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含璐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國際語言文化教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這個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法國,是法國釋意理論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塞萊斯科維奇(Danica Seleskovitch)提出的。塞萊斯科維奇1975年出版的博士論文《言語、語言和記憶——交傳翻譯的筆記研究》和瑪麗雅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1981年出版的《同聲傳譯——經(jīng)驗與理論》標志著釋意理論學派的形成。[1]釋意理論學派認為譯員在進行口譯時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即:語言闡釋—“脫離源語語言外殼”—信息重組,其中“脫離源語語言外殼”作為口譯過程的關(guān)鍵性階段,對譯員的口譯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塞萊斯科維奇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譯員會自發(fā)地調(diào)動其意識,將原文理解與其意識有效結(jié)合,同時忘掉原文的語言形式,并用目的語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進行表述。譯員在這一過程中就進行了有效的脫殼,這種做法可以幫助譯員從整體上有效地理解原文,并能主動擺脫原文的束縛,使用最符合目的語的表述產(chǎn)出譯文。與此同時,吉爾(Gile)也進一步闡釋了“脫離源語語言外殼”,他指出這一概念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譯員理解了原語本身的含義,調(diào)動自己的認知后,形成了自己的非語言形式的“意義”,并忘記了原語語言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第二層含義是指“譯員在不受源語干擾的情況下試圖將源語按照意思和‘目的’譯成目標語”[2]。
對“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國內(nèi)的一些學者和研究者們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北京語言大學的劉和平教授在《釋意學派理論對翻譯學的主要貢獻》一文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釋意理論,并闡釋了“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是譯員在聽辨過程中意義的產(chǎn)生[3]。蔡小紅認為,應(yīng)該從認知心理學等跨學科角度來說明“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科學性。[4]
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不同于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交替?zhèn)髯g,主要是因為交替?zhèn)髯g的內(nèi)容涉及醫(yī)學這個特殊領(lǐng)域,因此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也就具備了自己的獨特之處。
首先,醫(yī)學英語廣泛使用被動語態(tài)結(jié)構(gòu),因此在進行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的過程中,也要本著科學性的態(tài)度盡量避免主觀性的表達。醫(yī)學英語屬于科技英語的一種,遵循客觀事實和客觀規(guī)律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被動語態(tài)使用物(客觀事實、癥狀表現(xiàn)和實驗結(jié)果等)做主語,排除了主觀性的判斷,具備了遵循客觀事實的科學性表達,因此譯員在進行傳譯的過程中也大都也會采用被動語態(tài)結(jié)構(gòu)的表達,或用物或者事實做主語進行客觀性的傳譯表達。
其次,醫(yī)學英語多使用非謂語動詞形式,在交替?zhèn)髯g的過程中,根據(jù)非謂語動詞充當不同的語法成分而采用靈活的譯法。例如動詞的不定式和動名詞通常充當句子的主語、表語、賓語和補足語,譯員在傳譯時,要充分把握句子的主干意思,有效地將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及修飾成分區(qū)分開來。動詞不定式除了可以做名詞性的成分以外,還可以和分詞短語一樣,在句子中作狀語,表示目的、方式、原因、結(jié)果等。此時,譯員在傳譯的過程中要做的也是要充分理解源語要傳達的信息,快速、準確地識別這些非謂語動詞形式作狀語時所要表達的含義。
最后,醫(yī)學英語中經(jīng)常將表達動作的意義名詞化,這其中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英語本身具有靜態(tài)的特點。不同于英語,漢語在表達時習慣大量運用動詞,從而使信息具體化,因此,譯員在進行交替?zhèn)髯g時,通常也會將這些名詞化的詞轉(zhuǎn)換成相應(yīng)的動詞(或與之意思相關(guān)或相近的動詞)表達出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的特點是離不開醫(yī)學英語本身具有的特點的,因此譯員在進行傳譯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醫(yī)學英語的特點以及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只有這樣,譯員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在“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指導下,更加有效準確地將源語信息傳譯給漢語聽眾。
“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在口譯實踐中的應(yīng)用十分廣泛,對口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谧g的聽辨過程是以“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為核心的,譯員可以擺脫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把握源語語言背后的內(nèi)涵信息,從而準確理解源語、不受源語語言形式等結(jié)構(gòu)的干擾,更好地傳譯源語的信息和意境。[3]
例1:Treatment of heat stroke is aimed at reducing the core(rectal)temperature rapidly(within 1 hour)and controlling the secondary effects.Evaporative cooling is rapid and effective and is easily performed in most emergency settings.The patient's clothing should be removed and the entire body sprayed with water(15℃)while cooled or ambient air is passed across the patient's body with large fans or other means at high velocity(100 ft/min).The patient should be in a lateral recumbent position or supported in a hands-and-knees position to expose as much skin surface as possible to the air.Other alternatives include use of cold wet sheets accompanied by fanning or immersion in chilled water.
