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廣播劇中的運動畫面技巧應用"/>
□宋 薇
廣播?。≧adio Drama或Audio Drama,又稱放送劇、音效劇、聲?。且粋€戲劇化的、純粹的聲學性能的一種藝術形式。廣播劇沒有可視組件,僅通過演員演播,輔以音樂和音動效的手段,幫助聽者想象人物和故事。而廣播劇最大的特色也正是僅憑聲音,就能給聽者營造豐富而寬廣的想象空間。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海量的視聽作品已讓受眾的鑒賞水平愈來愈高,也愈來愈挑剔——如何在秉承廣播劇獨特魅力的基礎上,使其更具可聽性。
本人從2008年開始在“廣播劇的鏡頭感運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現(xiàn)將一些心得體會歸納出來與同行分享探討。
我們知道推、拉、搖、移是影視作品常用的鏡頭運動方式,可分成縱向運動的推鏡頭、拉鏡頭、跟鏡頭,橫向運動的搖鏡頭、移鏡頭,垂直運動的升降鏡頭,不同角度的懸空鏡頭、俯仰鏡頭,不同對象的主觀性鏡頭、客觀性鏡頭,以及空鏡頭、變焦鏡頭、綜合性鏡頭。僅用聲音來體現(xiàn)鏡頭的這種畫面感,并非易事。要對廣播劇中的不同場景進行空間設計,通過對人聲、音樂、音效和動效做出強弱、遠近、虛實的技術處理,確認各種層次的組合后,再進行藝術性的包裝完善。
以本人導演的廣播劇《國歌響起》(根據(jù)2008年北京殘奧會跳遠冠軍李端事跡創(chuàng)作而成,獲得中宣部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為例進行說明。
主人公李端原為沈陽體工大隊籃球運動員,19歲時被爆炸的滅火器炸傷雙眼,徹底失去視力。籃球夢想破滅、人生跌至谷底的李端,在深夜醒來,拿著盲杖憑借失明前的記憶來到籃球場,摸到籃球和球架,在自己最熟悉的中鋒位置高高跳起投籃,結果重重摔倒在地上……李端在痛苦中哭泣、吶喊、掙扎,最終冷靜下來,接受現(xiàn)實并重新燃起生命之火。這場戲時長4分鐘左右,場景涉及宿舍、去球場的路上和籃球館內,后期合成時運用聲音營造的鏡頭畫面包含了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大全,以及推、拉的鏡頭運動方式。
當李端走出宿舍后,盲杖點地的音效節(jié)奏替代了腳步聲,體現(xiàn)出盲人摸索前行的狀態(tài),并適當加入回響,融進了環(huán)境底噪,如此一來帶給受眾的第一聽覺為由遠及近,空間上則自然過渡出第三視角的全景畫面既視感。
李端進入籃球館時,盲杖點地的聲音根據(jù)籃球館的空間特質重新調整了混響比例,切回主觀視角,聲音虛實結合,營造出近景畫面感。接下來的找到籃球、用盲杖觸碰籃球架、確定記憶中自己中鋒位置等動作,也都按近景的跟鏡頭手法營造畫面感。然后,李端投籃摔倒,盲杖一同倒地,對這些聲響的處理,用了近景和全景的快速切換,使得李端摔倒的聲音聽起來清晰而沉重,盲杖倒地發(fā)出的聲響在整個籃球場內回蕩,一聲緊似一聲地營造出主人公此刻步入人生低谷的命運之不幸。
而下一組動作中,李端躺在地上絕望的喘息聲以及緩慢翻身摸索尋找盲杖的動效,做的是近景以及局部特寫處理。伴隨著李端清唱《水手》的歌聲,他找到盲杖借力起身,盲杖點地的音效變得沉穩(wěn)有力,并隨著歌聲不斷推向高潮。