹育兒心得。有面向一年級家長的“幼小銜接”專題講座,有面向六年級的“小升初銜接”講座,還有關愛兒童心理健康的心育類講座等。在家長開放日中,不同職業(yè)的家長走進課堂去授課:工程師講述高科技產(chǎn)品設計背后的奧秘,醫(yī)生通過人體模型介紹人體器官的作用,軍人通過實戰(zhàn)經(jīng)驗傳授書本上看不到的軍事知識……這些為學生普及了各行各業(yè)的常識和專業(yè)技能。此外,家長積極進言,廣泛參與,有力促進家校共育。
2.整合社會資源的力量。
夫子廟小學坐落于夫子廟景區(qū),大成殿、科舉博物館、瞻園、王謝故居等歷史古跡、人文景區(qū)、特色場館是學校可以利用的豐富的社會資源。例如:美術學科,我們組織高年段學生到瞻園舉辦書畫展,學生身在其中,不僅感受到奇峰疊嶂、小橋流水、四季花香的美麗畫卷,接受藝術的熏陶;更能通過其中陳列的太平天國的遺跡,了解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和農(nóng)民運動的共同發(fā)展軌跡,激發(fā)學生濃烈的愛國情懷。綜合實踐學科,打造“穿越古今,探秘科博”項目??婆e博物館提供現(xiàn)場研學的場地和設備保障,學生通過實踐研究活動,了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歷程,體會科舉制度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真諦,體驗古代讀書人的艱辛與金榜題名的喜悅。
3.聚合“能者為師”的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痹趯嶋H教學中,學校教師并不是唯一的師者,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可以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教育力量。學校的保潔師傅是教會學生掃地的老師,他們多年來堅持左手拿簸箕,右手拿掃帚,這樣的分工讓垃圾方便入簍,學生很快就掌握清掃要領;學校的保安是讓學生鍛煉意志的老師,他們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雨打風吹都堅守在護學崗位,讓學生不懼困難,學會堅持;民間藝人是培養(yǎng)學生多才多藝的老師,剪紙、花燈、抖嗡、茶藝等秦淮民間藝人走進課后服務社團,使學生在學、玩的過程中,浸潤著民俗文化的洗禮,欣賞著民俗文化的美麗;班級的同伴更是學生身邊最親近的老師,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把加工后的知識信息傳遞給他人,讓“小先生”們體驗老師的角色與責任。
夫子廟小學一直在踐行“有教無類”思想,但如何讓“有教無類”思想落地生根并發(fā)揚光大,這對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方面擁有表達權、選擇權、質(zhì)疑權等權利。為了真正落實兒童的權利,教師會和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一起研究。我們建立了《夫子廟小學兒童權利公約》,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讓兒童學習的權利公開化,讓課堂成為兒童充分表達、自主選擇、大膽質(zhì)疑的場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被關注、被肯定、被寄予希望的喜悅。
兒童邏輯呈現(xiàn)出個體主觀與直接經(jīng)驗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和跳躍性,充盈著強烈的感性和本真色彩。但在日常教學中,成人邏輯與兒童邏輯之間存在矛盾沖突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嘗試讀懂兒童邏輯,實施讀懂兒童邏輯的新舉措:在課堂上開發(fā)與兒童邏輯契合的素材;保護和重視兒童想象力,不粗暴地打斷他們的思維;重視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邏輯特點,精準把握重、難點;重視兒童邏輯關系與認知發(fā)展存在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與個別輔導,力圖回歸兒童立場去探索兒童邏輯背后的秘密。
面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必然不能選擇同一類型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時絕不能“拿來主義”與“平均主義”,要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注意甄別性和有效性兩大原則。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現(xiàn)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學生學情以及成長需要的有機統(tǒng)一,最終形成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我們建立了學科、年級、班級三維度教學資源庫,即使是同一節(jié)課,在不同班級面對不同的學生,也能整合出不同的教學資源,助力每一個學生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