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廣匯實驗小學 許靜逸
散文是一種寫作方式靈活、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的文學體裁,因其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邃、讀來朗朗上口,受到人們的鐘愛??v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我們發(fā)現散文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中不乏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雖是經典,教師在教學散文時,卻往往只停留在對文章的品讀和賞析之上。在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紛紛選擇以隨文練筆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那么,教師該如何充分發(fā)掘經典散文的范文價值,感悟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獲得習作的方法呢?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談談指向語用的散文教學策略。
散文教學是一種情感教學,散文本身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之中,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是散文教學的重點。學生只有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算真正讀懂了散文。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適時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與文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時,發(fā)掘出可以進行言語實踐的場景。
如《桂花雨》一課,作者主要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故鄉(xiāng)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懷念之情。文章寄情于敘事之中,以搖桂花場景之樂來表達思鄉(xiāng)情。由于本班大部分學生來自外地,為了讓學生隨文練筆,筆者在教完課文后就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回憶家鄉(xiāng)的一種美食,通過寫一個場景來表達思鄉(xiāng)情。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直接將這個小練筆寫成了一篇制作家鄉(xiāng)一道美食的敘事文。事情敘述得挺具體,思鄉(xiāng)情卻體現不出來。學生的練筆出現這樣的問題,就說明學生根本沒有掌握作者寄情于事的表達密碼。如何破譯這個密碼?這還得從課堂教法入手。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思路,在教學“搖桂花”這一段時,先讓學生抓住 “纏著”“抱”“使勁地搖”“喊”等關鍵詞句感悟作者對搖桂花的期待之切、參與之樂,然后追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曾有這樣期盼、快樂的場景。這樣,筆者在激發(fā)學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的同時,也為學生發(fā)掘了與文本類似的生活場景,為后面的小練筆尋找了素材。鏈接了學生的自身生活經驗后,學生反過來對作者這種期待與快樂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表現思鄉(xiāng)之情沒有直接寫一句思念之語,而是盡情渲染搖花之樂,越是寫曾經搖花之樂,就越能表現出其對曾經美好生活的懷念之情,其思念之情已流露無遺。發(fā)現了這一表達密碼,筆者就讓學生練筆時也將寫作重點放在寫制作家鄉(xiāng)一道美食的快樂場景上,從多方面寫制作時的快樂心情,不刻意說思鄉(xiāng),就已將思鄉(xiāng)之情流露出來。
散文的情感不是憑空而來的,往往與作者的生平經歷密切相關。作者在人生中經歷了故土離別、親友離去、生活變遷之后,其自身情感必然產生變化,寫出來的文字就必然帶有自身經歷的印記。所以,教師在教學散文時一定要關注作者生平,讓學生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在有“我”的基礎上品讀作者的文字,讓學生在寫作時也加入自己的經歷變化,這樣就為自己的習作搭建起了情感的支架,其情感的表達也就更加順理成章了。
如《桂花雨》一課,作者產生思鄉(xiāng)情是因為她自中學離開家鄉(xiāng)溫州到杭州讀書,后來又輾轉到臺灣,大半輩子都身居外地。即使是一樣香飄十里的桂花,她和母親都覺得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香,因為這桂花沒有故鄉(xiāng)的味道,沒有故鄉(xiāng)搖花的快樂,沒有鄰里間互贈的溫情,沒有大家一起做桂花制品的歡樂。所以,讀著作者彌漫著桂花香的文字,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流露出來的思鄉(xiāng)情。作者的生平經歷就是課文《桂花雨》的情感支架,當了解了文中“我”的經歷,學生自然能品讀出“我”的情感。接著,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習作《我的心愛之物》時,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和心愛之物的故事,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經歷的變化,真摯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
散文“形散神聚”,其中“形散”就是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一些經典的散文雖然沒有工整的格式,但要表達的情感總表現得真實自然,要表現的主旨總讓人感覺是水到渠成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總結??梢姡⑽目此菩紊?,其實處處緊扣主旨、處處暗合主題、處處蘊含情感。要發(fā)現散文的表達特點,對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不用比別的,就拿我們學生的習作和課文比,反復揣摩,學生就能發(fā)現自己和大作家的差距。
