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福 吳文炳
內容提要 20世紀中葉以來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存在,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譜系的又一個樣本。非洲馬克思主義可以區(qū)分為三種樣式,即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溫和的非洲馬克思主義和右翼非洲馬克思主義;其基本特征表現為重建非洲黑人主體性、反殖民主義、非洲化等;非洲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加以辯證的深入理解,以及錯誤地將科學社會主義形式化。
20世紀是一個社會主義頻頻勝利、資本主義不斷萎縮的世紀,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所向披靡的世紀。在民族解放潮流的蕩滌中,非洲馬克思主義與其它國家馬克思主義一樣轟轟烈烈,社會主義實踐紅紅火火。①然而,隨著東歐社會主義體系的轟然倒塌,非洲馬克思主義及其實踐也偃旗息鼓,一蹶不振。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去反思。
非洲究竟有沒有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是與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密切相關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關于資本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是多樣化的,作為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實踐中與各國本土實際相結合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它是我們認識和分析社會現實、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論科學。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等都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譜系中的成功典范。由此看來,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有東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而且還有非洲馬克思主義和拉美馬克思主義,等等。
20世紀初,非洲在反殖民浪潮的激蕩下,形成了一波聲勢浩大的泛非主義運動,一大批非洲進步知識分子紛紛加入到探索非洲之命運的行列。非洲究竟向何處去?為了尋找非洲發(fā)展道路,經過泛非主義浪潮的洗滌,部分非洲進步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并進而將其本土化。
首先,泛非主義運動推動了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發(fā)展。
泛非主義是20世紀非洲的黑人精神,它起源于1900年前后奴隸貿易過程中產生的反殖民斗爭。塞內加爾共和國前總統(tǒng)阿卜杜拉耶·瓦德說:“泛非主義是所有在非洲本土以及移居在世界各地黑人的愿望,他們通過黑非洲文明的屬性在文化上得到體現,竭盡全力投入到黑人幾個世紀抵抗奴隸制和殖民化的運動中去,這種愿望在非洲合眾國的形式下形成了大陸的政治統(tǒng)一。”②泛非主義運動的盛興,意味著非洲黑人主體性的展現,推動了一大批非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包括當時在美國的黑人威廉·E.布格哈特·杜波伊斯博士、利比里亞的愛德華·布萊登、著名的非洲知識分子喬治·帕德莫爾、加納的領袖克瓦米·恩克魯瑪、幾內亞(法屬)領導人塞古·杜爾、幾內亞(比紹)阿米爾卡·卡布拉爾、坦桑尼亞領導人尼雷爾等人?!肮餐姆N族(黑人)、共同的故鄉(xiāng)(非洲)和共同悲慘的遭遇,使他們產生了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共同的奮斗目標?!雹鬯麄冎越邮荞R克思主義,是因為泛非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共同的目標。泛非主義的目標是:第一,形成非洲人民或非洲后裔對黑人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團結全世界的黑人共同抗議殖民政策和殖民侵略,爭取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與解放;第二,逐步建立非洲經濟體系,突破殖民政策之圍堵;第三,建立非洲聯盟或非洲合眾國,爭取各民族之間的平等;第四,要求廢除所有殖民制度和殖民大國的侵略;第五,通過了國際保護非洲土著民法典,尊重非洲人民的一切權利,包括土地權、自然資源權、勞動法保護權、受教育的權利、兒童受保護權利等等。這些目標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1945年召開的泛非主義大會上,恩克魯瑪提出了非洲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模仿《共產黨宣言》的口吻,莊嚴宣告,并提出了“全世界被殖民和被奴役的人民團結起來”的口號④。恩克魯瑪和尼雷爾等人還為非洲合眾國的建立殫精竭慮,努力奮斗。
其次,從非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來看,存在著左、中、右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左翼非洲馬克思主義,包括布萊登、杜鮑伊斯、恩克魯瑪、帕德莫爾、塞古·杜爾、卡布拉爾、法農、尼雷爾、羅德尼等人。利比里亞的布萊登最早接受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后來桑戈爾于1946年9月在一次會議上的演講中宣稱“我以非洲社會主義代表議員的身份講話”⑤,反對殖民侵略,主張民族獨立。泛非主義領導人杜鮑伊斯在傳播泛非主義精神的過程中也逐步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帕德莫爾則著有《泛非主義還是共產主義》一書,明確提出非洲要效仿馬克思主義。