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南街小學 甘肅 慶陽 745000)
不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導致小學生閱讀能力難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常偏離文本內(nèi)容,導致小學生無法對文章語言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推敲,不利于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立足教學目標將文本細讀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機整合,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細節(jié),真切體味文章內(nèi)涵,讓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思考與方法,真正構建一個輕松、愉悅、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讓學生愛上閱讀,提升閱讀素質。下面,本文就簡要闡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文本細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具體運用策略。
經(jīng)教學經(jīng)驗得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1 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化。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占課堂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與學習的主人。加之教師教學常采取同一種教學模式,無法激發(fā)學生們的教學興趣。如先引領學生快速閱讀,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然后再讓學生對全面段落進行劃分,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最后再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法是可以的,但只是長期采用一種閱讀教學模式,會帶給學生一種枯燥乏味之感。久而久之,小學生會認為語文閱讀無趣,課上走私,做一些與閱讀學習無關的事情,不利于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不利于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
1.2 學生閱讀量不足,缺乏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閱讀也需要學生具備充足的動力,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閱讀欲望極為重要。在以往的文本閱讀中,學生閱讀量不足,且多粗略地閱讀,無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章中所包含的閱讀樂趣,最終對自身閱讀綜合素質的提升造成不良影響。
1.3 教師的教導缺少靈活性、多樣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因此大家喜歡的文本類別也不同,如有的小學生喜歡閱讀探索類書籍,還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寓言類書籍。由于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活躍性與趣味性有所忽視,按照自身的主觀意愿將自身認為好的書籍推薦給學生看,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并不高,再加上對學生閱讀行為缺乏科學、靈活性的指導,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很是乏味,不利于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嚴重阻礙著接下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序開展。
2.1 激發(fā)閱讀興趣。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給學生一種乏味之感。通過將文本細讀與小學語文閱讀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字、詞、句,能重新燃起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欲望,讓學生以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投身于文本的閱讀理解中,主動思考探究,加深對文本中心思想與重點詞句背后所蘊藏的情感等,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2 加深內(nèi)容理解。小學生在面對新鮮事物時,時常會表現(xiàn)得比較有興趣,思維也會比較活躍。但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生活經(jīng)驗較少,導致小學生對于事物的本身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合理科學應用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對文本字詞句進入深入的思考,這樣既能避免教師依照個人主觀見解去教學,引領學生對文本重點內(nèi)容有一個深入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快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2.3 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掌握語言,巧妙應用語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法,是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基本任務的有效途徑。通過從細節(jié)處引領學生思考文本、閱讀文本,可幫助學生打開文學大門,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享受閱讀過程,實現(xiàn)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2.4 提高鑒賞能力??v觀小學語文教材,每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細心編排的,其語言優(yōu)美,結構工整,邏輯清晰,背后還隱藏著濃厚的情感色彩。通過借助文本細讀這一方式引領學生學習文章內(nèi)容,能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作者想要通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由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科學應用文本細讀這一教學模式有重要意義。
3.1 抓住根基,咀嚼文本語言。
