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一八”至“清黨”時期的周作人為中心"/>
賀天行
內(nèi)容提要:“五四”內(nèi)化于危機,又在日后的危機時刻不斷被闡釋。周作人對“五四”性質(zhì)的基本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思想革命”到“政治運動”的變化過程,這一嬗替本身與“三一八”慘案以來歷史危機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周作人認為“五四”醞釀于張勛復辟的危機時刻,而其在“三一八”到“清黨”時期的“五四”言說,又揭示出“五四”自身的危機,從而勾勒出從“危機的‘五四’”到“‘五四’的危機”之線索。隨著周作人日后的落水,其危機言說本身,亦構(gòu)成了“五四”危機的一部分。
“五四”本是危機時刻的文化與政治選擇①參見陳平原《危機時刻的閱讀、思考與表述——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二十一世紀》2019年4月號。。它誕育于危機,又不斷在后世不同的危機時刻被記憶和言說。以“三一八”慘案至“清黨”時期的周作人為個案,可以管窺“五四”對話于現(xiàn)實危機的可能與限度。無論就狹義的學生運動還是廣義的文化運動而言,周作人皆是“五四”的重要當事人,但又不屬于行走在聚光燈正中央的核心人物。魯迅去世后,陳獨秀撰文回憶道:“魯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啟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之一人,雖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發(fā)表的文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啟明先生;然而他們兩位,都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思想,不是因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個人而參加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別有價值?!雹訇惇毿悖骸段覍τ隰斞钢J識》,《宇宙風》第52期,1937年11月21日,署名獨秀。對于言說者而言,參與過“五四”現(xiàn)場,猶可貼近那一份歷史情緒;而與聚光燈的中心略帶距離,又可不必隨風起舞、自我膨脹。
考察周作人的“五四”言說,需要首先明確周氏對于“五四”的性質(zhì)持有怎樣的基本判斷。實際上,這一判斷經(jīng)歷了一個前后嬗變的過程。而此間變化,或與“三一八”慘案以來的一個個“危機時刻”不無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1919年5月4日,周作人正在日本。得知國內(nèi)的情形后不久,他匆匆趕回北京,投入旋渦之中。6月3日,周作人與劉半農(nóng)等人一起,自稱北大代表,赴北大三院慰問被捕學生,未果;次日又赴北大二院參與教職員會議,商討營救學生之事;陳獨秀被捕后,周作人再度以北大代表名義赴警察廳探望,亦未得見。較之魯迅這一時期的冷眼旁觀,周作人的表現(xiàn)更像是一位青春勃發(fā)的凌厲斗士。但是,周氏一面對學生運動投以極大的同情和關(guān)注;另一面又對群眾運動心存懷疑和警惕,亦鮮有歷史當事人那種豪氣干云的自我意識。周氏兄弟對于“五四”的低調(diào)評價,在《新青年》同人中堪稱較為獨特的存在。
1920年代以來,如何認識“五四”的性質(zhì),將之引導向“文化”抑或“武化”的道路,一直是知識界爭訟不休的話題②譬如從“五四”的第二年起,《晨報》專門開辟“五四紀念”的特刊,刊載的文章大多力圖將“五四”引向一個文化建設(shè)、學術(shù)建設(shè)的軌道;但也有不少堅持“運動”的師生對此不以為然。。在1920年代的周作人眼中,群眾政治顯然并非“新文化”應(yīng)當“運動”的方向。于周氏而言,由“五四”所“運動”起來的“遺產(chǎn)”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對于個體精神自由的壓抑:“中國自五四以來,高唱群眾運動社會制裁,到了今日變本加厲,大家忘記了自己的責任,都來干涉別人的事情,還自以為是頭號的新文化,真是可憐憫者?!雹壑茏魅耍骸兑环夥磳π挛幕男拧罚冻繄蟾辩潯?924年5月16日,署名陶然。與之對應(yīng)的是,“五四”的思想啟蒙遠遠并未完成;而“未完成”的“五四”,難逃“故鬼重來”的歷史循環(huán):“以前《新青年》同人所夢想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不但不見到來,恐怕反已愈逃愈遠:復古與復古,這是民國的前途?!雹苤茏魅耍骸段逅倪\動之功過》,《京報副刊》1925年6月29日,署名益噤。在循環(huán)論的認知框架中,周作人一再提起當下中國猶如明季的亂局;“五四”以來的“運動”者,不過是誤國的東林黨人①周作人:《代快郵》,《語絲》第39期,1925年8月10日,署名凱明。。
