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晟
(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茅坪鎮(zhèn)中心小學 陜西 白河 725800)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對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及學習效率有所幫助,還能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及素質(zhì)教育對其提出的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更新教學內(nèi)容,其中比較閱讀教學模式是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其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一般通過比價文章相同點及不同點等多種方式進行開展,主要包括閱讀內(nèi)容中的人物形象結構、語言特色、寫作技巧及思想內(nèi)容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小學生的閱讀思維,也有效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1]。
比較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被教師所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法哪個是,其將題材、形式及內(nèi)容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讀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有對比、有分析的閱讀。在比較的方式下明確文章內(nèi)容及形式上的差異,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及本質(zhì)特征,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展小學生的閱讀思路。如果單純的對某一篇文章進行獨立閱讀和分析,不能全面的準確把握文章含義,但是如果進行比較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間的異同,可能是異中求同,亦或是同中求異,通過多種形式的對比下,對文章產(chǎn)生新的感悟,并且更加準確、深刻的抓住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
對比較閱讀的范圍和角度方面進行分析,其具有“可大可小”、“可縱可橫”的特點,其中“大”的方面是指將不同國家、民族及時代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小”的方面是可以將具體文章中的人物、形式、段落或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在“縱”的方面試講文章中某一人物的前后不同的表現(xiàn)進行比較;“橫”的方面是將同一題材的文章、報刊、讀物等進行比較。不管如何進行對比,都是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感悟文章,進而獲得更新穎的知識。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其閱讀理解能力還很有限,而且還有很多語文教師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小學生閱讀,極大限制了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閱讀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語文教師只注重于教小學生讀懂文章,并要求小學生要深刻地閱讀其中含義。這種教學方法雖然也可也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但是已經(jīng)落后了,其效果也不是很顯著,如果長時間以這種模式開展教學,會慢慢讓小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因為如果小學生多次對一篇文章進行深讀的話,就會感覺到乏味。如果長期運用這種方式教導小學生閱讀,小學生們就會適應這種教學,如果再出現(xiàn)新的教學模式時,一時間也很難接受。
語文教師是小學生學習成長的引路人,其教學模式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學習閱讀的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還要為小學生們做好榜樣,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不要因為個人的原因影響小學生的成長[2]。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有效發(fā)揮比較閱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作用,首先教師要選擇適宜的比較材料,選擇的材料要具備較強的可比性,具體來說就是在內(nèi)容形式、思想感情及語句語法中存在相同的特點。在進行材料比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小學生精準找到比較關鍵點,因為對缺乏比較關鍵點的材料進行比較閱讀,會喪失比較閱讀教學開展的意義;其次,比較閱讀選擇的材料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能給予小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時間和空間,拓展小學生的閱讀思路;其次,要準確定位比較閱讀開展的目的,其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對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及閱讀技巧規(guī)律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并且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最后,比較閱讀教學方式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本末倒置及舍本逐末的問題,積極發(fā)揮其優(yōu)勢,結合文本靈活運用,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效發(fā)揮其功能作用。
4.1 增減法。比較閱讀教學模式開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具體的比較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增減法,增減法就是在文章中增加或減少一些語句,再在此基礎上與原文進行比較。例如,在教師講解四年級課文《走月亮》這節(jié)課時,會涉及到這樣一段內(nèi)容:“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一聲,銀光一閃……”在這一段中運用增減法,將“魚兒躍出水面,潑剌一聲,銀光一閃……”等對聲音的描述進行刪減,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就會顯得文章單調(diào)且蒼白,缺乏了生機。這篇文章通過對作者與母親在月光下散步時看到生機盎然景象的描寫,表現(xiàn)作者愉悅的心情,如果將聲音描寫的部分刪減,就不能讓小學生更好的感受作者表達的愉悅感情,通過比較,小學生會發(fā)現(xiàn)聲音部分的描寫使整篇文章的情境更加豐滿,讓小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增減法在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中的運用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而掌握整個文章的感情脈絡,掌握煉字煉句的閱讀技巧。