3.1.1 細讀文字,感受文字韻味。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個完整的句子串聯(lián)而成的,而一個個句子又是由一個個漢字組成的。字與句是文本細讀中最小的單位,小學語文教師應先引領學生細讀字句,才能為更深入閱讀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對此,在日常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字句著手,引領學生品味其中的韻味,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感知與把握。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季”教學為例,這是以詩歌為載體的小短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熱愛與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對于短文中字句的理解需要教師的科學引領,那具體可從每個段落出發(fā),引導學生感知重點字詞的韻味。第一段主要寫了春天的景色,“草芽尖尖”可以向學生解釋為“綠草和鮮花來報道”,通過擬人的手法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春天的到來。第二段主要寫了夏天的景色,可以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圖片來描述“荷葉圓圓”,如圓圓的荷葉上有一個可愛的小青蛙,再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談談你認為夏天“美”在哪里。第三段主要寫了秋天的景色,“谷穗彎彎”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到了秋天收麥子的情境,回想麥子是不是已經(jīng)“低下了頭”。第四段主要寫了冬天的景色,“雪人大肚子一挺”也采用的是擬人手法,可以讓學生描述自身堆雪人的經(jīng)歷,雪人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等等。通過引導學生細讀字句,不僅讓學生對春、夏、秋、冬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還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了字詞選用的恰當對情緒表達的作用,繼而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判斷文本情感的能力,讓學生懂得如何咀嚼文字韻味,讓學生將閱讀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精神享受。
3.1.2 填補空白,激發(fā)想象能力?!翱瞻住笔亲髡咴趧?chuàng)造過程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技巧。這種空白藝術豐富了文學作品內(nèi)容,在也很大程度上給予了讀者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小學語文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過程中,應擺脫習慣的束縛,善于引導學生尋找空白,思考空白存在的必要性,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以及帶給自身的愉悅感。以小學語文《動物王國開大會》教學為例,在本節(jié)課之中就存有一處空白“你沒告訴大家,大會在哪一天開,是今天,還是明天,還是……”小學語文教師就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充分對空白處進行想象,如有的學生這樣續(xù)寫:“是今天,還是明天,還是后天呢?”或者“是今天,還是明天,還是明天下午呢?”通過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大家對文本空白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通知發(fā)布一件事要把時間地點等各要素講清楚教學做好了鋪墊。
3.2 立足整體,把握文本語境。
3.2.1 細讀結構,品味整體情感。“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边@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每個人對于同一部作品的解讀、欣賞角度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確實,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大家因受到的先天遺傳因素不同、家庭氛圍熏陶不同、后天學習努力程度不同,導致每個小學生在同一部作品閱讀中得到的情感體驗也會有所不同。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引領學生從固定的文本結構中去挖掘不同的情感內(nèi)容,旨在讓學生以個人視角去品味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簡言之,通過從情節(jié)著手進行文本細讀,可以將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文章構思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繼而有助于學生對全篇文章的理解與把握。待學生學會從文本情節(jié)著手解析文章后,學生在日后閱讀過程中便可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對文本內(nèi)容及中心主旨有更深切的理解,提升學生文本賞析能力。
以小學語文低段部編版《大象的耳朵》教學來說,這是以童話故事為題材的小短文,文章整體結構清晰,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將細讀的重點放在文本結構上,讓學生從整體著手深切品味文本的情感變化。首先讓學生初步文章,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章進行分段總結,如第1自然段寫了“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第2-7自然段寫了“小動物們都說大象的耳朵有問題”,第8-11自然段寫了“耳朵支起來給自身帶來煩惱”,第12-13自然段寫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最后讓學生們思考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或者你有怎樣的體會。如有的學生認為:“要學會珍惜自己的東西,不要盲目學習別人?!边€有的學生認為:“只要自己喜歡,自己舒服,與眾不同也很好?!蓖ㄟ^引領學生細讀文本結構,不僅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了文章大意,還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文字背后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也會幫助學生養(yǎng)成抓重點閱讀的良好習慣。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不能拔苗助長,應根據(jù)學生實際閱讀水平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否則教學價值就會流于形式。
3.2.2 創(chuàng)設活動,探究文章語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引領學生學完一篇文章后,組織學生開展有關文章的演講或者角色扮演等,這樣既能彌補傳統(tǒng)閱讀教學“缺乏互動”的缺陷,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展現(xiàn)自我魅力,還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更用心的去感受文章語境,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以小學語文低段部編版《棉花姑娘》教學來說,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通過采用童話故事的方式向孩子們介紹了燕子、啄木鳥以及青蛙等動物能消滅不同害蟲的知識。在引領學生學完這篇文章后,可以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扮演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鳥、青蛙以及七星瓢蟲。可以依照文章中的語句進行扮演,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自身的感受進行創(chuàng)意化扮演。如有的小組會在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啄木鳥醫(yī)生“輕輕撫摸(棉花姑娘)頭”、棉花故鄉(xiāng)疼痛難忍在地上打滾等,為整體表演增添了很多的趣味性、藝術性,贏來同學們的掌聲。通過對學生們的一番觀察,學生們的參與興趣是極高的,分工明確,也能在具體的操作中加入自身的一些感想。當然,更重要的是,還讓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重點詞句的涵義,包括棉花姑娘生病時“難受的心情”、急需醫(yī)生給自身(棉花姑娘)治病的愿望以及各類益鳥、益蟲想要幫助棉花姑娘的心情。