基于對“運動”的憂懼和對思想啟蒙的關(guān)注,前期周作人對于“五四”的基本界定和期待,主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著眼。值得注意是,周作人進入“五四”、強調(diào)“思想革命”的動因,本身就根植于“危機時刻”的體驗與銘記。1917年,周作人甫自浙江來到北京,就經(jīng)歷了張勛復辟。在其“前五四”的記憶中,張勛復辟的陰霾揮之不去,直到晚年仍一再提起?!吨没叵脘洝分杏浭觯瑥捅偈录m為時不長,卻給知識界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刺激,此后文化上興起的諸種運動,幾乎無不與這種刺激有關(guān)。民國雖已肇造,骨子里的思想較之前清卻并無根本改變;“這才翻然改變過來,覺得中國很有‘思想革命’之必要,光只是‘文學革命’實在不夠,雖然表現(xiàn)的文字改革自然是聯(lián)帶的應(yīng)當做到的事,不過不是主要的目的罷了。”②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423~424頁。復辟事件,亦是理解周作人思想中歷史循環(huán)論的一個參照。在他看來,語言形式的變革固然重要,但只要人們的觀念尚未啟蒙,新形式仍然不能避免承載舊思想、舊倫理,因此以“思想革命”來驅(qū)走思想中的“故鬼”顯得尤為緊迫。1919年3月2日,《每周評論》刊出周作人的《思想革命》,提倡既要“換湯”,更須“換藥”——“文學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卻比第一步更為重要。我們不可對于文字一方面過于樂觀了,閑卻了這面的重大問題。”③周作人:《思想革命》,《每周評論》第11期,1919年3月2日,署名仲密。
雖然同在文化運動的層面上來認知“五四”,但周作人與胡適等人的態(tài)度卻并不一致。胡適對“中國文藝復興”念茲在茲,從而認定1919年發(fā)生的學潮“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zhuǎn)變成一個政治運動”④胡適英文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胡適文集》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頁。。對周作人而言,即使不談文化運動的“轉(zhuǎn)變”,對于其自身內(nèi)在的評價亦頗為悲觀。思想革命的頓挫,“故鬼”的不斷重來,使得中國的“文藝復興”難以真正展開。譬如1927年張作霖改組北大前后,周作人在致江紹原的信件中大發(fā)牢騷,斥責發(fā)端于北大的新文化運動“實無功罪可說,而有人大吹大擂以為中國之‘文藝復興’,殊屬過獎,試觀我中華之學問藝術(shù)界何處有一絲想破起講之意乎?”①張挺、江小蕙箋注:《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頁。1940年代,周作人在《文藝復興之夢》一文中語氣稍有緩和,但依然延續(xù)了這一觀點:“中國近年的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有了做起講之意,卻是并不做得完篇,其原因便是這運動偏于局部,只有若干文人出來嚷嚷,別的各方面沒有什么動靜,完全是孤立偏枯的狀態(tài),即使不轉(zhuǎn)入政治或社會運動方面去,也是難得希望充分發(fā)達成功的。”②周作人:《文藝復興之夢》,《求是月刊》第1卷第3號,1944年5月15日,署名知堂。