此時盲杖點地的聲音力度不斷加強,成為主人公向命運抗爭的戰(zhàn)鼓聲,與他吶喊般唱出的歌聲產(chǎn)生和鳴共振……此處拉鏡頭處理,聽覺上,人聲在漸遠,但人物形象卻在共鳴中越發(fā)高大起來,加上主旋律音樂的襯托,更加感人至深且耐人尋味,營造出主人公“失去了光明,靈魂不能墜入黑暗;看不見道路,腳步不能停滯不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同樣的場景轉換,與《國歌響起》這段慢節(jié)奏切鏡頭處理不同的,是另一部精品廣播劇《照片中的回憶》(以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機研制現(xiàn)場總指揮、中航工業(yè)沈飛公司董事長羅陽為代表,謳歌我國航空工業(yè)英?!昂娇請髧本竦膯伪緩V播劇,獲得第十三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本劇制作難度最大的場景,是展現(xiàn)我國自主研制的艦載機殲-15在遼寧艦航母上首次成功著艦的激動一刻。
劇本將這一橋段設置在全劇的中后部位置,開篇則是著艦后的慶功宴。當航空攝影師徐闖興致勃勃給大家講述艦載機著艦時他忍著手指凍僵的痛苦和戰(zhàn)機超過140分貝的轟鳴聲而舉起相機拍照的經(jīng)歷時,噩耗傳來,羅總突然病逝,大喜突然轉為大悲。
本人作為導演在處理開篇時,將艦載機成功著艦的激動場景前移至此,用一個等同電影畫面的高強度快節(jié)奏片頭,接續(xù)上慶功宴,加倍體現(xiàn)出大喜的酣暢淋漓,與后面的大悲形成更鮮明的反差。但遇到的問題是,在劇中出現(xiàn)兩次同樣的場景該如何做出差別?
具體處理如下:為避免重復,我們在開篇音樂緩緩響起時,展現(xiàn)的是海天一色的宏大全景,報題之后,一架殲-15戰(zhàn)機穿云而出,鏡頭由全景轉為駕駛艙內的近景,殲擊機駕駛員與遼寧艦對話請求著艦,得到許可后駕駛飛機按預定飛行軌跡著艦——此時鏡頭由內轉外,畫面也由近景重新切換為全景,并用搖鏡頭手法,在戰(zhàn)機即將著艦時,視角交給急切地站在航母甲板上手舉相機的攝影師徐闖,讓他在巨大的轟鳴中,通過手里相機快門連拍的聲響,再加上戰(zhàn)機聲響從左至右的立體聲處理,體現(xiàn)出殲-15著艦時徐闖與飛機的近在咫尺,表現(xiàn)出這位優(yōu)秀的航空攝影師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為祖國拍攝下寶貴的歷史畫面。
殲-15著艦最關鍵的成敗之處,在于戰(zhàn)機是否能用攔阻鉤掛住航母甲板上的攔阻索,所以我們合成時特別強調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音效。用近鏡頭加特寫畫面的手法,通過多種金屬音效的疊加,并加以混響處理,在戰(zhàn)機轟鳴的背景聲中將攔阻鉤成功掛住攔阻索的聲音清晰表達出來,宏大的音樂配上戰(zhàn)機迅速剎車的特效聲響,展現(xiàn)出一幅完美著艦的動人畫面。而隨著戰(zhàn)機聲漸隱,音樂聲繼續(xù)鋪陳,鏡頭再度飛快拉大全景,受眾在聽覺中瞬時浮現(xiàn)出遼寧艦在大海中穩(wěn)如泰山、艦載機在甲板上折疊機翼的層層畫面感。
待到劇中再次出現(xiàn)艦載機著艦的橋段,我們在寫實的基礎上,配以羅陽的心聲特意放緩了節(jié)奏,聲效從震撼轉為動情,鏡頭從全景轉為特寫。這兩個橋段,場景相同但視角不同,前后呼應,讓聽眾在似曾相識中對艦載機殲-15在遼寧艦航母上首次成功著艦留下深刻記憶。
為了第一時間體現(xiàn)出場景轉換的畫面感,上述這類切鏡頭和多方視角的運用,在廣播劇中必不可少。但如果只以一種鏡頭和一類聲音為主,能否營造豐富的畫面感,為劇本文字增光補色?前段時間本人在導演精品廣播劇《北上》(該劇2021年入選中宣部慶祝建黨百年優(yōu)秀廣播劇作品名錄)進行后期合成時,對不同場景的畫面呈現(xiàn),大膽嘗試了“一鏡到底”的跟鏡頭模式。
