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革 由毅
內(nèi)容提要 明末清初,淮水大部分在清口入黃,下游水量較少。清代中期以后,清口區(qū)域泥沙逐年沉淀淤積,黃河堤和洪澤湖湖底不斷抬高,這使得淮水開始在汛期更多地從山盱五壩下泄高寶諸湖,然后進入歸海與入江通道。早期的水災(zāi)并不嚴(yán)重時,里運河北部沒有淤高,泄水面較廣。然而,隨著北部的淤高,泄水區(qū)主要集中在車邏壩一帶??滴跚r期,官方一方面維持高堰,一方面開拓入江方向的洪水排泄。不得已時,官方仍開車邏壩泄水。道光年間,官方每年長期閉御黃壩,淮水幾乎處于全入運狀態(tài)。運河因著黃水入運而不斷被淤高,高堰因著湖蓄加強和黃河水入湖而被不斷加高,大水時入江與入海水量更加增長,幾乎達到泄水量的限制,鹽場也常受水災(zāi)。泄水難下,官方常常叫里下河地區(qū)承受最終的水災(zāi)以保運河暢通。這其間歸海與歸江的技術(shù)選擇涉及水環(huán)境變化,涉及一系列的工程,也涉及清政府的運河策略。
大運河在蘇北橫截東西向的淮河水系,造成淮水的排泄困難,淮水的入海和入江的問題,一直是淮水下游的重要問題。明清時期政府利用淮水刷黃濟運,利用清口水利樞杻工程將淮水分流。明末清初,淮水大部分入黃河,沒有對下游形成泄洪壓力。清代中后期,隨著黃河的不斷抬高和洪澤湖底不斷因淤積而抬高,淮水難以在清口更多地入黃,從山盱五壩下泄入高寶諸湖,形成對下游的泄水壓力。為保證清口的運舟渡黃,道光年間官方長期閉御黃壩,淮水幾乎處于全入運狀態(tài),清口處的運河也因著借黃濟運不斷淤高?;此秃闈珊辉谘雌谏蠞q時,通過五壩泄水,下游形成入海和入江的通道。歸海路線是泄水經(jīng)車邏等壩進入里下河地區(qū),再過范公堤入海;歸江路是從邵伯湖南部運河分水進入人字河區(qū)域,通過多條分水通道分泄洪水,最后進入芒稻河和其他東南通道入江。整個蘇北地區(qū)的保運防御體系以黃淮運為中心。史奭稱上流、中流、下流。上流涉及高堰、周橋、翟壩,即是高堰一線的堤防;中流是“自淮至揚運河漕堤”;下流即“范堤各場之??凇?。三流形成三個階梯的水流。上流與中流以保運為中心,下路防里下河泄水為災(zāi),防沿江沿海的潮水為災(zāi)。史奭言及下路水災(zāi)的原因時指出:“有二說焉:一則各??诰噤畹叹闳陌倮锒b,紆回曲折不能直達也;一則下河七邑,四高中洼,地形如釜,沿堤減閘之水,譬之由釜邊而入,范公堤各場口,地勢反高,譬之由釜邊而出,則釜底之田廬已在深淵矣。沿堤三十余減閘之水,滔滔東注,既不通江,又難達海,非民田受之而焉往也?故運河之水導(dǎo)之入江入海者,上策也。不得已而泄之下河?!雹俑哐呤巧嫌蔚乃目刂凭€,淮揚運河堤是中游控制線,范公堤是下游的控制線。里運河的入海和歸江是這種大水利系統(tǒng)的選擇。高堰的洪水的排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決定著下游入海入江的排泄。入江通道自明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此通道在清代中期才得以擴張,隨著高堰泄水量的進一步增長,入江入海的通道都不能使里下河地區(qū)和鹽場免受災(zāi)難。本文通過對這一復(fù)雜水利工程與水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疏理和分析,理解清代黃淮運治理的決策偏向,既有助于理解清代國家控制環(huán)境的能力,也有利于揭示大運河地貎和水環(huán)境的歷史,更好地理解大運河這一自然-文化遺產(chǎn)的特點。
靳輔治河時,里運河多處決口,黃河南泛?!白皂樦问隁w仁堤沖潰之后,睢湖諸水悉由決口侵淮,不復(fù)入黃刷沙,以致黃水反從小河口、白洋河二處逆灌停沙,積漸淤成陸地。至康熙六七年間,各處大水,黃淮并漲。黃漲而王家營、二鋪口、邢家口等處沖潰矣;淮漲而三溝、翟家壩等處沖潰矣?!惫艤?、翟家壩等處沖潰之后,淮河之水由高寶諸湖直射運河,下淹高寶等七州縣之田?!昂踊磧伤?,俱從他處分泄,不復(fù)并力刷沙,以致流緩沙停,??诜e墊,口漸淤高。”②他興起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淮水更多地通過清口入黃,恢復(fù)潘季馴的黃淮并治的狀態(tài)。這時,高堰和淮揚運河的淤墊水平已經(jīng)增加。靳輔言道:“宋元以前,高郵、寶應(yīng)諸湖,原皆田疇。臣前堵筑清水潭,深挑兩堤中間河底,有宋元舊錢及磚井石街,其為民居可證。蓋黃河在宋元時,雖南侵而尚未全徙,至明代始絕北流,南奪淮渠以入海,致淮水壅不得下?!雹郾M管這樣,早期淮水更多地入黃,下游排泄區(qū)域較廣,水災(zāi)較輕。明代束水刷沙之生態(tài)水利起作用,下游泄水問題便相對不嚴(yán)重。里運河段經(jīng)歷了二百余年,官方才確立了里運河?xùn)|堤的完善,只是堤身較薄,經(jīng)常潰決。早期里下河地區(qū)沒有多少水災(zāi),隆慶以后常有水災(zāi)。高寶湖的形成與擴張使運堤常潰,洪水通過減水壩泄洪,進入高郵、興化等地并積于里下河地區(qū),水文系統(tǒng)因此發(fā)生了重大改變。④
圖1 歸海壩與里下河區(qū)域水文示意圖⑧
高郵城南的運河五壩,即南關(guān)壩、五里壩、八里鋪壩、柏家墩壩、車邏壩,在康熙四十年已有二壩南遷?!案慕ǜ哙]舊減壩為滾水石壩,遷建南關(guān)壩于五里壩舊址,并遷建車邏壩于舊壩迤南?!笨滴跛氖吣辏f壩繼續(xù)改遷。五里中壩建于八里鋪壩下,舊五里壩已廢。“以前遷南關(guān)壩于五里壩下,現(xiàn)在又遷舊五里壩于八里鋪,名為五里中壩,長五十丈,系石底。”這時期的車、南二壩不敷宣泄,添此五里中壩,壩上封土不輕啟。乾隆十八年,“淮揚運河大水。高斌力持封守郵壩,如前數(shù)年之例,希冀下河有秋。水勢壅閼,啟放邵伯迤北二閘,遂至沖潰,并濯開車邏壩封土,上、下、河盡淹,漂沒無算。”乾隆十九年,“啟放車邏、南關(guān)兩壩,下河成災(zāi)?!鼻《?,“啟發(fā)車邏、南關(guān)兩壩,下河大水?!雹崂镞\河的北部由于長期的黃河入運而淤塞變高,水匯南部,諸壩逐開于中南部??滴跞四?,官方廢永平港減水壩,四十七年,改建八里減水壩為五里中壩。乾隆四年,改寶應(yīng)子嬰溝減水壩為閘。二十年,廢柏家墩減水壩,遷建南關(guān)壩于五里中壩舊址,遷建車邏壩于舊壩以南。二十二年,增建南關(guān)新壩。減水壩南遷,使高郵南部逐步形成五座減水壩,山盱五壩為上五壩,歸海五壩為下五壩。⑩官方基本上經(jīng)常通過車邏壩控制入海的通路。
歸海水道愈到后期愈集中于少數(shù)通道,高、寶運河底與里下河中部興化一帶地面之比較,高低略相等,路途較遠,泄水較難。運河最大水位時水面高于下河地面兩丈,這種建瓴之勢是隨著高堰泄水增加,湖泊匯水增多形成?!懊髑逯H創(chuàng)筑河堤,高不過一丈上下,后屢加高乃至兩丈,即以御馬頭誌椿計算,堤頂高亦一丈七八尺不等。”?明中葉湖面尚低,入運之水亦少,官方于“寶應(yīng)境內(nèi)先后攔河建南、北洪濟二閘,七里閘、六滿閘、金門閘以束水勢,東岸民建涵洞,僅能灌溉,不資分泄,而山盱減下之水無多,故高郵以南,亦無減水大壩。末季失于咠治,堤堰大壞,淮注而東,黃漾而南,清口淤而運道淀,于是高郵上下之河,屢患盈溢?!?清代大修泄水閘堰,逐使阻水功能強大,也形成了泄水的強勢。
圖2 里下河地區(qū)形勢圖?