這里“只有若干文人出來嚷嚷”和“即使不轉(zhuǎn)入政治或社會運動方面去”的表述,暗示了周作人后期“五四觀”轉(zhuǎn)向的痕跡:1940年代的周作人,更看中“五四”作為“政治運動”的意義,而不再將之僅僅視作知識分子的“思想革命”。此前的研究者談及周作人對于“五四”性質(zhì)的判斷,多注重其1940年代后期強調(diào)政治層面的觀點,但很少將其前后觀念的嬗變放在一起進行歷時的考察③例如舒蕪在《重在思想革命——周作人論新文學新文化運動》(見《舒蕪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文中判斷,周作人將“五四”的基本性質(zhì)界定為“政治運動”;而在文學革命與思想革命二者之間,周作人更注重思想革命。這樣劃分為不同層面的判斷固然可以成立,但也多少忽視了周作人前后思想歷時性的變化,未將周作人的語境充分歷史化。。這種歷時變化之間的“癥候”,才是值得關(guān)注的所在。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行將潰敗,因漢奸罪被羈押于南京老虎橋的周作人得以保釋出獄。同月,他撰寫《北平的事情》一文,以主客二人設(shè)為問答的形式,從時下北平圍城中知識分子的選擇回溯到“五四”“三一八”以來北京(北平)知識分子的道路。周作人在文中表達了與1920年代不盡相同的對“五四”之理解,并連帶批評胡適的“五四”觀——后者剛剛乘坐國民政府的專機,從圍城中的北平“倉皇辭廟”:
雖然五四的老祖宗之一,那即是胡適之博士,力說五四的精神是文學革命,不幸轉(zhuǎn)化而成為政治運動,但由我們旁觀者看去,五四從頭至尾,是一個政治運動,而前頭的一段文學革命,后頭的一段新文化運動,乃是焊接上去的。若是沒有這回政治性的學生對政府之抗爭,只是由《新青年》等二三刊物去無論如何大吹大擂的提倡,也不見得會有什么大結(jié)果,日久,或者就將被大家淡忘了也說不定。這因有了那一次轟動全國的事件,引動了全國的視聽,及至事件著落之后,引起了的熱情轉(zhuǎn)變成為新文化運動,照理來講該是文學革命加上思想革命的成分,然而熱鬧了幾年,折扣下來,所謂新文化也只剩了語體文一種,這總可以說根基已固,通行很廣的了。①周作人:《北平的事情》,《子曰叢刊》第6輯,1949年4月1日,署名王壽遐。
周作人1940年代末對于“政治運動”的強調(diào),需要放在具體歷史語境中理解。首先,這是鼎革之際周作人面向新政權(quán)、新話語體系的調(diào)整性發(fā)言。作為1930年代曾對左翼持批評態(tài)度、1940年代又因附逆而入獄的新文化人,周作人通過對“五四”以來知識分子道路的重新敘述與評價,達成了與鼎革現(xiàn)實的想象性和解。其次,此時周作人正處在落水附逆所造成的政治困窘之中,不得不對自己的政治行為作出某些隱曲的申述。強調(diào)“五四”作為“政治運動”的一面,與其出任偽職后所倡導的“道義之事功化”②1940年代的周作人主張,“中國現(xiàn)今緊要的事有兩件,一是倫理之自然化,二是道義之事功化……后者是實踐自己所有的理想適應(yīng)中國現(xiàn)在的需要”。見《我的雜學·二十》,《古今》第55期,1944年9月16日,署名知堂。,大抵可在同一條思想線索上進行理解。
更為內(nèi)在的理路則是,周作人對于“五四”的態(tài)度變化,或又與1920年代中后期以來一個又一個“危機時刻”的刺激與反思不無關(guān)系。如周作人的自陳,張勛復辟的“危機時刻”,刺激他加入新文化陣營從事“思想革命”;那么,未嘗不可理解為:1920年代中后期以來一個又一個“危機時刻”,構(gòu)成刺激他轉(zhuǎn)變“五四”觀念的因素之一?,F(xiàn)實危機的碰撞下,“思想革命”顯示出其內(nèi)在的限度甚至無力感,周作人隨之看到“政治運動”的現(xiàn)實及物性。就在周氏將“五四”界定為“政治運動”的同篇文章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闡述“五四”之后的“三一八”慘案,并將之與“五四”相提并論:
……更有關(guān)系的乃是三一八事件,這是一個空前慘案,是為援助北伐而與北洋派發(fā)生的沖突,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知為了什么緣故,北伐成功以后卻不大有人提起,所以我覺得現(xiàn)在應(yīng)當特別說明一聲,它的重要是絕不在于五四之下的。③周作人:《北平的事情》,《子曰叢刊》第6輯,1949年4月1日,署名王壽遐。
數(shù)十年過去,血案發(fā)生后的情形猶在周作人的目前:“三月十八差不多已是春分時節(jié)了,那天夜里卻下了雪,到了第二天,學校關(guān)系人員往鐵獅子胡同去收尸,只見在執(zhí)政府門前廣場邊倒了百十個男女青年裸露的死體,上邊蓋著雪白的一層雪。”①周作人:《北平的事情》,《子曰叢刊》第6輯,1949年4月1日,署名王壽遐。此外,在1945年3月18日的日記和日后的回憶錄等多處,周作人都反復提到那一天的雪景。他分明記得,“有朋友目擊這慘象的,說起三一八來便不能忘記那個雪景”②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570頁。。
