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偉毅
語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各學科的基礎。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小學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加強對小學生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還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更應在實際教學中充分踐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改變和提高。尤其是在2021年7月“雙減”政策落實后,“提質減負”成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要求[1]。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提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同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就成為一線語文教師需要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傳統(tǒng)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教育教學需求,多年以來,應試教育理念一直在我國占據著重要地位,很多教師自身的認知理念、教學模式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上,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提升學生考試成績?yōu)槟康?,這會在無形中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應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通過灌輸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一般只需要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聽課、做筆記、做練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對知識的思考和探究過程,同時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也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和提升。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效果不僅會受教師的教學情況及學生學習情況的影響,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而教學環(huán)境不僅包含教學的物質環(huán)境,還包含精神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氛圍[2]。和諧、融洽的課堂環(huán)境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的催化劑,可以給教師和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師生雙方以飽滿的精神、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教與學當中,對激發(fā)師生潛能、活躍師生思維都有積極幫助,可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效果。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環(huán)境基礎。課堂教學實踐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和探究,深入語文課程學習內容,從而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桂林的美景,采用視頻、圖片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景色呈現,為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觀看桂林美景的過程中對“桂林山水”產生初步認知。然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在觀看了桂林山水的圖片后,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樣的嗎?它有什么特點呢?”以視頻、圖片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形象、更直觀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進而奠定情感基礎。與此同時進行問題的引導,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課文、學習課文,并在閱讀和學習中對“作者筆下桂林山水的特點”這一問題展開思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其語文思維的發(fā)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學習思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積極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課程學習內容,發(fā)散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同步發(fā)展和提升[3]。
首先,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語文朗讀是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和了解學習內容最直接的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往的朗讀教學模式多是教師示范后便讓學生自主朗讀或者集體朗讀。這種單一的方式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長期采用單一的模式進行教學,還容易降低學生的朗讀和學習熱情。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朗讀教學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朗讀學習活動,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范讀為學生奠定朗讀的正確基調,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朗讀并圍繞閱讀素材展開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并對文中的情景進行演繹和重現。在演繹過程中,角色扮演者有感情地說出所扮演角色的“臺詞”。這種形式可以讓原本單一、枯燥的朗讀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有趣,也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產生更直觀、深刻的認知和理解,便于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其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主題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和交匯中發(fā)展語文思維。例如,在講解活動“朋友相處的秘訣”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究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在這種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學會感知與人相處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適當增加思維訓練的課堂活動形式,如辯論活動、詩歌鑒賞活動等,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體驗中拉近自己與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全面發(fā)展語文思維。以詩詞鑒賞活動為例,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古詩詞內容進行整理和匯總,然后和大家進行分享,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同時讓學生結合真實的學習感受嘗試寫下自己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強化課程學習質量,提高思維運用能力。
再次,進行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契合小學語文綜合性較強這一特點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合理地對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進行應用,在明確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的基礎上,立足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小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地融入生活資源、語文學科資源來進行實際教學,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局限性,提升語文學科整體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立足語文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主題設置,將“三十六計”作為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草船借箭》的內容進行學習。在學生對“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就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拓展相關的內容,并組織學生在課后自主查找、閱讀和“三十六計”相關的成語故事,并在下節(jié)課上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教師以這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滿足“立足教材,并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應用教材,拓展課程資源”的教學要求,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尋找素材、閱讀素材,并在課堂進行閱讀分享交流,這對于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同時,這種語文教學方式,還可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進行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最后,進行思維導圖教學。思維導圖也叫心智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色彩等直觀化的方式對語文相關知識內容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直觀的呈現,是一種可以將抽象思維以直觀形象方式展現出來的教學模式。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語文課堂,便于學生對復雜、抽象的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非常積極的幫助作用。仍以《草船借箭》這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內容,梳理文章中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幾個具有遞進性的問題,如以“誰來草船借箭?”為中心,逐步引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誰來草船借箭?”—“為何要草船借箭?”—“如何進行草船借箭?”—“有沒有借到箭?”如此,學生在直觀的思維導圖的引導下進行文章內容閱讀,便能構建清晰的閱讀思路,加強閱讀的針對性,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同時,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閱讀,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從而形成邊閱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四季之美》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以“四季之美”為中心詞,然后發(fā)散出“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主題分支,在各分支下呈現對不同自然景色的描繪,如春天是五顏六色的花朵、游來游去的白鵝,夏天是綠樹成蔭、驕陽似火,秋天是碩果累累、秋高氣爽,冬天是銀裝素裹、冰天雪地。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在不同季節(jié)分支下填充自己對相關季節(jié)的想象,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繪畫。以這樣的方式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脈絡,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發(fā)散思維,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語文思維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對學生展開全面的、綜合性的評價與指導,從而實現以評價指導教學、以教學落實思維發(fā)展[4]。為此,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對評價體系進行適當調整,包括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主體等,為指導學生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與依據。其次,在教學評價的指標建設方面,教師要在傳統(tǒng)的以成績?yōu)闃藴实脑u價基礎上,將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表現情況融入其中,增加過程性評價,從教與學的各個角度出發(fā),進行綜合教學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潛能。最后,在教學評價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文化思維、探究思維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學生的自我評價,指導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正視自己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自主地對學習內容進行完善和補足,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此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指導學生定期做好語文學習目標規(guī)劃,幫助學生在學習實踐與反思中提高總結能力,從而將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落實到語文日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立足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進和優(yōu)化,切實推動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落實與發(fā)展,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并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中逐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