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冬燕
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區(qū)域地理特點來開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其正確認知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關系。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當課程內容提及師生的家鄉(xiāng),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有關家鄉(xiāng)的經濟、文化、政治、地理等信息引入課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當地農村進行調研,深度了解家鄉(xiāng)農村經濟和地理的關系。此外,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考察,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植被、礦產、地理結構等,使其在不斷深入的探究中形成鄉(xiāng)土意識,加深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增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在“一帶一路”有關課程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帶一路”電子地圖,點擊地圖的某一點便可以進入相應的情境,了解其地理、歷史、文化。如此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快速了解各地文化傳統(tǒng)、氣候及水文等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認識到祖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地理多樣及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對祖國文化產生強烈認同感[1]。
家國情懷是一種特別的思想教育,目的是讓不同主體對地域、國家、世界產生相對統(tǒng)一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也會對主體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產生積極影響。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
我國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經典文化,但這些民族文化和經典文化的傳承取決于青少年是否擁有文化傳承意識,以及對國家是否有歸屬感。如果國民沒有家國情懷,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就不可能關心民族文化和經典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二者必然逐漸消失于歷史長河。另外,人們如果缺乏家國情懷,便會失去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動力,導致民族文化裹足不前。
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初中地理“中國的民族”一課詳細介紹了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經濟水平、文化特點、地理位置及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了共同的國家經濟意識、共同的國家文化意識、共同的國家領土意識、共同的民族榮辱意識等。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滲透了家國情懷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初中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家國情懷教育不足容易使他們迷失方向,誤入歧途。教師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可以讓學生產生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例如,對于初中地理中關于環(huán)境污染的內容,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與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關系,進而使其形成責任感,從自身做起,積極保護環(huán)境,并通過自媒體放大環(huán)保聲音,為我國的環(huán)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2]。
目前,教育部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各科教師能夠做到學科思政化。但在具體教學中,很多初中地理教師不能理解“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很少能抓住地域文化、地方資源、歷史事件、紅色教育等進行必要的家國情懷教育。
不少初中地理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方面意識薄弱、能力有限,不能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差異、品質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保證家國情懷教育全面融入課堂。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缺乏“學情分析、分組教學”意識,不能在了解每位學生思想現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3]。
家國情懷教育必須遵循現代教育規(guī)律,需要不斷優(yōu)化和調整。但在一些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雖然融入了家國情懷教育,但缺乏總結分析,導致課堂雖然很熱鬧,但學生內化不足。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本地資源,如文化資源、景觀資源、自然資源等,能夠喚醒學生對自身所在地區(qū)的認同感,培養(yǎng)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但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資源開發(fā)意識,不能建立數據庫,將本地地理資源加以收藏、使用。
初中地理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疆域意識、文化自信、鄉(xiāng)土情懷。然而,受網絡多元化思想影響,一些初中生迷戀網絡文化,不能很好地領悟地理課程中的家國教育內容,家國意識不強。
第一,積極引領教師深度理解“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是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的關鍵詞,其含義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門學科。雖然這是針對高校的教育指導方針,但對于初中教育同樣適用。另外,《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中小學教育必須和社會實踐、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結合,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同時,提出了中小學“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xié)同育人”等具體實施途徑。初中學校管理者可以鼓勵教師認真學習《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激勵各學科教師根據各自學科特點形成德育方案。