從血的屠戮中驚悸甫定,周作人不能不聯(lián)想起“五四”——這種“死尸的沉重”③魯迅:《“死地”》,《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頁。,是“五四”時代所不曾經(jīng)驗過的?!叭话恕卑偃漳翘欤茏魅俗膶⑵浞旁谖逅倪\動受挫的歷史脈絡(luò)中進行闡釋,于“解放”與“反動”的往復間給予歷史定位,并明確表達“永遠銘記三一八”的警醒:
據(jù)我想來,這絕不是普通的事件,實含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值得我們的紀念的。正如五四是解放運動的起頭一樣,這三一八乃是迫壓反動的開始。我并不是自詡先知,預備到市場去掛牌賣卜,這三四年來我天天在怕將有復古運動之發(fā)生,現(xiàn)在他真來了,三月十八日是他上任的日期。對于這種事情不大喜歡的人應(yīng)當記取這個日子,永遠放在心上,像母雞抱蛋一般,一心守候他的孵化。④周作人:《六月二十八日》,《世界日報副刊》1926年7月1日,署名豈明。
周作人一直沒有忘記⑤直到生命的暮年,1966年3月18日,八旬的周作人在日記中記下一筆:“今日是‘三·一八’紀念,倏忽已是四十年,現(xiàn)在記憶的人亦已寥若晨星矣?!?見周吉宜整理《周作人1966年日記》,《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8年第6期。按:整理稿原文為“倏忽已是三十年”,當系整理者或周作人本人筆誤。——青年之血的現(xiàn)實刺激,較之張勛復辟,恐怕猶有過之。周氏的歷史循環(huán)論中久久無法忘懷明季的暴虐,亦無非系乎現(xiàn)實的感受。二十多年后,系獄中的周作人憶及北大舊事,挾“后見之明”重提“三一八”,再次深化了這一勾連起“五四”與“三一八”的論述,并感喟世人的遺忘。他將中國知識階級斗爭的興衰史比作一座小山,“五四”與“三一八”是這山上最重要的兩個點——前者是上坡的頂點,后者是下坡的拐點。對于“五四”而言,一面是成功之速,另一面卻是好景不長;而“三一八”所代表的當局“反攻的開始”,“卻比當初進攻更為猛烈,持久,它的影響說起來真是更仆難盡”①周作人:《紅樓內(nèi)外之二·五四與三一八》,《子曰叢刊》第5輯,1948年12月31日,署名王壽遐。。
周作人在慘案百日時將“三一八”納入“五四”以來歷史的頓挫中來理解,大抵能夠折射出時人的普遍感受。經(jīng)歷過世變的北大學生回憶,“這慘案結(jié)束了北京知識青年的一個特有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革命的浪漫的、文學的、蜜月式的階段。這個階段在歷史上經(jīng)常以熱的鉛和紅的血來結(jié)束,而‘三一八慘案’恰好就供給了這兩件必需的東西。在那個被魯迅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一天’的夜里,北京青年人的悲憤是無法形容的,而在我們大學的宿舍里,最容易聽到的感慨是‘百無一用是書生’”②王凡西:《雙山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頁。。
五四運動的成功,難免使一部分當事人產(chǎn)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與歷史意識,從而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警惕。“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行走在歷史聚光燈的中央,倘以之為“?!保瑒t容易看不清自己的真正位置和作用。因此“三一八”給時人造成的巨大的驚悸感,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歷史不可能永遠活在“青春期”,當局與民眾以及知識界之間的關(guān)系也處在動態(tài)的博弈之中。倘若“五四”式的“歷史青春期”的自我感覺在多年之后仍不加節(jié)制與反省,結(jié)局很可能是悲劇性的。