不斷入湖與入運的黃水使高寶運河在清代中期快速增高。“沿堤張公所樹木榜及歷來碑碣之類皆埋在土中,臨河市店悉自堤頂層級而下,更可見一二十年間,運河身與堤亦日漸加高矣。”?早期的北部淤高使過水艱難,運河涵洞不斷減少。在黃浦鎮(zhèn),“運河?xùn)|岸黃浦閘二座,在黃浦鎮(zhèn)南,金門各闊一丈二尺,水入黃浦溪,東入凌溪,又東入黃昏蕩,為馬家、九里等蕩,由九里溝、李家溝、西建岡河?xùn)|至鹽城縣北串場河。”這一地段以前記載有涵洞,嘉慶末年多無。南部有李家涵洞,“今按河廳冊,無?!庇钟卸抨柡矗笃诤訌d冊上也無記載。“運堤又南,有狼兒閘,金門闊六尺六寸,入廣洋湖,有長沙溝水亦入廣洋湖,經(jīng)平望湖入大縱湖,出西官河,經(jīng)鹽城縣南串場河出石閘入海,運堤又南,有邱家涵洞,有范家涵洞,有從家涵洞。”三個涵洞后期皆無記載,說明廢棄了。地勢變化使東泄水路南移,集中于興化和高郵的洼地一帶,興化受災(zāi)格外嚴(yán)重?!芭d化居高郵之東,范堤之西,泰州東臺之北,鹽城之南。不僅高郵各壩之水須由縣以達范堤,即泰州、東臺之水,亦半由縣經(jīng)行。故淪胥之患,興化獨甚,高郵次之,泰州無虞而東臺又次之,鹽城則又次于東臺。”?高郵、泰州、興化、東臺的下注之水皆入串場河,沿串場河北流,下射陽河入海。地勢變化使高郵以東成為自然泄水易入地區(qū),沿串場河北行的水流,順流難度大,由于范公堤外的鹽場眾多,官方又難以引更多的泄水入鹽場區(qū),這種環(huán)境使中部的積水加強。
清初,堤東之河縱橫交錯,湖蕩間雜其間。泄水時,官方將“高郵南六滾壩之下各開支河數(shù)里,使之北入運鹽河,南入淥洋湖,會注于興化之下流。再將興化原舊支河三股,一名車路河,迤東串場河直達丁溪海口;一名白涂河,迤北轉(zhuǎn)東由串場河直達小海草堰???;一名海溝河,亦斜迤東北由串場河直達白駒???,則南六滾壩之水行矣?!边@是南面六滾壩之水東行,北部還有二滾壩出串場河達??凇G宄跞牒7秶鯊V,通路甚多。“水大則引水歸海,水小則閉閘以灌溉民田,則范公堤以內(nèi)之水,皆由閘至港以入于海矣?!?入海通道沿南北串場河分散于廣大的地區(qū),既保護了鹽場,又不使泄水經(jīng)范堤過鹽場,對圩田和垛田發(fā)育有益。河身曲折,對下泄洪水不利,防止海潮倒灌有利,河身順直則會引發(fā)鹵潮內(nèi)灌。長期以來,內(nèi)排的泄水沿著串場河北排,在射陽湖一帶淤塞的壓力下,北排壓力也會增大。許多人認(rèn)為當(dāng)以東臺一帶的出??跒橹?,故一段時間在興化近處開范公堤出海口。?然而,出??诓灰硕嚅_,泄水會使里下河地區(qū)的積水難排,也對鹽場的鹵水造成災(zāi)害。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白鐘山奏:“高寶運河自高郵以上,河水高于湖水三四尺至七八尺不等,高郵以下湖河漸次相平,至三溝閘上下則湖水高于河水?!备哙]城以南少有淤積,湖水水面較高,東部恰成為泄水通道。乾隆十八年車邏壩過水,南關(guān)壩未啟,下河民田被水較輕。以后舊南關(guān)壩、柏家墩等壩全開,范公堤也被挖數(shù)十處。為保里下河有收,高斌晚開車邏壩,水量集中在邵伯一帶?!皩⑹资瘺_起,以致兩面閘墻坐蟄?!备哙]以下至邵伯?dāng)?shù)十里湖河連成一片,堤工多處被沖毀。秋天時江潮甚大,通江之路難以下泄。?為保運河,里運河上諸壩齊開,里下河災(zāi)情嚴(yán)重,高斌被革職留工。?
乾隆年間的車邏壩過水較多,高堰常開天然二壩。鄂爾泰上疏道:“查天然壩之名,始于明河臣潘季馴,因彼時湖底甚深,此處地形稍亢且為山盱尾閭,而高家堰石堤僅三千余丈,又不足恃。故用水防決,然亦止令漫溢而出,初未聞掘壩至地,而一泄無余也。今湖底既高,水面隨長,形勢迥異。所賴以潴清會黃,濟漕運而?;磽P者,實惟高堰一堤?!鼻宕星捌诘狞S水入湖和湖底淤高,已經(jīng)使天然壩的作用與以前不同,早期只是天然漫溢,后期則是開掘天然壩放水。“天然土壩,原不須開,乃河員舊習(xí),但遇湖水盛漲,三滾壩尚未過水,即將天然壩掘與地平,俾全湖注東。”由于壅正年間的堅筑高家堰取得了明顯的成就,鄂爾泰認(rèn)為不開天然二壩的理由充足。“請敕下河臣,將天然二壩永不許開,俾洪澤湖水得以常蓄。至有為天然壩不開,高堰堤危險之說者,查高堰石工共長一萬二千九百二十余丈,計七十余里,且堤頂寬四五丈,貼堤土工靠實,坦坡如法而葦草蟠結(jié),過堤之浪不能擊背而撼,此萬無可慮者也?!?他建議關(guān)閉二天然壩以保湖蓄。乾隆十五年以后,永閉天然二壩,卻新開智信二滾壩。乾隆十六年六月份高斌“估建山盱二石壩,舊壩之下仁、義、禮,新壩定名智、信,是為洪湖五壩。”舊壩無封土,新壩有封土。自北至南:仁、義、智、禮、信。道光中,于智壩迤南又添建林家西壩,又移信壩于智壩之北。?其實,到乾隆中期,形勢差不多與以前頻開二天然壩的形勢差不多了。乾隆十八年,隨著湖水的增水,嵇璜對下游增水的現(xiàn)象有所觀察?!扒昂映紝④囘墶⑽謇?、南關(guān)改為石滾壩,使有過水節(jié)制。是運河之三滾壩,原與高堰三滾壩上下相應(yīng)也。今高堰增二滾壩,共有五壩,已覺來路多而去路少。若遇大水,堅閉不開,固為保全下河起見,但湖、河之水同時壅漲,不特上河田廬淹沒,迨至波濤沖激,堤岸潰決,則下河之受害更甚?!?
