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煊
蘇東劇變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共產黨造成了巨大沖擊,法國共產黨(以下簡稱“法共”)堅持不改變共產黨的名稱,捍衛(wèi)了黨的共產主義性質和特征,但也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面對國內國際局勢的深刻復雜變化,謀求與各種左翼進步力量的聯(lián)合是法共嘗試解決自身存在與發(fā)展危機、鞏固和擴大群眾基礎以及提高斗爭成效的有益策略和必然選擇。蘇東劇變以來法共在聯(lián)合主張與行動上不斷展開探索,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制約聯(lián)合成效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
蘇東劇變以來,法共在進行領導權交替的同時也逐漸對黨的理論進行了革新。1994年法共召開了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羅貝爾·于當選為法共總書記,提出了“新共產主義”的基本主張。1996年法共二十九大上,“新共產主義”理論被確立為法共的指導思想,此后由瑪麗-喬治·比費、皮埃爾·洛朗和法比安·魯塞爾幾任全國書記不斷豐富與發(fā)展。相應地,法共在聯(lián)合問題上也有新的主張與行動。
法共二十八大對黨的聯(lián)合政策進行了調整,“從過去長期主張的左翼聯(lián)盟轉變?yōu)樵诠窀深A基礎上實行左翼進步力量聯(lián)盟”1李周:《探索中的法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35頁。。法共認為,由于國家階級結構和階級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暴力革命的形式在法國已經過時,革命只能是“和平的、合法的和漸進的”,但這種民主形式的革命“并不屬于改良道路”,它“同暴力革命的作用相一致,都是反對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2李周:《探索中的法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35頁。。在新的階級斗爭條件下,法共力求聯(lián)合一切反對資本主義2 李周:《探索中的法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35頁。的力量,進行多種形式的干預活動和在各領域開展有效的斗爭。既要與左翼政黨開展政治合作,建立有利于工人階級的議會和政府,為民主地走向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又要團結廣大勞動群眾通過左翼進步力量聯(lián)盟參與到變革政權的斗爭中來,爭取各方面權利,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目標。
首先,法共通過多元左翼聯(lián)盟成功參政。1997年國民議會選舉前,法共與法國社會黨(以下簡稱“社會黨”)就35小時工作制、稅制改革、停止私有化等問題發(fā)表了《共同聲明》,綠黨、公民運動等也加入其中共同結成了左翼選舉聯(lián)盟。最終,左翼選舉聯(lián)盟共獲得了320個席位,其中法共37席,1吳國慶:《法國政治史:1958-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16、511頁。以絕對優(yōu)勢成為議會多數(shù)。社會黨領袖利昂內爾·若斯潘吸收了左翼選舉聯(lián)盟中的所有政黨入閣,組成“多元左翼政府”,法共先后共4人參加政府并“擔任裝備部長、青年和體育部長及旅游國務秘書”2金旭東:《變革中的法國共產黨——參加法共三十大側記》,載于《當代世界》2000年第5期。。此次執(zhí)政合作,法共提出了促進左翼政府實行符合廣大勞動者利益的進步變革政策、加強自身政治地位和開拓發(fā)展空間的目標。3費新錄:《法共總書記羅貝爾·于論“21世紀的共產主義”》,載于《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年第1期。其次,法共密切與群眾組織的聯(lián)系,支持群眾斗爭活動。2000年法共三十大選舉了一批工會負責人和社會運動領導人進入黨的領導執(zhí)行機構,法共還積極支持法國青年共產主義運動、法蘭西婦女聯(lián)盟、退伍軍人維護共和協(xié)會、法國老年勞動者聯(lián)盟等的工作,領導和參與了反對解雇法、限制外籍人法、雷諾公司私有化等罷工和游行活動。面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法共也開始倡導與各種綠色運動一道努力應對資本主義造成的環(huán)境危機。再次,法共投身于歐洲和國際范圍的左翼聯(lián)合。法共先是成為了新歐洲左翼論壇的成員,1994年又加入了共產黨歐洲議會黨團,還多次參與組織了國際馬克思主義學術研討會,促進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的交流與合作。