恩克魯瑪作為加納領導人在1945年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1966年加納政變后,他被幾內亞接受為“名譽總統(tǒng)”,隨后便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并著有《非洲階級斗爭》一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具體分析了非洲的階級與階級斗爭,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瓦爾德·羅德尼則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于1975年在美國紐約大學皇家學院作的題為“非洲馬克思主義”(“Marxism in Africa”)的講學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方法論,它應當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得以應用,就像列寧在俄國、毛澤東在中國的應用一樣。同時,他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革命意識、一種階級意識。⑥幾內亞(比紹)的卡布拉爾也同樣于1966年1月在哈瓦那舉行的亞非拉三大洲人民會議上作的“理論武器”(“The Weapon of Theory”)的演講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推崇古巴1959年的革命,主張只有發(fā)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才能走向成功。⑦弗朗茨·法農作為阿爾及利亞的一位知識分子,亦極力主張走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的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道路,主張非洲革命應當由非洲的農民和流氓無產者組成革命的主力軍領導,并寫下了極具馬克思主義觀點和世界影響力《全世界受苦的人》一書。對于法農的《全世界受苦的人》一書,有著多種解讀,一種是認為法農的著作是徹頭徹尾的馬克思主義,一種則認為是左翼政治學觀點,再一種是從身份政治和精神分析角度來理解法農寫作《全世界受苦的人》的文化基礎。但無論怎么理解,都不改法農的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與反殖民情懷。
第二類非洲的馬克思主義者或者可以稱為溫和的馬克思主義。這些人包括桑戈爾(塞內加爾)、卡翁達(贊比亞)、穆加貝爾(剛果)等人。他們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法國等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主張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走向民主社會的形式,是體現公平、公正、正義的形式,國家政府領導人的普選體現出這種民主政治,多黨制比之一黨制更能反映民主的心聲。他們秉持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家們的觀點,把社會主義演繹成結合資本主義政治體制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想本質的形式。
第三類非洲馬克思主義則是右翼馬克思主義,包括埃及的納賽爾、突尼斯的布爾吉巴等人的思想。他們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埃及的納賽爾著有《革命哲學》一書,在其前期,表現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馬克思主義者,主張革命、土地改革、公平分配,但其后期則逐步表現出其阿拉伯社會主義性質,在實踐中卻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聲稱其社會主義不需要馬克思主義,主張用伊斯蘭教作為其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源。甚至諸如利比亞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等人認為,非洲宗教文化中原本就存在著類似于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的觀點,因此,社會主義實踐應當與非洲本土的宗教文化相結合,以此建成一個他們所認為能夠真正超越階級專政、適合于非洲社會的社會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制度。
泛非主義經過50年的發(fā)展,終于在“二戰(zhàn)”期間與馬克思主義相碰撞,多數泛非主義戰(zhàn)士一時都轉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塞內加爾共和國前總統(tǒng)瓦德雖然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不得不承認這個時期非洲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居主導地位。他說:“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杜波依斯博士的思想激進,他在去世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喬治·帕德莫爾曾成為一個共產主義戰(zhàn)士,但后來他又放棄了他的立場。恩克魯瑪可能受到他朋友帕德莫爾的影響,以民族主義為出發(fā)點,一開始就選擇了社會主義,后來終于接觸馬克思主義論點,重新回到了泛非主義的和民族主義的軌道上來。”⑧
直到上世紀70年代,非洲馬克思主義達到巔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到了23個。正是在此基礎上,“塞古·特拉奧雷編制了一張非洲馬克思政黨的圖表?!彼幸粫}為《面對馬克思主義的非洲知識分子》,于1983年在巴黎出版。此外,帕德莫爾著有《共產主義與黑人民族主義》《泛非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非洲獨立后的斗爭》等著作,闡述了非洲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切都肯定了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存在。