第二,設定激勵制度,確保教師堅持德育意識。為了保證初中地理教師能夠形成德育意識,初中學??砷_展德育標兵競選活動,除競選成功者提升待遇外,在評優(yōu)、評先進、評職稱方面也要有所側重。這樣的激勵方案能促使教師不斷優(yōu)化德育滲透策略,使其深刻理解德育內涵,并明確自身責任,結合具體要求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工作。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始于教師擁有積極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教師需要特別重視學情分析,并設計靈活的交互環(huán)節(jié),這些是保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落地并發(fā)揮作用的關鍵[4]。
第一,學校要成立地理創(chuàng)新教學小組,通過小組教研活動來不斷挖掘家國情懷教育創(chuàng)新方式,通過緊鑼密鼓的內部研究探討,讓教師形成創(chuàng)新教學意識,并通過互通有無的方式來取長補短,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方法。
第二,明確家國情懷教育的創(chuàng)新方法。(1)學情分析。教師以學生的地理課堂表現、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等綜合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對家國情懷教育的認知程度及接受能力等,這是保證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地理課堂的前提。(2)分組教學。教師要按照家國情懷認知層次、傳統(tǒng)文化理解能力、本地民俗文化認同水平等劃分不同的層次,就這些層次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3)利用地域文化、地方資源、歷史事件、紅色教育等抓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地域文化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剖析其中包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這對學生形成文化意識有積極的作用。在地方資源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本地自然資源(包括旅游資源、地質資源、經濟資源、人文資源等)展開認真調查分析,讓初中生對本地產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的鄉(xiāng)土意識。在歷史事件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版圖形成的過程融入相應的歷史內容,讓學生形成強烈的國家版圖意識。在紅色教育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本地有關文獻記載,融入發(fā)生于某地的戰(zhàn)役等,讓學生認識到家鄉(xiāng)人民的英勇,在抵抗外來侵略方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第一,學校應積極抓住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根據具體的評價指標找到現階段地理教育和社會發(fā)展間存在的差距。例如,目前社會發(fā)展需要初中生擁有良好的文化意識,具有正確的“三觀”,需要學校能夠與家庭形成優(yōu)良對接。學校根據這些指標觀察地理學科教育,發(fā)現教師在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三觀教育、家校對接中存在的差距,使其以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問題,保證家國情懷教育擁有比較完整的教育環(huán)境。
第二,學校應積極地抓住人與教育發(fā)展的關系,構建具體的評價體系。教師需要做到“以人為本”,最關鍵的是能夠做好學情分析。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學習意識、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學習成績、實踐能力等方面。在教育發(fā)展方面,教師主要是將初中生家國情懷的各種體現作為評價指標,衡量學生的現有水平,找到二者之間的差異。例如,家國情懷包括傳統(tǒng)文化理解能力、鄉(xiāng)土意識、愛國意識等,教師根據這些指標來衡量學生的狀態(tài),幫助其找到差距、補齊差距。
學校應對本地利于家國情懷教育的資源展開分析,并最終歸納到相應的數據庫。例如,學??蓪⒈镜刭Y源劃分為文化資源、景觀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將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群眾文化、非遺文化等列入文化資源;將紅色遺存、紅色景觀、農旅景觀等納入景觀資源;將文化館、博物館等納入社會資源;將本地礦藏等有關數據納入自然資源。此外,學校還要將各類資源按照文字、視頻、圖片、數據、音頻等形式進一步劃分,便于教師靈活運用。教師可根據課程中各類資源利用水平及學生的反饋不斷總結資源利用經驗,在該經驗基礎上形成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和學生日常接受的愛國教育有直接聯(lián)系,若是學生日常缺乏愛國教育,則在地理課程中會對家國情懷不夠敏感,甚至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在加強愛國教育親和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不斷滲透愛國教育,讓學生擁有國家榮辱觀、民族榮辱觀、社會榮辱觀、家庭榮辱觀。例如,歷史、語文、道德與法治等課程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它們具有融合愛國教育的基礎。地理教師可利用歷史知識去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當地發(fā)生的一些抵抗外來侵略的戰(zhàn)斗,當地一些愛國名人的故事等,都可以成為地理教師靈活利用的資源,使其成為學生愛國意識成長的養(yǎng)料。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構、初中學校、地理教師形成層層考核監(jiān)督機制,建立較為系統(tǒng)的考核評價指標。初中學校需要組建地理教學改革實踐小組,積極圍繞家國情懷進行教研,并鼓勵其將最新經驗不斷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觀察學生的變化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案,最終形成家國情懷教育體系,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在地理課堂上獲得家國情懷教育的熏陶。這其中的學情分析、評價體系構建、校本教材編寫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是主要工作,地理教師要在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