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實施面臨新問題和左翼在2002年總統(tǒng)選舉中失敗的形勢下,法共于2003年召開了第三十二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比費連任全國書記并接替羅貝爾·于全面主持黨的工作,對“新共產主義”理論進行了發(fā)展,并提出了“以人民運動為中心”4李周:《探索中的法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頁。的聯(lián)合主張?!岸嘣笠碚钡膮⒄洑v使法共在促進社會改革方面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總體而言效果并不明顯。在左翼政府行動的參與過程中,法共受制于社會黨的領導地位而無法將自己的政策主張付諸實踐,甚至難以保持黨的自主性。法共的聯(lián)合策略仍停留在過去的框架內,“過于確定與社會黨的關系,卻妨礙了推動變革的人民運動發(fā)展的需要以及與一些社會行為主體(協(xié)會、工會、公民……)的新關系的建立”,法共經過反思后決定放棄“以國家為中心的社會變革的幻想”,要“使人民運動介入政黨關系”,并選擇“在任何情況下都把人民運動放在首位”。5陳露:《法國共產黨三十二大對若干理論問題的闡述》,載于《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年第2期。
為此,法共一方面反對社會黨對左翼領導地位的長期壟斷,積極與其他左翼政黨開展合作。2007年國民議會選舉中法共獲得18席(包括同情者),6吳國慶:《法國政治史:1958-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16、511頁。沒有達到組成議會黨團所必需的20個席位,但最終與綠黨組成了聯(lián)合議會黨團。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時,法共與左翼黨、“團結左翼”共同建立起反對“里斯本條約的歐洲”的左翼陣線,并獲得了6.47%的選票和5個議席。7[英]盧克·馬奇:《歐洲激進左翼政黨》,于海青、王靜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98頁。另一方面,法共堅持對群眾訴求的關注與回應,特別重視同社會運動的協(xié)作。2006年法共召開三十三大,“高舉反新自由主義旗幟”,提出了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yè)、加強公共服務、大企業(yè)重新國有化、實行稅制改革等承諾作為2007年大選的綱領。8金旭東:《法共三十三大印象》,載于《當代世界》2006年第5期。比費和三十三大全體與會代表還在大會開幕當天參加了反對“首次雇傭法”的游行,使該法案最終被撤銷。2008年法共三十四大上,比費呼吁建立一個左翼政治力量、工會、協(xié)會和公民廣泛參與的“捍衛(wèi)自由和民主的進步陣線”934ème congrès:Discours de cl?ture de Marie George Buffet,(http://pcfvillemomble.canalblog.com/archives/2008/12/17/11807931.html.)。在她的領導下,法共試圖在“人民和公民左派”的標簽下拉近與社會運動的各種參與者“公民替代”“共和左翼協(xié)會”等的距離,并促進了與性別平權運動、綠色運動、反全球化運動等的合作。10Marie George Buffet,(https://www.pcf.fr/marie_george_buffet.)此外,經過多年倡議和磋商,來自歐洲部分國家的共產黨及其他左翼政黨于2004年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政黨組織——歐洲左翼黨,法共成為首批正式成員,致力于推進歐洲左翼的整體聯(lián)合與左翼共同目標的實現(xiàn)。
2010年法共召開了三十五大,洛朗接替比費當選為法共新的全國書記。法共三十五大指出,本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負有責任的政府卻通過實施緊縮計劃,讓工人為這場危機買單,致使數(shù)百萬工人陷入失業(yè)、不穩(wěn)定和貧困。資本主義越來越無力應對人類發(fā)展的挑戰(zhàn),對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法共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啟建立“人民聯(lián)盟條約”的進程,并邀請左翼陣線成員、工會領導人、知識分子、民選代表、社會運動參與者以及所有尋求擺脫危機的公民,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一道參與進來,為21世紀開辟另一種選擇,超越資本主義制度及其邏輯,“反對金融市場,以人為先”135ème congrès du PCF-résolution finale,(http://78.pcf.fr/9214.)。