一方面,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中,非洲進步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非洲的反帝反殖民斗爭的實踐,特別是非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充分證明了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存在和歷史。另一方面,非洲社會主義實驗的相繼受挫也說明了,如果不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那么在實踐上就必然會招致失敗。因此,了解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對理解現代非洲發(fā)展之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非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重建非洲歷史和非洲黑人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是當年非洲獨立解放領導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在殖民時代,西方學者總是把非洲文明粉飾成西方文明的產物,他們認為非洲沒有歷史,甚至埃及文明也是白人文明的一部分。然而,在泛非主義遭遇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時,這種偏見逐步被糾正。杜波伊斯、恩克魯瑪和卡布拉爾等人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fā),論證了非洲生產方式決定著非洲人的歷史,“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杜波伊斯在《黑人重建》(Black Reconstruction,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 N.Y.1935.)一書中強調,美國資本主義的建立和發(fā)展也是建基于7000萬黑人奴隸(被活著販賣到美洲的黑人約1000萬,在抓捕中死亡和運輸過程中死亡的黑人約6000萬)和美洲土著尸體之上的,沒有黑人奴隸,就沒有當今美國。非洲黑人的被奴役,是非洲黑人種族不團結的結果。塞內加爾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謝赫·安塔·迪奧普(Cheikh Anta Diop)和布基納法索歷史學家約瑟夫·基·澤爾博(Joseph Ki-Zerbo),科學地改觀了非洲歷史的結構,并在思想上豐富了我們對非洲歷史的理解。迪奧普著有《非洲文明的起源》(The African Origin of Civilization:Myth or Reality)一書,該書最初于1955年在索邦大學作為博士論文發(fā)表,他依據亞里士多德、希羅多德、歐幾里德等人的著作收集的經驗證據,有力地論證了埃及文明屬于非洲文明。在希臘文明時代,不言而喻是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埃及文明是一個非洲文明。在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的資產階級時代,沒有埃及文明,希臘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種族主義和現代形式的殖民主義的出場,非洲天才人物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被否定。迪奧普在撰寫本書時,有力地重申了非洲天才人物對人類歷史的貢獻。這是馬克思主義對種族主義資產階級遺留問題的批判與修正。恩克魯瑪的著作《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最后階段》等著作,不僅宣告了非洲歷史的一個新階段,而且還表明了泛非主義和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才是非洲發(fā)展之路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使得新殖民主義制度嚴格意義上無法得以充分發(fā)揮?!雹崴羁痰嘏辛酥趁裰髁x者對全世界的統(tǒng)治,努力造就了全世界黑人的主體精神。這一切對于非洲歷史的重新認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才能正確地理解非洲歷史是非洲人民勞動生產史,非洲歷史是非洲人民的創(chuàng)造史,而非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奴役史。
第二,非洲馬克思主義是非洲人民反帝、反殖民斗爭的主要手段。非洲經歷了西方帝國主義者三百年的殖民統(tǒng)治,在這三百年中,反殖民主義是非洲社會發(fā)展的中心議題。從泛非主義運動風起云涌以來,反殖民斗爭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遍布整個非洲大陸。例如卡布拉爾,他是一個非洲式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思想影響著幾內亞(比紹)和佛得角群島。他在《理論武器》講演中說道:“對我們來說,反對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唯一的呼聲,就是拿起武器去戰(zhàn)斗。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這也是我們將繼續(xù)做的,直到我們非洲家園的所有外國統(tǒng)治被完全清除為止?!雹庠诜悍侵髁x運動中,人們發(fā)現越來越需要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武器。卡布拉爾作為一個農藝師,從葡萄牙回國后就開始從事于喚起民眾反帝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創(chuàng)建了幾內亞-佛得角獨立黨,領導了幾內亞與佛得角群島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先后在幾內亞-佛得角獨立黨的干部會議上作了九次重要講話。講話涉及:團結奮斗,從實際出發(fā)確定斗爭原則,必須堅持由最優(yōu)秀的人領導黨和斗爭,忠于黨的原則,團結黨外人士,堅持民有、民治、民享的斗爭方式等主題。