廣播劇不同于電影,為避免出現(xiàn)歧義,筆者決定嘗試采用“一鏡到底”的手法,既交代人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又使畫面呈現(xiàn)出流暢感。具體操作如下:先營造整體環(huán)境,把輪船運行的聲音處理在中層偏下位置,海浪音效在下層位置,海鷗鳴叫聲在上層位置,整體做全景處理,體現(xiàn)航拍的畫面感;之后,主人公祝華生打開駕駛艙門停頓一秒左右,然后沿著鐵質的舷梯向下走(特質音效),表現(xiàn)出他發(fā)現(xiàn)了不遠處的陶蘭(曾經(jīng)的戀人)正在憑欄觀海,要去找她。祝華生的腳步聲不停,由下鐵質舷梯轉為踏在木制甲板上,并用音效呈現(xiàn)出繼續(xù)走的狀態(tài),而眾人寒暄的聲音在祝華生打開艙門時已經(jīng)作為背景音,在他的腳步聲中,對眾人的聲音做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的漸顯及漸隱處理,表現(xiàn)出祝華生從眾人身邊走過,并在眾人結束主要對話內容時剛好走到陶蘭身邊,開始他們兩個人的私密談話。這種通過腳步聲和場景的重疊變換而一鏡到底的手法運用,不僅使這部廣播劇的聽覺上富于變化,戲劇結構也流暢了,邏輯上則更加合理。
同樣在廣播劇《北上》中還有一處使用了一鏡到底的手法,就是在開篇位置。第一段旁白之后要開始展現(xiàn)1948年8月15日在香港物資聯(lián)合行會議室里中共地下黨代表鐘老板與沈鈞儒、何香凝、譚平山、章伯鈞等民主人士秘密協(xié)商北上東北解放區(qū)事宜的內容。
劇本在這段戲開始的位置給了如下簡單提示:
香港街頭,車水馬龍。
報童:號外,號外,馮玉祥黑海遇難,是謀殺還是意外?號外,號外……
皮鞋聲,走進商行。
雖然是一段過場戲,但筆者作為導演考慮的是如何讓人一下子聽出來是香港?天氣如何?人們都在做什么?對后續(xù)會議室的劇情究竟能起到怎樣的助推作用?于是就做了以下創(chuàng)作:
旁白音樂結束后首先飄進聽者耳中的是一段由粵劇名家彭熾權演唱的《瀛臺怨》,唱詞為“怨恨母后一朝執(zhí)政把親情斷送堪哀。悲國難,為國哀,嘆孤?lián)p瘦了形骸”。這樣一下解決了三個問題,地域性、年代感和人物狀態(tài)。用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帝之哀嘆映射出被當時國民黨政府軟禁在香港的多位民主人士的困境與愁苦。
在粵劇唱腔中加了兩聲悶悶的雷聲,表明了要下雨,為后面劇中提到的“一聲驚雷后,大雨傾盆而下”做好鋪墊,又展現(xiàn)出下雨前氣壓很低。此處做大全景展現(xiàn)。
聽覺中的鏡頭感由俯瞰變?yōu)橄陆登移揭?,舊香港的電車聲、汽車聲、報童的吆喝聲逐漸融入。
在報童的臺詞中鏡頭繼續(xù)下移到貼近地面,此時一個成熟男人的腳步聲越發(fā)清晰。主人公祝華生此時沒有臺詞,但筆者讓他提前出場了。他的皮鞋在石頭鋪成的路面上堅定地發(fā)出聲響,代表了促成民主人士北上的大業(yè)刻不容緩,而且時間緊迫。此處考慮到南方的天氣比較黏濕,又有蒙蒙細雨,因此皮鞋聲素材特別選擇了帶些水聲的感覺。
在報童的叫賣聲中,皮鞋聲由平地轉為踏上三級臺階,祝華生推開一扇厚重有質感的門,鏡頭上移至人物半身位置。在他馬上要進入室內時,報童的臺詞剛好說完。在大門關上的一刻,室外的雷聲、雨聲、街景雜音等聲響收住。
祝華生的動作不停,他收起雨傘時,在聯(lián)合行一樓大廳放哨的小田向他快步走來,兩人簡短對話后本場鏡頭結束。