在洛朗的領導下,法共堅持擴大左翼聯(lián)合與人民團結。首先,法共繼續(xù)參與左翼陣線的聯(lián)合行動。在2010年的大區(qū)議會選舉和2011年的省議會選舉中,左翼陣線的力量有所提高,激勵了左翼陣線聯(lián)合行動的進一步擴大。2012年總統(tǒng)選舉中,法共支持左翼黨領袖讓-呂克·梅朗雄作為左翼陣線共同候選人參選,梅朗雄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11.10%的有效票,位居第四,2吳國慶:《法國政治史:1958-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35、540-541頁。雖未能進入第二輪的最終角逐,但也創(chuàng)下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共參加總統(tǒng)選舉的最好成績。然而在隨后進行的2012年國民議會選舉中,左翼陣線兩輪的得票率分別為6.91%和1.08%,最終只獲得了10個席位,其中法共7席,3吳國慶:《法國政治史:1958-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35、540-541頁。比上屆議會要少許多。在之后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左翼陣線也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左翼陣線內各黨派在許多問題上的分歧逐漸顯現(xiàn),在2014-2015年間的一系列地方議會選舉和市鎮(zhèn)選舉中還發(fā)生了矛盾沖突。其次,法共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提出成立新的社會和政治陣線。2012年以來社會黨總統(tǒng)弗朗索瓦·奧朗德執(zhí)行的政策嚴重損害了民眾利益,左翼陣線內部也出現(xiàn)了裂痕,“不能有效地凝聚希望實現(xiàn)變革的左翼力量”4余維海、肖鳳華:《法國共產黨三十七大以來的發(fā)展新趨向述評》,載于《理論與評論》2018年第5期。,“為了讓人民重獲主動權”5余維海、肖鳳華:《法國共產黨三十七大以來的發(fā)展新趨向述評》,載于《理論與評論》2018年第5期。,2016年法共三十七大提出“人民和公民陣線”的倡議,希望通過團結左翼和生態(tài)政治的力量、工會力量、社會運動來消除右翼和極右翼的危險,建立一個新的多數(shù)。6Projet de base commune,(http://nord.pcf.fr/IMG/pdf/projetdebasecommune.pdf.)再次,法共進一步推動歐洲范圍內的左翼聯(lián)合。2013年法共三十六大通過的黨章中,增添了關于歐洲及世界層面團結行動的有關內容,為區(qū)域和國際聯(lián)合樹立了基本準則。2010年12月,洛朗當選為歐洲左翼黨新任黨主席。在他的任期中,歐洲左翼黨擴大到包括北歐在內的27個歐洲國家政黨,組織了反對加拿大與歐盟之間的“綜合性經濟貿易協(xié)定”、反對“希臘債券三駕馬車”、支持“歐洲央行的新組織”、支持“和平、人權和接納難民的外交倡議”7Pierre Laurent,(https://www.pcf.fr/pierre_laurent.)等運動。他還于2015年和2017年在巴黎和馬賽創(chuàng)辦了歐洲論壇,有力促進了法共與歐洲各左翼黨派的溝通與合作。
2017年總統(tǒng)選舉打破了法國的傳統(tǒng)政治局勢,多年交替執(zhí)政的社會黨與共和黨在首輪就被淘汰出局,而成立不久的“前進運動”領袖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最終當選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聲稱“非左非右”,試圖開辟新的改革路徑。次年,法共召開了三十八大,魯塞爾當選為新的全國書記。他表示,馬克龍及其政府仍舊沒有打破資本主義專制和控制資本權力,不可能把國家從危機中拯救出來,勞動者權益的受損和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就是證明,為了實現(xiàn)“以人為先、不受金融市場支配”的社會目標,法共將繼續(xù)努力“建立最廣泛的聯(lián)合,這是唯一的出路,任何左翼政治力量都無法獨自贏得勝利”8Discours de Fabien Roussel-38ème congrès du PCF,(https://www.pcf.fr/article_fr_25novembre.)。法共三十八大規(guī)劃了爭取人民團結和聯(lián)合的新戰(zhàn)略,提出建立一個“積極有效的人民和政治聯(lián)盟”9Pour un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 du XXIesiècle,(http://oise.pcf.fr/sites/default/files/pcf-38e_congres-ta-pour_un_manifeste_du_pc_du_xxie_siecle.pdf.)。法共首先指出,“雇傭勞動者的統(tǒng)一是決定性的”10Pour un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 du XXIesiècle,(http://oise.pcf.fr/sites/default/files/pcf-38e_congres-ta-pour_un_manifeste_du_pc_du_xxie_siecle.pdf.)。雖然他們內部存在多樣性,但擁有反對金融資本統(tǒng)治的共同訴求,必須努力將所有雇傭勞動者廣泛團結在一起,提高他們對必要變革的認識,為進步力量的聯(lián)合創(chuàng)造條件。其次,由于梅朗雄另建了“不屈的法國”運動,左翼陣線走向分裂,法共在2020年市政選舉中重回與社會黨、綠黨的左翼聯(lián)盟。但實際上左翼各黨在2017年大選后都陷入了發(fā)展困境,法共仍希望“聯(lián)合所有的左翼政治力量,回應斗爭中提出的問題,打擊資本的統(tǒng)治地位”1Pour un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 du XXIesiècle,(http://oise.pcf.fr/sites/default/files/pcf-38e_congres-ta-pour_un_manifeste_du_pc_du_xxie_siecle.pdf.)