卡布拉爾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辯證地分析了那些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各種相互競爭的社會力量,運用馬克思主義動員群眾作為變革社會的杠桿。他認為,對于非洲來說,階級關系并非那么清晰,非洲沒有像歐洲那樣的工業(yè)文明,也不存在強大的工人階級,非洲的民族資產階級是軟弱的。階級斗爭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在非洲那里幾乎不可能,因此,必須充分動員非洲被壓迫的民眾,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使命,營造非洲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讓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他說:“我們深信,任何不以了解這一基本現實為基礎的國家或社會革命都有被判失敗的嚴重危險?!?并且他認為,依賴和平道路是不可能走向獨立的,曾經努力過的和平議題不可能得到葡萄牙殖民主義者的認可,因此,唯有武裝斗爭才是非洲國家走向獨立的出路。重要的是要確定民族解放力量必須使用何種形式的暴力,以便不僅要對付帝國主義的暴力,而且要通過斗爭確保民族解放事業(yè)的最終勝利,即真正的民族獨立。各國人民的過去和現在的經歷,世界上民族解放斗爭的現狀(特別是在越南、剛果和津巴布韋)都表明,以所謂和平方式獲得獨立、向帝國主義妥協(xié),是絕對行不通的,獲得民族解放的正常方式就是武裝斗爭。
在《理論武器》講演中,卡布拉爾明確闡述了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的不可分割性,他告訴與會者:“在我們當前的歷史形勢下——必須消滅利用一切手段永久統(tǒng)治我們各國人民的帝國主義,鞏固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的社會主義——獨立國家只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道路,要么回到帝國主義統(tǒng)治(新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要么走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非洲馬克思主義在本土化進程中存在著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非洲經歷了三百年殖民史,部族社會是非洲反殖民運動之前的基本存在形態(tài)。彼時非洲各國階級矛盾十分復雜,既存在著帝國主義與非洲民族之間的矛盾,也存在著買辦階級與工人階級、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還存在著部族內部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但是由于部族內部分配的公平性,使人感覺到部族內部不存在著階級壓迫,毋須進行階級斗爭。同時,非洲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并非所有的民族都需要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國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而是在反殖民洪流的激蕩下,一部分殖民宗主國無力應對殖民地國家的獨立斗爭而放棄了殖民統(tǒng)治,承認其獨立。這就使一部分非洲領導人形成了非洲不存在大規(guī)模階級斗爭的錯誤觀念。隨著非洲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深入,部分反殖民運動遭到了帝國主義的扼殺與阻撓,甚至導致一部分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解放的失敗。這種形勢逼迫非洲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在反殖民主義和社會革命運動中,認清誰是真正的革命者,誰是革命的對象,誰是中立者。這就需要運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形成關于非洲社會階級斗爭的理論。例如卡布拉爾和恩克魯瑪都曾否認非洲存在階級斗爭,但到了獨立運動遭受挫折之后,又紛紛轉向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奉行社會革命理論。
以恩克魯瑪為例,在經歷了加納軍事政變之后,借居于幾內亞(法屬)的恩克魯瑪便著手對非洲階級斗爭的研究。在《非洲的階級斗爭》一書中,恩克魯瑪不僅完成了對非洲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之謬論的科學批判,詳細地分析了當時非洲社會的各階級的關系和矛盾,而且在書中對非洲階級斗爭和階級格局進行了具體分析,闡揚科學社會主義在非洲的可能性。恩克魯瑪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有力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及其關于階級斗爭理論學說的科學性和普遍性,以及實現馬克思主義在非洲革命中科學出場的合法性與必然性。
首先,恩克魯瑪認為,非洲所取得的這樣一種“政治獨立”的所謂“勝利”,并沒有完成非洲革命的最終使命,充其量只是協(xié)助“資產階級”升級了自己在非洲進行統(tǒng)治的全新手段,即用“新殖民主義”代替了“舊的殖民主義”。而造成如此結果之原因,正是在于非洲各國的獨立運動和整個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還只是一種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和遠大革命目標的舊式民主革命運動,即是說,非洲的革命者還未能夠自覺地意識到非洲的階級格局的真實存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
其次,恩克魯瑪認為,過去的革命運動和斗爭方式早已無法應對“資產階級”和“新殖民主義”在非洲進行殖民統(tǒng)治形式上的新變化。因此,當務之急,在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相關的“階級斗爭”學說,完成對非洲社會現實階級格局的科學分析和揭示,使全體非洲人民看清辨明“非洲革命”中的敵我關系問題。在他看來,這也正是進行徹底的“非洲社會主義革命”的關鍵一步。恩克魯瑪強調,非洲革命的前途只有當其作為整個非洲大陸“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時,才表明其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之上。而要實現這一艱巨的社會革命目標,其首要的任務就在于喚醒非洲人民的普遍“階級意識”,認清非洲真實的階級結構,以實現對解放非洲的力量的有效統(tǒng)合,即非洲廣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階級聯合”。否則,非洲革命只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徒勞地奔波于沒有革命未來的非洲“政變”之間,此消彼長、處處碰壁,而終不得其要領。