周作人在將“三一八”納入“五四”受挫的歷史脈絡(luò)后,強調(diào)將這個日子“永遠放在心上”,卻又發(fā)現(xiàn)世間是如此健忘——被動或主動,忘卻那“死尸的沉重”。世人反復言說并引為文化資本的往往是“五四”這樣的“高光時刻”,執(zhí)政府門前的喋血似乎并未得到足夠的正視和反思。結(jié)果一如魯迅所說:“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③魯迅:《記念劉和珍君》,《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頁。當“淡淡的血痕”暫時被抹去后,自“三一八”肇其開端,血的屠戮成為一次又一次“輪回的游戲”——就這一點而言,周作人當時所預言的“迫壓反動的開始”,大抵不差:奉軍對李大釗、邵飄萍等知識分子的殺戮,國民革命途中的“清黨”,1940年代昆明的“一二·一”血案……
在鼎革之際的《北平的事情》中,周作人再次提及世人對“三一八”的健忘,知識階級不曾“好好地領(lǐng)受這痛苦的教訓”。他批評身涉“五四”之后一部分“吃五四飯”的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的新潮里能打一個滾,出來還是一個穿西裝的士大夫,為有錢有勢的作幫閑?!逅倪\動的角色,到了成為社會賢達的時候,一樣的會把青年當豬崽賣”。而與“五四飯”相對舉的,是“三一八飯”。作為《新青年》同人中的“客卿”,周作人雖畢生維護五四新文化,卻素來不以“吃五四飯”自居。在他的敘述中,“吃五四飯”意味著“五四”淪為某種敲門磚,進而喪失對現(xiàn)實作出反應(yīng)的能動性。周氏不無沉痛地提及世間并無“吃三一八飯”的人,不僅因為“遺忘”,更因為親歷執(zhí)政府門前的人“都給排槍打死了”①周作人:《北平的事情》,《子曰叢刊》第6輯,1949年4月1日,署名王壽遐。。三月十八日的血,作為“五四”的對應(yīng)物,一直沉甸甸地壓在周作人心頭。
此處涉及的“五四”后知識分子道路分化的問題,在“三一八”當時已內(nèi)在于周作人的體驗?!拔逅摹甭涑焙螅R界的分化本是正?,F(xiàn)象,譬如周氏兄弟與陳源等人的論戰(zhàn),除了觀念、立場、性情的分歧外,也未嘗沒有鄉(xiāng)誼、院系、教育背景乃至黨派等多重糾葛下爭奪“五四”文化資本的意味②關(guān)于這場糾葛,可參考顏浩《“某籍某系”和“東吉祥諸君子”——〈語絲〉和〈現(xiàn)代評論〉中的北大教授集團》,《東方文化》2002年第3期。。然而在“三一八”的具體語境中,此種分化于周作人眼中產(chǎn)生別樣的解讀:
五四時代北京各校教職員幾乎是一致反抗政府,這回大屠殺之后,不特不能聯(lián)合反抗,反有聯(lián)席會議的燕樹棠,《現(xiàn)代評論》的陳源之流,使用了明槍暗箭,替段政府出力,順了通緝令的意旨,歸罪于所謂群眾領(lǐng)袖,轉(zhuǎn)移大家的目光,減少攻擊政府的力量,這種丑態(tài)是五四時代所沒有的?!辛艘徊糠帧爸R階級”做段章的鏢客,段政府自然就膽大了,——現(xiàn)在還不開槍等候何時?、壑茏魅耍骸端「l(wèi)》,《京報副刊》1926年4月2日,署名豈明。
在周作人眼中,為當局幫閑的知識階級,比執(zhí)政府門前開槍的警衛(wèi)更令人深惡痛絕。“五四”時代的學潮更為洶涌,當局不敢輕舉妄動是由于輿論所不許,“三一八”時代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發(fā)聲方式則為當局的開槍提供了可能?!冬F(xiàn)代評論》與段政府的關(guān)系,其實被論戰(zhàn)中的周作人刻意簡化了。周氏對陳源等人的此番抨擊,也不無“深文周納”的意味。但此間揭示出的基本線索大抵不差:新文化知識分子由“五四”時期“一致反抗政府”,至此前后因立場分化而與當局或其他政治勢力構(gòu)成復雜的關(guān)系?!冬F(xiàn)代評論》同人雖號稱“獨立”,但于對手看來,這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不啻虛妄①參考程凱《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后新文學知識分子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版,第113~116頁。。
