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蓉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第二幼兒園)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將美育作為關鍵教育方向,融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藝術美”等關鍵美育資源融入教學系統(tǒng)當中,培養(yǎng)新時代擁有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具備文化力量的優(yōu)秀人才。面向幼兒的學前教育,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嘗試通過在幼兒藝術課程系統(tǒng)融入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教學內容,幫助幼兒奠定文化基礎,增強幼兒的文化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全面實現美育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
長久以來,幼兒教育研究領域對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資源應用價值認知相對消極,導致絕大多數教育專家認為過早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無法起到實際效果。部分教育專家援引《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相關內容,對幼兒教育主要發(fā)展階段進行深入分析,強調傳統(tǒng)文化所涉及的語言領域并不符合這一階段的兒童成長需求,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宜過早引入傳統(tǒng)文化資源,開展國學經典相關的教學工作。
但是,從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審美價值以及國學經典本身的藝術特征角度出發(fā),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美學意蘊十分豐富,與兒童成長過程中建構審美能力和藝術想象力密切相關。傳統(tǒng)文化在幼兒教學中并非全然無用,而是需要找準發(fā)力點、找到切入點,真正挖掘傳統(tǒng)文化當中與幼兒成長相關聯(lián)的重要內涵,將國學經典當中的優(yōu)秀資源充分整理出來,為幼兒提供不一樣的文化場景環(huán)境,帶領幼兒在文化浸染當中,形成感性美學體驗,奠定他們參與美學感知、嘗試追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因此對于幼兒教育來說,組織開展國學經典的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能夠極大地豐富當前幼兒教學工作中的文化資源,創(chuàng)建新穎的文化場景,提高文化視野和藝術格調,幫助他們在幼兒時期建立文化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強化文化信仰。
藝術審美是傳統(tǒng)文化國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構中國文化精神世界、理想家園的核心“基石”。從文化審美角度來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和為美、以善為美和自然之美的藝術構想,常見于各類國學經典當中,隱藏于文化想象與創(chuàng)造之間,突出了感性體悟和哲學深思,實現了藝術審美與倫理道德的相互結合,極具教育意義與應用價值。此外,傳統(tǒng)文化還堅持生活化的審美,強調生活所具有的體驗式藝術美學的重要來源。中國文化當中的琴棋書畫,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活異趣,彰顯了文化生活所具有的生命力,突出了古人對于良好生活境遇的追尋,表達了來源自然生活體驗的美學境遇。在文化傳承中,這種生活美學構想,與安貧樂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寶貴思想緊密關聯(lián),是塑造精神品質和人格建樹的重要前提。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學當中所體現的美學,與傳統(tǒng)美育當中的美學價值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美學內涵豐盈、內容豐滿,美的價值并非單獨存在,而是與道德品質、個人塑造等緊密相關。從今天的教育眼光來看,傳統(tǒng)美學當中所堅持的“和”“善”,構建了美育與德育的相互結合;其中美與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則體現了美育與勞育、美育與智育的結合。通過感受美學文化,能夠強化人文體驗,形成道德素養(yǎng)和人生方向的建構,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體現國學經典當中的美學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有著推動教育教學推陳出新的重要意義。
面向學前教育所開展的藝術教育主要是一種體驗式的綜合教育,著重強調幼兒在趣味化的體驗當中,初步感受藝術形象,形成藝術想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完成簡單的藝術參與和創(chuàng)造。教育部2011年出臺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對藝術課程性質進行了定義,其中明確,藝術課程需要具備綜合性特點,實現對于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全面綜合。雖然這一標準應用于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育系統(tǒng),但是在學前教育當中同樣適用。從綜合性藝術課程的教育培養(yǎng)機制和幼兒體驗式課程的教學需求來看,強化感官體驗,形成心靈觸動,幫助學習者確立初步的世界觀,成為當前幼兒綜合藝術課程教育體系的重要創(chuàng)新路徑。傳統(tǒng)藝術課程教育中,教師從幼兒視角、幼兒理解能力出發(fā)的教學資源建設相對較少,大部分以游戲區(qū)、表演區(qū)為主的區(qū)域游戲活動,呈現出文化內涵缺失、藝術審美情趣格調不高等問題。部分幼兒尤其是中班、大班在長久的機械化幼兒藝術課程游戲活動中,會明顯表現出抵觸和厭煩情緒,其根本原因為大多數活動內容大同小異,難以實現對幼兒注意力的吸引存續(xù)。在這一背景之下,針對幼兒藝術體驗的課程教育,引入源源不絕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寶庫,將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典當中悠久、綿長的藝術資源投入到幼兒藝術課程教學當中,是當前學前教育幼兒綜合藝術體驗課程的重要創(chuàng)新路徑。