乾隆二十年,洪澤湖及其周邊水環(huán)境從缺水狀態(tài)變成豐水狀態(tài),這種豐水狀態(tài)與天然壩關(guān)閉與三滾壩設(shè)置有關(guān)。乾隆二十二年夢麟言道:“伏查洪湖水勢,二十年以前患其不足,近則患其有余?!比彼疂\能力不足,豐水則有泄水危機,五壩過水量增加,下游泄水量也增加,下河被淹嚴(yán)重。官方挖范堤泄水,曬鹽的亭場被淹。乾隆二十年六月底七月初,洪澤湖滾壩依次開放:“仁、義、禮三壩過水三尺五寸,即將智、信二壩次第啟放?!惫俜綄⑶蹇诘氖畨卧僖淮蔚夭饘挕9俜讲扇〉男顾蛄惺牵合乳_入江通道,高堰滾壩合適時再開,不得已開運河壩,最后一步是全開歸海五壩,淹里下河地區(qū)。七月二十二日莊有恭奏道:“洪湖泛漲,高堰五壩六月三十日已過水至五尺八寸,高郵之南關(guān)、車邏兩壩已于六月二十八日過水,而運河水仍未減?!惫俜介_五里中壩,甘泉、高郵、寶應(yīng)、泰州淹漫加重?!盎此疂L滾東注,將來即下游之興化、鹽城、阜寧亦必成災(zāi)。”這一年入海諸壩既開,里下河地區(qū)的村莊難免浸溢,被水災(zāi)民情況甚慘。?
大水時遇潮,災(zāi)害波及鹽場。乾隆二十年秋初,“兩淮通、泰、淮三分司所屬場灶,本年五六月間陰雨連綿,停煎多日,蕩草田禾間被淹浸,然無大礙。”秋潮使積水難下。“東北風(fēng)雨甚大,海潮漫入,鍋亭、篷舍多被吹倒,蕩草田禾復(fù)被淹?!碑a(chǎn)鹽地帶被水,要車戽出水。“泰屬之富安、安豐、梁垛、何垛、東臺等南五場,據(jù)稟被水最輕,急加宣泄車戽。泰屬一些地區(qū)被水較重,然不成災(zāi),仍可持續(xù)。這一年只是淮屬的板浦、中正、臨興及歸并板浦之徐瀆,歸并中正之莞瀆,據(jù)報高洼田地盡被水淹,房舍倒塌,引鹽淌消,種糧難以被種,鹽池遽難曬掃,災(zāi)象已成?!?壩水下排時,興化一帶的鹽場泄水與東海潮水相感成災(zāi)。
從表1可知,越到后期,車邏等壩過水量增多,受災(zāi)面積增大。豐水時,入江通道分擔(dān)了更多的排水,然而開車邏等壩時形成的水災(zāi)縣數(shù)在增長,故官方不輕宜開車邏壩,盡管這時有入江通道,官方只是隨著過水量增加而增加入江水量,不得已時開車邏壩。
表1 車邏等壩過水年的受災(zāi)狀態(tài)
乾隆三十四年五月,李宏描述了長期以來湖頂筑壩與水位的變化歷史?!俺嫉认ば幕I度,洪湖內(nèi)每年霜降水落,壩頂原高出湖面八尺五寸及九尺不等。一交大汛水發(fā),陸續(xù)長至八尺五寸及九尺,方與各壩頂相平,如再增長,即屬有余之水,應(yīng)早減泄。歷查從前,乾隆七年、十一年、十八、二十等年,俱長至一丈五六尺,近于三十年、三十三年,湖水長至一丈二尺之寬,清口全行啟拆,而五壩過水三尺余寸,下注之水,由高寶河湖分泄入江。高郵一帶,尚可容納,南關(guān)、車邏等壩未開,下河各州縣屢獲豐收。今若將山盱五壩壩頂加增,令其高出湖面,尋常水勢,原無他慮,設(shè)遇伏秋大汛,清水異漲,或值黃水同時并長,即大展清口,仍恐不及宣泄。則高堰一線縷堤,難以容受?!?到乾隆中期,高堰開始難容淮漲之水,淮水南行入江入海分流的增加趨勢日益明顯。
乾隆年間,官方大辟清口,入江通暢,歸海路線較少使用。乾隆四十二年高晉上奏時指出:“因海之路紆遠,下河民田易于被淹,仰蒙指授機宜,大展清口,使洪澤湖清水會黃東注歸海。山盱五滾壩一律封土,每年酌量啟放?!庇捎邳S水積淀,高郵以上的運河河高湖低,高郵以下湖高河低?!皬那包S水倒漾,上下河身雖不無停淤,而水勢下注仍無阻礙?!睂殤?yīng)諸湖“周圍三百里,水勢一律相平,而運口至瓜洲,計高十四丈有奇,地形北高南下,勢若建瓴?!?乾隆末年,北部閘壩失修不能恢復(fù),官方將泄水集中到這一車邏壩區(qū)域。
淮水最早的歸江記載發(fā)生在隆慶四年,明代官方也有淮水入海與東南入江兩種選擇,基本上首先歸海。明中前期洪澤湖積水形成建瓴之勢后,有沖擊淮揚運河的危險。嘉靖中期,官方排水入高寶二湖,開黃浦閘,導(dǎo)水入射陽湖。?萬歷十一年,“建江都芒稻河減水閘,泄灣頭運鹽河之水通江?!比f歷二十二年,撫按牛應(yīng)元議開金家灣芒稻河,并議建閘。芒稻河萬歷十年已建東閘,這一年建了西閘。第二年,江都縣的知縣張寧力主開金家灣泄水入江。明末,江都縣的歸江閘壩越來越多?!敖伎h運河?xùn)|岸建灣頭閘,灣頭即古茱萸灣,分運河水,東抵泰州,名運鹽河。又建壁虎橋、鳳凰橋泄水,經(jīng)鹽河出廖家溝,下達歸江。橋下即滾壩,建壩當(dāng)在楊一魁導(dǎo)淮開金灣之后。壁虎橋在灣閘迤北,清乾隆時于舊橋北添建木橋二座,名為壁虎三橋。”?
圖3 清代淮水的歸江之路?
