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香
“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基于該理念的“活動教學法”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主學習和發(fā)展,被一線教師所青睞,走進了許多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乃至常態(tài)課中?;顒咏虒W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活動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指向動作的活動,對應學生的動作技能;二是指向思維的活動,對應學生的認知過程。它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策略的基礎上科學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積累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活動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以筆者觀摩過的道德與法治課為例,活動教學中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表面熱鬧,目標淡化。成功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教師有明晰的教學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組織教學。當下,一些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味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以為讓學生玩得開心就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衫潇o思考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影響甚微,與教學目標更是相距甚遠。這樣為了活動而活動的課堂,我們很難說其實現(xiàn)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其二,形式過多,內容泛化。課堂組織形式必須為教學內容服務,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即認為課堂活動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環(huán)節(jié)設計越復雜越好。短短四十分鐘的一節(jié)課,教師用上了十八般武藝,如小品表演、詩歌朗誦、辯論賽等,以此營造一派熱鬧非凡的活動景象。這種表面熱鬧的課堂并不能掩蓋內在的空洞,還容易導致課堂類型定位不明,讓人分不清這是道德與法治課,還是藝術課、語文課或研究性學習課。
其三,深度不夠,效果虛化。學生不只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更是深度參與實踐活動的主體。很多教師只是一味重視活動的外在狀態(tài),僅僅關注活動的數(shù)量、頻率、趣味性等,而忽略了活動中學生的體驗深度。這樣,受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限制,活動節(jié)奏緊湊,學生始終忙于完成任務性活動,幾乎沒有時間內化活動的意義,其思維品質和價值觀念并不能得到有效發(fā)展。
活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明理、導行,是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深入反思活動教學誤區(qū)的深層原因,著力于活動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最終在活動教學中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一些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課時,會組織學生唱贊美父母的歌、跳感謝父母的舞,但這些活動既不能讓學生將贊美與感恩父母的情感認知轉化為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心的實際行動,也不能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的知情意行一致的根本要求。課堂看似感人熱鬧,其實“以實際行動體貼父母,培養(yǎng)主動為父母分擔的意識”這一教學目標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獲得深入的情感體驗,發(fā)展道德認知,形成積極的生活觀。由此看來,轉變理念是提升活動設計效率的保障,也是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以活動促發(fā)展,以實踐提素養(yǎng)”是活動教學的基本理念。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活動設計與實施方面要講求實效,重點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是否形成了正確價值觀??蓮南铝袔讉€基本維度進行考量:是否引領學生深化了對學習材料中生命情感價值的理解;是否增加了學生生命價值理解的高度;是否提升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水平;是否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否促進了學生積極生活態(tài)度的形成、發(fā)展;等等。
內容是活動的核心和關鍵?;顒觾热菰O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鏈接,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實踐興趣,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觀摩《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這一課時,教師預先將學生分成三個活動小組:一組去采訪企業(yè)附近的群眾,了解該企業(yè)的總體環(huán)境;二組到工廠去考察排污設施,總結治理措施;三組到有關環(huán)保職能部門了解相關環(huán)保法律。借助這種活動形式,學生的人際交往、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得以發(fā)展,生活體驗與課本內容得以鏈接。
再如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一課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減塑”行為還停留在認知層面。此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補充相關新聞、案例等,引導學生思考:工業(yè)、農業(yè)都離不開塑料,但它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們如何趨利避害?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辯證思考,學生逐漸意識到“減塑”才是最好的辦法,繼而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新課標提倡教學評一體化,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中應客觀記錄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情況,關注學生間的差異以及發(fā)展中的不同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評價可采用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等方式。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完成一個調查表。而在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談話幫助學生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內容:“你知道公民基本權利有哪些嗎?”“你知道公民應該盡到哪些義務嗎?”“我們小學生可以享受哪些權利?”課前組織小組調查,既可以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所準備,也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相關表現(xiàn)做初步評價,鏈接學科要求與學生的現(xiàn)有生活經驗,從而確定合適的活動內容。
課內的多元互動是課堂活動的基本方式,通??刹捎锰釂柵c應答、要求與評價、評價與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直接接觸等方式。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活動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要注意以下四個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去豐富學生的體驗。不管采取哪種活動方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應是雙向的。如一位教師在上《情緒需要調節(jié)》一課時,在講完幾種情緒調節(jié)方法后,他讓學生猜想自己的情緒,學生們立馬討論開了,有回答“興奮”的,有說“激動”的,其中一位學生這樣回答道:“你肯定很緊張,因為來了這么多聽課的人?!苯酉聛?,這位教師又問:“那你們認為我該怎樣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呢?”學生們又嘰嘰喳喳地說開來,“自我激勵我很棒”“多做幾次深呼吸”“唱一首歌放松一下”等方式都被提及。最后,竟然有一位大膽的男生提議:“我們現(xiàn)在就陪老師唱一首歌吧!”教師欣然接受,和學生一起唱起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可以這么說,這位教師的做法打破了師生間的心理隔閡,實現(xiàn)了情感的有效互動。
多元互動應成為組織活動教學的線路圖。這種線路圖包括學生個體與群體在全班的榜樣示范、角色表演、觀點發(fā)表等所產生的心靈碰撞。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一課時,特別設計了“環(huán)保局局長現(xiàn)場辦公”這一活動,課上請一位學生上臺演局長,其他同學在臺下提問,現(xiàn)場解答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各種環(huán)境問題,效果非常好。如此互動,既能提升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問題的嚴峻性,又能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體會到問題解決后的喜悅之情。
多元互動要向課外延伸,以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互動包括組際交流、組際互查、組際競爭等形式。針對內容、目標復雜的教學活動,教師可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先開展探究式合作學習,然后組織學生到課外進行群體互動,如可安排學生走訪工廠、社區(qū),撰寫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調查報告;成立環(huán)保小組,鼓勵學生爭當“環(huán)保志愿者”……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搜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型道德與法治課,是教師教育活動和學生自我實踐的有機結合,是教師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評一體化的生動例證,是師生關系和諧、學生主動實踐的本質要求和行為表現(xiàn)。活動型道德與法治課不等于休閑課、游戲課,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實踐、主動體驗,自覺解決社會問題乃至人類問題,真正讓活動教學成為學生素養(yǎng)提升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