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成為學校教育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手段,且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不過在幼兒園教學系統(tǒng)中,如何進行傳統(tǒng)文化內容資源的改編,將國學經典當中的藝術美學內容呈現給兒童,尚缺少完善的教學成就,仍處于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階段。結合幼兒學習生活情況,從幼兒的藝術感知習慣出發(fā),綜合藝術課程在進行傳統(tǒng)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中,需要堅持綜合性特征,融入多種藝術形態(tài)和藝術構想,形成藝術文化的新切入點,強化藝術文化資源在幼兒群體當中的分量。課程建設方面,要注重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內部元素存在關聯(lián),在保持原有的音樂歌唱藝術形式之外,可以增設傳統(tǒng)文化中打擊樂、舞蹈等藝術內容,可以嘗試引入詩詞、戲曲等具有音韻律動的音樂文學形式,幫助建構文化環(huán)境,增進兒童的藝術體驗感。其中藝術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是藝術課程主要堅持的教學思路。幼兒教師在參與課程創(chuàng)新和課程教學實踐方面,需要重點進行藝術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實現不同藝術形態(tài)、藝術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增強幼兒在注意力、觀察力等方面的感官體驗。
幼兒教育系統(tǒng)中的綜合藝術課程教學,一般采用四個方面的教學策略,分別為引導監(jiān)控教學策略、分析總結教學策略、互動交流教學策略和立場應變教學策略。四個方面的策略需要同步融入課程體系當中,結合教師精湛的教學活動安排,使其能夠潛移默化融入到幼兒的活動體驗環(huán)節(jié)之內。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中,可以深入幼兒的活動體驗,結合幼兒觀察,分析判斷幼兒參與主動性和可能出現的興趣變化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利用視聽刺激的重要手段,在幼兒監(jiān)控的過程中進行引導。在日常觀察方面,教師需要結合教學成長記錄、各種活動參與的視頻資料等,對幼兒做出綜合的分析判斷,總結不同幼兒的學習類型和活動興趣,進而確定針對不同幼兒的教育教學方法。一些幼兒性格開朗外向,能夠在集體活動中很快與其他同伴打成一片,這樣性格特點的幼兒可以作為藝術活動中的引領者,如可以參與歌曲領唱、經典領讀,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興趣特長。而有一些幼兒性格相對內向,在集體活動中不愿進行表達。針對這部分兒童,教師則可以采用安靜、平緩的藝術形象進行感召,幫助幼兒通過藝術感受獲得內心平靜,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當中具有內心陶冶作用的藝術作品;交流互動方面,教師要做好與兒童、與幼兒家長之間的緊密互動。通過創(chuàng)建家園互動機制,來強化家園共育的環(huán)境建設,引導家庭文化環(huán)境建設,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到文化感召和價值引領當中,將幼兒園和家庭同步作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場景。最后在計劃應變方面,教師需要在進行藝術體驗課設計前,對幼兒在活動當中可能出現的狀況、教學方面容易遭遇到的困惑,做好先期預案,同時在實際的教育執(zhí)行過程中,憑借教學經驗做出臨場計劃調整,保證藝術體驗活動能夠充分展現出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價值,給幼兒以不一樣的藝術感受和藝術想象力。
我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藝術類型汗牛充棟,可以在幼兒教學中應用的類型頗多。幼兒園、教師在進行藝術課程創(chuàng)新方面,需要結合幼兒成長環(huán)境、幼兒年齡階段或者幼兒的體驗感官,進行有序的資源內容遴選。除了常見于各類國學經典當中的美術、書法、音樂等藝術形態(tài),一些具有地域性的鄉(xiāng)土藝術文化資源,也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發(fā)散著熠熠光輝。據了解,一些幼兒的家庭背景當中,就有當地民間藝術家、民間藝術傳承者,這使得幼兒在家庭生活當中,耳濡目染,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魅力。同時民間鄉(xiāng)土藝術有著十分濃郁的地域性,表達了本地的文化信仰。因此在藝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應用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藝術特性,選擇民族舞蹈、民間剪紙、民間傳統(tǒng)神話故事等各類型藝術形態(tài),通過巧妙的藝術編排,融入藝術課程當中。