3.3 同類比較,拓展思維空間。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結構明確、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比比皆是,且每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同一類型,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文本細讀中,可以將同一類型的文本放到一起引領學生細讀、比較,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這一單元主題中心的深層次了解,還能在無形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原本的基礎上獲得一個更好的提升。
以小學語文低段部編版《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來說,這兩篇文章就是同一類型的文章,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與形象性。通過引領學生對比兩篇文章中“狐貍”的特點——狡猾,學生能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感知生活中“狐假虎威”的現(xiàn)象,并及時遠離這種人?;蛘?,組織學生對比兩篇文章的語言,讓學生能從中進一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逗傪B(yǎng)雞(一)》也是這一單元同一類型文章,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以前兩節(jié)課學習的方式去分析文章結構、體會語言意境,通過字句、結構、情感的細讀,讓學生初步掌握讀懂童話人物和道理的方法,提高學生寓言故事類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
3.4 激活體驗,感受文本情感。
3.4.1 文本誦讀,理解作者情感。漢語是由音、行、意三者組成,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是“情動而辭發(fā)”,那讀者在閱讀時就要“披文而入情”。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教師多忽視誦讀對學生文本理解的重要性,簡單略過或直接舍棄,導致學生并不能通過誦讀真正感知文字背后蘊藏的深厚情感。實際上,誦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文本聲情并茂的吟詠,既能體察出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喜怒哀樂,又能感受到文本的優(yōu)美意境,繼而把文本的精髓加以內(nèi)化,提升學生文字賞析能力。小學語文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加強對誦讀環(huán)節(jié)的重視程度,要求學生在讀準字音、掌握速度的基礎上傾注情感,真正與作者心靈互通。以小學語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為例,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且富有韻律感的詩歌,語言朗朗上口,教師就因引導學生以歡快的節(jié)奏誦讀,并且要讀出歡快自豪的心情。再以小學語文《棉花姑娘》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以童話故事為體裁,內(nèi)容淺顯,易于學生理解。由于文本情感色彩比較濃厚,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應注意每句話的語氣,讓學生聽過誦讀感悟棉花姑娘盼望醫(yī)生醫(yī)治的心情。
3.4.2 引發(fā)共鳴,拉近情感距離。所謂共鳴指的是讀者被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所打動,繼而產(chǎn)生一定的認同感與情感回應。在實踐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立足文本引導學生朗讀、深入分析,讓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入對話,拉近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間的情感距離,提升學生審美意趣。以《端午粽》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了解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與習俗,滲透傳統(tǒng)文化,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在講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這一自然段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自己家包粽子的過程以及樣式,學生們對于這一話題十分感興趣,大家爭先恐后發(fā)言,天真爛漫的童心被激發(fā)起來,與文本、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3.4.3 讀寫結合,賞析寫作手法。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依存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有助于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為日后更深層次文本閱讀與寫作夯實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在引領學生細讀、探究文章內(nèi)容與思想感情等基礎上,鼓勵學生沉浸式賞析修辭手法,也就是立足文本優(yōu)美語句展開仿寫、續(xù)寫,或者通過寫讀后感的方式深化所學知識等,讓學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以《四季》教學為例,以詩歌為體裁,以擬人手法生動形象描繪了春夏秋天不同的景象。小學語文教師便可鼓勵學生以文本為范本展開仿寫,或者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擴寫等,感受文本語言之美的同時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如有的學生這樣寫:“我愛春天,春天大地復蘇,小花換上了漂亮的衣服,小草換上了新的枝葉;我愛夏天,夏天烈日炎炎,魚兒沐浴陽光,孩子們歡樂的在水中玩耍?!蓖ㄟ^采用讀寫結合方式讓學生深化文本寫作藝術,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讓閱讀教學得以延伸,實現(xiàn)良好教學成效。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傳統(tǒng)式閱讀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化語文閱讀課堂格格不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的閱讀教學理念,善于將文本細讀這一教學策略合理科學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讓學生全面感知文本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激發(fā)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以上所述僅是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jīng)驗整理所得,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還需要一線教師在日后多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去思考研究,予以規(guī)范和完善,真正激活語文閱讀課堂,為閱讀教學拓展一個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