“五四”時代的“眾聲喧嘩”得以維系和推進,某種程度上依托于同人之間反抗舊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同一性”②參見汪暉:《預言與危機——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收于氏著《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但隨著知識界聲勢的壯大、文化資本的不斷積累,乃至知識分子個人境遇、地位的改變,這種反抗式的態(tài)度同一性逐漸消解——這也是“共識”瓦解的過程,內(nèi)在的分裂浮出地表。到了“三一八”時代,知識者不同的位置、立場也就決定了對現(xiàn)實發(fā)言的分歧③關(guān)于“三一八”之后知識界的分化,錢理群在《“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慘案七十三周年祭》中有專門的梳理。這篇論文見香港刊物《二十一世紀》1999年6月號,署名吳言。錢氏的論述氣盛言宜,但在某些問題上存在“以周氏兄弟之是非為是非”的傾向,多少遮蔽了問題的復雜性。。
慘案發(fā)生后,陳源一面批評當局的暴行,一面又暗示運動中群眾領(lǐng)袖的罪責④見陳源《閑話》,《現(xiàn)代評論》第3卷第68期,1926年3月27日,署名西瀅。,引起軒然大波,周作人當即寫了一系列文章批評陳源并展開論戰(zhàn)⑤譬如《陳源口中的楊德群女士》《論并非文人相輕》《恕陳源》《論并非睚眥之仇》等,皆刊于《語絲》。。一方面,周氏揭示出一部分知識分子與當局關(guān)系的曖昧之處;另一方面,他也選擇性忽視了“三一八”群眾運動背后,國共兩黨在國民革命歷史語境下“運動學生”的因素,從而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叭话恕敝?,周氏兄弟與陳源等人的論戰(zhàn),不只是新文化知識分子間觀點的交鋒,也不只是北大法日派教授與英美派教授的斗法,背后還有更復雜的黨派政治影響的因素⑥可參看邱煥星《魯迅與三·一八慘案》,《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2期;《國民革命視野中的魯迅與現(xiàn)代評論派之爭》,《魯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12期。。換言之,周作人為之辯護者,也并非于責任絲毫無干——他在對“三一八”和“五四”的言說中,其實已揭示出自家在一個裂變時代精神結(jié)構(gòu)的不同面相。
裂變并未彌合,而危機仍在延續(xù)。
③周作人:《清浦子爵之特殊理解》,《語絲》第102期,1926年10月23日,署名豈明。月18日的血在世人的遺忘中漸漸淡漠。1928年初,周作人偶然翻檢出燕京大學魏士毅紀念碑的照片,這樣寫下一筆:“‘三一八’的死者終于是白死了。”①周作人:《“三一八”的死者》,《語絲》第4卷第5期,1928年1月14日,署名作人。——此時,距離國民革命途中的“清黨”,過去不滿一年。
從女師大風潮到“三一八”慘案前后的一系列爭訟,或許只是“五四”后知識分子分化的一個初步階段。北洋政府尚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中空的弱勢政權(quán),大革命旋即興起,國民黨不久開始推行黨化政治,知識界又陷入更為深刻的分化。
周作人對此似乎有所覺察。1927年4月9日,《語絲》的“閑話拾遺”欄目刊出他的短文《命運》②值得注意的時間點是,這篇文章寫于1927年4月4日,發(fā)表于4月9日,而這中間的4月6日,李大釗在北京蘇聯(lián)大使館被捕,月底就義。北方的“討赤”與南方的“清黨”,幾乎同時。。周作人在報章上看到“國民黨內(nèi)訌的新聞”,重提自己的“歷史循環(huán)論”:“我們不必說明對于所謂左右派是什么意見,但總之覺得‘太平天國’的影戲似乎在演起頭了。”三天之后,在“革命”的內(nèi)部,又一場血腥的屠戮呼嘯而來。
基于“五四”的新文化立場,周作人時刻警惕于北方“以維持禮教為業(yè)的名流與軍閥”③周作人:《清浦子爵之特殊理解》,《語絲》第102期,1926年10月23日,署名豈明。復古逆施,卻又發(fā)現(xiàn)南方革命政府亦在大學暗中取締白話。于是,他選擇對南北雙方的當局“左右開弓”,以半文言的反諷方式揭示南北當局“內(nèi)在同一”、南方甚至猶有甚之:“吾嘗嘆北方諸事落后,即復古反動亦不澈底,將來討赤禁白之大業(yè)恐須成于南方青年同志之手:不幸而吾言中。”④周作人:《南北之禮教運動》,《語絲》第151期,1927年10月1日,署名豈明。周作人以新文化立場對于南方國民黨復古活動的諷刺,不難讓人想起稍后胡適談?wù)摗叭藱?quán)”時,對于國民黨當局逆“五四”新文化潮流而動的批評。但二者又不盡相同:胡適將國民黨的“反動”思想歸結(jié)為狹隘民族主義的影響⑤參見胡適《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胡適文集》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588頁。