。再次,針對類似黃背心運動“拒絕工會、政黨和社團的領導、組織,以及傳統(tǒng)的抗議結構”2Gilets jaunes: sur les ronds-points, la colère reste intact,(https://www.humanite.fr/gilets-jaunessur-les-ronds-points-la-colere-reste-intacte-727708.)等情況,法共重新思考與各類社會運動的關系并表示:“如果沒有那些為具體目標而奮斗的人的支持,法共的社會替代方案將是無能為力的;而社會運動的斗爭如果不與全面的替代方案聯(lián)系起來,就不能取得持久的勝利。因此,法共有必要也有可能同社會運動建立新的關系”3Pour un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 du XXIesiècle,(http://oise.pcf.fr/sites/default/files/pcf-38e_congres-ta-pour_un_manifeste_du_pc_du_xxie_siecle.pdf.)。
此外,法共也持續(xù)關注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法共認為,資本在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剝削和掠奪加劇了全球范圍的不公正、不平等,使世界陷入深刻危機。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健康危機就是表現(xiàn)之一,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使其加速深化,對人民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另一表現(xiàn)是帝國主義勢力在美國的支持下違背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挑起新的沖突和戰(zhàn)爭,加劇地區(qū)緊張局勢。面對資本主義危機、帝國主義進攻及其毀滅性影響,法共將始終致力于“加強進步力量的國際主義團結與聯(lián)合”,促進“將國家和人民主權、勞動者權利、社會和民主的進步、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態(tài)轉型置于優(yōu)先地位的另一種全球化”4Construisons une France et un monde en commun,(https://www.pcf.fr/construisons_une_france_et_un_monde_en_commun.)。
針對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法共不斷調整自身的聯(lián)合主張,并在國內與國際、上層政黨合作與基層群眾團結等不同層面開展了豐富的聯(lián)合行動。事實上,法共具有聯(lián)合的傳統(tǒng),與以往的歷史經歷相比,蘇東劇變以來法共的聯(lián)合主張和行動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變化和特征。
一是政黨聯(lián)合的對象更加多元化。蘇東劇變前,法共曾開展過三次重大的政黨合作,分別是20世紀30年代與社會黨、激進黨共同成立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二戰(zhàn)后初期與社會黨、人民共和黨組成的三黨聯(lián)合政府,以及20世紀70、80年代與社會黨、激進黨組建的左翼聯(lián)盟和聯(lián)合政府,可以看出社會黨始終是法共開展政黨合作首要和一貫的選擇。而蘇東劇變以來,社會黨不再是法共的必然合作對象,法共的政黨聯(lián)盟構成更加多元化,這一方面是法共對以往與社會黨合作的教訓進行反思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法國新興左翼政治力量的不斷崛起,如影響較大的綠黨和左翼黨。1984年法國各生態(tài)團體正式成立了統(tǒng)一的全國生態(tài)黨組織“綠色-生態(tài)聯(lián)盟-生態(tài)黨”(簡稱“綠黨”),到20世紀80年代末,綠黨的影響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并在選舉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一度成為法國第四大政黨。雖然綠黨宣稱既不左也不右的立場,但其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批判和許多主張訴求與法共有相似共通之處,為合作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因而兩黨在選舉、議會和政府層面都有過合作。左翼黨則是由前社會黨人梅朗雄于2009年建立的一個極左翼政黨,梅朗雄在社會黨中時就致力于促進社會黨和法共的實質合作,左翼黨成立后法共也表現(xiàn)出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兩黨最終促成了左翼陣線的組建。除此之外,法共與公民運動、“團結左翼”“社會與生態(tài)替代聯(lián)盟”等其他諸多左翼小黨也有過合作。