史奭論及邵伯南部的水流形勢時指出:“最險要者,則自邵伯金家灣起,北至露筋界牌止,計堤四十余里?!边@一區(qū)域泄水最為直捷。自昭伯至江,不過三十二里,泄水則為直捷。?相對而言,歸海通道易入不易出,常常積水為災(zāi)。高郵州知州葉機敘言:“自高郵致范堤各閘二百里,堤外至海,又一百七八十里及二百里,頻年壩水下注,堤內(nèi)之河,間段淤阻,堤外之古河、王港,亦久已淤塞,涓滴不能入海。機昔曾身歷其地,訪之土著,僉稱近年高郵壩開,水流一月,尚不到堤下之串場河,兩三日間,溜尚湍急,后則漸緩而平,以致運河一線單堤,內(nèi)外交病。”入江之河道近得多?!耙粫円顾锌晌辶?,高郵壩開一月,水尚不到范堤,堤外至海,尚有二百里,其遠可知。今入江止四十里,路近則水行疾,一日行數(shù)日之水,消減必速?!遍L距離與短距離的挑河之費是有較大差異的。以高郵四壩為例,“至海口凡四百里,分挑各河,每河須挑四百里。若入江,應(yīng)挑之河道,不過三十余里至四十余里,較入海之路,十僅得一,錢糧省而工速。”?
康熙三十八年,大臣們一致認(rèn)為高郵一帶的積水可以分散入江?!案哙]湖之水勢宜分也。查邵伯鎮(zhèn)南有金灣三閘,閘南有金灣滾水壩一座,三閘之水由人字河入芒稻河下江,其金灣壩外原無引河,今議于壩外挑引河五里,通人字河,將高郵湖之水引入邵伯湖,由金灣閘壩同歸人字河入芒稻河下江。其人字河計長十八里,見今淺窄,應(yīng)加挑浚?!?康熙過高郵時認(rèn)為決口重點區(qū)域移至高郵以南,詔示將高郵以北減水壩閘盡行堵塞,東岸的滾水壩也堵塞,使入江通道處于自流溢水狀態(tài)。閉歸海通道,大辟入江通道??滴跞拍?,張鵬翮為河道總督,他面奉諭旨:“湖水由人字河、芒稻河入江,朕所見最真,爾必須要行?!睆埵苊?,“五月,挑人字河、芒稻河。又因金灣泄水不暢,挑鳳凰橋引河?!睘槭够此舷氯虢?,官方幾乎不斷地挑人字河,使水入芒稻河入江??滴跛氖辏俜健敖ê闈珊Y家壩石閘,閘下挑引河,引水由人字河、芒稻河入江?!鄙倘嗽诿⒌竞娱l上口筑壩,并將董家溝堵塞不開,蓄水運鹽。這時期,整個入江通道幾乎是全年開放的,開閉時間是康熙四十四年定的規(guī)則,“十二月閉壩,正月開壩”???滴跄┠辏虢陂T的寬度超過明末一倍以上,達57丈。從邵伯鎮(zhèn)分出的淮水,越來越多地分往入江通道,引河越開越多。?北部的淤高,加上高堰泄水量大增,使運河的水量和東部高、寶和昭伯湖的水量大增,這時入江路線的大辟,也是水環(huán)境變化的結(jié)果。
乾隆初年,導(dǎo)淮入江是主導(dǎo)方向。河督高斌的導(dǎo)湖入江之議得到了實施,入江水量大大地提高。金灣閘之上建寬大石閘以利鹽運,為保證入江通道的泄水,官方規(guī)定運鹽通道須回避入江通道。官方提議將泰州河道上的土壩改為閘,以防私販多泄?jié)q水以利運鹽。?乾隆八年,陳世倌等人發(fā)現(xiàn)入江通道已有被江水頂托之勢,入海通道仍有難以克服的逆勢?!芭d鹽一帶,形如釜底,運河下水稍大,必先淹遍內(nèi)地,然后歸海,是入海不如入江之便?!备髀啡虢ǖ雷詈笕胧蚝舆_于江。至于運鹽路線,陳世倌等認(rèn)為可以于芒稻閘下開挑越河接入金灣河內(nèi),再于金灣閘上添建大石閘并修牽道,俾鹽船由此避險就平,鹽舟繞金灣河重入淮揚運河再經(jīng)瓜儀江口入長江。他建議在泰州境內(nèi)多修閘壩。“泰州河內(nèi),舊有秦唐港、白塔河、百汊河三路,旁趨入江,因私鹽往來,筑壩堵塞,今應(yīng)將土壩改建閘門,以時啟閉,并挑通河路,既防私販,復(fù)洩漲水,似屬兩利,此運河下游分泄入江之路也。”至于入江之路與入海之路的水文平衡,官方須掌握機宜?!吧嫌胃哙]南關(guān)等壩,一經(jīng)開放,則運水全勢傾注下河,難受必應(yīng)永閉,以拯下河之淹,與天然壩同第。恐高寶水盛,入江之路尚屬不足,則入海之路亦宜分籌?!?自然水流入海較宜,非大災(zāi)時,應(yīng)人為地加強入江路線,而大水時水盛,官方也可好令歸海之路分擔(dān)一部分水量。
早期金灣北、中、新三壩下注之水匯成一河與原運河呈人字,故名人字河,見圖4。這時分水河少,泄水壓力使官方多建分水閘壩,不斷形成新河道?!懊⒌緰|西二閘,建自前明康熙至乾隆初年,疊辟歸江之路,于邵伯以西增建閘壩,分泄山盱各壩下注之水,不使多歸下河入海,以護高寶與興鹽諸邑低洼民田。”多條分水河與運鹽河在用水時機上形成了互動關(guān)系,泄水要求下游河道早為騰空,運鹽河則要求有充分的水量以維持行舟。乾隆二十二年,總督尹繼善等奏:“芒稻河為河湖歸江第一尾閭,若長年啟放,俾諸湖積水暢泄歸江,冬春水落,早為騰空,備伏秋容納之地,則南關(guān)、車邏二壩,自然過水無多,下河可免淹漫。無如芒稻河,乃鹽船必由之路。當(dāng)河防急需泄水之時,正鹽船盛行之候,若將閘板徹底啟放,則溜勢遄急,鹽船難以牽挽。若因此閉閘,則湖河水無去路,必致壅積成災(zāi)。芒稻閘河自西北直趨東南,灣頭河則自西南至東北,橫亙其間,所有金灣、東灣、鳳凰、壁虎、灣頭等閘壩,減水皆直趨是閘,及董家溝、石羊溝、廖家溝各滾壩,歸江鹽船由灣頭河行走,須閘門下板,方資浮送,所以芒稻閘壩不能啟閉?!?
圖4 康乾時期的入江路線?