如《珍珠鳥》這篇課文是馮驥才寫的一篇狀物類散文,全文通過寫珍珠鳥逐漸信賴“我”的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旨,同時表現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文中有一條非常明顯的線索,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珍珠鳥活動范圍和行為的變化,這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的一條線索。學生平日也有寫小動物的習作,大多數學生也都會先寫小動物的外形,然后著重描寫小動物的動作來表現小動物的活動特點,最后直接抒發(fā)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雖然文章層次清晰,但是,這樣的表達似乎干巴了些,情感的流露也呆板了些,更不要說能像作者那樣最后“流瀉下一時的感受”,揭示深刻的道理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在寫小動物的習作中更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筆者就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和課文段落進行對比,看看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習作的表達有何不同。很快,學生就發(fā)現,作者寫珍珠鳥外形不是一開頭就寫,而是分兩處,第一次是小珍珠鳥第一次出場時對它進行粗線條勾勒,第二次在“我”肩上對它進行工筆描繪,觀察地點的從遠到近暗合了作者與珍珠鳥關系的變化。作者寫珍珠鳥不僅是寫鳥的活動變化,還寫了作者自己在干什么,鳥和人是有互動的,人的一舉一動處處體現著愛鳥,而鳥與人的距離逐步拉近其實是人愛鳥的結果。發(fā)現了這一表達密碼,我們就可將人的情感蘊含在人的一個個眼神、動作、心理活動中,而不是干巴巴地直接表達,文末流露感悟、升華主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學生通過鏈接對比,發(fā)現了自己習作經驗與作者寫作經驗的差距。這個過程既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學習表達的過程。
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細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每個單元的編排都是飽含著編者的匠心,其中,課后習題就是一個教師要重點把握的課程資源。緊扣課后習題,能夠為深度解讀課文指明方向。統(tǒng)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特別重視強化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配合課文設計了一些小練筆,切實讓教師在教學時深度發(fā)掘課文中值得學習的寫作方法,真正讓課堂轉變?yōu)橐匝哉Z實踐為抓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的課堂。
如《落花生》這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有一個小練筆——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作貢獻的人??吹较旅娴氖挛铮ㄖ褡印⒚坊?、蜜蜂、路燈),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個,試著寫一段話。這個小練筆就是要學生試著用許地山寫《落花生》時所用的借物喻人的方法進行言語實踐。作者寫《落花生》沒有著重寫花生的外表、味道和作用,而是深度發(fā)掘了花生的高貴品質。那么,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深度發(fā)掘竹子、梅花、蜜蜂、路燈等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品質,再聯想生活中具有相同品質的人,抓住他們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他們的品質就可以了。
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進行習作可以學到寫作的策略,但是,語言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要豐富語言積累,學生必然要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聯讀一定量的類似文章。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會采用“1+X” 聯讀教學法,這里的“1”指基于教材內的一篇課文,根據聯讀主題,加上“X”,即與課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篇課文教學相比,“1+X”聯讀教學法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容量和閱讀空間,通過比較、對照等,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習得閱讀方法,提高鑒賞力,多角度、多視點地延伸閱讀的觸角,也增加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儲備。
教師可以根據一篇課文的文本特點,選擇一系列課外類文讓學生進行聯讀。如《桂花雨》一課中,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寄存了琦君對故鄉(xiāng)太多的回憶。那桂花樹上有親人與鄰里一張張熟悉的笑臉,那桂花樹上有一幕幕深入骨血的熟悉的生活場景。作者借著寫桂花,表達了“故土情結”和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學完課文,教師可著眼于課文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拓展琦君的另一篇散文《月光餅》來進行閱讀。通過拓展聯讀,我們發(fā)現這兩篇文章分別借“桂花”和“月光餅” 來表達思鄉(xiāng)情,借不同的物抒相同的情。像這種借物抒情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季羨林的《月是故鄉(xiāng)明》、林紅賓的《故鄉(xiāng)的云》、鄭瑩的《家鄉(xiāng)的橋》等。這些作家又把滿懷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于何物?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去讀讀這些課外類文,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幾篇類文讀下來,學生對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就會有更深的體會,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時也將游刃有余。
總之,散文選取的素材非常多樣,寫作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雖然每一顆都很美,卻很難把握。要從這些形式多樣的經典散文中習得寫作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就必須從多個方向進行鏈接,運用情感共鳴、有“我”品讀、對比尋異、深度發(fā)掘、廣泛聯讀等策略,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散文的表達密碼,從而真正將言語訓練落到實處,真正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