二是重申群眾聯(lián)合的中心地位。法共是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合作中,取得一系列斗爭的勝利并發(fā)展壯大起來的。1935年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時任法共總書記的莫里斯·多列士竭力促成人民陣線并發(fā)起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在阻止法西斯在法國上臺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法共在群眾中的聲譽和影響。二戰(zhàn)后初期,由于領導法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運動,為法國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法共無論在黨員人數(shù)、議會席位還是群眾影響力方面都當之無愧為法國第一大黨。但隨著冷戰(zhàn)的開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法共的理論和實踐也發(fā)生了改變。20世紀70年代法共逐漸形成了“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理論,主張通過和平的、民主的、聯(lián)盟的道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共在實踐中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社會黨的政治合作和議會斗爭中。然而,歷史的結果卻不是期望中的通過取得議會多數(shù)最終奪取政權,而是法共自身力量遭到蠶食,黨的形象和影響受損,脫離了勞動群眾。因而,近些年來法共的“公民干預”“以人民運動為中心”“人民和公民陣線”“爭取人民團結和聯(lián)合的新戰(zhàn)略”等聯(lián)合主張,都十分強調勞動群眾的力量和參與,認為廣大勞動者及其試圖變革社會的斗爭活動,才是法共最強大的支持和力量源泉。
三是豐富歐洲和國際范圍內左翼聯(lián)合的內容與形式。1950年法國政府提出了以法、德兩國煤鋼工業(yè)為基礎的“舒曼計劃”,兩年后法、德等六國正式成立煤鋼共同體,成為歐洲一體化的開端。法共對歐洲一體化的立場和觀點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由于與蘇聯(lián)共產黨聯(lián)系密切、受其影響較大,法共的理論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蘇共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冷戰(zhàn)的對峙局勢下,蘇聯(lián)將歐洲一體化視作壟斷資本主義聯(lián)合反對蘇聯(lián)及社會主義陣營的陰謀,因而舒曼計劃出臺時就遭到了法共的堅決反對。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共產黨率先開啟了參與歐洲議會的進程,而法共仍然堅持不加入歐洲共同體的組織機構。到70年代,由于蘇聯(lián)開始與歐共體進行經濟貿易上的往來以及法共自身的理論變化,法共對歐洲一體化的立場從完全的反對拒絕逐漸轉向有條件的參與。蘇聯(lián)解體后,法共開始更多地從維護國家獨立和勞動者利益的立場出發(fā),對歐洲一體化中的新自由主義和超國家內涵進行批判,要求建設一個民主的、和平的和社會的歐洲。1Pour une communauté de peuples et de nations,(https://www.vie-publique.fr/discours/237087-robert-hue-01031999-pour-une-communaute-de-peuples-et-de-nations.)法共既參與了歐洲聯(lián)合左翼-北歐綠色左翼黨團在歐洲議會中的斗爭協(xié)作,又積極促進歐洲左翼黨的活動,以爭取實現(xiàn)“改變歐洲”,“建立一個新的歐盟政治結構”2A Short History of the Party of the European Left,(https://www.european-left.org/who-we-are/history/.)的目標。從更加廣泛的地理范圍來看,法共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拓展了國際聯(lián)合的行動,通過參加與組織國際會議和左翼論壇、舉辦《人道報》節(jié)、進行國際聲援和抗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與世界各國左翼力量的聯(lián)系與交流,力求“團結動員全球范圍內一切為了打破金融霸權的全球化,為了建立一個公正的、共同發(fā)展的與和平的世界的力量”3Les statuts du Parti communiste fran?ais,(http://congres.pcf.fr/sites/default/files/statuts-pcf-adoptes-36-congres.pdf.)。