官方要早早泄水騰空水道,與鹽運構(gòu)成利益沖突。乾隆二十三年,皇帝在上諭中有:“夫蓄水運鹽,不過少省牽挽之勞,所費在富厚商人,而下河數(shù)州縣之民生攸系此,其輕重豈不較然耶。嗣后芒稻閘應(yīng)永遠不許再下閘板,俾得暢泄歸江,則諸湖積水自可減退,遇伏秋大汛,亦足以資容納下河一帶,得永蒙樂利之休矣。”?皇帝重視里下河一帶水災(zāi)防治,寧愿減少鹽運的便利。乾隆三十二年,尹繼善等強調(diào)冬春水落時騰空,“無如芒稻一河乃淮南鹽艘盛行之候,若將芒稻閘板徹底啟放,則溜勢湍急,船難挽牽,恐礙鹽運?!庇捎诿⒌鹃l壩不能啟放,他提議用越河解決運鹽問題。“查芒稻迤東,現(xiàn)在舊越河一道,應(yīng)令鹽船由越河直走金灣北閘,不繞芒稻閘出灣頭,則泄水運鹽,分為兩途。”?另分一途的運鹽路線,走金灣北閘的路線,是繞路從北面繞走入淮揚運河的路線。
嘉慶年間,這時高堰的建瓴之勢更強。嘉慶十一年,官方一方面在王營開減壩,同時加筑高堰石工。加高子堰,開放智禮二壩。盡管如此,五月水漲時,風(fēng)浪仍然掣通信壩。?五月二十九日,戴均元等分析了一百多年來的黃淮變化,當(dāng)時的人已經(jīng)對湖底的升高有了認(rèn)知?!鞍儆嗄陙恚蛭┣∥迨荒隇樽畲?,高堰志樁長至一丈六尺二寸,其次則乾隆四十三年及嘉慶九年,曾長至一丈五尺一寸。本年五月初旬,長至一丈八尺四寸,實為從來所未有?!贝骶炔稍L周邊人員,周邊人員認(rèn)為這是湖底長期積淤所致?!坝址e年黃水倒灌,沙噴湖口,向抵武家墩而止,此二十余里內(nèi)本有淤淺。今自清水奔流暢出,至淺處已刷深八九尺至丈余不等,并無阻遏。”?湖底升高,志樁既使升高,形成的水流必然向西南處的山于五壩處集中,這也必然使高堰的泄水壓力加重,而泄水形成的建瓴之勢對下游的入海和入江之勢推動力量也更強。
嘉慶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吳璥等在上奏時提到清口水情的歷史變化?!皬那昂闈珊g存底水六七尺,即能外注。交汛后長水一丈以外,例應(yīng)以次酌啟滾壩分減,長至一丈五尺即為盛漲。今則河口河底過高,洪湖底水一丈以外,尚不敵黃,以致冬春間即已倒灌?,F(xiàn)在湖水長至一丈四尺七寸,而河口黃水亦加長增高。清水仍不能外注,是以不得已將御黃壩堵閉,以免倒灌入運添淤。是黃河河底未深,總不能見蓄清之效,為今之計,不得不先籌以黃刷黃之法?!彼终f:“溯查乾隆四十三年改清口以后,至嘉慶四年邵工失事,止二十四年內(nèi),漫溢不下十?dāng)?shù)次。固知下壅則上易潰,亦心上潰而下始淤,受病非一日。”這時又不斷有黃河的決口,決口分流使黃河河身流緩淤積,“正河益淤,??谝嫜觯构嘁嘁蛑?。以三十余年河勢通塞之故考之,其因漫溢為患,鑿鑿可據(jù)?!?
早期淮水在洪澤湖清口處七分入黃歸海,三分入運,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嘉慶年間。“湖水去路有二,一由束清壩、御黃壩入黃河出云梯關(guān)歸海,計泄水十之七八;由運口折東經(jīng)三壩三閘入淮揚運歸江,計泄水十之二三?!?嘉慶時期,淮水仍然大量入黃,因高堰增高和險情增大,不得不常開五壩。吳璥上奏時提到智信二壩自嘉慶五年后不再加封土,汛期聽其過水,隨著危機的進一步發(fā)展,水流控制中心集中在山盱諸壩。嘉慶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吳璥等奏道:“伏查黃河底淤墊,其來已久,而近數(shù)年愈淤愈高,當(dāng)日洪澤湖存水七、八、九尺即能外出清口,近年蓄至一丈二、三、四尺,尚為黃水所阻,實屬受病已深?!遍_壩形成傾瀉之勢,里下河地區(qū)容易受淹。這一年黃水倒灌入運,運河淤高,出現(xiàn)三鋪決口。三鋪漫口處“口門寬三十余丈,溜勢涌流,金門水深七、八、九尺至一丈二尺?!睕Q口之水“東下二十里至南北溪河,俱歸馬家蕩,由涇河入射陽湖歸海?!痹谲囘壍葔蔚膮^(qū)域,“洪澤湖之水灌入高寶湖,該處西岸堤工僅離湖面二、三、四寸不等。已經(jīng)河臣將高郵之車邏大壩開放,以資宣泄。所有寶應(yīng)、高郵、興化、東臺、鹽城、阜寧等州縣均下游,恐有淹浸之處。”入江之路甚暢,高、寶之地受災(zāi)減輕?!傍P凰橋、壁虎橋等處各閘壩,及人字芒稻閘河流行甚暢,又經(jīng)啟放高郵迤南、運河?xùn)|岸車邏壩四十余丈,以資宣泄,下游之高郵、寶應(yīng)等州縣,臨湖村莊被淹情形尚不甚重?!?
嘉慶十一年,戴均元等上奏道:“射陽湖一帶出海稍近,但下河各州縣皆藉此湖宣泄,若黃水由此奪湖入湖,各州縣水無去路,致漫淹為患,亦屬格礙?!彼裕俜街缓迷诒卑兑粠で簏S泛的出路。?官方治黃時,不敢使之南泛,而射陽湖一帶,正是官方要保護的里運河泄水通道。嘉慶十七年四月,入江水量不能再增,官方只能開歸海之路。這一年智、禮二壩堵閉稍遲?!八筛邔殹⑸鄄T湖串入運河,以致高郵、寶應(yīng)、甘泉等州縣,沿河西岸各村莊,多被淹漫?!崩锵潞拥貐^(qū)本有積水,“加以壩水下注,不免鋪滿出槽。地勢較低之興華、泰州、東臺、鹽城等州縣,田畝次第淹及?!?這時,平常的情況下官方仍是多開入江通道,推延入海通道的開啟時間。洪澤湖高堰各壩河有定制,水位一丈五尺啟放山盱壩河,開高堰時,官方要考慮里下河地區(qū)的收獲時機。嘉慶二十二年七月,黎世序奏道:“洪湖水勢自六月初七日至十七日,又長水一尺五寸,高堰誌樁已存水至一丈六尺七寸。山盱各壩河定制,湖水長至一丈五尺即行啟放,以資減泄。臣前因時,方六月?lián)P州下河,田禾正當(dāng)長發(fā)之時,恐早啟山盱壩河,高郵、車邏等壩即需一體啟放,未免有礙秋成,是以奏明得守且守。今湖水續(xù)長,若再不趕為減泄,堰盱即形危險,是以即飭淮揚道,先將義字河、智字壩趕為啟放。查下河秋稼,向種早稻,立秋后即可收獲,現(xiàn)在距立秋僅有旬日,計山盱壩河減泄之水,循序下注,高寶諸湖,尚需時日。下游歸江各閘壩,久經(jīng)飭令,將芒稻閘人字河啟放,使歸江宣泄之路加多,則高郵、車邏等壩即可緩至立秋后啟放?!?