本場開篇從粵劇響起到祝田二人對話結束,用時32秒,通過復雜的音樂、環(huán)境音、動效、聲效營造出的畫面感很強,按照搖鏡頭、拉鏡頭、降鏡頭、跟鏡頭、移鏡頭、升鏡頭等手法展現(xiàn)出大全景、全景、特寫、中景等豐富的畫面感,使得廣播劇《北上》的開篇如同電影一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多年來,筆者在廣播劇后期工作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對聲音塑造畫面感的探索不斷加深,受益良多。因此,在將廣播劇轉化為適合融媒體需求的其他可視性類型作品時,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得心應手。比如,2009年,根據(jù)廣播劇《國歌響起》片段改編的同名小品多次在沈陽市殘聯(lián)組織的活動中展演,廣受好評。
2014年,本人導演并主演的廣播舞臺劇《照片中的回憶》在沈陽公演,來自全國的60多位頂級專家、沈飛集團領導職工代表與數(shù)百位觀眾對此反響熱烈,宋曉成功扮演了男主角——我國航母艦載機設計師、沈飛總經(jīng)理羅陽同志,受到廣泛認可和專家高度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播劇《照片中的回憶》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后,記錄我國艦載機殲-15的MV《飛鯊》視頻面世,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其中展現(xiàn)的艦載機飛行并成功著艦的鏡頭與筆者在創(chuàng)作廣播劇開篇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高度吻合。后來舞臺版的《照片中的回憶》第一場戲就用的這段,畫面是MV的,音樂和聲效都是廣播劇中的原聲,天衣無縫,演出效果非常好。
2021年,筆者在導演完成廣播劇《北上》之后,又投入到該劇衍生項目——《重走北上路》系列網(wǎng)絡微視頻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在合成廣播劇時已經(jīng)做了大量畫面的設定,并得以有效實施,所以當拍攝相關橋段的時候就非常順利。
還以廣播劇《北上》香港物資聯(lián)合行片段為例:劇中鐘老板與沈鈞儒、何香凝、譚平山、馬敘倫等民主人士協(xié)商北上細節(jié),臺詞量為700多字,時長近4分鐘。這一段看似不長,但是幾個人在一個不大的空間里說這么多話,且內容又很重要,千萬不能讓聽眾產(chǎn)生疲勞感。于是決定做分鏡頭處理,具體操作如下:
先設定空間大小,確定房間為20平方米左右大小,木質家具,皮沙發(fā),陳設考究。再以聽眾為中線,確定人物位置:左側單人沙發(fā)上分別坐的是何香凝、馬敘倫,右側沙發(fā)上是沈鈞儒、譚平山和蔡廷鍇。把控這場戲節(jié)奏的鐘老板站立著,邊說話邊移動,其他劇中人說話時能很清晰地分辨出各人所處的位置。房間左后墻角處有一座考究的老式座鐘。
另外,筆者考慮用音效和環(huán)境音配合音樂進行鋪敘:戶外的雨不時拍打窗子,室內的老座鐘滴答聲既象征時間的永恒又象征著時不我待,座鐘的滴答聲時隱時現(xiàn),與淡淡的鋼琴配樂里的節(jié)奏完美配合,聽感十分細膩。
在進行《重走北上路》網(wǎng)絡系列微視頻拍攝時,筆者讓扮演鐘老板和民主人士的演員們按照廣播劇中設定的位置進行表演,大家都覺得非常舒服,現(xiàn)場三個機位進行分鏡頭拍攝時也十分流暢,工作效率很高。
本人作為一名廣播劇導演,由衷希望將更多其他藝術門類的優(yōu)長引用到廣播劇的制作中,在用聲音營造畫面感方面也愿意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探索。真心希望廣播劇這門獨特的聲音藝術門類,能在聲光影電高效融合的今天,繼續(xù)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