再次,恩克魯瑪深刻地認識到了非洲階級格局繁雜和階級間力量懸殊的嚴峻現實。在恩克魯瑪看來,非洲的階級格局有著這樣幾個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特點。一方面,非洲的階級力量對比懸殊,面對非洲落后的社會經濟和工業(yè)基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實力差距巨大;另一方面,非洲各階級內部的等級極為繁雜,“民族資產階級”從一個不完全的“代理人”統(tǒng)治角色,逐漸轉變成為成熟的“非洲本土資產階級”。而與此同時,“非洲的本土資產階級”又是背靠和代表整個西方“資產階級”在非洲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來建構起他們對于非洲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最后,作為解放的革命力量的“非洲無產階級”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在國內,由于“資產階級”在非洲的現實統(tǒng)治,“無產階級”隊伍發(fā)展很不充分,革命力量松散而弱小,且在“無產階級”的階級內部還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問題;在國際上,盡管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和“非洲社會主義革命”得到了來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聲援和支持,但從總體上看,整個國際的“資產階級”對于非洲國家和人民的統(tǒng)治和剝削,以及對于非洲“無產階級”的壓迫和限制卻是日益殘酷而嚴峻。因此,唯有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對非洲的整體社會階級格局進行一次徹底的、科學和具體的剖析,從而喚醒非洲人民和非洲“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理清非洲階級斗爭的主要矛盾,即以反對整體“資產階級”(非洲“資產階級”在此之中是作為整體中一個有機部分),反對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對非洲的殖民統(tǒng)治;在依靠本國“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力量聯合的基礎上,借由“非洲先鋒黨”的革命組織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統(tǒng)一領導,并自覺地把非洲工農階級斗爭同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和國際社會主義聯系起來,才能最終實現非洲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恩克魯瑪看來,非洲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非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成,不僅意味著非洲真正的完全的統(tǒng)一,也代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整個人類解放的最終勝利。在此,恩克魯瑪不僅賦予了“非洲革命”以“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更是賦予了“非洲社會主義革命”以世界性的意義。
第四,馬克思主義在非洲的傳播僅僅是少數非洲知識分子的行為,而缺乏類似中國“五四”運動前后那種廣泛的民眾學習、宣傳、教育的啟蒙運動。最早在非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非洲獨立前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他們一方面追隨泛非主義,尋找非洲的出路,另一方面又受西方思想的教育,在政治觀點上更愿意接受西方式的政治意識。因此,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則更愿意接受其社會主義思想,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總體性理解。
早期非洲知識分子諸如布萊登和杜鮑伊斯乃至恩克魯瑪、桑戈爾等人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都沒有經歷大規(guī)模的宣傳與教育。由于非洲的貧窮落后,知識分子數量占比極低,一般都出身于非洲的小資產階級家庭,例如教員、牧師、醫(yī)生、郵局職工、新聞工作者和殖民地雇員等,身受資本主義壓迫,具有強烈的民族感和愛國心,期盼擺脫殖民統(tǒng)治,建立獨立國家。另外,直到20世紀60年代,工人階級的數量約1400萬人,只占非洲當時總人口5%左右。?不像歐洲爆發(fā)工人運動那樣,非洲工人運動尚處在醞釀之中,還不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因此,在非洲,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形成思想啟蒙運動,成為主導非洲社會變革的理論。只有在經過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之后,諸如卡布拉爾這樣的領導人才意識到革命需要理論來指導。