這時期淮水下泄的增量還表現(xiàn)為時常有黃河水在上游入洪澤湖的現(xiàn)象,湖水上漲,則開山盱諸壩泄水。嘉慶二十四年八月,隨著上游的黃河漫口之水不斷地下注歸入洪澤湖,歸海與入江閘壩皆開而水勢不減。孫玉庭等奏道:“洪湖積長至一丈九尺二寸,實為從來未有。經(jīng)臣等先后拆展束清、御黃新舊二壩,挑展順清河,吳城七堡,并啟放各壩河,分途宣泄。”水入高寶諸湖及運河之水日益增長,淮揚運河的兩岸堤工吃緊。入海及入江之路均已開啟,水勢而漲而無消。因下注之水因下游圩田與河道的侵占而不能暢達歸海。?嘉慶年間,近河之處有大量私筑的民圩民偃阻滯泄洪通道,這一切都增加了治理的成本。
從萬歷二十三年所開的第一條歸江河道金灣河算起到道光八年最后一條入江新河止,入江河道的擴張達230年。清初,江都地帶只有淮揚運河和東西向的運鹽河,其它河道都是一些無名的小河。道光年間,淮水歸江的河道泄水口達14個之多,通揚運河還負(fù)責(zé)運輸功能,小區(qū)域內(nèi)筑壩之多,實屬罕見??滴跄┠暌呀?jīng)以入江方向為主了,道光年間是入江通道大擴張時期。經(jīng)過幾百年,這一不到10公里的范圍內(nèi)形成多條大河?,F(xiàn)存的壁虎河明末時便存在,上起運河下穿運鹽河接廖家溝;鳳凰河也是明末即存在,康熙時加寬,北起運河,下穿運鹽河接廖家溝;太平河,乾隆十年開挖,北起運河,下接運鹽河,穿過運鹽河南接石洋溝,再南入廖家溝;金灣河,乾隆二十二年開挖,北起運河,下接運鹽河,南接董家溝,即金灣河,再南入廖家溝。?早期多導(dǎo)入芒稻河,后期的河道多通至廖家溝。歸海五壩在北,歸江十壩在南,成為洪澤湖和里運河的泄水區(qū)。分水區(qū)域先在北部,后集中到歸海五壩,再向入江通道集中。
在清水長期于汛期難敵黃水的環(huán)境下,清口危機不斷加重。乾隆五十年的洪澤湖干涸,黃水倒灌嚴(yán)重,由于產(chǎn)生了普遍的淤積,使以后的清口諸壩和山盱諸壩都處于一種更加微妙的平衡動態(tài)之下。引黃渡運使里運河和高寶湖槽淤高3米,運河水深只剩1米,局部地區(qū)只有20厘米。嘉慶十四年的危機使官方曾堵閉了清口御黃壩,道光年間官方須常閉御黃壩,不斷的漫口和全黃入湖使運河常處于危機狀態(tài)之下。隨著北部的淤高,南向的泄水通道過水量越來越多,到了咸豐元年,高堰大堤南端的三河口被洪水沖開。[51]從乾隆末年形成的危機,集中于清口區(qū)域的特點是從清黃互有高下到黃常高于清,清黃不能交匯,以致灌塘濟運。道光三十年,陸建瀛言道:“自乾隆嘉慶間,江豫兩省,屢經(jīng)旁溢,長江節(jié)受淤墊。始而清黃互有高下,逮至道光六年以后,黃水長高于清,閱今二十余年,清黃不能交泄?!盵52]
道光七年六月,蔣攸銛?shù)热颂岬搅碎L期以來的湖底與河底的變化。“嘉慶初年,存水不過數(shù)尺,亦尚足以濟運,今則河底逐年淤高,已在二丈以外,湖水因之多蓄增高。五道引河,久在水底,而十余年來,常年啟放徐州減水各閘壩,引黃入湖,以致黃河既溜緩增淤,湖西一帶亦因淤沙墊高,全湖側(cè)注東岸。”[53]他說的數(shù)尺,其實應(yīng)該是七八尺左右。乾隆三十八年,高晉等奏道:“查歷年水勢,洪湖存水八尺內(nèi)外,其力即足敵黃?!盵54]長期的固定蓄水水位,因嘉道年間的淤塞而發(fā)生了變化。這時的淮水越發(fā)依賴南下通道,而高家堰的不斷筑高使湖水水位高出大堤以東里下河地面4—6米,洪水時期達6—8米,洪澤湖名副其實成為一個懸湖,潰堤時汪洋一片。[55]道光七年六月,蔣攸銛?shù)热俗嗟溃骸凹螒c初年,存水不過數(shù)尺,亦尚足以濟運,今則河底逐年淤高,已在二丈以外,湖水因之多蓄增高?!盵56]官員們先要保高堰,這關(guān)乎濟運的全局,保所里運河是第二位,保里下河稻田和鹽場是第三位。道光年間,五壩泄水量增加,包世臣認(rèn)為下河受害實由黃河。“下河之受清害,黃貽之也。黃減入湖,湖漲滿而清口宣泄不及,不得不開五壩以減入高寶諸湖,而下河遂為澤國。”以前閉高堰壩堤為保下河,隨著黃河淤高,上游減黃入湖,湖水增高危及高堰,只能開高堰壩河泄洪?!包S河減壩不嚴(yán)守,每歲盛漲分減入湖,湖底必淤。湖底既淤,月積歲累,水無所容,又不得不加高堰工。堰工漸次升高,而堰外之重堤幾同贅旒,欲借為重門之障,難矣。況黃減力弱,伏秋一過,河身積高,堰工既無虞,清口保無倒灌乎?清口倒灌,則其下頭壩而入運河者,其為害于下河如故也。然則黃河減壩不閉,淮揚終無安枕矣?!盵57]隨著清口倒灌和運河被淤高,官方必須加強湖蓄,這又進一步加高了高堰之危和汛期泄水量的增加。琦善奏道:“今御壩不開,則水勢全注運河,里、揚一帶兩岸堤工卑矮之處,勢必著重?!盵58]為避免里下河受災(zāi),官方只能進一步拓寬入江通道,卻也有兩難之處。“淮水入海,原是正道,但近日黃河壅注,定當(dāng)大開江路,方是出水之門。無如下河之路無多,兼之水口相距不遠,設(shè)江潮一大,陡泄必難?!盵59]入江通道受阻,官方只能使里下河地區(qū)成為泄水之地。
這時的清口需要高水位蓄水,高水位蓄水導(dǎo)致高堰危機,高堰危機使官方不得不加強開車邏壩急速泄水,使里下河地區(qū)泛濫為災(zāi)。尚書文服等提到道光四年的高堰之失。他認(rèn)為自道光元年以來,五六月官方即開始為湖蓄而堵清口的御黃壩。道光四年六月中旬,清水高于黃,七月十二日,黃水高清水一寸,該壩尚存口門十六丈余尺,河督命令趕堵口門使清水不出清口,湖水非常快地積累。十一月份,御黃與束清處于重新開放狀態(tài),這時官方才啟放信壩泄水。因官方?jīng)]有判斷御黃壩與山盱諸壩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高堰的災(zāi)難,文孚認(rèn)為與河督張文浩有關(guān)?!坝S壩應(yīng)閉不閉,五壩應(yīng)開不開,以至蓄水過多,湖堤不能攝納,致遇風(fēng)掣塌?!备哐叩氖け怀杆?,這一次風(fēng)暴水災(zāi)為十幾年所未見?!案哐呤ざ禐程幩擞扛?,致將堤頂刷掣成槽,塌通過水,約寬五十余丈?!逼渌攸c也有掣塌過水,禮、智、信壩檔內(nèi)掣通多處。十二月十一日張師城奏道:“自寶應(yīng)以下至甘泉一帶,運河西岸堤工本屬低矮,多有沖刷殘缺,致與高、寶、邵伯諸湖處處相通,是以長水一時未能盡消?!崩锵潞拥貐^(qū)的興化、鹽城一帶的低洼地畝多有被淹之處。[60]
道光年間,入江水路大拓,江潮大規(guī)模抑制入江水路,說明過水量達到極限,官方不得不再拓入海水路。道光六年六月,張井等在上奏時指出:“其東岸各閘壩減泄之水,注之東北則歸海,注之東南則歸江。而歸海之路,在高郵州以上者為最便;歸江之路,在江都甘泉境內(nèi)者為尤近?!钡拦獍四辏蓖?,不得已開車邏等壩。七月初一日,張井上奏道:“揚糧廳三溝閘志(樁)前長至一丈六尺以外,即飭將瓦窯鋪新河啟放,過水頗暢。緣江潮正盛,不無頂托,以致高郵邵伯湖河水勢,仍屬有長無消?!边@時,高郵的車南中新四壩已經(jīng)開放。“歸江去路,又因江潮頂托,消不敵長,由一線東堤,處處有漫溢之慮。權(quán)利害重輕,自當(dāng)以保堤為急?,F(xiàn)經(jīng)飛飭揚河廳高郵州,先行出示曉諭農(nóng)民,將成熟田禾及早收割,一面慎重防守東堤,毋許稍有疏懈。”[61]
道光十一年,江水大漲,運河四壩六月底開放,湖水又漲,馬棚灣十四堡漫溢決口。盡管該處地勢稍高,“因水大風(fēng)猛,人力難施,致有漫塌。且四壩啟放,下河被淹必多,湖水早已漫過砌石,萬頃汪洋,僅恃長堤一線,實屬不堪設(shè)想?!逼咴?,高郵和寶應(yīng)田地被淹,其他縣的水災(zāi)亦很嚴(yán)重。在甘泉,“邵伯運河西岸火郝莊等四鄉(xiāng),因湖盛漲,啟放壩河,兼之雨水過多,江湖頂托,以至湖河連成一片,該四鄉(xiāng)與逼近各鄉(xiāng)莊場被淹浸。又迤北與東西灣一帶毗連低田,即邵伯運河?xùn)|岸之十莊等七鄉(xiāng)莊,系為鄉(xiāng)以上三鄉(xiāng)場,均水深三四尺不等?!迸d化一帶的水災(zāi)最嚴(yán)重。興邑地勢東高西下,形如倒釜,為諸水匯歸之地。先以夏雨過多,繼以馬棚灣漫溢,并開車邏壩,各水下注,高低田禾俱被淹漫,民居廬舍多在水中。在北部的鹽城,“該縣地方分上中下各四十里,本年夏雨過多,漫水又復(fù)下注,致下中各四十里田禾全行被淹,民居間有沖塌,續(xù)又將上四十里北罔溝之年余堆、十八圍等處,圩圍沖決。”泰州,“五六月雨水過大,低田積水不能宣泄,又因馬棚灣漫水暨開放車邏壩,自西北隅正北隅及東北隅,高低田畝早晚禾稻盡沉水底,其正西正東兩隅迤北村莊亦俱被水?!备穼帲霸撎帪I臨湖蕩,每遇壩水下注最易漫入。本年夏雨既多,漫水來源又旺,所有西南鄉(xiāng)與鹽城接壤之青溝等里,及正南鄉(xiāng)之草堰、朦朧里等處田堰圩圍多被掣塌,稻禾增多被淹漫?!盵62]
道光十二年七月,官方趁早開通江諸壩閘,道光十八年也是這樣。麟慶奏道:“本月潮信,比歷年均大??执撕蠼嫱斖须y消,則揚河、揚糧兩廳堤工,即虞著重,當(dāng)飭將未啟之壁虎橋灣頭閘即日即啟,俾資分減。并嚴(yán)飭江防廳營,將江工小心防護?!钡拦馐荒甑降拦馐四辏俗謮位蛭撮_放,由于運鹽之故,開啟較晚?!白越馂撑f壩致頭閘止,共口寬二百三十余丈,水皆下注廖石董三溝及芒稻閘,暢泄歸江?!倍糠陙碓赐ⅲ魅虢拥澜噪S時啟放。[63]