譯文:中暑治療主要是迅速(1小時內(nèi))降低核心(直腸)溫度,控制繼發(fā)效應(yīng)。蒸發(fā)冷卻是快速和有效的,在大多數(shù)緊急情況下很容易操作。應(yīng)脫掉患者的衣服,并用水(15℃)噴灑全身,同時用大風扇或其他方式使冷空氣以高速(100英尺/分鐘)流過患者身體表面?;颊邞?yīng)采用側(cè)臥位或手膝位支撐,使盡可能多的皮膚表面暴露于空氣中。其他的替代方法包括使用冷濕床單,并同時使用扇風或浸泡在冰水中。
分析:譯員在進行傳譯的過程中,除了使用物做主語外,大部分將這些被動語態(tài)處理成為無主句,增強了其客觀性表述。譯員并沒有根據(jù)字面意思來翻譯“is aimed at”,既沒有譯成被動語態(tài)也沒有譯為“目標”,在充分理解原句意思后,通過脫殼,采用了最為貼近漢語的表達方式,雖用物做主語,但實際上內(nèi)涵意思是有人參與的?!癷s easily performed”則按照原句中的被動語態(tài)直接翻譯,用物做主語,看似主動,實則是被動含義?!癷s passed”和“supported”也是相似的處理方式,直接譯為漢語的被動語態(tài)必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同時也顯得生硬,因此譯為“流過”和“支撐”,并各自有各自的主語,實則表示被動含義。“be removed”“sprayed”“cooled”和“accompanied”分別被譯員處理成“脫掉”“噴灑”“冷空氣”和“并同時使用”,結(jié)合譯文的上下文,不難看出這些都被譯成了無主句,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脫殼在這里的好處就在于,譯員可以不考慮原句的句式形式和結(jié)構(gòu),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原文含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結(jié)合自己的認知,采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
例2:Tumors don't appear out of nowhere.They take years or even decades to produce discernible masses and our bodies get many chances to eliminate them along the way.The first step in the process is called initiation.It occurs when something alters a cell's genetic makeup,enabling it to divide more freely than it should.
譯文:腫瘤不是無中生有的。腫瘤需要多年甚至數(shù)十年才長出可察覺的腫塊,而在腫瘤形成過程中人體也有很多機會去消除它們。腫瘤形成過程的第一步叫始發(fā),它發(fā)生于某些因素改變了一個細胞的基因結(jié)構(gòu),使原本應(yīng)受控制的細胞分裂更自由。
分析:此例中較多地使用了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可以看出英文原文由于非謂語動詞的使用而變得更加精練、簡短,同時信息負載量大,如果沒有使用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可以想象原文的長度應(yīng)不止于此。在傳譯的過程中,譯員采用了直譯來處理第一個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對“to eliminate them along the way”,譯員沒有受限于原句的句式結(jié)構(gòu),而是在充分理解了含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句式的調(diào)整,同時也把along the way的隱含意思進行了顯化,使得漢語聽眾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原文的含義。分詞結(jié)構(gòu)“enabling it to divide more freely”,譯員根據(jù)句子含義也進行了直譯,表示伴隨著發(fā)生的動作。在脫殼的指導下,譯員需要根據(jù)情況靈活處理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使得譯文更加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3:The isolation of stem cell from organs formerly thought to have no regenerative potential,the demonstration of stem cell plasticity,and the cre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human stem cell therapy.
譯文:把干細胞從以前被認為沒有再生可能的器官中分離出來,證明干細胞有可塑性,造出人胚胎干細胞,這都清楚表明了人類干細胞療法是可行的。
分析:在交替?zhèn)髯g的過程中,譯員對名詞化結(jié)構(gòu)的處理通常是將其譯為“把”字結(jié)構(gòu)或動賓結(jié)構(gòu),如該句中的“the isolation of stem cell”譯為“把干細胞分離出來”;“the demonstration of stem cell plasticity”譯為“證明干細胞有可塑性”;“the cre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譯為“造出人胚胎干細胞”。譯員在充分把握原句含義的前提下,擺脫了源語形式和結(jié)構(gòu)的束縛,也會將名詞性結(jié)構(gòu)根據(jù)需要譯為主謂關(guān)系的句子,如該句中的“the feasibility of human stem cell therapy”譯為“人類干細胞療法是可行的”。
通過以上例句的分析不難看出,“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在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中的指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醫(yī)學英語的句式表達本身就較為復雜,大多都為長難句以及各類從句,這些更是增加了交替?zhèn)髯g的難度,但是掌握了脫殼技術(shù),譯員就好像是站在了更高更遠的位置去俯瞰一切,并能從整體把握、從大局出發(fā),基于此產(chǎn)生的譯文也才更加準確和地道。
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中,在“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指導下,譯員能夠擺脫原句中詞形和句式結(jié)構(gòu)甚至是時態(tài)語態(tài)的束縛,充分理解原句含義后,在頭腦中對信息進行加工和整合,并啟動大腦對相關(guān)知識的認知,充分結(jié)合后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語句進行表述。
“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對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的指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醫(yī)學英語相比其他領(lǐng)域的英語在專業(yè)知識、術(shù)語積累和對英漢語技能的要求較高,在交替?zhèn)髯g中,這就要求譯員盡可能地將精力合理分配,既不能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聽辨信息上,也不能將精力放在英漢轉(zhuǎn)換的詞句上,而脫殼的技能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譯員通過聽辨—脫殼—重組,能更好地平衡醫(yī)學英語交替?zhèn)髯g中精力分配的問題,從而產(chǎn)出準確的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