4.2 替換法。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替換法就是將相近的詞語或語句對原文中的一些詞語和語句進行替換,或者將整個語句的順序進行重新編排,以此為基礎進行比較。例如,在教師講解六年級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節(jié)課時,在文章“也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口氣?!边@一句中,教師用“瘦弱”替代“枯瘦”一詞,用“放”替代“按”,引導小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感受作者在用詞方面的特點,在比較中,小學生會發(fā)現(xiàn)“瘦弱”和“放”的使用雖然與原文意思相近,但是在情感表達上并不深刻,“枯瘦”一詞更能體現(xiàn)當時受壓迫的時代背景及魯迅先生的形象,“枯瘦”一詞更具風骨。另外,用“放”的應用不能體現(xiàn)“按”的力度,“按”的使用更能體現(xiàn)魯迅先生在看到車夫情況時表現(xiàn)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及對社會現(xiàn)象的厭惡。所以替換法的應用,能夠制造用詞方面的矛盾。幫助小學生打破傳統(tǒng)閱讀思維的桎梏,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自身的寫作中強化用詞造句的精準度。
4.3 摘抄比較法。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摘抄比較法就是引導小學生將課文中的關鍵性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進行摘抄,可以利用畫圖及列表等形式,教師在講解寓言類的文章時可以采用這一方法。運用摘抄比較法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小學生快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例如在教師講解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及《揠苗助長》這兩則寓言時,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較多,情節(jié)也較為復雜,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將事物之間的異同進行列表分析,直觀的進行比較,或者引導小學生結合列表中的內(nèi)容猜想故事接下來的走向。摘抄比較法能夠幫助小學生更直觀的分析文章內(nèi)容,加深小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4.4 想象法。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想象法就是幫助小學生更具體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認知和經(jīng)驗,多與文章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想象,進而與原文內(nèi)容進行比較[3]。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上冊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文章時,牛將紅頭蟋蟀吃進了肚子里,紅頭蟋蟀的朋友青頭蟋蟀看見此狀就利用自身的知識來鼓勵紅頭蟋蟀不要放棄,最后牛在打噴嚏時將紅頭蟋蟀噴了出來,青頭蟋蟀此時上前安慰紅頭蟋蟀全當去牛的肚子里旅行了一圈。結合文章內(nèi)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自己想象成紅蟋蟀,思考如果遇見這樣的事情會對青頭蟋蟀說什么。學生在陷入想象的過程中,能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豐富自身想象力,并將自己的多元化思維融入到寫作中。
4.5 聯(lián)系法。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中的聯(lián)系法就是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將課文中的所學內(nèi)容、知識點與課外的知識進行有效連接,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例如,在教師講解五年級上冊《桂花雨》這篇課文的時,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作者家鄉(xiāng)的桂花樹,小伙伴一起做“搖花樂”游戲中將掉落的花瓣比喻成桂花雨的美麗景象,為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就可以尋找一些對比描寫櫻花的材料,因為櫻花雨也是課文中常出現(xiàn)的內(nèi)容,通過對比,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在含義,掌握兩篇文章在詞語使用、形式結構寫作手法上的差異,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了解文章背后不同的情感訴求。所以聯(lián)系法的應用能增強小學生對課文知識背后內(nèi)容的理解,升華自身情感,繼而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4]。
5.1 對題材相近的閱讀文章進行比較?;诒容^閱讀教學模式,為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可以將題材較為相近的閱讀文章進行比較,通過對兩篇文章進行閱讀,通過不同的角度及情感來對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包括人物形象結構、語言特色、寫作技巧及思想內(nèi)容等方面,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兩篇閱讀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獲得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有效提升閱讀分析能力。在此過程中,小學生也能夠逐漸學會對閱讀文章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找出文章核心,快速地了解閱讀文章描述的內(nèi)容及利用何種方式進行描述,再通過閱讀比較來讓小學生對相似文章進行學習,提升閱讀興趣,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量,進而為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將很多相似內(nèi)容的文章歸納到一個單元中,如《黃山奇石》這篇文章,就與同一單元的《葡萄溝》、《日月潭》的文章內(nèi)容十分相似,都以描述自然風光及景觀景色為主,所以語文教師就可以將這些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首先引導小學生對這幾篇閱讀文章進行閱讀,對閱讀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再引導小學生對這幾篇閱讀文章進行思考,思考一下這些文章主要描述了些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5];最后,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對這些閱讀文章進行分析比較,通過語文教師的帶動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內(nèi)容,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和學習興趣,只有對比較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5.2 對閱讀文章的細節(jié)進行比較。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的不斷完善和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要比以前的教材精細很多,其中每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文章內(nèi)容既有內(nèi)涵又有寓意,每句話中都透露著作者的文采,還表達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此,小學生在學習每篇閱讀文章時,語文教師都會要求小學生先仔細通篇閱讀文章,先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然后再細心的對比文章情節(jié)發(fā)生的變化,特別是一些細節(jié)之處,要仔細地推敲,從而來感受其中情感的變化。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能夠深入文章內(nèi)容,既能感受文學作品帶來的愉悅,還能鍛煉小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6]。