四是更加倡導聯(lián)合主體的平等自主,不再特別強調聯(lián)合的領導權。二戰(zhàn)勝利初期,法共曾召開中央全會,提出了共產黨與社會黨在組織上合并、建立一個單一的法國工人黨的設想,并以其指導思想和組織原則為藍本起草了一份統(tǒng)一憲章,但遭到了社會黨的拒絕。在隨后的左翼聯(lián)盟實踐中,法共曾明確表示保證合作順利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有一個強大的法國共產黨,只有共產黨掌握聯(lián)合的領導權才能避免左翼聯(lián)盟可能發(fā)生的右轉,始終保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20世紀末以來,由于自身社會存在和影響力下降的客觀因素,法共在與國內其他左翼政黨的聯(lián)合中已難言領導權問題。同時,出于對蘇聯(lián)模式、蘇共大黨主義的摒棄,法共開始提倡尊重多元平等、拒絕任何領導權的聯(lián)合。在法共參與的歐洲左翼聯(lián)合組織中,獨立自主也被視作重要的原則。歐洲左翼黨黨章就規(guī)定各成員政黨和政治組織“仍保持獨立和享有自主權”4Statute of the European Left,(https://www.european-left.org/statute/.),歐洲聯(lián)合左翼-北歐綠色左翼黨團中每個黨派的代表團也“都保留自己的政治主權”,“如果代表團并不贊同獲得多數(shù)票支持的黨團立場,那么代表團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立場自由投票”5王學東、張文紅主編:《中國共產黨和歐洲左翼政黨的發(fā)展》,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頁。。在團結群眾方面,法共也放棄了領導黨的提法,并倡導“以各種適當?shù)男问脚c所有進步組織和相關公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尊重各方的身份、特殊目標和獨立性”6Les statuts du Parti communiste fran?ais,(http://congres.pcf.fr/sites/default/files/statuts-pcf-adoptes-36-congres.pdf.),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共與法國青年共產主義運動的關系。法國青年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由青年發(fā)起、為青年服務、站在廣大青年立場”的獨立政治組織,它在“追求自身目標和獨立性”的同時參與和支持法共的各項活動,法共也為其發(fā)展提供幫助,二者在方針和行動上“實現(xiàn)互補性”7QUI SOMMES-NOUS?,(https://www.jeunes-communistes.fr/qui-sommes-nous/.)。
蘇東劇變以來法共的聯(lián)合探索,客觀上促進了法共與國內國際不同左翼力量的溝通交流,推動了一些具體行動上的協(xié)作和共同斗爭。但總體而言,由于種種內外原因,法共的聯(lián)合策略卻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效。
其一,政黨聯(lián)合缺乏凝聚力和穩(wěn)定性。法共聯(lián)合的眾多政黨基本都屬于左翼,它們雖然有著相似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傾向和目標追求,但也存在著分歧,使得聯(lián)合中包含分裂因素。從國內看,對法共聯(lián)合策略影響較大的是與社會黨以及左翼陣線內部的矛盾。法國社會黨曾屬于社會黨國際中比較激進的一派,20世紀70年代法共“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與社會黨的“法國式社會主義”在政策主張上還具有很多相似之處。而蘇東劇變以來,在新自由主義、福利國家危機帶來的沖擊和多年執(zhí)政的背景下,社會黨的理論變得日益溫和,執(zhí)政期間還采取了一系列放松管制、削減公共開支、弱化勞工權益保障的舉措。因而法共對社會黨有頗多指責,認為社會黨“在所謂左派領導下卻實施自由主義的攻勢,在人們頭腦中播下了混亂的種子”1Summary of the report to the National Council,3 March 2017,by Pierre Laurent,(http://international.pcf.fr/97686.)。然而,法共轉向其他更為激進的左翼政黨的聯(lián)合,即左翼陣線的實踐也并不順利。除了法共和左翼黨,左翼陣線還包涵了新反資本主義黨、生態(tài)主義、女權主義等諸多團體,它們的“歷史、政治文化及其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的立場傾向、根植于社會的方式等等,也都具有明顯差異”2于海青:《法國左翼陣線的演進、問題與大選前景》,載于《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類似的情況也存在于歐洲左翼政黨的聯(lián)合中。法共參與的歐洲聯(lián)合左翼-北歐綠色左翼與歐洲議會其他黨團相比整合程度較低,各成員黨雖然在經濟和社會議題上的意見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在歐洲一體化和國家主權問題卻存在分歧。3Kate Hudson,The New European Left:A Soci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Palgrave Macmillan,2012,p.37.由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等差異,法共與歐洲左翼黨的其他成員在黨的組織建設和對一些社會主義歷史問題的認識上也難以步調一致。