對于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恩圖拉·馬西萊拉(Ntongela Masilela)曾作了這樣的評論:“如果我們將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以下歷史對比:前者是失敗的產物,而后者是勝利的產物;前者主要涉及哲學領域,而后者則聚焦政治辯證法;前者是理論和實踐的分離,而后者則是理論和實踐深刻完善的表現;前者理論化了美學,而后者理論化了一個新的歷史領域。在許多方面,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是經典馬克思主義主旨的延續(xù),而不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應該說,馬西萊拉在此對于經典非洲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定位是中肯的,從本質上來說,非洲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歐、中國、拉美等地區(qū)的馬克思主義一樣,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愿景方面,與馬克思主義關于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主旨是一脈相承有機延續(xù)的。
正如同馬西萊拉所說的,非洲馬克思主義與蘇聯、中國一樣,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與蘇聯、中國不同的是,非洲存在著三類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其指導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是相異的、多樣化的。非洲社會主義的實踐雖然短暫,但也應當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唐大盾等人所著的《非洲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實踐》一書中,分析和描述了20世紀非洲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形態(tài)。但歸結起來,非洲社會主義大概可以有四種類型:以加納、坦桑尼亞等國為代表的“非洲村社社會主義”,安哥拉、埃塞俄比亞、剛果、貝寧等國家為代表的非洲“科學社會主義”,以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為代表的非洲“民主社會主義”,以埃及、阿爾及利亞等為代表的“阿拉伯社會主義”。
首先,在非洲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非洲社會主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曾描繪了非洲社會發(fā)展的宏偉藍圖,引領著非洲社會發(fā)展走向,開創(chuàng)了社會發(fā)展的新時代,結束了三百年來西方帝國主義者對非洲大陸的殖民統(tǒng)治與奴役,使非洲獲得了發(fā)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譜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次,馬克思主義在非洲的實踐是多樣性的、本土化的,它為人類社會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與榜樣。早期非洲馬克思主義者恩克魯瑪、卡布拉爾、桑戈爾、尼雷爾等人選擇了用馬克思的辯證法來分析非洲實際問題,選擇非洲發(fā)展道路,甚至桑戈爾在非洲首次提出了“非洲社會主義”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意味著非洲社會主義是與當地情況相結合、與泛非主義相結合的?!胺侵奚鐣髁x”作為一個具有時代性概念的提出,其“基本理論觀點是社會主義源自本土,社會主義是非洲唯一的發(fā)展道路,而且非洲具備超越資本主義而進入社會主義的條件和能力?!?非洲之所以出現村社社會主義,例如恩克魯瑪主張的村社社會主義和尼雷爾的“烏賈馬運動”,在他們看來,“非洲傳統(tǒng)的村社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只要恢復互助合作、共同勞動的‘傳統(tǒng)’,并與現代工業(yè)技術相結合,就能建設現代社會主義?!?非洲獨立以來,沒有哪個非洲國家喜歡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因為他們飽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所以,非洲獨立后的國家基本上默認社會主義為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但是,他們也不想重復那時蘇聯式和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因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與蘇聯十月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并非是依靠大規(guī)模階級斗爭、依靠暴力革命,他們的領導集團并非是一個先鋒隊組織,不是純粹馬克思主義的政黨,而是大眾黨的形式。多數非洲國家領導人不承認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包括像卡布拉爾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最初也不承認在非洲國家存在階級斗爭,并不認為非洲可以通過階級斗爭而取得勝利。由于并非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所以無產階級專政就無從談起。在此前提下,非洲社會主義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非洲“真正的”馬列主義國家只有6個,安哥拉、貝寧、馬達加斯加、剛果(布)、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他們號稱是“科學社會主義”國家。人們基本可以肯定,大部分非洲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非洲式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初以來,非洲國家發(fā)展開始走上發(fā)展的快車道,GDP增長率也達到了5%以上,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的10個國家6個在非洲。但是,這并不證明非洲人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是正確的,因為,同樣增長最快的國家有三個是社會主義國家: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甚至安哥拉、埃塞俄比亞至今仍然號稱自己是“科學社會主義”國家。?