這時期的入江歸海通道的過水已達極限,大水災(zāi)時鹽場受災(zāi),危及鹽場使損失更大,這也是泄水難以控制的一個表現(xiàn)。道光十一年,泰州所屬的鹽場由于“西水下注,復(fù)值海潮頂托,各場亭蕩皆被淹浸。”富安、安非、梁垛、東臺、何垛五場受災(zāi)?!八煞兜痰吞幝朐詈樱撐鍒龅號|亭蕩已有積水。又于七月下旬風(fēng)雨交作,早熟田畝所種秋禾雜糧均多受傷。蕩草被水日久,長發(fā)稀短。亭蕩淹漫,灶丁停煎?!痹诟偷奈飨⒉菅?、劉莊一帶,“亭蕩積水已深,又值西水下注,加以東北大風(fēng),海潮頂托,消導(dǎo)更難,以至漫溢灶地,秋禾蕩草收成無幾?!钡拦馐拍?,洪澤湖啟放林家西壩,泰州鹽場損失較重?!氨灸晗那镞B遭大雨,兼之運河啟放各壩,西水下注,宣泄不及,亭蕩被淹,秋收歉薄。”夏時大雨時行,秋天啟放車邏等壩時受災(zāi)更加嚴(yán)重,亭蕩多被淹,作物也受災(zāi)?!肮攀焯飪?nèi)秋禾雜糧均已受傷,收成歉薄,蕩草收成亦與秋糧相似?!痹诤V?,“板浦、中興、臨興三場,地處低洼,本年入夏后,陰雨過多,復(fù)于七八月間,大雨連旬,又值東省蒙、沂水下注,自駱馬、青伊諸湖由六塘河匯歸場境,兼之海潮頂托,宣泄不及,以致池蕩秋淹,秋收歉薄。”鹽場受災(zāi)不但在于海潮,還在乎江潮對入江通道的頂托,會迫使官方開車邏壩等通道。道光二十年夏秋雨多,揚州府一帶“或因江潮頂托,或因壩水下注,洲田多被淹浸,禾苗受傷?!碧┲蓰}場因夏雨連綿,禾草本已受傷?!皬?fù)因運河啟放各壩,西水下注,亭蕩被淹,收成欠薄?!盵64]
道光十九年,吏科掌印給事中汪報原奏:“每當(dāng)盛漲,水面即高于清數(shù)尺,黃水既高,還將能不蓄清以濟運?至清愈蓄愈高,則漕船仍不能遄行。而高堰山盱,巨浪拍岸,一遇西風(fēng),淮揚險極。迨萬不得已,甫開下河閘壩,淮即幸免,而揚屬之田已成巨浸?!盵65]道光二十八年大水,林家西壩和高郵四壩全開啟。七月十三日江潮上漲,七月底開昭關(guān)壩。潘錫恩言:“詢之的老兵民,僉稱從未見此大水。西岸纖堤間段漫入水中,湖河連成一片,僅恃一線東堤捍御,全湖巨浸,高者出水不過一二尺,余皆平水入水,臨河固已漲滿,堤后又多積澇。”運河堤有多處塌破。高郵湖的湖浪直潑東岸,“騰高數(shù)尺,堤埽紛紛掣塌,子堰不足抵御,以致看花洞、六滿閘、慶豐洞、張家溝、邵家溝等處,勢將平漫,危在呼吸?!盵66]咸豐元年的淮水異漲,沖毀了洪澤湖的三河口禮壩,使淮河洪水改由三河而下,淮水基本上以入江為主了。[67]這時的危機已不是里下河和鹽場,而是里運河的運道,保運只能犧牲里下河地區(qū)。如此大的成本壓力,使有關(guān)人士提出海運之議。
道光年間,馮道立所著《淮揚水利圖說》描述了五壩泄水時里下河地區(qū)汪洋一片?!敖癫殇畹讨畺|,周圍千有余里,為田約三十余萬頃,因歷年水沖,田邊無堤,河中又無槽,以故上壩一啟,水勢奔放,橫行者多,直行者少,??诳v深,無由徑達。況??谧远∠粮穼帲v閘只十有八座,金門不過七十余丈,不足泄漕堤一壩之水。即照往例,將范堤開挖而來急去遲,數(shù)十萬頃之田,已成巨浸,似當(dāng)仍遵古議,擇涇河與車邏等處,因地制宜,建筑長堤二道,束水下海,庶無旁溢?!盵68]北方的稻田,只有汛情可能被淹,基本上無圩岸,車邏壩常開,水災(zāi)必加重。
綜上所述,清后期官方逐步實施放棄里下河地區(qū)的作法使水災(zāi)愈加嚴(yán)重,因為這時的入江和入海通道已經(jīng)達到了水量承受的極限。清王朝首先是保清口一帶運河渡黃,保高堰以蓄清,其次是保里運河,再次是保里下河和鹽場。早期清口有刷黃的能力,淮水更多入黃,減輕高堰和下游的壓力。從康熙末年開始,官方大開入江通道替代歸海通道,這種措施到乾隆中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乾隆中期以后,泄水壓力增加,淮揚運河受到愈加增加的壓力。官方先致力于清口的淮水入黃,清口閉御黃壩后,重視五壩過水和入江通道。道光年間,入江通道已達極限水平,不得已泄水里下河。隨著高堰危機、渡黃危機和里下河的水災(zāi),保運成本接近放棄大運河而選擇海路的轉(zhuǎn)變臨界點。恰在這時,黃河北徙,清王朝不得不逐步棄運。然而,淮水基本上沿著入江的方向成為主流,不能再復(fù)故道,水量增大時,里下河地區(qū)仍然泛濫為災(zāi),淮水歸江仍是主要的出路。光緒十三年,曾國荃等上奏道:“舊禮壩,俗名三河之處,常年宣泄,沖跌成塘?!盵69]這時平時的水路,幾乎全淮入江?;此滦沟那闆r甚至與黃河北徙前相似,先入江,入江受阻則歸里下河地區(qū),民國時期仍然這樣。“每值夏秋水盛,所有淮運之水,大部將由歸江十壩,南流入江,入江之不足,乃開歸海三壩。以漫溢于下河一帶,似此而猶不足,則除泛濫于運河以西,蘇皖沿邊外,益將橫決東堤,增加口門,以傾瀉于下河,如民國十年之情形?!盵70]長期以來的入海與入江的技術(shù)控制選擇,大大地改變了水環(huán)境,官方在放棄高堰與清口濟運水利控制后,淮水的水情和里下河的水災(zāi),卻依然不變。
注釋:
①魏源:《魏源全集》,《皇朝經(jīng)世文編》,史奭:運河上下游議,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9冊,第237~238頁。
②靳輔:《治河方略》,卷六,河道敝壞已極疏,乾隆丁亥聽泉齊刊本。
③雍正《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人物志七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④揚州市水利局:《揚州市志·水利志》(油印本),1991年版,第15頁。
⑤?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四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679、876頁。
⑥揚州市水利局:《揚州市志·水利志》(油印本),1991年,第16頁。
⑦徐炳順:《清代淮水入江工程的盛衰》,載《長江水利史論文集》,河海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49~58頁。
⑧根據(jù)“里運河歸海五壩位置圖”改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簡史》編寫組:《淮河水利簡史》,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頁。
⑨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三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616、628、632、633、651、665~667頁。
⑩徐從法主編:《京杭運河志(蘇北段)》,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頁。
?馮道立:《淮揚水利圖說》,揚州府署藏版。
?葉青超:《試論蘇北廢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地理學(xué)報》1986年第2期。
?傅澤洪:《行水金鑒》卷六,鄭元慶:《小谷口薈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68~369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七十一,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401~4426頁。
?傅澤洪:《行水金鑒》卷一百五十三,運河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5138~5144頁。
?鮑俊林:《氣候變化與江蘇海岸的歷史適應(yīng)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21年版,第198~200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16、224~225、261頁。
?徐從法主編:《京杭運河志(蘇北段)》,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五十三,淮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225~3228頁。
?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三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663頁。
?劉文淇:《揚州水道記》,劉濤校注,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36~237、251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33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五十五,淮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369~3370頁。
?魏源:《魏源全集》,《皇朝經(jīng)世文編》,高晉:復(fù)奏湖河高下情形疏(乾隆四十二年),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9冊,第261~262頁。
?鄒德森:《黃淮水對長江下游鎮(zhèn)澄河段影響的探討》,載中國水利學(xué)會水利史研究會《水利史研究會成立大會論文集》,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頁。