面向幼兒開展的藝術課程教學,除了要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官體驗之外,還應為幼兒提供參與實踐的空間,引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感受傳統(tǒng)文化當中所具有的藝術魅力,表達自己的藝術想象力。例如民間剪紙藝術,有著十分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剪紙藝人的手工下藝術風格獨特,塑造的形象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剪紙藝術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們感到內心的喜悅會和新奇。組織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對剪紙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學習,嘗試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鑒于剪紙藝術的制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剪紙活動中,可以將剪紙藝術轉移到線上,利用交互白板,將各類剪紙藝術元素放置在白板當中,幼兒可以通過白板觸摸等方式,來進行虛擬剪紙體驗。一方面使幼兒能夠參與到藝術創(chuàng)造當中,增強幼兒對于剪紙藝術的體驗感知能力,使幼兒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剪紙藝術,感受剪紙形象的形成過程,體驗剪紙藝術形象所展現的“自然之美”的藝術氛圍;另一方面,幼兒可以突破教師限定的各類藝術元素,結合自己的生活場景、內心想象,進行別具一格的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推動幼兒的藝術參與和藝術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實踐教學活動的模式,使藝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幼兒能夠在藝術學習中,除了扮演藝術感受者的角色,同時扮演了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幼兒的藝術體驗得到了提升,同時為幼兒提供了自主自由藝術創(chuàng)造的空間,培養(yǎng)了幼兒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
對于年齡較大的大班幼兒來說,教師在綜合藝術課程教學方面,可以適當提高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內容寬度,挖掘文化內涵,幫助幼兒在文化感知當中,體驗文化之美,嘗試理解文化之思。藝術教學方面,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國學經典的誦讀教學工作,引導幼兒對傳統(tǒng)文化當中各類趣味化的蒙學國學經典進行誦讀,幫助幼兒建立起更為寬闊的藝術視野,感受文化命脈。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著大量的與幼兒教育相關的國學經典資源,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幼兒認識世界,帶給幼兒以十分趣味化的情感體驗。這些國學經典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傳遞著豐富的藝術情感,對于幼兒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資源支持作用。例如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三字經》,就是通過每句三個字的韻文,將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倫理道德、天文地理知識、為人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蘊含其中,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讀物。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詞語,朗朗上口,部分大班幼兒也耳熟能詳。在幼兒藝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三字經》的誦經活動,組織幼兒體會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神信念。同時,《三字經》本身的韻律性極強,幼兒在朗誦中朗朗上口,妙趣橫生。通過誦讀方式,幼兒還能體會到傳統(tǒng)國學經典所蘊含的“和諧之美”“以和為美”的文化境遇。除了《三字經》外,《聲律啟蒙》的古代蒙學讀物,也有著極大的價值。其中“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等對偶內容,往復回環(huán),讀之口有余香。對于兒童了解自然事物,感受文學魅力,幫助巨大。教師可以將這些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資源融入藝術體驗活動課程當中,推動幼兒的思維視域全面拓寬,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藝術感知基礎。
幼兒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環(huán)境塑成價值,其中文化美育在幼兒成長中作用顯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組織開展,需要深入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當中,找尋到符合幼兒成長規(guī)律、能夠體現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經典資源,在綜合藝術課程活動項目當中巧妙融入,深度結合,構建藝術感知、藝術實踐的學習場景,培養(yǎng)幼兒階段的藝術感知能力,強化幼兒的藝術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