;周作人則因“清黨”事件,將批評的矛頭進一步指向“五四”時代新文化的領(lǐng)袖人物——其中也包括胡適本人①胡適1927年歸國后,在上海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還容忍人力車所以還不能算是文明國”。周作人在1927年7月16日的《語絲》上刊文《人力車與斬決》,批評胡適避重就輕,對血腥的屠戮視若無睹。實際上,胡適當時已對國民黨“清黨”持支持態(tài)度,見其1927年5月17日致韋蓮司(E. C. Williams)的英文書信,《胡適全集》第4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頁。。
早在1926年,曾因“科玄之爭”而在新文化界影響甚大的丁文江就任孫傳芳手下的淞滬督辦。周作人痛斥其“轉(zhuǎn)變”與“墮落”,順勢感慨曾經(jīng)的新文化老將們多不再堅守立場,“唯吳稚暉先生始終如一,有老而益壯之概,可以佩服,至于‘新文化運動’以來才三千有馀日,回轉(zhuǎn)變化如貓眼睛者已久不乏人,則誠如‘孤桐先生’所說之‘每況愈下’矣”②周作人:《丁文江的罪》,《語絲》第106期,1926年11月20日,署名豈明。。
及至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南方“護黨救國”、倡議清黨,周作人意識到自己不久前對于吳稚暉的褒揚亦付諸虛妄。他遂將吳、蔡稱作張作霖當局的“功臣”,并激憤地聲稱“國民黨多年的北伐計劃至此完全停頓,這個責任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應(yīng)在吳蔡諸元老身上”③周作人:《功臣》,《語絲》第153期,1927年10月15日,署名子榮。。就身份而言,吳、蔡等人不僅是國民黨的元老,亦是曾經(jīng)“五四”新文化的元老。于是,周作人又從“五四”新文化的老師輩身上發(fā)現(xiàn)“故鬼”:“吳稚暉是十足老中國人,我們在他身上可以看出永樂乾隆的鬼來,于此足見遺傳之可怕,而中國與文明之距離也還不知有若干萬里?!雹苤茏魅耍骸杜几兄摹?,《語絲》第149期,1927年9月17日,署名豈明。此間不難看出從“三一八”到“清黨”,知識分子分化的加深:“三一八”時,部分知識分子與當局關(guān)系曖昧,主觀或客觀上助之開脫罪名;到了“清黨”之際,某些“五四”的“導師”加入了屠戮之前的倡議,對屠戮的發(fā)生直接負有責任。
在這個意義上,從“三一八”到“清黨”的歷史危機,也正是“五四”自身的內(nèi)在危機。“五四”本醞釀于張勛復辟等危機時刻,經(jīng)分化與裂變,演化出自身的危機,又與后來種種外在歷史危機相糾葛。以“五四”為軸心,向前溯至周作人所敘述的張勛復辟,向后追至“三一八”和“清黨”,系列事件構(gòu)成一個鏈條:從“危機的‘五四’”到“‘五四’的危機”。
周作人從“危機的‘五四’”走來,正視并永遠銘記淋漓的鮮血,揭橥“‘五四’的危機”。他在危機時刻對“五四”的反思給后人留下警醒,但他沒有言及的是:在國土淪喪的新的危機之際,周氏本人的落水附逆,是否也構(gòu)成了“‘五四’的危機”的進一步延續(xù)①高遠東認為,“周作人出任偽職,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恥和痛,也揭示和牽扯著新舊文化、新舊道德、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社會轉(zhuǎn)型、國民和個人倫理建設(shè)的諸多內(nèi)容”。見氏著《漢奸如何裁判——從周作人初任偽職的時間說起》,《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10期。?危機言說在周作人這里,開了一個嚴肅的玩笑。
由是觀之,“五四”則無往不在“危機”之中。本雅明認為,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歷史,時時刻刻其實都是“緊急狀態(tài)”(state of emergency)。本雅明筆下的那個“新天使”,憂懼于未來“進步的神話”,面朝過去凝視著災難堆積起的尸骸,卻被風暴吹向前去②參見[德]本雅明《歷史哲學論綱》,[德]漢娜·阿倫特編:《啟迪:本雅明文選》,張旭東、王斑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269~270頁。?!@就如同周作人的危機言說,正視并銘記危機,然而自身又被納入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