?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二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564~565、574、594頁。
?徐炳順:《揚州運河》,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69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七十一,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420~4423頁。
?魏源:《魏源全集》,《皇朝經(jīng)世文編》,葉機:泄湖入江議(道光三年),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9冊,第263~265頁。
?傅澤洪:《行水金鑒》,卷一百三十五,運河水,雍正三年淮揚道署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625~4626頁。
?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四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624~651、877頁。
?徐炳順:《揚州運河》,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55、167頁。
?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三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654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八十二,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5090~5092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一百三十二,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8223~8225頁。
?參見徐炳順《揚州運河》,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54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九十,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5517~5518頁。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運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93~5495頁。
?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第三冊,載陳雷主編《中國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712~713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52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三十六,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5~2228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六十,淮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4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35、462~477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三十四,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6~2047頁。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91~492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一百二十五,運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7808~7809頁。
?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十三,河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928~3929頁。
?徐炳順:《揚州運河》,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67、169、259~260頁。
[51]萬延森等:《淮河口的演變》,《黃渤海海洋》1989年第1期。
[5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黃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2頁。
[5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淮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3頁。
[54]潘錫恩等主編、俞正燮等纂修:《續(xù)行水金鑒》,卷五十五,淮水,道光十二年初刻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381頁。
[55]朱松泉、竇鴻身等:《洪澤湖——水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頁。
[56]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淮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3頁。
[57]包世臣撰、李星點校:《中衢一勺》,載《包世臣全集》,黃山書社1993年版,第29~30頁。
[58]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運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頁。
[59]馮道立:《淮揚水利圖說》,揚州府置藏版。
[60]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578~584頁。
[6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運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379頁。
[62]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68~469、636~637頁。
[6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運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5、669、672、718~719頁。
[64]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06~707、715~716頁。
[65]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黃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8頁。
[66]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xué)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50~753頁。
[67]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水利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頁。
[68]馮道立:《淮揚水利圖說》,揚州府置藏版。
[69]中國水利水電科學(xué)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編校:《再續(xù)行水金鑒·淮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6頁。
[70]胡煥庸等:《兩淮水利鹽墾實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大學(xué)出版組發(fā)行,第75~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