理論上的分歧和實踐中的沖突,加上政黨聯(lián)合鼓勵平等自主和多樣性,使得聯(lián)合的形式較為松散、缺乏凝聚力,既導致行動力不足也容易發(fā)生破裂。比如法共與左翼黨在左翼陣線的規(guī)劃、梅朗雄的領導地位、與社會黨的關系和一系列國際問題上的分歧,就使左翼陣線最終走向分裂。歐洲聯(lián)合左翼-北歐綠色左翼黨團在歐洲議會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建設另一個歐洲的主張難以施展。同時,這種政黨間的分歧沖突和聯(lián)合的易碎性,使得法共的政黨聯(lián)合策略缺乏穩(wěn)定性。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法共政黨聯(lián)合對象的反復更替,由起初與社會黨、綠黨的合作,到反對社會黨右轉、與激進左翼政治力量成立左翼陣線,再到左翼陣線破裂后重回與社會黨、綠黨的聯(lián)盟。法共這種左右搖擺的做法固然有形勢變化和黨際矛盾難以調和的客觀原因,但也反映出自身理論主張不堅定、定位模糊的缺陷。法共內部還存在著派系分裂,不同派別在聯(lián)合策略上的觀點也不盡一致,比如正統(tǒng)派主張重返傳統(tǒng)道路,放棄與其他左翼政黨的合作,重建派則主張?zhí)幚砗门c社會黨的關系并聯(lián)合其他進步人士。2016年梅朗雄宣布作為“不屈的法國”代表參加總統(tǒng)選舉后,法共黨內就是否支持梅朗雄舉行過兩次投票表決,第一次以略過半數(shù)通過反對決議,而第二次又以略過半數(shù)決定支持,可見其政策統(tǒng)一的艱難。總之,法共要通過聯(lián)合其他政黨在國內、地區(qū)和國際上發(fā)揮更大作用,還須克服諸多困難。
其二,對群眾的吸引力和號召力不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共雖然一直強調團結和聯(lián)合群眾,致力于加強與各種群眾組織和社會運動的合作,但實際效果卻不樂觀。選舉情況能夠直觀反映出法共在群眾中的吸引力和號召力的變化趨勢:在1993年第五共和國第十屆至2017年第十五屆國民議會中,法共獲得的議席數(shù)分別為24席、35席、21席、15席、7席和10席;在五屆總統(tǒng)選舉中,法共除了2012年和2017年支持梅朗雄分別獲得了11.10%和19.58%的得票率,其他獨立參選的年份得票率均未超過10%,最低時甚至徘徊于1%;從歐洲議會的選舉情況來看,1994年和1999年法共在歐洲議會中尚且獨立占有7席和6席,2004年只取得2個席位,2009年和2014年法共以左翼陣線參選都贏得了4個席位,但2019年法共再次獨立參選卻沒有獲得席位;4數(shù)據(jù)整理自:于海青:《西歐共產黨的變革與挑戰(zhàn)》,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頁;吳國慶:《法國政治史:1958-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36-678頁;Résultats électoraux du Parti Communiste Francais,(https://www.france-politique.fr/elections-pcf.htm.);2019 European election results-National results France,(https://www.europarl.europa.eu/election-results-2019/en/national-results/france/2019-2024/.)此外法共在地方選舉中也失去了許多常年主政的市鎮(zhèn)。可以看出,法共獲得的群眾支持和自身影響在持續(xù)下降,政治地位不斷邊緣化。同時,法共與法國總工會的正式聯(lián)系也在減弱。法共在1947年掌握了法國總工會的領導權并與其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但20世紀末以來,法共對法國總工會的影響持續(xù)下降,1997年法國總工會首次產生了不在法共領導層中任職的總書記。此外,作為群眾斗爭傳統(tǒng)悠久的國家,近些年來法國也先后爆發(fā)了“黑夜站立運動”“黃背心運動”等一系列新社會運動。法共對新社會運動表現(xiàn)出明顯的關注,同時也表達了與之加強聯(lián)系的必要和意愿,但二者的總體協(xié)作水平仍然較低。
法國社會結構、政治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和法共自身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阻礙了法共團結和聯(lián)合群眾的實效。首先,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導致社會階層結構的改變。具體來說,20世紀中后期以來法國第一、二產業(yè)的萎縮和第三產業(yè)的繁榮帶來了以下結果:一是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階級隊伍縮小,使得法共最核心、最根本的群眾基礎被削弱。