例如,小學閱讀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一篇很有寓意的文章。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文章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比如“一根火柴”和“一把火柴”進行比較,通過細致的分析兩個句子的含義來區(qū)分各自所表達的效果,這樣小學生們才能感受到文章在情感上的變化,以及小女孩內(nèi)心是怎樣的絕望。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教導小學生進行細節(jié)對比時,還可以借助句子中詞語的增減來進行比較,意思就是主動地增加或者減少一個詞語,然后與未增減前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前后句子的含義以及情感來體現(xiàn)詞語的重要性,這樣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學習詞語在句子中該如何運用。
5.3 對閱讀文章的寫法進行比較?;诒容^閱讀教學模式,為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還可以對閱讀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比較,這樣的方式能有效拓展小學生的閱讀思維,并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7]。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潘新和先生曾經(jīng)這樣說道:“寫作能力是培養(yǎng)語文教育的根本,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基于寫作來規(guī)劃語文教學?!蓖ㄟ^這句話不難看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閱讀屬于一種語文表達積累及寫作素材的方式,不局限于教學本身。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比較閱讀十分有必要,小學生能夠通過比較寫作手法來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想要表達的意義,帶著問題去思考能夠加深小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日后的寫作教學打下鋪墊。
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木笛》這一節(jié)課時,為有效幫助小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和核心,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利用比較閱讀的學習方法來對閱讀文章中的外貌描寫技巧、對話描寫技巧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學習其寫作手法,并更深入地了解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協(xié)作與表達能力,將比較閱讀在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落到實處[8]。
5.4 對閱讀文章中的內(nèi)部語言文字進行比較。在一篇閱讀文章中,其表現(xiàn)形式也會存在差異,所以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閱讀文章的這一特點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小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側重引導小學生進行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語言文字進行比較,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小學生的閱讀思維。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環(huán)境背景語言進行比較,因為每一位作者在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及生活經(jīng)歷都不相同,其文章表達的思想也不一樣,如果小學生能夠將作者對環(huán)境背景的描寫分析正確的話,就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對閱讀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讓小學生了解作者在進行人物描寫時存在的語言差異,幫助小學生對不同閱讀文章中人物產(chǎn)生不用的看法,豐富自身的情感,提升感悟力。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曹沖稱象》這節(jié)課時,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曹沖及相關人物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通過這一形式能更凸顯“曹沖”這一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讓小學生對“曹沖”這一人物形象更為了解,提升閱讀興趣[9]。
另外,在對閱讀文章中的內(nèi)部語言文字進行比較時,也可以引導小學生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這一比較方式能有效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量,并將小學生在比較過程中更好地掌握閱讀文章的寫作技巧及表現(xiàn)手法,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語文教師講解王昌齡的《出塞》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要求小學生收集一些其他王昌齡的詩作,并要求小學生與《出塞》這首古詩的表達方式及思想情感進行比較,幫助小學生感受作者在不同環(huán)境及心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方式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zhì)量及教學效率[10]。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及素質(zhì)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部分,就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積極引用比較閱讀教學模式,幫會組織小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語言形式及文字內(nèi)涵,真正把握閱讀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中心內(nèi)涵,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及鑒賞能力,進而為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有效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