由于20世紀末期,國際形勢風云突變,尤其自蘇東劇變以來,非洲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也相繼宣布放棄社會主義,無論是“烏賈馬”運動、民主社會主義,還是“科學社會主義”,一夜之間幾乎消失殆盡。多數非洲國家在政治上開始積極擁抱西方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也開始向市場體系傾斜。然而,多黨制與一黨制、新自由主義經濟與計劃經濟,兩者都無法證明誰更適合于非洲的發(fā)展。在非洲轉向經濟自由的30余年中,是否為非洲帶來了真正的發(fā)展呢?答案是否定的!現實的狀況是非洲依舊游離于世界經濟體系的邊緣,屢遭西方資本的剝削與侵蝕。各國政府不同程度的腐敗與執(zhí)政治理能力的低下,包括宗教、種族與階級矛盾相交織、內戰(zhàn)頻發(fā)與政局動蕩,教育、醫(yī)療落后等等嚴峻的現實社會問題,從根本上仍然制約著今天非洲大陸的發(fā)展。盡管,非洲曾出現過諸如恩克魯瑪、尼雷爾、法農和卡布拉爾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家,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非洲已經寥寥無幾。
那么,一個亟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和回答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非洲的實踐之失敗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呢?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非洲國家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存在誤解,沒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與方法論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列寧是一個典范性人物,我們可以從列寧那里得到如何理解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列寧憑借馬克思的辯證法深入俄國實際,分析了俄國國情,得出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的結論,建成了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首先,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我們只有用辯證法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也只有用辯證法才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列寧還說道:“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疑地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沒有這種方法,就不能闡明社會關系”?。按照列寧的理解,我們應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即唯物辯證的方法論,用這種方法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間的相互聯系,而非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各個部分看作機械的、孤立的;用這種方法去分析現實的狀況,而非臆想與推斷出某些不切實際的結論。非洲的領導人顯然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顯然沒有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運用于分析非洲的實際并形成應對的戰(zhàn)略策略。他們覺得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等部分結論不適合于非洲,卻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只不過是一種方法論,僅僅是全世界受壓迫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指南。不同地區(qū)不同的階段其斗爭形式都將會有所不同,全世界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但其所走的道路將隨著本國的實際狀況的不同而異。
第二,多數非洲馬克思主義者不懂得階級斗爭理論是無產階級解放自己的主要形式。非洲獨立前的知識分子群體主要由殖民主義者在非洲開辦的教會學校培養(yǎng)以及出國留學者所構成,這些知識分子所學知識基本上來源于西方國家的科學知識、價值觀和宗教意識,經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當然,在此過程中,也使他們了解了馬克思主義。但是,在當他們認識非洲國家的現實時,卻以這些西方知識為指導,他們看到了非洲原始部落存在的狀況,但卻忽視了階級分析。例如,卡布拉爾在1966年哈瓦那講演中就認為,階級斗爭理論不適用于非洲,只有生產力才是推動非洲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當然,很多非洲國家的領導人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走向獨立,例如尼雷爾,桑戈爾等,事實確實如此,部分國家的獨立是在民族解放潮流中自然過渡的,他們沒有通過劇烈的階級對抗,而是通過殖民主義者的和平認同。但正是因為這種和平過渡,使得非洲國家難以擺脫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依附。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對每個歷史關頭的階級對比關系和具體特點作出經得起客觀檢驗的最確切的分析。”?而且,“馬克思的學說把階級斗爭的理論和實踐結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表明了在殖民地國家必然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殖民地人民與西方殖民主義者之間、資產階級(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部族與部族之間、部族內部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均存在著階級矛盾與斗爭。而正是對這種階級關系認識的模糊,使得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僅僅類似于民主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以致階級壓迫仍然存在,且時有暴力對抗發(fā)生,例如軍事政變推翻現有政權等等。這也是占非洲近半數的2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未能繼續(xù)存在下去的根本原因。
第三,非洲國家領導人未能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其社會發(fā)展指導思想,以致在發(fā)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無法實現人民的期望。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歷史是人民的歷史。共產黨人應當以《共產黨宣言》為依據,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基礎,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動員群眾發(fā)動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注重客觀事實,注重群眾和階級,而不是注重個別人物等等,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上述實際情況的特點必然贊成當前策略的特點。”?只有時時把工作重心放在人民群眾的身上,共產黨人才能引領時代發(fā)展。然而,在非洲獨立后,非洲國家建立的共產黨組織卻未能真正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們要么是全民黨,要么是由軍人組成的革命陣線或解放組織。并不是由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所組成。盡管卡布拉爾在1966年哈瓦那講演中提到要建立“先鋒黨”,但由于非洲部族的狀況,影響了這個組織代表人員的組成。他們的階級屬性不明,組織的嚴密性不足,內部矛盾突出,黨政軍缺乏統(tǒng)一性。列寧在《國家和革命》中認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革命,才能將其他革命力量團結起來,才能成為一切被剝削階級的領袖。