二是中間階層崛起壯大,其訴求由于經濟飛速發(fā)展帶來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而發(fā)生轉變,一些模糊階級性、非物質性的問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法共要求變革生產資料所有權、改變政權性質的主張漸漸對他們失去了吸引力。三是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多元化態(tài)勢使得法國群眾斗爭的局面日益復雜化,隨之出現(xiàn)的各種新興政治團體、群眾組織和社會運動,使得勞動者除了依靠法共這個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政黨外,擁有了更加多樣的訴求表達方式。其次,由于近些年來法國的各執(zhí)政黨面對社會問題和矛盾愈發(fā)束手無策,法國民眾對政黨政治表現(xiàn)出越來越明顯的質疑和冷漠。一些社會運動參與者“拒絕與他們認為無法捍衛(wèi)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或無法應對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傳統(tǒng)政治行為主體相聯(lián)系”1Mario Rovisco,"The Indignados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lmage of the Occupied Square:the Making of a Global Icon",Visual Communication,Vol.16,No.3,2017,p.353.,成為了法共聯(lián)合群眾的嚴重阻力。再次,為了適應形勢變化和擴大群眾基礎,法共也在持續(xù)關注并吸收大量新的社會議題,不斷調整自身理論,但過于龐雜的政策主張造成了法共自身特點的弱化,難以與其他左翼政黨甚至一些右翼政黨相區(qū)別,結果既導致了傳統(tǒng)支持者的流失,又對其他民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此外,盡管法共表示,“選舉雖然重要,但只是共產黨革命活動中的一部分”,“反對統(tǒng)治的斗爭聯(lián)合起來爭取共同的解放”2Pour un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 du XXIe siècle,(http://oise.pcf.fr/sites/default/files/pcf-38e_congres-ta-pour_un_manifeste_du_pc_du_xxie_siecle.pdf.)才是目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法共對群眾聯(lián)合的強調經常作為選舉或參政受挫后的反思性存在,群眾聯(lián)合的實效也難以擺脫融入現(xiàn)行政治體系后產生的消極影響,法共在實踐中仍未探索出平衡議會內外斗爭的有效方法。
雖然蘇東劇變以來,法共的聯(lián)合探索面臨重重困境,但聯(lián)合仍將是法共未來規(guī)劃中的一項重要策略,畢竟面對法國國內和國際資本的強勢進攻,單槍匹馬和封閉孤立是難以獲得發(fā)展和發(fā)揮作用的。法共多年來的實踐也深刻表明,聯(lián)合是一項系統(tǒng)性策略,其成效的擴大有賴于黨自身建設的加強與科學合理的聯(lián)合政策共同作用。首先,要在保持戰(zhàn)略定位的前提下爭取聯(lián)合成效最大化。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能為了吸引群眾而簡單、機械地吸納各種新興社會議題,更為重要的是應該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分析闡明各種具體問題的內在本質與聯(lián)系,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具體聯(lián)合方案的商議與執(zhí)行中,也要處理好原則堅守和適當妥協(xié)的關系。要警惕實踐中可能出現(xiàn)的背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傾向,使得聯(lián)合框架下的具體行動轉變成資本主義統(tǒng)治政策的一部分,損害社會主義的長遠目標。其次,團結一致是聯(lián)合的要義。聯(lián)合雖然具有對外工作的表現(xiàn)形式,但實際效果卻能夠反映出黨的自身發(fā)展情況。理論科學、組織有序的黨是聯(lián)合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必須加強黨內團結,避免理論政策上的左右搖擺,為聯(lián)合工作的開展提供持續(xù)穩(wěn)定的支持。同時還應當力求聯(lián)合各方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盡量做到行動一致,尊重平等和鼓勵多樣化意見的表達固然十分重要,但若由此失去了凝聚力就背離了聯(lián)合的本意和初衷。最后,人民群眾的支持是聯(lián)合成功的關鍵。在選舉政治發(fā)達和資產階級統(tǒng)治久遠的國家,共產黨既注重與其他左翼政黨在議會中的合作、又積極爭取議會外的群眾團結是十分必要的,應充分發(fā)揮議會內外聯(lián)合斗爭的合力。但無論是在議會內的行動還是議會外的斗爭中,爭取和維護勞動者權益、與人民群眾建立休戚與共的血肉聯(lián)系和共同斗爭的深厚情誼才是最為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