因此,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盁o產階級需要國家政權,中央集權的強力組織,暴力組織,既是為了鎮(zhèn)壓剝削者的反抗,也是為了領導廣大民眾即農民、小資產階級和半無產者來‘調整’社會主義經濟?!?但是,非洲各國在獨立解放過程中,均忽視了對非洲本土階級屬性的分析,忽視了非洲無產階級的作用。列寧在俄國革命過程中堅定地認為,俄國革命必須由兩次來完成,第一次是民主革命,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第二次則是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俄國無產階級力量的薄弱,俄國經濟基礎的落后。而非洲的獨立解放運動,則根本不屬于無產階級革命,而是由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為主要力量的革命。這種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要解決土地問題和民族問題,必須走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在革命成功之后,必須培養(yǎng)與教育無產階級,使之成為領導力量,并通過向資本主義學習經濟建設的方式發(fā)展經濟,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力量管理國家,逐步推進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第四,非洲國家領導人沒有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以致在社會發(fā)展道路上導致了形式主義的錯誤。非洲獨立后,先后有23個國家宣告走社會主義道路,桑戈爾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了“非洲社會主義”的概念,宣稱社會主義是非洲唯一的發(fā)展之路。之后,形成了非洲村社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流派,并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之所以非洲社會主義國家在東歐劇變后一夜間宣告破產,一方面是由于非洲領導人大部分都是在歐美國家留學并接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另一方面與他們對社會主義的錯誤理解是密切相關的。列寧說:“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做科學來對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如果不去研究社會主義,那么我們就無法正確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霸隈R克思主義者看來,農民運動恰恰不是社會主義運動,而是民主主義運動?!?然而,在非洲,民族獨立與解放恰恰是一場農民運動,即是說,非洲獨立解放運動是一場民主主義運動,在這樣的前提下,還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條件。但是,列寧又說:“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這就是說,非洲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沒有可能性,仍然是可能的,只是要結合民族的具體情況,在進行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提下,再在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實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雖然,恩克魯瑪、桑戈爾等人認為,非洲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但卻無法跨越無產階級專政這座橋梁。只有在全面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得到鞏固,只有在共產黨先鋒組織的領導下,才能進行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才能實施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
同時,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是分階段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況到目前為止,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比較落后的國家和民族取得勝利。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必須分階段進行,在每一階段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想指導,科學地確定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目標和建設任務,分別制定適合于這些階段的方針政策、戰(zhàn)略策略,領導全體國民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而奮斗。因此,在我們看來,當代的非洲馬克思主義者和致力于社會主義愿景的人民政黨必須實現泛非主義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機結合,團結全非洲人民,帶領非洲人民進行勤奮勞動和艱苦奮斗,始終堅持為滿足非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不懈努力。
注釋:
①由于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多樣化,所以,我們在此使用“非洲馬克思主義”一詞來區(qū)別于其它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諸如俄國馬克思主義、東歐馬克思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等等)。
②④⑧阿卜杜拉耶·瓦德:《非洲之命運》,丁喜剛譯,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第56、44、44頁。
③舒運國:《泛非主義史:1900-2002年》,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7頁。
⑤?轉引自唐大盾、張士智、湯平山、趙慧杰著《非洲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頁。
⑥Walter Rodney,Marxism in Africa,speech at Queen's College in New York,USA in 1975.https://redsails.org/marxism-in-africa/,2021年,8月6日。
⑦⑩?Amilcar Cabral,The Weapon of Theory,Address delivered to the first Tricontinental Conference of the Peoples of Asia,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held in Havana in January,1966.https://www.marxists.org/subject/africa/cabral/1966/weapontheory.htm,2018年,8月23日。
⑨Neo-Colonialism,The Last Stage Of Imperialism,London 1965.Introduction.https://www.marxists.org/subject/africa/nkrumah/neo-colonialism/introduction.htm
?Curry Malott,Amílcar Cabral,Liberator,theorist,and educator,https://www.liberationschool.org/amilcar-cabral-liberator-theorist-educator/,2021年,1月20日。
?Ntongela Masilela,Pan-Africanism or Classical African Marxism?https://pzacad.pitzer.edu/NAM/general/essays/africanism.pdf,2009,11月16日。
??楊光、王正、張宏明主編:《馬克思主義與西亞非洲國家發(fā)展道路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頁。
?參見蔣暉《當非洲遇見社會主義》,https://www.gczw.me/jianghui/2016_08_22_372073.shtml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頁。
???《列寧選集》第2卷,第785、703、777頁。
???《列寧選集》第1卷,第60、314、655頁。
???《列寧選集》第3卷,第24、42、131頁。